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關《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4W

《病隙碎筆》記錄的是與史鐵生與病魔作戰的勇氣的故事,通過這本書你會真正明白何為生命的價值,看完的讀後感一定不要忘記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有關《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有關《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三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1

史鐵生,一個他生前我曾經關注過,卻從未讀過其作品的人,卻在他離世後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前些日子買了他的幾本書來讀,《病隙碎筆》是其中之一。

很難想象,現在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樣,對人類的終極問題作如此深刻透徹的思考。他於病痛之餘記錄的思考,是那樣的真切與摯誠。對於生與死,幸福與快樂,愛情與慾望,健全與殘疾,他都細細思量,赤誠面對,不迴避,不矯飾。或者正是因為長年累月的病,是命運中無法預料的逆境,才令他可以這樣看得清,看得透吧。

病隙碎筆,皆為史的哲思,深邃,有遠見,真誠、警醒。能這樣直麪人生,笑對命運的人真是少見難得。

史鐵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雖然斯人已去,但其文永存,其精神也長存。

《病隙碎筆》讀後感2

三月的陰霾和黴雨天氣,濃罩着整個天地,接近一個月的日子,都很少見過陽光,偶爾的陽光出現,也像是古時待嫁藏在深閣的少女般,剛一探頭,又躲閃了進去。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卻也難受。網購的史鐵生的書《病隙碎筆》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時候看《病隙碎筆》,卻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記者問史鐵生職業是什麼?史鐵生説:“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裏,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生活的苦難,但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説存在的快樂與明朗,他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説:“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説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麼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着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着最神聖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後感3

時時堆成月月、月月度成年年、年年成就此生的華年。人的一生由無數個瞬間堆砌而顯得漫長。缺失亦或是改變了哪個瞬間,都不能算是一個人。“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鄉村和城市,同樣我也經由別人。”寫下這段文字的史鐵生正拖着殘缺的身軀在苦渡時光,他又在經由人生的哪個階段呢?

命運不斷地給史鐵生施加苦難——十八歲延安插隊、二十一歲癱瘓、之後是“褥瘡”、而後是尿毒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傳統的思想中,“苦難”似乎成為了交換功名與成就的“工具”。可史鐵生認為“不斷的苦難”,是不斷努力的原因、是信心的原則。他借用《聖經》中約伯的故事來闡述他所認為的“苦難”:經歷了苦難並不意味着成功。苦難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人需要去經歷那些挫折,去承受苦難,儘管這會讓一部人放棄但並不與之後的成功掛鈎。苦難是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是我們無法躲避、無法逃離的。

“人不可逃避苦難,亦不可放棄希望。”因為殘疾而消沉的史鐵生在荒蕪的院子中獲得了生命的感悟。“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黴,記不住走運。”還好,史鐵生不僅記住了自己所承受的苦難,同樣,他也記住了自己擁有的幸福。他獲得人生真諦的經歷我無法切身感受,只能從他的文字中推測些許。也許,這份讓史鐵生悟徹的人生真諦便是“遭遇痛苦”、“超越侷限”而後“感受幸福”。

“苦難把我推到了懸崖邊上,它就讓我在這裏坐下來,欣賞這岸邊的雲興霞蔚,唱支歌給你聽。”不知曉,史鐵生是否也如這般豁達呢。

從牙牙學語到晚年秉燭,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可時間的流轉,不僅埋葬了過去也創造了新生。“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史鐵生的觀念中,死,似乎並不是一件可怖的事。相反,他認為這是所有生命必然的結果。“誰説我沒死過?出生以前,太陽已無數次起落,悠久的時光被悠久的虛無吞併,又以我生日的名義捲土從來。”

生命總是脆弱而又堅韌的。脆弱到一場雨,便可以讓一個鮮活的生命無限接近死亡;堅韌到可以在這般黑暗的世界朝着僅存的希望活着。史鐵生曾説自己的職業是生病,業餘才寫點東西。他這句話看似打趣,可也透露出無限的心酸。史先生飽滿而完整的精神已經超越了肉體帶給他的侷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