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調研報告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9K

對於調研報告,每個人必須要遵循任務的需求,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調研計劃,通過巧妙的標題和摘要,調研報告可以更容易地引起潛在合作伙伴的關注,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政策調研報告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政策調研報告5篇

政策調研報告篇1

今年以來,我縣認真貫徹執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渝府發[2005]21號),及時出台相關文件,成立相應機構,落實救助經費,整合社會救助資源,狠抓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農村特困羣眾生活救助、城鄉醫療救助等工作整體推進,基本形成了城鄉聯動、立體救助、協調一致、運作規範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按照《重慶市社會救助工作協調委員會辦公室關於2005年社會救助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渝社救委辦發[2005]4號)要求,現將我縣社會救助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關於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

1.根據(渝府發[2005]21號)文件要求,縣政府迅速召開常務會專題研究,及時出台了《奉節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決定》(奉節府發〔2005〕64號),將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納入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統籌協調、紮實推進我縣的社會救助工作。全縣基本建立了城鎮低保、自然災害救助、農村特困户、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援助、法律援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特殊困難羣眾分類施救等11項救助制度。(自評4分)

2.成立了社會救助工作協調委員會及辦公室(奉節府辦〔2005〕107號),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姚斌任協調委員會主任,分管副縣長王金龍任副主任,殘聯、民政、教育、衞生、司法、財政、國土、勞動等21個部門負責人為委員,統一組織協調全縣社會救助工作。民政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並以奉節府辦〔2005〕128號文件進一步明確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領導體制,並紮實開展了社會救助工作。建立了縣社會救助工作協調委員會聯席會議制度,由主任或副主任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問題。各成員單位都選派了一名思想政治素質好、業務熟悉、責任心強、熱心服務的工作人員為聯絡人員,定期報送救助工作開展情況。民政局在城區中心地帶專門開辦了“愛心超市”,定期發放“愛心卡”,為低保、五保、優撫等城鄉特困羣眾無償或低償實施救助。(自評3分)

3.我縣各鄉鎮相應建立健全了社會救助工作協調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完善了社會救助工作平台,合理配置社會救助資源,形成了上下協調的社會救助工作運行機制。(自評2.5分)

2005年以來,全縣30個鄉鎮近100個縣級部門或事業單位及個人紛紛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共救助困難羣眾11萬人次,救助衣被、糧食、其它日用品等25萬件,救助資金及物品折款4200萬元。

二、關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截至2005年11月底,全縣有8549户21543人享受低保待遇,佔全縣非農業人口的18%,1—11月新增低保對象1561户、4766人,停發1374户、2968人。9月份享受對象人月均領取低保金65元,基本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不應保不予保”。

1.建立完善低保工作機制。專門成立了“奉節縣低保服務中心”,配備編制2名,各鄉鎮也由社會事務辦(民政辦)專門負責低保工作,落實必要的工作人員和經費。財政部門積極落實配套低保資金,確保了按期發放到低保對象手中。(自評3分)

2.嚴格低保操作規範。一是加大審批把關力度。堅持實行社區居委會、鄉鎮、縣民政局“三次入户調查、三次張榜公佈、三級審核審批”的操作方法核定低保對象;二是加大複查工作力度。在季度複查的基礎上,於今年3月份組織全縣鄉鎮和社區幹部,對所有低保對象進行了全面普查,重新確定低保資格;三是為各鄉鎮和社區統一配備了電腦,將低保對象家庭個人詳細檔案全部輸入微機,建立了縣、鄉鎮、社區三級低保信息管理網絡;四是認真落實優惠政策,各部門在低保對象就業、經商、就醫就學和廉租住房等有關費用予以免收(繳)。據統計,從今年以來,全縣落實優惠政策涉及低保户1.5萬人次,共給低保户減免費用數十萬元。(自評4分)

