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樑家河》讀後感四篇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總書記是一個感恩的人。學習《樑家河》,我們看到了總書記的初心來自人民又回饋人民。那麼關於樑家河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樑家河》讀後感四篇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樑家河》讀後感四篇範文

《樑家河》讀後感

在建黨97週年之際,紀實文學《樑家河》一書的出版發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這是又一部展現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的成長足跡,也是全體黨員深入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輔導讀物。

水流千里必有源。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無論我走到哪裏,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細讀《樑家河》,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領袖的成長不是偶然的,領袖思想的形成是有源頭的。

細讀《樑家河》,堅定理想信念,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説過:“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15歲來到黃土地,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正是這份大地情結、人民情懷,他在樑家河打出了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個鐵業社、縫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壩,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個沼氣池等等,為樑家河脱貧致富作出了重大貢獻。從西北山村到華北縣城,從東南特區到執掌一省,從直轄市市委書記到掌舵“中國號”巨輪,總書記為我們勾畫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我們應該倍加珍惜這個催人奮進的新時代,擼起袖子加油幹。功成不必在我,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細讀《樑家河》,堅守黨性宗旨,頭頂上有國家,心裏頭有人民。在擔任樑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期間,總書記是“有泥土味的基層幹部”,心裏老惦記着“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時光飛逝,初心不變。無論身在何處、身居何位,總書記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總書記心中時刻掛念着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一脈相承。從樑家河時“要為人民辦實事”到當前“小康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種思想貫穿始終,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講不忘初心,人民羣眾就是最大的初心。只要心裏裝着人民,幹事創業才有方向、有激情、有底氣。我們要向總書記看齊,頭頂上要有國家,心裏頭要有人民,任何時候,黨的傳統不能丟、使命不能忘!

《樑家河》讀後感

樑家河精神是延安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原生形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源所在,其中既可以看到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全新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根本宗旨的堅守,也可以看到創新的精神、共建共享的意識、綠色發展的理念等雛形和萌芽。深入思考研究樑家河精神,做新時代好乾部。

準確把握樑家河精神的根與魂,是傳承的核心所在。在陝北那艱苦的七年歲月裏,青年**從一個十五六歲的不諳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長為一名沉穩自信、奮發有為的共產黨員和大隊支部書記,樑家河的知青歲月是****成長的力量源泉。**用自己青年時代在基層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在基層錘鍊,就要做到心隨黨旗在基層,情繫羣眾共生長,為民服務敢幹事,在基層磨鍊中不斷昇華精神、檢驗作風、提高能力。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根。****是當時樑家河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貧瘠的地方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在逆境中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沒有放鬆讀書學習,正是這7年的磨礪,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也為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魂。正如樑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説,“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羣眾需要什麼,他就幹什麼。”從羣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後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在樑家河,**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不適應農村的艱苦環境到習慣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飯,**是處處留心百姓的困苦,處處用心為百姓辦實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勞動中的不便,用盡心思辦成了陝北也是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繼又辦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實實在在的解決了村民的難題。

樑家河精神的根與魂,集中反映了新時代**提出的好乾部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鮮明提出了新時期好乾部標準。“三嚴三實”“四有”“四個鐵一般”等要求。提升政治能力、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 強化政治自律、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好乾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五個方面是有機整體,必須準確把握、自覺遵循。信念堅定是前提條件,是精神之“鈣”,是共產黨人的靈魂和命脈。只有信念堅定,才能在任何情況下站穩黨性立場,在關鍵時刻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為民服務是根本宗旨。只有“公”字當頭,以“民”為先,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勤政務實是履職之要。只有敏於行、求實效,才能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敢於擔當是基本素質。面對大是大非必須敢於發聲,面對危機必須敢於挺身,面對失誤必須敢於擔責,面對歪風邪氣必須敢於鬥爭。清正廉潔善養浩然正氣。自覺做到底線不丟、紅線不越、高壓線不碰。真正做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為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戰鬥。

《樑家河》讀後感

閲讀紀實文學《樑家河》,習總書記在樑家河的艱苦磨礪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青年習近平在窯洞裏讀書求知,在磨礪中脱胎換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幹中逐步樹立起“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那麼,我們這一代青年基層黨員幹部該如何淬鍊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基層組工幹部呢?

我們要向總書記堅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對標看齊,把牢思想之舵。我們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曆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幹出一片天地。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我們要向總書記博讀天下的尚學精神對標看齊,鍛造過硬本領。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痴迷”於讀書而廢寢忘食。“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留下了“30裏借書、30裏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作為新時代的基層組工幹部,我們要學習總書記孜孜以求的尚學精神,向書本學習,在實踐學習,加強工作能力的學習,補足精神之鈣。

我們要向總書記實幹攻堅的使命擔當對標看齊,堅定扛起責任。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習近平帶領村民打淤地壩,挖深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社,“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説出口,只要説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作為基層一線的組工幹部,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着力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加強各領域黨的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突破,體現責任擔當。

《樑家河》讀後感

近期,《樑家河》一書在全國熱學。“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樑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道出了習近平對樑家河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一種人生觀。

根植於百姓,水乳交融。在樑家河,習近平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不適應農村的艱苦環境到習慣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飯,習近平是處處留心百姓的困苦,處處用心為百姓辦實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勞動中的不便,用盡心思辦成了陝北也是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繼又辦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實實在在的解決了村民的難題和困擾,也正是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們日漸水乳交融。樑家河的農民養育了他,保護過他,在這裏他也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不畏艱苦磨礪,堅定信念。習近平是當時樑家河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貧瘠的地方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入團、入黨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到最後只剩下他一個知青,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可能就會被擊垮或退縮。但在逆境中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沒有放鬆讀書學習,正是這7年的磨礪,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也為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近平説“樑家河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羣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習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陝北迴樑家河考察和看望鄉親們,時刻惦記着家鄉的建設和鄉親們的生活。總書記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奮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