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講話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4W

  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講話稿

“無私”是工作的標準、“底線”是堅守的原則、“服務”是幹部的職責、“有為”是最終的目標。什麼是錯?什麼樣的錯可容錯糾錯,這是一個標準把握的問題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講話稿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講話稿

同志們:

優化營商環境是招商引資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招商引資就很難見成效。下面,我就從如何理解和把握市紀委監委出台的助力招商引資八條措施,結合大家所關心的實際問題,給大家做一個解答,八條措施綜合起來,主要就是要把握好三種關係。

一、把握好“錯”與“為”的關係

什麼是錯?什麼樣的錯可容錯糾錯,這是一個標準把握的問題。現在很多同志感歎“為官不易”。易與不易,這是理解的問題,為官也應該不易,權利和責任一定是對等的。現在從嚴治黨只能是越來越嚴。怎麼把握既幹事、又不出事,最基本、最硬的標準就是“無私”。只要是為了工作需要,不是為了個人私利,大家都不要擔心。市紀委監委出台的八條措施裏,其中提到鼓勵支持地方黨委、政府從接待、差旅、獎勵、補助等方面給予招商引資專項政策。接待、差旅、補助等這些都是小問題,大家沒必要在這方面糾結。

如:招待問題。市裏招商引資關於接待過去也有個專門的辦法,不是不讓接待,是不讓藉機搞大吃大喝,不能借着招商之名無原則接待。今天全縣各級的領導都在,為了招商,誰招待誰吃幾次飯,我們縣哪個幹部為此被問責過?有的同志擔心縣紀委不問,又代表不了上級紀委,尤其怕巡視,去年自治區黨委對我們的巡視,凡是查出違反中央八項規定要求我們追責的,有一件是因為招商而被問責的嗎?別把精力放在這上面,要看結果,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招來,來了能不能順利落地,我們除了拼優惠政策外,很重要一個方面是拼服務。

企業來了,需要遇到立項、規劃、土地、環保等審批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到企業走訪,有的企業提出過能否邊幹邊批,這是最大的難題。部門有部門的法規,現實有現實的問題,發展有發展的急需,理想和現實之間一定會有差距,如果確實是企業所需,不承諾企業就不來了,不批就可能耽誤項目落地了,縣裏如果有專項政策,紀委首先要執行。

市紀委要求縣紀委要精準把握“敢為”與“亂為”、“主觀”與“客觀”的界限,我們會劃定容錯免責界限,將無心與有意,失誤與失職、敢為與亂為、為公與謀私區分開來,依紀依法大膽容錯減責免責。但需要提醒大家,前提是不能“亂為”,“容錯免責”不是“紀律鬆綁”和“法外施恩”。

今年縣紀委查處的案件裏也出現過這樣的事情,過去縣裏為了招商引資,出台過人防建設費減免的規定,但有的幹部不按縣裏的優惠政策來,任意亂為,給縣裏造成了重大損失,被自治區巡視移交了線索,紀委審查調查後移交了司法機關。還有的項目,不提前研究好“怎麼幹”,事後研究“怎麼辦”,去滅火,這是主觀還是客觀?是失誤還是失職?所以説,什麼是“錯”?不要混淆概念,只要為了發展,為了招商,無私就無錯,可以大膽去幹,紀檢監察機關首先要擔當,不能讓人流汗又流淚。

什麼是“為”,反過來講,不幹才是最大的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不作為了。八條措施中的第一條就是要求我們要強化監督,糾正落實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整治不作為。不作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我想第一是看你努力幹了沒有,這是態度;

二是看你幹成了沒有,這是能力。這個“為”是為誰而“為”,大家要清楚,是為我們自己的飯碗而為。市紀委提出鼓勵有關部門採用多種方式幫助企業爭取政策、項目和資金,換個角度講,這是給我們自己去爭取項目去了。有的領導和我講,想讓有的部門去上級爭取項目資金不去了;有的項目來了,分管領導召集開個協調會,協調不了了。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前些天張書記讓我牽頭研究優化營商環境的評價辦法,我們反覆徵求各方意見,出台了二十四條措施。

把你幹不幹、對你滿意不滿意的評判權交給誰?就交給你的服務對象。這個辦法縣委常委會已通過,如果XX真正把這二十四條落實好,投資的“軟環境”就好了,不用多,抓好落實就行了。中央的八項規定就八條,就XXX餘字,就能深刻地改變中國的黨風政風。“硬條件”裏面沒涉及,比如道路、排污、園區建設、包括税費減免返還等,那是縣裏主觀想為而客觀上無能力為的問題。無能力為的,可以有計劃地量力而為,有能力為的,必須無條件的盡力而為,“錯”與“為”的關係就是,無為就有錯,有為就無錯。

