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家何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1W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並且用讀後感來記錄自己的感悟,在寫讀後感之前,一定要對原著內容做好深入瞭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樑家何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樑家何讀後感7篇

樑家何讀後感篇1

懷着敬畏之心,打開了《樑家河》一書細細研讀,深刻體悟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插隊樑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深刻感悟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領導情懷。

其中讓我最受啟迪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過去那個條件艱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衷建功業,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在窯洞裏讀書求知,在逆境中砥礪前行,在實幹中樹立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而在樑家河,總書記敢於挑戰從未有過的事,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即使有人對他説:“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也有的人表示這樣的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着火?!”有的人還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做飯,除非母雞叫雞,公雞下蛋。正是有了各種懷疑質疑之聲此起彼伏存在,總書記才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裏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於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情都存在這大大小小的困難,我始終堅信:經驗正是從實幹中積累出的,不幹永遠不知道怎麼幹,也永遠不知道能不能幹好。

在平日繁重且超負荷工作中,如何去幹工作、幹好工作,如何發揮自身最大效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乾的過程中找到答案的。所以我們需要思考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麼,而後堅定信念去解決。

就像我們當前所面臨的貧困,其實貧困本身並不可怕,真心實幹才能贏得羣眾的信任、支持與理解。習總書記在樑家河那樣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差的自然條件下,以“能吃苦、幹實事”的形象贏得了羣眾的擁護和愛戴。

反思自身工作,作為年輕鄉鎮幹部,首先就是要增強責任意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認認真真、不折不扣的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要樹立實幹作風,真正靜下心來,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實、一項一項有迴音,養成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良好工作作風。要開拓創新,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克服無所用心、生搬硬套的弊端,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開展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敢於突破慣性思維定式和傳統經驗的束縛,不斷尋求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養成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良好習慣。

樑家何讀後感篇2

每當靜心品味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的內心深處總是有一種情緒湧動,來自於對最高領導人的敬畏、敬佩和敬仰;每當夜深人靜躺在牀上思考的時候,我腦海深處總會迴響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考察時一句句“接地氣”的金句。

革命家庭出身、基層7年摸爬滾打到一步步走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崗位,習近平總書記用個人經歷、個人行為展現了其個人魅力,踐行了其宗旨初心,引領着國家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斷努力。

我是懷着一種激動和感動的心情讀完了紀實文學《樑家河》的。剛開始看時,有一種好奇;看的過程中,有一種震撼;看完之後,有一種感悟。全書10萬餘字、40幅圖片,將樑家河的發展歷程展現得淋漓盡致,更將習近平總書記紮根基層、堅守初心的精神刻畫得力透紙背。無論是總書記兩次回樑家河的生動場景,還是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帶領村民發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亦或是與當年交往的小夥伴暢談人生大學問和黨的十八大以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全書四個部分相互印證、相互聯繫,展示了一副完整的畫卷。

無論是身居“廟堂之高”還是身處“江湖之遠”,習近平總書記用樸實的行為、為民的行動和踏實的態度,開闢了一個又一個新天地。從剛開始下基層與羣眾“談不攏”

“融不進”到後來與羣眾一起幹活、一起吃飯、“打成一片”,信任一點點增進,心與心一天天靠近,成為了羣眾的“自家人”。正是這種與羣眾一起苦、一起過、一起幹的公僕情懷,讓總書記從未忘記初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句鏗鏘有力、慷慨激昂的話語,成為激發廣大黨員幹部圍繞羣眾需求幹事創業的不竭動力。

人民領袖人民愛,人民領袖愛人民。初心,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狀態。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有一種初心。而這個初心,是風吹雨打時的堅忍不拔,是困難重重時地斬荊披棘,是面對誘惑時的堅定意志,更是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堅守。因而,總書記的一言一行都在圍繞滿足老百姓需求而努力,每一項政策的出台,每一個文件的發佈,全部都是為實現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努力,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在閲讀《樑家河》的過程中,我對總書記的敬佩之情不斷增強、無以言表。向總書記那樣守望初心的意願,一直環繞在我的心頭。今後,我將以學習《樑家河》為契機,把學習中激發的熱情轉化為幹事的動力,持續在崗位上創新實幹、兢兢業業,以事業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讓自己不斷釋放出應有的活力,為實現初心、達到目標不斷前進。

