《團圓》之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3K

優秀的讀後感最重要的是有真情實感,是結合了自己的實際生活的,會寫讀後感不值得驕傲,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的讀後感才是有意義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團圓》之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團圓》之讀後感7篇

《團圓》之讀後感篇1

想了許久,也沒有能為這次的讀後感擬出個題目來,也許是因為不善於讀此類作品的緣故吧,從書中淺顯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與無奈,本想寫個“可怕的等待”類似這樣的題目,瞬間又覺得有些俗氣,索性就不寫題目了。

?小團圓》是讓人讀起來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個時代特有的語言風格以及過分跳躍的敍事手法,還有一些複雜的人物關係,要不認真閲讀肯定會讓人覺得身處雲霧之中。都説這是張愛玲的自傳式小説,看看從前到後的情節倒也真是這樣的。

這樣的讀後感不敢從情節開始寫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淺的感受拿出來曬曬。

讀完全書,突然之間在腦海中冒出幾個詞,一個是等待,一個是孤獨。

曾國藩有句名言,説“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開全了就要開始凋謝了,月全圓了就開始虧了。作者把書名取作小團圓,實際上一生竟未能團圓,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斷續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團圓了。書中的盛九莉與邵之雍是如此,現實中的張愛玲與胡蘭成亦是如此。胡蘭成太過於風流成性,邵之雍太過於見異思遷,所以現實中的張愛玲和小説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細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總是會被這樣的男子吸引,繼而又被傷害,痴痴苦等總等不來一個圓滿的結局,一説是用情過深,二來則是有些不太愛惜自己了,所以,同情這個詞還是放在遠遠的一邊為好。“大考的早晨,那慘淡的心情大概只有軍隊作戰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斯巴達克斯》裏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遙望羅馬大軍擺陣,所有的戰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認真地等待則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夠回憶起的還是學生時代的每一次考試前,對某一門怎麼也學不好的課程,等待開考前的不安與無助。那時候的考試是大過天的,現在早已沒有那樣的感覺,倒是生活中的考驗無時不在,每一次考驗都像一門沒有學好的課程,等待接受考驗的心情不安而慘淡。

有一段時間很喜歡林志炫的歌,喜歡他聲音飽滿而有力,像筆法流暢而力透紙背的書法作品,聽起來毛孔都會舒張。“我眺望遠方的山峯,卻錯過轉彎的路口,驀然回首,才發現你在等我,沒離開過。”好的人和事,總是讓人推崇豔慕,彷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邵之雍四處流亡竄逃,盛九莉千萬裏隻身去探望,一身藍布棉袍受盡苦頭,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齒為什麼要拔掉?要選擇就是不好……”吳曉波説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換回一個不值得的結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訴自己,“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孤獨,其實並不是那麼可怕的東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見孤獨,雖然那麼長的時間獨自一人,但言語之中總是不那麼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來,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種不悲不喜的情緒控制着,多了些時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奮力爭取的意思。那天偶然聽到一句話,説“事業可以規劃,人生不可計劃”,仔細想想覺得很有意思,面對事業、工作我們可以、而且也應該用全力去規劃,但是面對人生,這説長不長、説短不短的幾十年,似乎計劃起來有些難度,因為不確定的因素並不少。“哪裏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這是村上春樹説的,似乎人們面對孤獨都是因為無可奈何。其實,我倒覺得也不全是這樣,至少有一段獨處的時光也是很不錯的,一瞬間把什麼都放開了,雖然那只是短暫的假象,但也能在打鬥不斷的世界裏卸去厚重的鎧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輕鬆一點。

這樣一本語言變幻、情節跳躍,讀起來不太體貼的書,讀完之後卻令人難得的安靜和放鬆,真是印證了“福禍相依”的道理。團圓圓滿自來是“此事古難全”,所以小小團圓一下已經是完美了。

《團圓》之讀後感篇2

寒假裏,讀了簡愛一書,頗有感想!書裏主要寫了女主人公簡。愛從小是個孤兒,寄養在舅母家裏。由於她沒有財產、沒有地位,自幼就受到虐待和歧視。也因此,簡。愛從型養成了反抗不合理社會習俗的堅強個性。之後,她進入了羅沃德學校學習。畢業後,簡。愛來到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她的自尊、自愛和自信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在與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相處的過程中,兩人都被對方的氣質所吸引,他們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最終走到了一起。

讀完此書,我被簡愛那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那豐富、明確、堅定的追求女性在社會上的獨立和尊嚴的個性所震撼,我也為海倫的智慧、愛心、真誠所感動。是的,雖然她在人世間的生命是短暫的,可她的一生卻綻放出流星般的光芒。我還為羅切斯特先生的熱情奔放、敢作敢為、敢愛敢恨、有同情心而感到敬佩。我憎恨裏德太太,她對窮人的痛恨是簡·愛以及讀者都難以忘記的,她作為簡·愛的舅母,狠心地將年僅十歲的簡·愛送進孤兒所,並一心盼望她在瘟疫中死掉!

