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版《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W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從友好的溝通開始的,爭取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推薦你去看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你會有很大的收穫的,記得寫相關的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熱門版《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熱門版《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三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最近看的書是《非暴力溝通》,對裏面一段話深感佩服:

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批評往往暗含着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可以引領我們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溝通時,我們所給他人的觀點或反饋不應該再是間的條件反射,而應該是建立在客觀觀察的基礎之上。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特有的溝通情景,並留意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觀察到的結果。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只需説出觀察的客觀結果。

在觀察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因為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更多的聽到批評,令他人反感,排斥溝通。需要強調的是,非暴力溝通並非要求我們做到絕對的客觀,不能用任何的評論,只是説將觀察和評論進行區分是重要的。

溝通的四個因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每個因素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觀察需要用眼睛、耳朵,更需要用心去觀察;表達感受要越清晰越好;表達需要更是越細越好;最好清楚地表達我們的需要。比如面對叛逆的學生什麼事都和你做對,你會怎麼處理?反正我會先表達我的憤怒,接着痛批一頓。可換來的結果一定是要麼假裝沒聽到,要麼悶悶地恩一聲:“知道了”,或者非常不情願的嘴裏小聲嘟囔着。書中教給我們這樣做:“看到你這樣,我不太高興。你是否願意改正”。當然非暴力溝通不一定都是這樣的公式(模式),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作出調整,但一定是清晰明確不帶情緒的溝通方式。簡單説可以表達生氣,但不生氣地表達。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聽到不中聽的話,共有四種選擇:1、認為自己犯了錯;2、指責對方;3、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大多數人常常會徘徊於第一種和第二種,只有突破了第三種和第四種選擇,才能進步成長,也才能心平氣和地聽懂説不中聽話的人是不是真心地想讓你進步!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傾聽。作為老師我們經常説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我們自己會傾聽嗎?法國作家西蒙娜。薇依寫道:“傾聽一個處於痛苦中的人,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非常困難。那簡直是奇蹟,那就是奇蹟。有些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到,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是啊,不僅傾聽痛苦的人是這樣,平時的溝通中,我們我們更多的時候急於提建議或發表看法,表達感受,而缺少了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信息的能力——傾聽。作者交給我們傾聽的幾個方法: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給他人反饋,保持關注,傾聽並給予反饋。

作為一名老師,每天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們是否用心去聆聽過孩子的心聲,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當孩子犯錯,我們有沒有耐心的去聽聽孩子的想法,去理解他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説:你先別哭,好好地説,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説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説: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説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説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後果,再説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基礎。

於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

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着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後,引發了更多共鳴。

全書六百多頁,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開篇講“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愛和信任,就是打開溝通的大門,“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那麼,怎麼開口呢?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説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會直接下定論,而是先回到原處,儘可能地還原現場,再逐一尋找證據,通常我們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後,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緒,但是為了解決暴力本身,情緒的衝動並不是答案,只是我們表達的推動力,我們需要像探案一樣,首先一五一十地表達出我們聽到的或者説過的語言現場。“接着,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悦、開心、氣憤等等。”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為基礎,發現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打開,去互相展現,對方才能看到門後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願意張嘴説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協調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制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錄的公民,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是沒有想到過語言暴力也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在不經意間就會傷害到別人。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以及請求。當發生一件事情,要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接着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分析自身的哪些需要導致出現那樣的感受,最後表達自己的請求——具體的、細化的請求,當中必須明確是請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老師對該生進行批評教育。

情境一:老師:“怎麼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後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理!”

情境二:老師:“你這個星期已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興。你的遲到行為違反了學校的規定,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裏有一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説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背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對於經常犯錯的學生,老師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週遲到的次數比上週少,老師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必須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考

作者認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指責他人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後,級長對我説:“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責備自己。我説:“是的,都怪我平時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責他人。我説:“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時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沒有好好做作業和複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説:“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縮小,説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級長對我説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績,希望我能制訂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班級成績。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責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發,沒有產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滿着矛盾與誤會,通過溝通,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消除誤會。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提高人們溝通的品質,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