3.建立健全低保工作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低保金社會發放制度,在永安鎮、白帝城風景區(低保人數佔全縣的78%)實行低保金銀行發放;二是認真落實分類施保制度,對低保對象中“三無”對象、重殘、重大疾病等三類特困人員,共133户145人實施了分類施保;三是全面建立完善公益勞動制度,各鄉鎮組織低保對象約有2萬多人次參加了保綠、保潔和保安等形式的公益活動,參加活動面達100%;四是加強低保督查制度,督查鄉鎮取消350户879人的低保待遇;接待上訪50人次以上,受理舉報26件,督辦鄉鎮全部作了及時查處;五是建立低保審批事前介入工作制。對18個鄉鎮新增申報低保審批前抽查,共取消282户987人申報資格。(自評4分)

4.統計報表報送準確及時。嚴格按規定時間及時上報各種低保統計報表,且報表填報內容或項目完整、齊全,統計數據真實、準確,表內平衡關係清楚,沒有出現任何差錯。(自評4分)

三、農村“五保”供養

1.農村五保供養金已經納入縣財政全額預算,全縣5600五保户對象按每人每年500斤糧、650元現金按時足額發放,全縣已實現應保盡保。(自評3分)

2.我縣積極推進農村敬老院規範化管理,按照《重慶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敬老院管理服務工作的通知》(渝民發[2005]65號)要求,在永樂鎮探索試點,總結出了自己服務、民主議事、定期學習、財務公開、檔案規範、屬地管理、統一標識、建章立制等八大工作特色的敬老院管理模式,實行院長負責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敬老院規範化管理辦法,並在全縣推廣。全年無任何責任事故和違紀違法行為。(自評3分)

3.我縣在進行敬老院規範化管理的同時,努力提高入住率,在已建成的敬老院中入住了16個,牀位640個,已入住530名,牀位利用率達到82.8%。(自評3分)

4.今年我縣狠抓鄉鎮敬老院建設工作,按市民政局同意的計劃,完成了24個敬老院建設,統一為每個敬老院購置了電視機、洗衣機、烤火爐、牀、櫃以及毛巾、桌凳、盆桶日常生活用具和牀上所有用品等,為敬老院修建了沼氣池,多數有條件的地方建有豬圈,為五保對象及時入住、實行集中供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自評2.5分)

四、農村特困羣眾生活救助工作

我縣自去年成功實施農村特困羣眾生活救助工作後,今年繼續實施農村特困救助制度,重點對農村殘疾、重病、缺勞、單親等特困羣眾實施救助,籌集資金近100萬元,對生活特別困難的農村特困户5143户10015人實施行了救助。(自評5分)

五、城鄉醫療救助工作

今年以來,我縣高度重視城鄉醫療救助工作;一是建立了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及時出台了《奉節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的通知》(奉節府發[2005]36號),針對農村五保户、特困户和重點優撫對象,凡患有癌症、腦溢血、大面積燒傷、重度精神病、尿毒症等重大疾病,醫療費五保户超過300元,特困户和及以下優撫對象超過1000元的,超出部分分別按60%和40%給予救助。最高限額不超過3000元。全縣230人得到救助,救助金額70萬元。救助經費專項列支,縣財政足額配套了專項資金,審批發放程序規範,救助效果較好。二是實施殘疾人醫療就診優惠制度,對全縣2萬多名殘疾人,統一辦理醫療就診優惠證,免收門診掛號費,減半收取住院牀位費,手術費減免30%;三是積極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縣殘疾人、五保户、特困户、優撫對象全部參加農村醫療保險。每個人繳納10元,個人帳户8元,同時享受醫療救助。(自評8分)

政策調研報告篇2

首先,我代表寶南區委、曲政府對各位領導蒞臨檢查指導工作表示熱烈歡迎!下面,我將寶南區近幾年社會救助工作情況作一簡要彙報。

寶南區位於x省東北部,黃河三角洲的最前沿,南臨黃河,東北兩面環海,處於環渤海經濟圈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是勝利油田的主產區。轄七個鄉鎮辦事處,178個行政村,政區面積2365平方公里,人口23萬。近幾年,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們立足本區實際,扭住發展不放鬆,全區上下齊心協力,幹事創業,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社會救助方面,堅持統籌發展、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創新機制,規範管理,加大投入,走出了一條切合寶南實際的社會救助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的這一做法得到了省、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並多次在新聞媒體進行報道。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創新理念,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