簡愛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奮鬥史,簡·愛堅強地面對困難,挫折,她還追求男女間的平等,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平等。正如她所説的那樣: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同樣有一顆心!

簡愛教會了我們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她也同樣教會了我們要平等對待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各式各樣的人,她還教會了我們要在生活中自強自立……是的,我有時侯還不能夠平等待人;還不能夠面對各種挫折;還不能夠在學習、生活上完全自立。

記得有一次,我數學題目做不出來,我也沒有認真地思考一下,就讓爸爸幫忙,但爸爸説他沒有空,叫我自己思考去解決問題。可我卻偷懶,吵着讓父親教我。爸爸就讓我反覆看書上的例題,讓我真正看懂了,再讓我做作業題,我一下子全懂了!我終於明白了,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有信心、要敢於面對困難、學會自力更生。

我反覆讀了好幾遍簡愛,也流了好多的眼淚,是同情、感動的眼淚,也樹立了奮發進取、自強自立的信念。漫漫人生路上,簡愛是我的精神財富,將鼓勵我不斷前進。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小説,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眾,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型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着羅切斯特。但簡愛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説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人的心靈。

《團圓》之讀後感篇3

這個暑假,我閲讀了一套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韋小寶是這套書的主角。

韋小寶,這一人物性格十分複雜。你説他是壞人吧,他也不算很壞。你説他是個好人吧,他又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有市井小民所有的缺點:好賭啦,好色啦,膽小怕事啦,愛惡搞啦……他既不識字,也不虛心學習,他可能是老師們認定的不良少年吧!雖然他的缺點那麼那麼的多,但是,他有兩點讓我非常佩服。

首先,他懂得隨機應變。當初,因為他想保護康熙小皇帝而頂撞了鰲拜,後來被鰲拜抓進鰲拜府。要不是韋小寶機智應變,一邊對鰲拜溜鬚拍馬,一邊想辦法逃脱。那麼就沒有後續的精彩故事了。我就是因為不懂得隨機應變而吃過不少啞巴虧呢。就在幾天前,我和哥哥一起去游泳,我們決定要比賽誰遊得快。比賽一開始,我就使出渾身解數賣力地遊動着,把哥哥甩在身後好多。正當得意時,砰地一聲,和一個陌生人撞到了一起。我便停下來,和他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執起來。才沒説幾句,就發現哥哥得意地朝我招手哩!不用説,他準是早就游到終點了。當時要是先把爭執一事先放一放,那麼,我絕不會輸掉比賽。或者道個歉,繼續比賽,那麼也不一定會輸。

其次,韋小寶還很講義氣。當初,茅十八在韋小寶危難時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後來,當茅十八要被砍頭的時候,韋小寶想盡辦法營救。他悄悄把茅十八換成了仇敵馮錫範。一來救了朋友,二來又報了仇,三來還保護了自己。要是我的話,一定想不到這樣的辦法,一舉多得。

我很佩服韋小寶,他不但聰明機智,懂得隨機應;還很講義氣,知道點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再説説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為什麼會慘敗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變通,如瞎牛砰草堆——碰撞就吃。事情往往不是簡單的一刀切能解決的。

老師、家長們常説要讀書,讀好書。我便從書本中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生存自求的方法。

《團圓》之讀後感篇4

讀罷《圍城》,意猶未盡,時而回憶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時而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深有感觸,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讀到關於周經理的文字,彷彿看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影子,覺得熟悉,但細細想來,又覺陌生,畢竟寫作的背景與現在的環境不同。讀人不易,古人對了解人的方法總結了不錯的方法:“五觀”.

