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範文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經常會遇到要寫觀後感的情況,觀後感這種文體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更有靈活性。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範文四篇

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範文1

偶然看見《朗讀者》的廣告,又是董卿主持。今天迫切看完《朗讀者》第一、二期。被裏面的每個故事深深的感動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那個耳聾孩子的母親,兒子聽力因為一次發燒耳聾了,從他上學的第一天起她的媽媽一直陪伴着他,做了兒子16年的同桌,她就是兒子的耳朵。

白天和孩子一起上課,晚上再把老師講的課給孩子反覆講。她要讓她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樣與人交流,所以選擇了上正常孩子上的學校,沒有去上聾啞學校。這位母親的做法深深的打動了我,十六年,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風風雨雨她不離不棄的陪伴。讓我想到我們每天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稍有不如意,可能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指責等。和這位母親相比起來我們付出的太少太少,想想孩子是那麼的不“記仇”。

記得有一次孩子做錯了什麼題,當時氣的實在是不想理他了就去了客廳,當孩子後面遇到看不懂的時候哭着喊我“媽媽,媽媽,你就幫我看一下嗎,我真的看不明白這道題(孩子剛上一年級有些字還不認識)”,每次對孩子的吼叫過去之後回想起來都很後悔覺得對不起孩子。爭取以後做到對孩子不吼不叫,耐心而有愛心的陪伴。

每天我和老公送孩子去上學,當孩子走到學校門口進門的那一瞬間孩子每次都要回過頭來對我和爸爸招手,從不忘記,然後歡快的跑進學校。雖然是個小小的舉動,也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朱自清的《背影》,感動於文中父親的背影。早上,送兒子上學,看着他的背影,一種感動竟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雙肩挑起大書包,吃力前行貓着腰,不管吃消吃不消,十年寒窗跑不掉!

有時候在外面看到一些有缺陷的孩子,看到他們的父母堅強而毅力的付出和陪伴,真的從心底裏佩服那些做父母的。我們更應該知足,更應該耐心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寫到此處老師發來班上的優秀作業第一個就是我的兒子,在此情此景下第一個看到他的名字我一下子熱淚盈眶。希望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都不是那麼的“功利”。願所有的父母都耐心的陪伴孩子,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在這裏引用冰心的一篇文章《不為什麼》。

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範文2

一檔名為《朗讀者》的節目火了,引起的網絡熱議也多了,作為一名熱心觀眾,我想在這裏談談我對這檔節目的一些看法。

我是緊張備考的高三學生,偶爾能借着“積累作文素材”的幌子讓自己的心靈放飛一下,而《朗讀者》就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我喜愛節目中一個又一個讓人潸然淚下又讓人莞爾一笑的小訪談,樂於傾聽沾滿塵世煙火的記憶裏毫髮畢現的真實經歷,熱衷於用雙眼去窺探人性中鮮為人知的光輝。

有人説這檔節目中朗讀者的故事的吸引力蓋過了朗讀者本身所朗讀的內容,造成了文學的忽略和貧瘠。但是我想説,不可否認的是,故事的確引人入勝,部分朗讀者的朗讀水準也確實不孚眾望,但至少像我這樣的欣賞者並沒有忽略朗讀者所朗讀的文學本身。相反,我覺得正是這種具有“普遍性”的小故事,才引起了觀眾內心的普遍共鳴。更何況,這些小故事能賦予觀眾“拋磚引玉”的感覺,能激活觀眾更多更深層的精神需求。

“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説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裏激起了什麼。你不要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沒有人在看你,他們是在看自己。”導演李安説得好,我們在藝術中能更好地“看自己”。

智能手機正在把這個時代變得膨脹起來。當太多人都在膨脹的時候,有多少人能沉潛自己,真正地去讀一本書,去感受生活在文字裏鮮活的角色,體驗其中描繪的時代色彩?《朗讀者》只是變換一種形式,通過個人故事裏裹挾着的情感讓聽眾去領悟文學作品裏潛藏着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而由這些真實故事所引發的我們的思考也昇華了這檔節目的核心價值。它喚醒人們內心沉睡的柔軟,呼喚腦海中歷歷在目的我們所經歷過的場景。

