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精選4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6W
    《創新中國》是由中央電視台聯合深圳市委宣傳部於2018年1月22日推出的一部紀錄片,該片由史巖執導。該片主要講述了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用鮮活的故事記錄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精選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創新中國》紀錄片觀後感精選4篇

創新中國觀後感1

近幾年,從《朗讀者》、《國家寶藏》一系列文化綜藝節目,到以《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如果國寶會説話》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質紀錄片,央視一直在電視節目創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和“現象級”。越來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類的節目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在“真實記錄”逐漸成為電視節目發展新趨勢的今天,央視對優秀紀錄片的集中發力將使其繼續保持行業引領者的地位。

《創新中國》與其説是一部紀錄片不如説是一部帶有教育意義的科教片,在大家埋頭於自己領域的工作和享受着科技帶來的技術不停的更新換代的時候常常忽略了我們所經歷的、正在經歷的和未來即將經歷的科技變遷。這部片子就是給了大家一個新的機會,審視中國科技發展的歷程,瞭解我們所在的國家所過的生活。

在第一集信息中,從一個總結性的詞彙中延伸出了關於信息的各個不同的領域,驚歎於物流無人機、無人駕駛的發展之快,也慢慢意識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籠罩在互聯網之下成為物聯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感謝這個時代,感恩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科學家和創新者們。

 

創新中國觀後感2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製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製造業巨頭,“中國製造”席捲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於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製造的難以迴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後,居然隱藏着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製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信息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於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11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16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説,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製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製造模式、協同製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台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温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温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台,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於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台階。

 

創新中國觀後感3

近日觀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它介紹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説過但不曾見過的,有些是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原理的,有些甚至是僅存於想象卻即將實現的。這些成果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讓我們為祖國感到驕傲,但我也從中看到了艱辛。許多成果都需要時間的付出,需要科研人員的鑽研,以及伴隨着付出生命的危險。世界依然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的祖國需要有人不斷付出,不斷創新,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卻不時在消磨珍貴、美好的時光,滿足於現在安逸的生活,丟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家企業、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獻出微博的力量來推動國家機器的前進,為了夢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創新中國觀後感4

《創新中國》共分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及浪潮六個部分,涉及了大量的的最新科研成就,如光量子計算機、智能製造、中國的空間站計劃、世界最清潔活力發點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技手術等,記錄了中國科技的創新之路,中國在創新驅動戰略的下,逐步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面對複雜的改革環境、艱鉅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創新中國》中,展示的我國在高科技領域方面的突破,折射出中國人甘於奉獻、敢於攻關的無畏精神。FAST望遠鏡、天宮空間站等領先成就的背後,是經過幾代重視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日以夜繼的工作而換來的。把原本遙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的海底,用智慧和汗水化為咫尺。《創新中國》不僅是為國家點贊,也是為每一個奮鬥在科研工作上的人點贊。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通過創新,求變化、求發展,敢於啃硬骨頭,才能掌握髮展主動權,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通過自主創新,中國創造以雨後春筍般的速度展現在世界舞台上時,中國人的科技強國夢也逐漸走向現實。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於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創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説,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