樑家何讀後感篇3

近期,《樑家河》一書在全國熱學,《樑家河》這本紀實文學, 我們廣大青年不僅要閲讀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真正繫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在為民幹實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奮鬥中砥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説“樑家河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 是,什麼叫羣眾”,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做實事的崇高理想信念。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勤於讀書的優秀習慣,愛讀書已經 成為形容習總書記的重要標籤之一。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時間多麼緊迫,讀書是他每天雷打不動的一件事情,並且留下了“30 裏借書、30 裏討書”的生動故事。習總書記讀書涉獵範圍非常廣,從古典名著到現代經濟、從國內文學到國外名著,豐厚的閲讀量,讓習總書記有了豐富的理論積累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講話引經據典,都是來自於他對祖國優秀文化和歷史傳統的深刻認識。作為青年幹部, 我們要把每天讀書當做吃飯一樣平常的事情,書籍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想、眼界,用書籍來補足我們的精神之鈣、填補我們的 閲歷之空白,為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理論基礎,更充分做到實踐與理論 相結合。

我們要學習習總書記攻堅克難、抗壓擔責的精神。面對羣眾貧窮的生活,習總書記敢於擔當,帶領村民辦合作社、建沼氣、打水井,村裏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遇到困難,習總書記從不退卻,撲下身子解決一切難題,方便了村民採購、用上了沼氣。作為青年幹部,對羣眾,我們要有擔當,不怕吃苦、不怕失敗,為羣眾做出實實在在的實事,帶來真真切切的收益。

我們應該從中汲取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汲取一種奮鬥擔當的精神營養,汲取那種踏實有為服務羣眾的生動力。環境越是艱苦,越是能夠磨鍊一個人的意志、堅定一個人的志氣、造就一個人的終生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的7 年知青歲月,從他成長的人生故事中,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種內在的積極向上的力量,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一種服務人民羣眾的赤子之心。

通讀全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敢於追求真理的精神、艱苦奮鬥的作風、迎難而上的意志,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年青一代好好學習。我們作為年青一代更應該如此,要樹立一個正確的羣眾觀,要深入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擔當意識、奮鬥精神,以習總書記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向習總書記看齊,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衞者,發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鬥精神,不斷磨鍊意志,提升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形成拼搏奉獻、團結合作的良好氛圍,努力克服人生旅途中的重重困難,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考驗,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樑家何讀後感篇4

“窄窄的小路上積着浮土,人走過,塵土飛揚,直衝人的鼻子”“小腿上到處是被咬過後腫起的紅疙瘩,有的剛剛結痂,有的痂被抓掉,往外滲着血水”“沒油的時候,搗上幾個杏仁,在鍋裏一炒一擦,就有一點兒油花,再倒進土豆南瓜,還挺香的”“膽糞、擔麥把肩膀壓得又紅又腫,皮脱了一層又一層”……合上書,這一幕幕場景在我的腦海中久久無法消散。在樑家河的這七年知青生活中,面對如此艱苦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不但克服了過來,還積極為人民做實事,帶領全村人民改變貧困面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這三方面:

一是堅定信念,團結羣眾。剛到樑家河時,習近平和這裏有種距離感,更因為“麪包喂狗”事件而強化。他感到苦悶和孤獨,甚至當了一次“逃兵”。但當他再次回到樑家河時,他轉變了思想,決心紮根農村,由被動變為主動,找機會往羣眾裏鑽,帶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團結觀”,融入羣眾、融入樑家河,帶領着全村人民謀求更好的生活。我作為蘇州石油分公司的一份子,更應該積極發揚這種團結觀,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經常到油站傾聽一線員工和顧客的“聲音”,設身處地地為他們做實事,這樣員工才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客户也會更加滿意我們的服務。