董卿説,“主題詞選擇的標準,首先是它的情感張力。我希望所有的觀眾,在聽到這個主題詞的時候,都會有很豐富的生命聯想。”在每期節目最開始的部分,董卿都會在談論主題的選擇的同時也常常會引用很多文學作品來闡述這期節目主題詞的內涵以及選擇它的原因。而在闡釋的過程中,為了使觀眾能夠對主題詞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她往往會引用許多文學作品以及一些作家、詩人所説過的話。這些話語也往往會給我們提供一種想要去閲讀這部作品的“衝動”,從而形成一種全民閲讀的氛圍,只是這大概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需要在時間的沉澱中顯其光華。

像是一劑強心針的注射,儘管每期節目的主題詞都平淡無奇,恰如走馬燈的生活裏一抹浮光掠影,但是當我們真正再次聽到並思考這些詞時,我們又彷彿領略其深刻的底藴了。陪伴、遇見、勇氣、禮物等等等等,正是這些瑣碎的事物構成了生活的總和,給予我們繼續向前的力量。

“人總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並藉此跳脱柴米油鹽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價值期許。”《朗讀者》這檔節目正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在放鬆身心的同時又能豐富自己內在的精神平台。

希望《朗讀者》的觀眾們可以對節目中的朗讀者多一些理解,畢竟他們也只是芸芸眾生裏的普通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很細緻又飽含深情的朗讀。我們的目光不該囿於這些無足輕重的形式,朗讀本身只是表達的一種手段,我們應更多關注和尊重的是千姿百態的故事和燦若新生的文學。

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範文3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轉折關口,很多人都會停下腳步,回想一下一路走來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堅定地繼續走下去。作為去年文化類節目中的翹楚,在這個重新出發的重要時刻,《朗讀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題定為,初心。

什麼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遠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變得更好,我要去試試。初心也許是一個簡單的願望,憑知識改變命運,靠本事贏得榮譽。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學者們共同朗讀了一段大學獻給清華大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葉企孫先生以及為中國物理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前輩們。那正是它們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們的治學之道。

丹頂鶴的守護人徐卓以一篇張抗抗的《白色大鳥的故鄉》獻給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龍的那個地方,只是因為那些白色的大鳥——丹頂鶴。”

而姚明作為中國籃協的主席,他對於籃球和運動員這份職業也有不同的理解。對他來説,可能初心並不是獲得地位頭銜,而是最終能夠讓更多人認同,讓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歡的東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貴》中所寫的,“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後先生更是在現場分享了他年輕的時候的經歷。賣過冰棍兒,做過農活,修過大壩,一直到42歲才開始正式創業。如今已蟬聯多次內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個人要做點事業,首先要有理想,現在的我應該是不需要再繼續賺錢了吧,我這幾輩子也用不完。但我還在努力工作,只想要為社會為國家做點貢獻。”

最後一位是一直説着陝西話的平凹先生。他自我調侃説不説普通話是因為不普通,董卿老師立馬補了句,終於知道我為什麼這麼普通了,現場笑聲一片。後來談到秦嶺,談到家鄉,談到初心,最後與眾多的朋友一起朗讀了先生的多段作品。這些作品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卻聽得人內心卻波瀾萬丈。文字極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見悲憫。這份真情和悲憫,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節目看完,內心感慨萬千。總覺得看不夠似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內心感受太多,凝於心,卻難出於口。《朗讀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讀依舊。而我也願意追隨它的腳步,不忘初心,不計過往,也將如董卿老師在獲白玉蘭獎的時候所説的那樣,“一往無前,始終如一。”

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範文4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説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説也在傳遞文字背後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於文字、關於閲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説:“《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説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閲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温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