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9W
《辛亥革命》是一部十年前的電影了。該片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以供參考。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它,推翻了兩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是它,開啟了新中國的大門。
  
  《辛亥革命》是一場充滿荊棘的革命,在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鮮血描繪祖國的未來。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註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場空前的革命,孫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堅強意志,開拓了革命的新道路。電影中有許多細節描述,比如孫中山先生在國外與外國政府官員協談時的激烈爭論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戰眾人,在面對種種刁難與不理解的情緒下,孫中山先生絲毫沒有動搖過自己的意志,這是鐵一般的意志!這是鐵一般的力量!正因為孫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經有了徹底的覺悟,在整個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後。
  
  電影中還有那麼一幕,在孫中山先生與革命同志們討論臨時大總統的事宜的時候,有刺客槍擊。一陣慌亂後,刺客被抓,在審問刺客的過程中,刺客對孫中山是滿嘴的辱罵,黃興進來後説了一句:'他和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世界裏。'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在當時清政府的歷史背景下,要完成一場革命並不只是軍閥形式的佔領,一場完整意義上的革命,應該是深入羣眾的內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播種革命的種子,而且還要讓其健康成長。所以説,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不僅改變了形式,而且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場實質改變的革命。
  
  通過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的體會到《辛亥革命》給予了我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歷史不會再重演,但歷史的規律是會再現的,我要觀史而明智,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正確指導自我的發展,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能力。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揚,值得學習。學習並瞭解辛亥革命,也應該履行的職責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2
  
  開始關注這個電影,是因為偶然在網上看到了一張它的海報,上面寫道——“我們的歷史,從這裏開始。”然後我開始拼命回憶,古代歷史真正的起點大概是在夏朝,近代歷史的起點是鴉片戰爭,當代歷史的起點是建國,哪兒跑出來一個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應過來了,哦,是繁體字的海報,瞬間明白過來了。所謂的我們,其實指的是我們的台灣同胞。
  
  我發現現在的國人評價歷史電影,都不會先評價電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絕的講述所謂的意識形態。這部電影是我在歷史課上看的,原因很簡單,在它上映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有聽説還有這麼一部電影。猶記得兩個《建XX業》上映的時候,學校、車站、廣告,不知道有多大的噱頭,以至於電影上映了兩個月還有無數國人瘋狂追隨。而《辛亥革命》,同樣是歷史片,同樣是巨星雲集,同樣是壯觀的戰爭場面,卻無法得到人們的追捧。
  
  大陸有一種很特殊的電影分類,叫做“主旋律電影”。什麼是主旋律,其實就是紅色,紅的讓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們會責罵當今的學生,為什麼我們對於那些主旋律電影那麼沒有熱情,難道就這麼不愛國嗎?那麼我要説,我們不是不愛看,而是覺得它們不過是歷史書的翻版,不過是把歷史課上的東西搬到了銀幕上。我們來看一看吧,不論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還是《辛亥革命》,哪一個不是正史正談,大而俗地描寫歷史的流水賬。它和大陸的電影“主旋律”是分不開的。為什麼我們不愛看?因為那段歷史我們早已熟悉,電影如歷史書一般將正義給予給革命,讓我們想起——“辛亥革命的意義?”“這是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所以説它其實是給老百姓普及歷史常識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國的一些歷史片:《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萊恩》,都是從一個個體事件,一個看似很小的事件來從側面審視歷史,而不是像我們的電影從1911一直嘩啦一下講到1921。我並不是説國外的電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確,外國的歷史片拿到大陸來放,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説到這裏我們肯定都懂了,我們國人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是不夠的。如果我們連辛亥革命是哪年發生的,牽扯到的人物都是誰還不清楚,那麼何談對於歷史的拓展與反思?如果我們對於歷史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與解讀,那麼我們的電影是不是也能脱離“主旋律”的束縛?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羣眾,那麼必將從另闢蹊徑,從電影的場面和劇情來下功夫。可以説《辛亥革命》在這一點上做的還是很好的。還記得當初我懷着怎樣的愛國情懷到電影院,卻看到我們的偉人在打情罵俏,不亦樂乎,影院裏時不時的傳來悦耳的嬉笑聲,而這部影片帶給人更多的是反思。我慶幸黃興和徐宗漢的愛情停留在最美好的地方,保留了歷史本身的神祕感和嚴肅感,讓它至少可以出現在歷史課上。
  
  讓我感到悲哀的是,這一段蔚藍色的歷史,卻被紅色染的不紅不藍。大陸的近代史電影總是讓我很無奈。過分的束縛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這是現在的社會每一個家長都知道的,就像寫隨筆能寫2000字,寫作文卻憋不出800是一個道理。但是我們的制度卻不允許“非主流”電影的發展,似乎“三民主義”並不是他所宣揚的內容。我們背過無數遍的辛亥革命的意義去哪了?我們張口就來的“三民主義”得到體現了嗎?
  
  不過在這種畸形的審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片子了。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總統職位的原因。它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洗腦,很好的脱離開我們大陸的現狀,至少還原了真正的史實,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真相。
  
  從意識形態上説,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進步的。“”之後,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電影出現。它對於袁世凱和黎元洪的刻畫,還是相當令我感歎的。袁世凱或許是第一次這麼光鮮亮麗的出場,在揹負了叛國,復辟的罵名之後,這位歷史人物的命運總是不怎麼樣。但是撇開道德不談,他的軍事才能,謀略與勇氣,可以説後無來者。他是一個政治人物,而不是一個流氓,不至於讓我們恨之入骨。孫淳很好的詮釋了他,虛偽,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處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戰場的風雲四起英明指揮,絕對不是簡單的形容詞能夠描述的。其實歷史人物本身就是複雜的,偉人也不是上帝。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名的人,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影響全憑後人給你創造的環境,就像我們和大陸對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卻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隨波逐流,那未免太單純了些。
  
  另外,它對於西方勢力的演繹也很出神入化。一直以來,我們對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極態度的,但是從《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靜,明事理,沒有偏激的西方人。從荷馬李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經濟利益爭奪背後的,超越國籍的信念。歷史並不是兒女情長愛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規律可循的。戰爭或革命或許只是利益的取捨,但它們的背後,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陸也可以帶我們走進藍色的歷史,沒有紅色的激烈與熱血,卻富有藍色的理性與冷靜。激情太久,我們需要沉澱下來,從另一個角度去愛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