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通過教育的目的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書籍中獨特的觀點,做一個與時俱進的優秀教師,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教育的目的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優秀範文精選三篇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1

最近在全國流行了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是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懷特海編著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他在書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要極力培養學生把思考和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把學習成為一種需求。還指出在生活和勞動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要它充滿活力,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同時教育是讓學生更大程度地變得不同和具有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他們自身的發展而發展。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在,由於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採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佈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在有限的時間裏,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12年中等教育的現狀比作壓縮餅乾。他説,“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而分數變成為了劃分“優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並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鄭也夫教授精闢的論述,已經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於考試的內容真能讓學生們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嗎?

在美國,國小教育便設置了這樣一類課程,例如如何解決衝突,如何解決壓力,還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學會制定計劃並行動、學會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斷、如何將想法明確地告訴對方等等,除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開設關於品格教育的課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氣、幽默、責任感、毅力、忠誠、誠實、合作、寬容、公民意識和原諒等等,以上這些課程在我們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連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還需修煉。在生活中,種種行為規範其實就是從很小就開始潛移默化了,並不是像我們只是喊喊口號,或者只是關注一些現實生活中並不多用的“琴棋書畫”。事實上,中國家長很多年前已經意識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怎麼樣才算不輸在起跑線上,只有培養孩子好的習慣、自信和健康的體魄,以及興趣、獨立思維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當今中國卻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長。做了很多完全是違背孩子興趣與意願的東西,他們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就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去努力實現他們自身的願望,而不是孩子的願望。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在一個課堂紀律良好的班級,學生們聚精會神得在學習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順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師教會他們解法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否就是教育的結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練大腦的過程,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變成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為了考試而考試。這個觀點,北大教授鄭也夫已強烈地呼籲過,不要把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

當然中國的教育在這幾年裏也正悄悄發生着巨大的變化,大學聯考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中。從以前由全國統一命題發展到現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題,很多重點大學還開始了自主招生的項目。就像今年浙江省大學聯考命題還向全省人民開放徵求意見。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進步”。

但是相比國外教育,我們還是相差得較遠。幾年前,美國一支研究小組特意派隊來中國,調查中國的教育現狀。回去之後,交出了一篇3萬字的論文——中國還不足為懼,因為中國式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大學聯考指揮棒在轉,徹頭徹尾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完全偏離了育人的目標。那種超前教育和額外教育把天真爛漫,充滿活力的孩子培養成呆若木雞的考試機器。而最終被認為判斷“教育”成功與否的大學聯考,考得卻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這些一輩子都不用的知識卻可能決定了他們一輩子。但最基本的與人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基礎興趣愛好,這些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卻在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失。最後美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嚴重抑制了其發展,所以現階段無需畏懼中國。

前段時間,央視一台節目提出了,對“中國式過馬路説不”。為什麼義務教育普及了那麼多年,大學教育開放了那麼多年,卻連最基本的行為規則都沒有掌握好。而越來越多的國人踏出國門之後,發現國外的人們是那麼謙讓、有禮、包容。再對比國內,反而只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國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更像是有文化底藴。就像在英國,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擁抱、和你擊掌;在那裏,坐公車不要排隊,因為大家都謙讓地讓彼此先上;在那裏,你可以對英國人説:你們的食物是垃圾(English food is rubbish),英國人卻很有風度地笑笑回覆到:我喜歡中國食物(I love Chinese food)。

國外教育從幼兒到中學的培養重點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發展和創新能力。反而把知識的傳授放在次要。同時在知識的傳授上,他們更注重對學生的激發和引導,引導學生去自己尋找答案,發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訓學生的一種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發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看國內的教育,卻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知識,但是這種單純靠記的方式只能用來應付考試,對學生來説,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靠記憶能夠掌握的,沒有用於實踐的知識,是很容易被遺忘的。

而高中和大學更是對學生培養的關鍵時刻。國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還是處於對自我比較懵懂的一個階段,自我認識還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階段,自我個性和意識的快速萌發,使得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更是要從激發引導中下手,而不是去強壓給學生。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要讓他們願學、想學、要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不可獲缺的`。呼籲家長們在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玩玩耍或當孩子忠實的傾聽者,這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能量。在這裏,我呼籲各位家長,在覺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來時,能夠調轉過來,思考一下自己其實是孩子的未來,家長的行為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現在的“你們”可能就是“孩子”未來成長後的樣子。

現在整個教育界都已經意識到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人受教育的曲線上,就傳授專業知識這一點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維和人格培養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話説,成功者總是奮力去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奮力去找藉口;成功者將想法立即付諸於行動,失敗者總是在猶豫不決。所有的成功來自於勤奮。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會的歡聲笑語,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華的跑車,而是100座圖書館的温暖燈光。座無虛席的圖書館,四處可以看到奮筆疾書的學生,半夜2點的哈佛校園,才是夜晚的開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裏、長椅上躺着疲憊的學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奮戰的痕跡,路人們都輕輕而過,從不會有人去打擾他們的休息。

對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更加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要努力去迴歸教育的本源,還需我們不斷地向各行各業宣傳、呼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趕上和超越西方各國,傳承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2

懷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是怎樣的一本書?翻譯者

王立忠先生給了我們讀者很好的解釋,這是一本奇書!