所謂“五觀”是指:一觀對方平時接觸了什麼樣的人;二觀對方有錢後都把錢花在哪裏了;三觀對方有地位的時候,他一般都比較推崇什麼樣的人;四觀對方在地位很低下的時候都做了些什麼;五觀對方在有沒有錢時候他有沒有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情。除了第一觀,其他四觀從書中都不便細究。所以就説“一觀”,以期窺一斑而見全貌。

就其接觸的人而言,書中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人:一位是他的夫人周太太,一位是方鴻漸,另一位是文科室的王主任。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先説周太太,周經理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當年死了女兒,他想娶個姨太太來安慰自己中年喪女的悲哀,給周太太知道了,生病求死,嚷什麼“死了乾淨,好讓人家來填缺”,嚇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對她更短了氣焰。他所説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周太太也會因為鴻漸的事,在家裏大發脾氣。試想我們通常會向誰發脾氣?向不相識或者不相干的人,還是向對我們的那個人?對我們的那個人,換句話説,也就是欺負的那個人。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的漫畫《怪物》裏,那個任性的德國女子伊娃,有事沒事老是向日籍男友天馬醫師發脾氣,他總是對她百般遷就。後來,他們分手了,她才知道他是多麼好的一個男人,可惜,他不會再回到她身邊了。失意的她依然經常亂髮脾氣,然而,再沒有一個男人像天馬醫師那樣在乎她。張小嫻説:“可以有一個男人讓你發發脾氣,對你的任性束手無策,唯有苦笑着哄你,這些幸福從來也不是必然的。一個堂堂男子漢為什麼會遷就一個時不時發脾氣的女人?那無非是愛。”即便受不了,他還是承受了。也從側面反映周經理是對周太太最親近的人,也是對她的,欺負的那個人。周經理自述:“二十多年前我們還沒有來上海那時候她就有肝胃氣病。的時候不請醫生打針不吃止痛藥片要吃也沒有!有人勸她抽兩口鴉片你丈母又不肯怕上癮。只有用我們鄉下土法躺在牀上叫人拿了門閂周身捶着。捶她的人總是我,因為這事要親人幹旁人不知痛癢下手太重變成把棒打了。可是現在她吃不消了。”一個體貼入微的丈夫形象躍然紙上,也許捶一天兩天容易,可是近二十年這樣做卻是不易的。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他對太太是軟弱還是忍耐,怕老婆還是疼老婆,相信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想法,在婚姻的圍城中,周經理過得如何?

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方鴻漸,周經理的掛名姑爺。在留學期間,鴻漸收到丈人的信,説什麼:“賢婿才高學富,名滿五洲,本不須以博士為誇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賢婿似宜舉洋進士,庶幾克紹箕裘,後來居上,亦與有榮焉。”崇洋媚外的姿態,對於文憑的盲目崇拜,將鴻漸的歸來登報昭告,讓愛面子的周經理掙足了面子,但殊不知,一旦買文憑的真相公佈,他怕是顏面掃地。愛面子的人終究是累的,他們要在別人的眼裏活着。周經理見了這位掛名姑爺,鄉紳兒子,留洋學生,有點畏閃,談話,是義不容辭,而心非所樂。與他的這位掛名姑爺談話時,眼睛躲避着他的臉。軟弱中還要擺出尊嚴。餐桌上的聊天看着女婿的臉色説話,生怕惹惱得罪了自己的女婿。好面子的周經理,面對鴻漸的不識好歹,只能把自己慘淡經營的最難措辭的一段話悶在心裏。思想現在社會中的人又何嘗不是呢?對學歷文憑的盲目崇拜,對海歸的另眼相看,明明心裏不願意卻又迫於壓力面對人際矛盾,心中有了想法卻要勉強用所謂好聽的話作修飾。可憐的周經理,在人際關係的圍城中,無奈的承受一切。

當假裝成為藝術

王主任——出場次數寥寥,但是卻對鴻漸留學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也可作為蝴蝶效應的一個例子。文書科主任看見原信,向東家大大恭維這位未過門姑爺文理書法都好,並且對死者情詞深摯,想見天性極厚,定是個遠到之器。周經理聽得開心,叫主任回信説:女兒雖沒過門,翁婿名分不改,生平只有一個女兒,本想好好熱鬧一下,現在把陪嫁辦喜事的那筆款子加上方家聘金為女兒做生款所得利息,一共兩萬‘塊錢,摺合外匯一千三百鎊,’給方鴻漸明年畢業了做留學費。‘短短几句溢美之詞,促成鴻漸留學,可謂功不可沒。但也從中看到了人性中的軟弱,其實人有時喜歡聽好話,甚至會因此忘乎所以做出錯誤的決定。莎士比亞《裘力斯·凱撒》中有言:“當我讚揚他憎惡諂媚之徒時,他就會欣然首肯,卻不知他已經接受了我搔到癢處的諂媚。”

