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4W

每次大家欣賞完一場影片後,一定有不少感觸,可以完成一篇觀後感,我們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需要聯繫自身的實際情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第二集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第二集觀後感7篇

第二集觀後感篇1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初讀時不禁疑惑,倉頡創字而已,何以讓天地慟哭、神鬼驚懼?張彥遠這樣解釋:“造化不能藏起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文字出現後,上天終於可以傳達心意、記載祕密,所以感動得下粟雨;而文字由於有巫術,鬼怪再也不能隱祕,所以驚懼大哭。可見,當有血有肉的現實生活,化作最真實情感的文字時,它的震撼力將無以衡量。

驀然想到,在這場悄然而至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除了有許許多多的醫護人員、突擊隊員衝鋒一線,也有大量文藝工作者堅守後方,真實書寫,向社會和人民傳遞着共克時艱的信心力量。

我在後方戰“疫”,我看到每一名文藝工作者都在努力奔跑。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他們沒有白大褂、也沒有綠軍裝,但是他們依然奮戰一線,發揮耳目喉舌作用,用不滅的燈為戰友們點亮歸家的路,用如椽的筆撐起同志們疲憊的肩。他們牢記囑託、響應號召,及時傳播疫情防控知識,客觀記錄前線點點滴滴,深入挖掘一線感人事蹟。他們,用鏡頭定格感動,讓我看到了“國士”南山眼中飽含的深情熱淚;他們,用畫筆描繪温暖,讓我看到了“逆行者”雪夜登機戰病魔的感人場景;他們,用各種各樣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張張滿是壓痕的臉、一雙雙滿是血絲的眼。他們用心書寫着時代的精神圖譜,精心創作着平民的英雄讚歌。

我在後方戰“疫”,我為每一位奮戰在前的朋友點贊。我們手雖不能相握,心卻緊緊相連。您的“請戰書”,您的“與妻信”,您在抗擊疫情中的每一次逆行、每一份温情,都是我最樸質的創作元素。正如您所言:“既然從事了這個職業,這就是我的責任,雖然心裏也有不捨,但疫情面前,不能退縮。”我將始終堅守文藝初心,在這狂風驟雨中以筆戰“疫”,記錄感動、鼓舞士氣,謳歌真英雄,傳播正能量,用文字向白衣戰士致敬,向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抗疫英雄致敬。

有人説:在這個古老國度每一寸土地上,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搖擺”。每一朵都那麼渺小,當他們連成一片,風也要駐足,雲也要致敬。這種力量聚沙成塔,集孤弱為偉力;這種精神自強不息,使困地發新芽。我在後方戰“疫”,讓我們一起用愛歌唱、以筆戰鬥,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第二集觀後感篇2

有一位84歲的老醫生,為國家操勞了一輩子,和病毒戰鬥了一輩子,他就是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在2003年的抗擊非典中,他戰功赫赫,拯救了許多生命,連時任的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都説:“如果沒有鍾南山,抗擊非典的結果可能要改寫。”這句話的背後,是一個個驚險的故事。

2002年11月,廣東佛山出現了第一個非典病例。這是一鍾可怕的病毒,很容易傳播,一旦被感染了就可能死亡,並且暫時無藥可救。病人一波一波地湧入醫院,醫護人員一批一批地被感染,躺在病牀上,一天天惡化。醫生對這種病毒措手不及。這樣的日子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鍾南山先生的出現,才開始慢慢好轉起來。有一位有權威人士宣稱:“病原基本可確定是衣原體,並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之後媒體開始大量報道,只有鍾南山堅決反對,並根據自己做出的實驗表示用抗生素無效。終於在他的堅持下,廣東在非典防治中沒有走更多的彎路,廣東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他還直呼“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如果不是鍾南山的堅持,也許非典的結果真的要改寫。