二是求知若渴,篤學不倦。在樑家河的七年時間裏,習總書記一刻也沒有忘記學習。去樑家河時,他帶了兩個箱子,裏面裝滿了書。“磚頭一樣厚的”書,他吃飯也看,放羊也看,晚上不睡覺也看,不斷汲取古今中外精神、思想上的養分,甚至跑30里路只為借一本《浮士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書痴”。除了向書本學,習近平還向村民學做飯、縫紉、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打壩,不僅自己掌握了生活技能,還將樑家河的玉米畝產翻了一番。對於從事財務工作的我來説,每年都有相關的財務知識在更新。我不能僅僅滿足於之前學到的知識,而是應該不停地汲取新知識,與自己的崗位相關政策保持同步。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同時我還要向周圍的同事學習,不斷提升工作能力。

三是攻堅克難,永不放棄。面對惱人的跳蚤、貧困的物質條件、低產、能源不足、衞生條件差等問題,習總書記非但沒有抱怨,反而默默地接受這艱苦生活的磨練,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帶領全體村民一起打壩造田,建沼氣池,治理神車溝,打甜水井,成立鐵業社,辦代銷店,經過十次才成功説服隨娃再當生產隊長,極大地改善了樑家河村民的生活條件。除此之外,“黑幫子弟”的帽子阻礙着他入團、入黨,但是習近平依舊沒有放棄。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習近平寫到第八份入團申請才成為一名共青團員,寫到第十份入黨申請才獲得批准。正是有着這份永不言棄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如此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困難。此時,我們不能被困難嚇得停住腳步,而是應該迎難而上,發揮鍥而不捨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成長,在職場走得更遠。

讀完《樑家河》,我為習總書記心繫羣眾、為羣眾做實事的堅定信念所感動,為其廢寢忘食、學以致用的學習勁頭所折服,為其不忘初心、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敬佩。作為一名石化青年,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為中國夢、石化夢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樑家何讀後感篇5

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學習了東風汽車公司技工學校黨委分發的《樑家河》一書,這本書記錄了總書記在樑家河7年的知青歲月。在讀完這本書後,深深被書中的內容打動,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一心為民謀福利的初心,埋頭苦幹的實幹精神,刻苦學習的勁頭。我深深感受到習近平今天的成就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

1.喜歡讀書,充滿對知識的渴望

書中講到,習近平在樑家河知青的歲月,從北京特意帶了兩箱書到延安,在那個年代,下鄉當知青是去吃苦的,沒有功夫去讀聖賢書。這在當時很多村民都不理解,但就是因為這些書,成為了他融入當地小夥伴的敲門磚,書中的內容給村裏的娃娃們走向美好前程的嚮導。讀書帶來很多快樂,從書中收到啟發,通過讀書開拓思維,正是這些書籍給樑家河帶來很多新的思路。

習近平回憶説"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羣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他在鄉村教師那兒驚喜地發現了《紅與黑》、《戰爭與和平》和明清時代的課本;從退伍軍人那裏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他還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事實上,他自己從北京帶來的書就不少。比如《十萬個為什麼》、《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母親》等,看完這些書,他並不知足。習近平曾在採訪時説:“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説是註定了我人生以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其實,習近平無形中也教了樑家河很多東西。

2.融入羣眾,敢於吃苦

當年的陝北乃至全中國生產力落後,勞動基本上全靠"使蠻力",生產工具落後,也沒有勞保用品。在打壩造田時,沒有手套保護,習近平和老鄉一樣,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來,手上全是泡。第二天還得照舊幹,泡磨破了就開始流血,直到後來手上磨出了老繭。我們很難把這樣的勞動場面與一個插隊的稚嫩知青聯繫起來,但這就是年輕時的習近平。農曆二三月,陝北冰雪剛剛融化,氣温依然很低。當時習近平在寨子溝打水墜壩,他捲起褲管光着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裏幹活。最忙時要從清晨幹到深夜。人們對幹活不"撒奸兒"的習近平豎起了大拇指:"好後生"!