王主任起的新聞稿子:本埠商界聞人點金銀行總經理周厚卿快婿方鴻漸,由周君資送出洋深造,留學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柏林各大學,精研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等科,莫不成績優良,名列前茅,頃由德國格萊登大學榮授哲學博士,將赴各國遊歷考察,秋涼回國,聞各大機關正爭相禮聘雲。這篇稿子極盡阿諛之詞,看起來虛偽。不過也正是這片稿子,讓人看清楚了這位寫作委婉得體,天衣無縫,曲盡所謂“順水之妙”的王主任的假面具。面具戴久了也就成了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不願意理朝的皇帝是養不了良臣的。昏君需要弄臣。若是周經理是一個正直、誠信、不喜阿諛奉承之人,又怎麼會有一位他如此喜歡奉承拍馬的王主任呢?不知周經理自己是否察覺已陷入工作的圍城之中?

深陷婚姻、人際、工作圍城中的周經理終究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他看到了一個立體的人,《圍城》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圍城》寫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有人説: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是啊,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也許我們需要想的不是如何逃離抑或如何進去,而是如何在現有的狀態中盡力而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想起《阿甘正傳》中阿甘母親説的話:“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的確,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不去品嚐,就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味道。生活的巨輪不會停止地向前滾動,如何去適應生活,去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完全在於你對生活的態度。生活中什麼都會發生,我們無法也不必去預知未來。只要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對身邊的人付出真愛,生活就會是幸福的。

《團圓》之讀後感篇5

愛,或許曾經熾熱,曾經刻骨銘心,亦或曾經痛苦糾結,但,當它似花開般不再有輪迴,當它像霧像雨又像風,當它隨時間的流駛碾成往事塵埃,再回眸,或許,已變了模樣。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這是張愛玲的《小團圓》,是她一個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陰的屏障,穿過曾經的繁華,於淡然與淡忘間將過往定格。故事裏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蘭成。從童年到求學時代,再到與胡的相遇,雖然只是煩瑣小事的串聯,但,都是她人生足跡的映射,都是她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無須字字珠璣,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輪廓。《小團圓》似一扇窗,走進了它,你方能窺清真實的張愛玲,真正走進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與不爭,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體會,她為何能同時享受極度的喧囂與死寂。

親情,於張愛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顆堅忍的心來接受孤獨的成長,以冷漠的雙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她的文字,帶着犀利,帶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會心生憐愛,替她悲傷。如果,她與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納蘭容若説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麼,愛玲的心裏或許會少一層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見他,便歡喜得心裏開出花來,便自覺自己低到塵埃裏去。她愛他,是用心的,不然怎會在他處於政治的風尖浪口時依然站在他身邊?怎會在他避難時一路顛簸只為見他一眼?然而,在胡蘭成的世界裏,愛玲卻不是唯一的。或許,愛玲於他只不過是生命裏的匆匆過客,是他避難療傷時的一個驛站罷了。“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在這場際遇裏,愛玲飛蛾撲火般義無返顧,即使知道“他的世界裏沒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裏曬着太陽,已經是古代的太陽了。我要一直跑進去,大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呀!”。無論是什麼,留給她的,總是支離破碎的結局。張小嫻説:“愛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個人不愛你的時候,愛就是含笑飲毒酒。”説的,是愛玲吧。

愛玲用一根冰冷的針,繡出了她曾經熾熱的青春。當歲月撫平了所有的稜角,當心裏不再有等待與波瀾,當愛玲在美國過着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諒。於菩提樹下覓一方青石,靜待,看滄海如何變成了桑田。將所有愛的昨天沉澱成歷史,明天寫個故事,名字叫做《小團圓》。

並非所有的事都要親身經歷方有體會,總有一些東西,有些故事,在不經意間,便能叩開心扉,似一縷陽光,温暖地照進心間。回憶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場宿醉。隔着山水,坐望於光陰的兩岸,若愛已成往事,終將無法以一葦杭之。

當愛,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瞭然......

《團圓》之讀後感篇6

?小團圓》看完了第二遍。

現在看書,總是習慣於先初略翻過,再來細讀。

大學的時間很多,看書的時間卻遠遠少於以前。也許正因為如此,文學書籍看得越來越少了。

這本小團圓,初翻時,容易看得雲裏霧裏,主要是時空變換太快,一會兒南京,一會兒香港,一會兒上海,一會兒小時候,一會兒讀書時,一會兒又是抗日時。再細看時,明白了套路,便清楚了好多。可以細細品味愛玲筆下,種.種細微的心理感觸。

其實挺喜歡,愛玲式的筆調,時時如露珠般閃現的句子。 很喜歡愛玲,她是那麼一個真實的人!