2019年12月,一種名叫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在中國逐漸蔓延,其中武漢最為嚴重。84歲的他一邊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掛帥出征。那急促又鏗鏘的步伐,那匆忙又堅定的背影,那疲憊又剛毅的眼神,給患者,給百姓帶來希望的曙光。

從那一刻起,我心中不經流過一股暖流,看到了醫務工作者堅守的背影。那幾個匆忙而堅毅的白色背影,給了我們戰勝病毒的信心。此時的醫院就是戰場,醫生就是英雄,此時此刻,這些白衣戰士們,正衝在前方,用自己的血肉,為身後的億萬人民,築起堅固的防護堡壘,保護身後的億萬人民。

這堅定的背影,這正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良知和勇氣。災難之下,最見人性。有些人趁着混亂,大賺橫財;有些人為了保官,欺上瞞下;有些人驚慌失措;有些人避之不及。但是,也有像鍾南山一樣的人,於危難中挺身而出,奮勇向前,左手對抗災難,右手托出真相,這樣的人,就是國家棟梁,是民族脊樑。

鍾南山先生,有一顆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熱誠,一身高超醫術,一片赤膽忠心,有這樣的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是全體國人的幸運。我相信,只要我們積極配合,這場災難會在我們中國人頑強的意志力中得以平息。加油武漢!加油中國!一定要打贏這場疫情狙擊戰!

第二集觀後感篇3

自古以來,都是由一個個偉大的人,撐起了一個偉大的國家。他們的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每逢國家有難,必有英雄挺身而出,許國不復為身謀。

有位八十四歲的老人,十七年前是抗擊”非典”的第一功臣。他有院士的專業,他研究的治療方法,讓廣東成為世界範圍內對sars治療成績的地區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臨牀診斷標準》。他帶領課題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顯療效的防治經驗,使中國人擺脱了死亡陰影;他有戰士的勇猛,敢於直面疫情,主動請纓“把最危重的病人轉到我們呼研所來”這淡淡的一聲無異於平地驚雷般,在中國的土地上炸響,在抗擊非典最嚴峻時刻,更是連續工作30幾個小時;他更有國士的擔當,敢於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實情況。

而在十七年後,當病毒再次來勢洶洶,84歲的他重新披甲上陣,一如當年,在呼籲人們“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後,卻在耄耋之年毅然逆着人流、投身疫情戰場的第一線。他是無雙國士,更是遭受疫情國難之時的定海神針。

“我們準備着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蹟,在漫天的歲月裏忽然有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馮志如是説。

其實鍾南山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1月19日,一張鍾南山在列車上閉目小憩的照片在網上流傳,我的眼眶不禁濕了,暖黃色的燈光下我們看得出他的疲意,他不是神,更不是百邪不侵的,時光在他的臉上留下了足跡,但他依然挺身而出,其實這世間哪有什麼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其實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逆着萬千車流,在凜然嚴冬中、在危機四伏的疫區,如鍾南山一般的負重者毅然選擇奔赴最前線,在那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不懼險難,以血肉之軀為你我撐起生命的屏障。

致敬鍾南山院士,致敬與疫情做抗爭的一線人員,願疫情過後,春暖花開。

第二集觀後感篇4

在這次疫情之中,有一個名字,每一次聽到都會覺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相信他,是因為在17年前的那場sars戰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後,已經84歲高齡的鐘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國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説鍾南山是個英雄,但是作為英雄鍾老這一輩子都做了什麼?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輩中國的科研英雄,從之前的鄧稼先到現在的的袁隆平、鍾南山,年輕一輩的科研人員他們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品質,在新的時代他們能不能成為這樣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鍾老這一輩子很有傳奇性,像網上流傳很廣的那些鍾老年輕時候的事蹟,他曾是個體育健將,曾經榮獲過全運會400米欄冠軍,雖然這對很多人來説已經是足以拿來自豪一輩子的成就了,但是對於鍾老來説,這只是他人生的一個小小的插曲!