當時的陝北窯洞裏,不僅有蝨子、跳蚤、老鼠、蠍子,甚至還有蛇出沒。露天廁所,夏天有蚊蠅,冬天寒風刺骨。貧瘠的土壤,乾旱的氣候,落後的"老钁頭"、沒有彈性的木扁擔,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糧食不夠吃,柴火經不住燒。在極餓極饞的寒冬臘月,習近平和他的小夥伴生吃過豬肉。就是這麼苦,習近平都曾經做好長期在樑家河生活的準備。

與今天的生活進行對比,我們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要以高度的責任心、高質量的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工作,培育出更多的大國工匠,為學院質量強校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樑家何讀後感篇6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説:“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着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着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慾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的時候我15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鑑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樑家河,總書記敢於挑戰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説:“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正是在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裏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於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幹中積累出來的,不幹永遠不知道怎麼幹,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幹好工作,如何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麼,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夥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言,剛唸了開頭:“尊敬的主席——”習近平馬上打斷他的話,説:“碎娃,你咋也這麼稱呼我呢!”王憲平説:“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麼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説:“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並沒有因為發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樑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係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裏,有着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樑家何讀後感篇7

近日,在崗前培訓期間研讀了紀實文學《樑家河》,學習體會到了習總書記樑家河知青歲月的點點滴滴,在樑家河父老鄉親的眼裏,插隊時的總書記就是一個好後生,沒有城裏人的書生氣,剛來樑家河不久,就完全的融入當地生活,把自己看作樑家河的一份子,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幹活,再糙的飯也吃得下,再窮的人也看得起,和樑家河的父老鄉親們心貼心,並且始終將帶領樑家河人吃飽飯,過上好日子為奮鬥目標,帶頭打壩於田,修沼氣,挖水井,創辦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踏踏實實為樑家河人幹實事,除此之外,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經歷了白天繁重的勞動,習總書記還能每天堅持讀書,並且抓住一切機找書借書讀書。

作為一名即將踏入基層的選調生來説,總書記的在樑家河的這段歲月對我們走上工作崗位有着深刻的啟示。首先,就是要轉變身份,腳踏實地,做好紮根基層的充分準備,一顆樹最終能長多大,取決於它的根扎得有多深。毛主席曾教導我們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剛走出校門的我們,初入基層可能會諸多不適應,所以我們要全身心的把自己放到羣眾當中,急羣眾之所急,想羣眾之所想,時刻記得我們的初衷,運用自己所學幫助老百姓過生好日子,這樣才能有等多的羣眾信任我們,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羣眾有着無窮的智慧,我們本着國小生心態,多向老百姓學習,只有和羣眾打成一片,紮根基層,從羣眾哪裏汲取智慧,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初衷,才能不斷的進步,不斷受到羣眾擁護,才有可能成長為新時代下的棟樑之才。其次,作為基層工作者要心中有桿秤,一碗水端平。一碗水端平有兩層意思,一是碗要端平,古人云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面對羣眾不能有私心,這並不是説要講平均主義,要從每一位羣眾實際情況出發,保證效率公平和實際公平,二是碗裏面要有水,空碗端平很容易,但沒有意義,要抓住一切機會,給碗裏裝水創收,帶領羣眾脱貧致富,在奔小康的路上一碗水端平,實現共同富裕。最後,我們還應該不斷學習,及時充電,在這樣高速發展的社會裏,不學習很快就會落伍,年輕幹部光有基礎是不行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必須理論和實踐學習雙手抓,在理論學習基礎上不斷的通過實踐鍛鍊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水平。在任何崗位上都要有遠大理想,不為周邊環境所影響,像總書記在樑家河的歲月裏一樣,以學習增底氣,以擔當顯朝氣,以奮進揚鋭氣,以磨礪蓄靜氣,堅持邊學邊幹,學乾結合,才能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