剛開始看了介紹,説裏面寫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一交往過程,便想看看。實際看來,注意力全不在此。直到全書過了一半,他才出現。其實,全書更象是張愛玲一部自傳,只是編年全被打散。把這些珠子按順序串起來,便可以看到一個小女孩子的成長,最後成為一個被針紮在胸口,仍復平靜的人。

愛玲的原話是:欣喜起來若狂,悲傷起來卻不覺得,木木的。

其實想想!

我便也是如此。當一些事情發生,心中抑鬱,但仍平復。

又能怎麼樣呢?如同多年前的月亮,像朵雲被信箋上的水浸濕過,只留下一團暈黃。那已發生和將發生的故事,也終將成為一個暈黃的月亮,淡淡的,在記憶裏温暖着彼此。

所以,總須有個好的結束方式,以免回憶時,自己受不了。

《團圓》之讀後感篇7

看《小團圓》看得有些恍惚,其實前半部分的很多內容之前在張愛玲的其它作品中一再讀到過,而心中隱隱期待的正是由她自述那段著名的斑駁陸離的情感過往。

張與胡蘭成的事多多少少知道些,不管是一身寂寞情迷雲雨還是為才傾心唯此知音,總逃不開自願委身漢奸的污名。張的文字令人恍惚,而她自己又何嘗不是始終蜷縮一隅,隨時恍惚的人。在那個小角落裏,家國恩仇不過是淡到可以忽略的背景,義務與責任感更無從談起,這或許在於她自幼父母親情缺失,連“爸”“媽”都從來沒有叫過的孩子,與任何人之間俱是隔膜——無人於我有責任,我又有責任於何人?更兼脆弱與敏感,便把恍惚當做自我保護的方式,讓周圍所有都不真切,不清晰,裹成一具模糊的殼,似乎不僅能滑開傷害,還能維持內部温度,至少可以令自己覺得不太冷。被迫形成的封閉及戒備如心結繭,只有渴望被填滿的虛空在又迷惘又明確地等待。

乍見某君,伊竟頗解衷懷,一句話,一個眼神,好比忽然被初春野地裏的毛毛草搔進鼻孔,又癢又想笑。其實不過是隨手拈起來,怎麼之前卻沒誰這樣做過?然後就陷進去了。不是不能早一點抽身,不是沒見到伊拿着滿把毛毛草在手裏。或有因捨不得而忍耐的成分,更可能是習慣了勿施責任於人而若即若離地放任。一面清醒刻薄地批判,一面卻任由自己混沌其中,保持恍惚。即便到“漢奸之妻,人人可戲”的那一日,她恍惚裏瞬間坐上老虎凳,如此悲涼的一幕竟也能信筆輕輕帶過,可見當時心繭之厚,層層包裹,他人無法觸及也就罷了,自己更是碰也不碰。

而胡竟是這樣的一個濫人啊!小説正文前羅列出張與友人的有關通信,裏面稱其為“無賴人”,提到當年之所以“雪藏”《小團圓》都是因為擔心為其抓住利用,好在台灣政界苟延殘喘,害怕為其連累而被拖下水。曾經愛侶而今如此避之唯恐不及,可以想見胡為人。

無論真相是什麼,後來人總是願意當成傳奇來回味。以前看電影《滾滾紅塵》感動得稀里嘩啦,現在想想,那裏面的沈韶華性情激烈忘我,絕非張愛玲,而純是三毛寫照。男主角行止尚算收斂,鄉下三人尷尬見面那幕也因戲裏他窘迫囁嚅的形象似乎並不如何令人厭惡。三毛大概只想拿大時代裏眾生對命運的無奈來做稀釋劑,以潑灑她轟轟烈烈的“愛情即生命”的主題顏色吧。忽發奇想,《色戒》裏易先生殺了王佳芝,倒象是看見張愛玲自己被胡蘭成殺了,至少是她的某部分就此死了。

“大考的早晨,那慘淡的心情大概只有軍隊作戰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斯巴達克斯》裏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遙望羅馬大軍擺陣,所有的戰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完全是等待。”——《小團圓》以此段開頭,又以此段結尾,而她終於可以不再等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