鍾老的絕大部分成就都在醫學領域的,鍾老首次證實並完善了隱藏性哮喘這個概念,這個觀點後來被聯合國衞生組織編寫到哮喘全球防治戰略採用;另外鍾老還系統的分析了我國慢性咳嗽病因,他闡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經炎症機制,再就是證實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營養不良問題,然後他又提出並補充了基礎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對這些一頭霧水,不過沒關係,這些都是很專業的問題,咱們外行也沒有必要了解,其實我們從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觀的瞭解鍾老的貢獻,他主持完成了國家973計劃,即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而且他還是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還有就是863計劃、十一五科技攻關等等這類水平的10來項重大科研項目!

所謂的973計劃呢,就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這個項目的定位就是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你看這個定位,就知道這個項目的分量了!

第二集觀後感篇5

從《十八洞村》到《扶貧路上》,從《英雄兒女》到《鍾南山》,每一期的節目主題都與時代主旋律緊密結合,除了對新中國經典作品的演繹,更着力講好新時代動人心絃的中國故事。對於這些有着真實原型人物的故事,在影視化、綜藝化的過程中如何做到藝術與真實的平衡,亦是節目組在創作中面對的一大挑戰。

兩季以來,《故事裏的中國》一直堅持從創作者、親歷者與演繹者出發,多視角敍事,在真實與藝術的相互糅合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才得以呈現。

在最新播出的《鍾南山》中,節目通過傳記作者葉依,鍾院士的祕書蘇越明、學生張挪富、長子鍾惟德等多重視角,具象刻畫了鍾南山在不同角色身份下的人物形象。話劇舞台剛好藉由蘇越明祕書的視角,通過演繹他跟隨鍾院士趕赴武漢的所見所感,講述鍾院士兩次逆行出征的英雄壯舉和熱血人生。當頗有年代感的照片報紙、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以及從未面世過的視頻相繼出現在熒幕上,加上創新舞台的逼真演繹,觀眾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的鐘南山院士。

而在《英雄兒女》中,節目組則是邀請了電影編劇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兒毛白鴿女士,親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四位長者,以及“王成式的戰鬥英雄”趙先有烈士的孫子趙新民先生一起講述“英雄女兒”的故事。

“把在朝鮮戰場上這些經歷融入到劇本里,這就是最好的創作經驗。”《英雄兒女》編劇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兒毛白鴿女士告訴大家,正是武兆堤的這句話使得她父親決定參與《英雄兒女》的劇本創作。在節目中,毛白鴿以創作者後代的身份,分享了這一作品幕後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包括王成這一人物的塑造過程、《英雄兒女》這一片名的來源等等,讓觀眾對於《英雄兒女》這部影片有更多的背景認知。

?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在內容主題上與時代相呼應,取材於當下最火熱、最鮮活的人物形象或者中國故事,在創造上着力體現了人物的精神基點、人性亮點和情感的爆點。更重要的是,在多重視角的塑造下,節目真正做到了在藝術與真實之間保持最大化平衡,從而使得作品擁有了直抵人心的藝術真實。

第二集觀後感篇6

“在家門口,我終於贏了!”隨着一聲吶喊,2月14日晚,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舉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比賽中,冬奧會“四朝元老”徐夢桃終於獲得了她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實現了個人職業生涯的大滿貫。

1990年出生於遼寧鞍山的徐夢桃,今年已經32歲了,從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整整20年。

在徐夢桃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徐學君就發現,女兒身體的柔韌性非常好。1994年,徐學君把四歲的女兒送到了鞍山市體校體操培訓班。為了幫助女兒練習,徐學君還從外面撿回來一箇舊地毯,鋪在家裏的水泥地上,為徐夢桃自制訓練場。隨着身材越長越高,加之膝蓋骨比其他運動員偏大,徐夢桃逐漸不再適合體操運動。2002年,12歲的她來到瀋陽體育學院,轉項開始練習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這一練,就是20年。

她的體操啟蒙教練張麗萍回憶,“桃桃從小就表現出不同於別的孩子的韌勁兒和自信,訓練累了,別的小朋友都哭,她總是樂呵呵的。”

剛接觸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徐夢桃是從觀看錄像開始的。在看過若干比賽資料片後,教練陳洪彬讓徐夢桃説説她的感受。“老危險了!”徐夢桃的話逗樂了陳洪彬。不過,隨後徐夢桃又説:“任何項目都會有危險的,做一個項目就要練好,我要練好它,將來為國爭光!”