多年來,區委、區政府對社會救助工作一貫高度重視,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將其納入全區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從保穩定、促發展、維護羣眾利益的高度去認識和對待,認真抓緊、抓好。黨政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安排社會救助工作,深入調查研究,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區鄉兩級不斷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狠抓投入,保證了社會救助各項工作的落實。但是,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鎮失業職工、城鄉結合部失地農民以及農村因病、因殘致貧人員不斷增多,社會救助範圍和強度進一步加大,僅靠傳統的救助模式和救助方法,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羣眾的實際需要。針對這一實際,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切實把工作落腳點放到以人為本、全面解決弱勢羣體生活困難上,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2003年實施了“陽光190”社會救助工程,建立了社會救助服務中心,設立了服務熱線,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主,以政策扶持、臨時救濟和社會互助為輔,集醫療救助、貧困生救助、住房救助等多元化救助於一體的新型社會救助機制,切實維護了困難羣眾的利益。

二、規範管理,強化服務,紮實做好各項社會救助工作

為保證新型救助機制的快捷、高效運轉,切實把好事辦好,工作中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健全配套機制,落實救助政策。為切實提高“陽光190”救助的成效,充分發揮其一口把關、一體化救助的作用,區委、區政府先後制定出台了《寶南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特困居民重大疾病醫療救助暫行辦法》、《城鄉貧困學生救助暫行辦法》、《農村貧困户住房救助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保證了救助工作規範有序。具體實施中,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城鄉特困居民醫療救助。凡應納入城鄉低保範圍的村(居)民和農村五保户,在患重大疾病時,優先享受醫療救助,救助費用按當年發生醫療費實際個人負擔部分酌情給予救助,但全年累計救助額原則不超過5000元。二是抓好貧困户子女教育救助。對享受低保和無力支付學費的貧困户子女實施就學救助,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區分大學、高中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等三個類別,分別確定救助標準。救助資金來源於“扶貧助學基金”和“‘春蕾計劃’救助資金”。三是抓好農村低保對象和五保户住房救助。凡農村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因受自然災害造成房屋倒塌、損壞的或者因其它原因導致住房困難的,均可以申請住房救助。救助資金按區鄉村三級1:1:1的比例負擔,每户給予救助金額不超過5000元。

(二)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救助資金到位。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區政府制定出台了《寶南區救災救濟資金管理使用暫行辦法》,對救災救濟資金的來源、使用範圍、發放程序等進行了明確規定,按照“救災工作分級管理,救災款分級承擔”的管理體制,及時列入財政預算。今年全區用於社會救助資金達220萬元。二是實行資金分級管理。對社會救助資金實行專户儲存,嚴格落實“兩證一卡”制度,確保專款專用。全面推行低保金社會化發放制度,低保對象憑低保證和身份證可以直接到金融部門領取,行動不便的低保對象,由金融部門直接送到家中,確保低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三是嚴格資金髮放程序。確定救濟對象時,嚴把一個“細”字,堅持做到基層民政幹部深入農户,進行全面詳細地核實,使應該享受保障的一户不漏,不該享受的一户不保。工作中進行嚴格把關。首先是把好調查關,做到“三防止”、“四準確”。“三防止”,即:防止只憑單位申報,防止憑個人關係,防止憑印象;“四準確”,即:家庭成員關係搞準確,家庭收入核准確,當年開支算準確,貧困原因查準確。其次是把好評審關,實行“四公開”、“六程序”。“四公開”,即:政策公開、範圍公開、對象公開、標準公開。“六程序”,即:城市低保按個人申請、居委會調查、初步審核、鄉鎮(街道)審核、區“陽光190”社會救助中心審批、張榜公佈的程序運作;農村低保按本人申請、村民大會討論通過或村民代表評議、張榜公佈、村委會申報、鄉鎮審核、區“陽光190”社會救助中心審批的程序運作。對符合條件的對象實施分類分標準救助。對農村貧困户實行等級化管理,對年人均收入低於800元以下的家庭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對800元至1200元的實施臨時救濟,對1200元至當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實施社會互助。