二、把握好“放”與“活”的關係

“放管服”改革工作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窗口,改革的一個關鍵就是“放”,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初在研究設計改革方案時,我的想法是要解決好能幹而不想幹的問題,而不是想幹而不能幹的問題,也就是既要解決思想,更要實事求是,不能不顧實際搞一刀切。改革前要“反覆商量”,方案確定後,落實中不能“重複商量”。現在看,取得了大多數部門的支持,但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前些天利用一下午時間搞了一次“體驗式”督查,有的部門還是“前店後廠”,有的櫃枱空無一人,有的一問三不知。

我們提出“三集中、三到位”,集中進駐大廳辦公是形式,關鍵是要服務到位,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否則就是形式主義。我們反對形式主義,領導是個火車頭,但各部門還在自己的軌道上跑車,客觀上還並不了軌,“多規合一”在現有體制下還做不到,部門之間的規與規、規與法還存在着縫隙,規劃方法、技術標準、規劃期限和範圍還存在很大差異,這不能怪地方部門,改革應該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現在這種大氣候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推進“放管服”改革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活”,不是不顧實際搞改革。

上級沒放的要求縣級部門放,也沒要求大家這樣做,不用進大廳的非得迫於壓力進大廳,設個窗口一年也辦不了幾件事,這不是形式主義嗎?事少的讓他們回去,可設個綜合窗口,放權不是放手,管活不是管死。另外,優化營商環境不是在政務服務大廳就設置一個窗口而已,更多的功夫要下在“窗外”。政務服務局還要進一步實現從“店小二”向“外賣小哥兒”的轉變,只要你能來,剩下的都是我來辦,這才是把改革搞“活”。現在,政務服務局又在重新梳理各部門的職能職責,請各部門和鄉鎮給予支持和配合,改到什麼程度,就是我開始説的,解決好能幹而不想幹的問題,而不是想幹而不能幹的問題。

三、把握好“無微不至”與“無微不治”的關係

這是兩個詞,兩個意思,第一個“無微不至”是關心關愛。一是要切實做到關愛黨員幹部,理直氣壯為幹事者撐腰。做為紀檢監察機關,我們將準確處理涉及招商引資和涉企服務的舉報、控告,對明顯的惡意舉報,直接予以了結,不進行初核和函詢,這個市紀委出台的第三條裏規定的很明確。

個別人想用八分錢一張郵票、一個電話就隨便泄私憤,我們不能給這種歪風斜氣提供生存的空間。對於真正幹事創業的幹部,紀委監委會認真甄別涉及幹部和涉企服務的來訪、來信,尤其是一些匿名的、重複的信訪件,判斷是惡意舉報的,我們就直接了結了。對多次惡意舉報的,如果一經查實,將對誣告陷害者嚴厲打擊、絕不姑息。

二是要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愛企業,構建新型的“親”、“清”關係。“親”是要求,是份內職責,不能楚河漢界,不相往來。縣紀委也開展了和企業的“雙走近”活動,我們也將按市紀委要求,開展班子成員常態化包聯活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企業生產經營秩序也是紀委的職責,人家拿着血汗錢來投資,因為我們的原因讓人家虧到這,我們還講良心嗎?

“清”是不能違法亂紀。這是交往的紅線和底線,這個紅線和底線我想基本的有兩條標準,一是不能給國家造成損失;二是不能侵犯羣眾利益。過去查處的職務犯罪案件凡是與企業交往倒下的,都是給國家造成了損失,沒有一個是因為招商吃幾頓飯、為了招商而審批簽字倒下的。企業如果行不法行為,我們肯定不能支持,更不能參與,還要堅決制止,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就是最基本的“清”。

第二個“無微不治”就是自治區現在正開展基層“微腐敗”的治理,這個“治”是治理的治。第四條要求要強化對審批、規劃、監管、執法、資金等權力集中領域和部門的監督,凡是涉企的事無小事,對吃、拿、卡、要等涉企違法行為做到查辦態度“零容忍”、查辦速度“零延遲”、舉報線索“零存量”。什麼情況下才不會被追責?就是幹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

這裏,我想再特別強調一下,因為優化營商環境涉及到的都是審批、規劃、執法、資金等權力集中的領域和部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發展是硬道理,堅守底線也是硬道理,越是權力集中的地方越是最危險的地方,大家要對權力有所敬畏,權力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工具,問心無愧才是最舒服的枕頭。這八條不難理解,把握好四句話八個字就行了,這四句話就是:“無私”是工作的標準、“底線”是堅守的原則、“服務”是幹部的職責、“有為”是最終的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