平日的訓練中,徐夢桃對自己要求很高,教練教了一次,別人按照要求做一次動作,而徐夢桃會多做兩次,並務求動作標準到位。

2005年,15歲的徐夢桃收穫了自己第一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全國冠軍賽冠軍;2007年,她為中國贏得了第一個世青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軍;2009年,徐夢桃在莫斯科奪得自己第一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盃冠軍;2013年,獲得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挪威世錦賽冠軍……

2022年1月6日,在2021-2022賽季國際雪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盃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徐夢桃獲得了自己的第27個世界盃冠軍,成為了空中技巧項目的世界盃歷史第一人。

徐夢桃的家擺滿了她在各地比賽收穫的獎牌。眾多“世界冠軍”中,唯獨缺了一個“奧運冠軍”。

2010年,温哥華,徐夢桃首次參加冬奧會,取得第六名。2014年索契冬奧會,徐夢桃作為奪冠熱門錯失金牌,取得一枚奧運會銀牌。平昌冬奧會時,徐夢桃在技術、心態等各方面都達到了最佳狀態,第三次征戰,她扔下了一句“拿不了金牌就退役”的狠話。然而金牌,再次與她失之交臂。賽後的採訪中,徐夢桃滿臉淚水:“我不想哭,真的是盡力了,真的是很不容易,真的想拼這塊金牌啊。”

高高的跳台,動輒五六十公里的時速,加上各種高難度的空中翻轉動作,讓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成為極具觀賞性的項目。但對於運動員來説,卻意味着風險時刻存在。在過去的10年間,徐夢桃曾做過4次大手術,半月板切除了近70%,但每一次摔倒後,她總又頑強地爬起來。

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這注定是屬於勇敢者的運動。

心情平復後,徐夢桃毅然收回前言,在社交媒體發文道:“三屆冬奧會我都是那個‘拼’金牌的姑娘,為祖國拼金牌是使命也是榮譽!付出再多汗水淚水都值得,沒有放豪言,只有出征的決心!不想退役,夢想依然在,不甘心也不放棄。”

北京冬奧會,徐夢桃曾在賽前表示:“我就希望能把我最精彩的一跳,把我的競技狀態表現出來。我就是拼了,拿了就拿了,不拿也不差這一次失敗了。”雖然如此,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團體賽摘銀後,有網友發現鏡頭下的徐夢桃好幾次低頭望向胸前的銀牌,彷彿在確認它的顏色,然後眼角流了淚。

每次看徐夢桃的比賽,父母徐學君和王鳳麗都要穿上了徐夢桃提前寄來的中國隊領獎服。父親徐學君説:“桃桃練習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整整20年,一直很執着,32歲還站在冬奧會的賽場上,作為父親我認為她真的很棒!”

今天,徐夢桃終於如願!因熱愛而堅持,因夢想而堅定,練習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20年,徐夢桃用堅韌、拼搏還有奮鬥,完成了自己的夢想,詮釋着奧林匹克精神。

第二集觀後感篇7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鐘。這一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衞星的支持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誌着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絡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説,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視頻流的通信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最大、難度最高、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一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清視頻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衞星進行支持,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為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持比例不高,這是因為天宮一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信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數據碼速率越高,那麼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設備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視頻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為此天鏈中繼衞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視頻數據。另一端我國空間站上設置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衞星進行配合。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一顆中繼衞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信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説。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一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準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信系統。”龐之浩説。

“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視頻畫面中。”楊宇光表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