(三)強化效能監察,提高服務水平。為切實向貧困羣眾提供快捷、優質、高效的服務,切實加大籌資力度,建設了400平方米的“陽光190”救助服務大廳,建立健全了各項服務制度,實行一站式辦公。落實限時承諾制度,簡化審批環節,提高服務效率;落實對救助對象的跟蹤服務制度,及時督促各項救助政策的落實;落實政務公開制度,每月5日前將上一個月的救助情況向社會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同時,將“190救助”工作列入了全區政府提速和效能監察的重要內容,區監察部門定期檢查各項承諾制度落實情況;“陽光190”社會救助領導小組定期檢查救助資金髮放情況,對違反規定,虛報冒領等現象,予以嚴肅查處。廣大服務工作人員認真履行“有求必應、有難比幫、熱情服務、快速救助”的工作宗旨,不斷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樹立了社會救助工作的良好形象。自“陽光190”社會救助中心成立以來,共處結各種來電來訪265件次,發放救助金45.945萬元。全區共有526户878人享受城市低保,1086户1773人享受農村低保,2003年共發放低保金186萬元。

三、齊抓共管,社會互助,努力營造社會救助工作合力機制

社會救助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與幫助。我們着眼於建立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大救助格局,根據各職能部門工作特點,進行了明確分工,落實職責,強化責任,形成了各負其則、綜合管理的良性工作機制,為社會救助工作營造出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積極探索社會化救助新路子,實行結對救助與羣眾自救自助相結合,大力開展社會互助工作,健全了經常性社會捐助網絡,設立了捐助接收站,把每年的4月20日、10月20日作為“集中捐助日”。自2002年以來,先後開展了大型捐助活動七次,累計捐助資金137.61萬元,有效解決了社會救助資金不足的現實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救助工作地深入開展。

雖然我區在社會救助工作中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與上級領導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懇請各位領導多提寶貴意見和要求,以利於我們不斷改進提高,努力將寶南區社會救助工作推向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

政策調研報告篇3

日前,xx區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城鄉困難羣眾“救急難”工作試點,以有效保障困難羣眾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全區堅持“託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原則,通過做好各項制度和救助資源的銜接配合,補短板、託底線,使困難羣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要求得到滿足,逐步建立健全“救急難”工作長效機制。

一、“救急難”試點工作初步成效

1、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xx區“救急難”工作實行區、鎮(街道辦)兩級負責制。依託區、鎮(街道辦)便民服務中心,由民政部門牽頭,在原民政窗口上,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窗口,搭建“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台。明確部門職責及分辦、轉辦流程和辦理時限,建立化解急難問題的“綠色通道”。民政、教體、人社、住建、衞生、計生等部門除辦理社會救助窗口轉介救助外,根據各自工作職責直接受理羣眾的急難救助申請。建立社會救助網絡信息平台,實行市、區、鎮(街道)、三級聯網,做到救助信息三級共享,並藉助信息化手段,科學確定救助對象,避免重複救助、多頭救助和救助遺漏,形成橫向互聯、縱向互通的社會救助網絡平台。

2015年對遭遇突發性、意外災害、傷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難羣體進行了臨時救助,1-10月共為630人次,救助105.59萬元。

2、設立“xx市xx區‘救急難’備用金”。區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萬元,並吸收社會捐助資金,設立“xx市xx區‘救急難’備用金”,實行專賬管理、專項核算、專款專用。用於救助我區在遭遇突發性、意外災害、傷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仍有困難的家庭。今年以來我區共救助丁佳馨等11名患白血病、腎病的重病患者,各救助1萬元,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

3、建立急難對象發現報告機制。村(居)民委員會是主動發現急難救助對象的責任主體。發揮轄區城鄉村(社區)黨組織、村(居)民委員會,駐村(社區)幹部、城鄉社區服務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作用,及時瞭解、掌握、核實轄區居民遭遇突發、意外事故、家庭成員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主動幫助提出救助申請。在每一個部門、鎮(街道辦)、村(社區)確立1名專職信息員,對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難羣眾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救助。確保困難家庭第一時間得到救助,實現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4、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建立“救急難”專項基金。通過社會捐贈、贊助方式,在民政部門設立“救急難”專項基金,拓寬急難救助資金籌集渠道,保證急難救助工作有效開展。發揮慈善協會等組織作用。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等針對急難個案開展救助。我區愛心人士、幹部職工等為患白血病、腎病等重病的兒童捐助50餘萬元,極大地緩解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