錯過一一遺憾一輩子!

遲讀一一遺憾一輩子!

知而不讀一一後悔一非子!

知而細讀一一幸運一輩子!

所以,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研讀的奇書!

給你一縷前所未有的有神清新!

給你一個千載難逢的拍案叫絕!

給你一個今生難得的相見恨晚!

究竟是怎樣的一本好書,能這麼絕、這麼奇?帶着這樣的好奇,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閲讀了這本書。

這本書我覺得很與眾不同,首先從內容組成上來説,它涵蓋了"技術教育""古典文學"、"數學"、"大學"等各個學科中教育的目的,為我們不同領域的教學起到引領,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引導學生。其次,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把一些書內的名言警句或是很認同的觀點,用記號筆標記下來,細細品味,不斷地激發我的感悟和靈感。

在我英語教學的十年生涯中,我用一個個chant、一首首歌曲來增添學習趣味,用一個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來吸引學生記憶,生日送歌、英語情景劇表演,在補充講解水果沙拉時,不是隻利用PPT的圖片讓孩子們看,而是帶孩子們展開奇思妙想,親手製作各種水果沙拉……儘量將英語教學生活化,如此才會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想栩栩如生"。縱然有了一些方法,但是也有彷徨,我們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的學生都看待為精英來教,故造成不少學生跟不上,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被動學習為多。有時以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得到好的成績分數為目的,何談興趣?

教育的模式是不斷創新的,新的模式必將帶給我們新的思考。現在流行用繪本進行教學,在我們學校裏雖然還沒有開始試行,但是我經常鼓勵孩子們可以在學校圖書室裏或者書店儘量多借閲一些英語繪本,簡單有趣,又富有哲理,通過一些基礎的英語閲讀,想讓每一個孩子通過書籍,慢慢的在心中都能開出一朵朵美麗的小花。

懷特海認為:"學習必須有所側重"!當讀到這裏時我也不禁在思考,我國的教育要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可事實是:即使是最有天賦的學生,由於人生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全面發展。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給他們進步、騰飛的基礎,而他們所具有的廣泛的文化,使他們有哲學般的深遊,又有藝術般的高雅"。這段論述十分值得細細揣摩。

學生所學的學科太多了,所有的學科都有值得學的若干理由,我們不得不要求學生對所有科目給子同的關注,那又該怎麼因材施教?我們只有在有限的教學生涯中,多關注學生個體,攜着我們對教育事業的初心,帶着學生們一起去生活中探尋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讀後感3

當我們埋頭去課程,教學,乃至於許許多多的細枝末節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認真想一想我們究竟要往何處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什麼。這些教育最本原的問題,人類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教育家)始終在思考,卓越的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的思考,尤其應該給予敬意。

懷特海是機械死板的考試製度的堅決的反對者,他認為,支離破碎的知識、信息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傳授僵死的知識,而是教人們如何掌握知識的藝術,讓知識充滿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在與人的大腦而不是與僵死的物質打交道。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判斷力,以及控制複雜情況的能力,使他們在特殊情況下應用理論知識對前景作出展望——所有這些能力不是靠一條體現在各科目考試中的固定規則所能傳授的。因此他主張,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後,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並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

韓愈的《師説》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於教師的傳統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聖人的學説,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着個性的烙印。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育,他更讚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裏固有的能力,並用盲人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裏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出人頭地等等,壓着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彷彿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

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務須透徹”)時,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着眼於個體的發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反對讓“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事實上,以往的應試教育正被這隻“校外考試”的無形的手操縱着,師生們為了絲毫的分數之爭全心全意地死記硬揹着那些“無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極。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來塑造學生。蒙田説過,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同時,也正是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對改變現實起到偉大的作用。如果只是為了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又靠什麼去完成呢?懷特海反對教育中無活力的概念,其實就是反對為應試而去學習的做法。帶着這樣的目的去學習是不可能真正學“好”的。記得有次在課上和孩子們提到那個島問題,對這個當前的熱點,孩子們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數只知道,為了領土主權,所以我們必須收復那個島,而且到時可能會干涉我們的,無非就是美國這個世界好事者。這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一篇文章,在採訪的日本中學生中,大多數學生認為中日戰爭還會再次爆發,而時間,很可能是在大陸收回那個島以後。因為海峽是日本的運輸生命線,一旦失去,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且不從中來談什麼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學生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真正地把地理、歷史及當前的國家經濟等問題都聯繫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們的中學生還是單純地把知識當成一門課程,當作一個分數來學習,完全忽略了各個科學領域之間的相關性,更別提用它們來認識所處的世界,並極力地去改變它了。

所以,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辦法從思維上更新觀念,不能從根本上革新教育,那會如懷特海所説“從一種形式主義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從一團陳腐呆滯的思想陷入另一團同樣沒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課改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是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判斷學生的需要,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推動和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許無法簡單地明示,但作為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對於生活的靈感、感悟和創造,“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何,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激活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着鮮活的生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