二、“救急難”試點工作的困難和不足

1、臨時救助標準較低,發揮救急難效能有限。一些困難羣眾因遭遇突發事件、重大疾病導致生活陷入困境,臨時救助標準較低,救助效果有限。比如,我區現行臨時救助制度規定救助標準最高為3000元,但由於災難發生的突然性和救助需求的高費用特點,使現行的臨時性救助制度,難以解決實質性問題,要徹底解決這類特殊人羣的急難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臨時救助標準。

2、社會救助協調機制不健全。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參與、基層落實的社會救助統籌協調機制不夠健全,我區雖然建立了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但是聯席會議運轉還處於試行階段,因此,僅憑一個部門唱獨角戲,部門協調落實救急難實效低,救助資源整合欠缺,救急難最大化發揮其效應方面還比較欠缺。

3、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薄弱。全區轄11個鎮、街道辦26萬人。每個鎮、街道辦只有1-2名民政工作人員,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任務繁重,大多難以承擔日益增多的社會救助工作,社會救助工作力量不足和任務量負荷過重的矛盾在xx區較為突出,就民政局而言,低保入户調查人員也難以落實。因此,對急難對象的實際家庭收入情況的跟蹤調查、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三、對策及建議

1、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一是要深刻理解救急難精神實質,準確把握社會救助機制創制。首先要明確救急難是城鄉低保、特困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受人員救助、住房、就業等8種社會救助制度框架內開展工作,“救急難”是機制創制,而不是政策創制;其次要明確“救急難”是社會救助範疇的“救急難”,立足於“託底線”,是對因遭遇各種急難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居民給予的困難救助和幫扶。二是健全和完善臨時救助制度。依據國家和省臨時救助制度,抓緊修訂完善臨時救助制度,提高臨時救助標準,突出“救急難”作用,進一步用制度規範救助對象、救助範圍、救助程序、救助資金等事項,避免救助工作的隨意性,確保臨時救助資金真正用到急難問題上,避免

“網底”編織不牢。

2、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形成合力。按照“黨委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參與、基層落實”的原則,形成上下貫通、左右協調、整體聯動的聯席會議機制。根據工作需要,適時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分析急難救助問題。明確社會救助管理部門職責,形成統一領導下的各司其責、分工協作、運轉協調、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3、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建立政府為主的社會救助統籌協調機制,並不意味着由政府包攬一切社會救助急難事務。幫扶困難羣眾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要引導得當,社會力量可以發揮重大作用。一是要以慈善機構、社會服務組織等為載體,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捐贈、贊助和參與救急難工作,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人人蔘與的良好氛圍。二是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發社會工作崗位等方式,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為社會急難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

4、完善急難對象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共享機制。在民政部門建立的信息核對中心的基礎上,加快健全社會救助信息共享機制,為主動發現急難對象和準確判斷急難情形提供依據。加強與衞生計生、教育、住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以及慈善組織的信息共享,及時瞭解掌握專項救助和慈善救助開展情況,使救助對象的需求和政府的救助資源、慈善組織的救助項目,社會各界的愛心捐贈、志願服務等資源有效對接。

5、充實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急難救助工作的重心在基層,能否為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困難羣眾解決急難問題,基層是關鍵。一是要強化基層社會救助力量。配齊、配強、配好社會救助工作隊伍,做到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使救急難工作有地方開展、有人員落實、有經費保障、有設備作後盾;二是要按照“分級實施、各負其責、上下配合、相互協調”的要求,加強工作配合,注重工作聯動,努力形成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的強大合力。

政策調研報告篇4

今年我區社會救助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導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機制,制定了《區農村低保實施細則》,推行城鄉低保兩級受理和低保工作人員及村幹部近親屬備案制度,城鄉低保進一步提標,低保資金及時發放,有效保障了我區困難居民的基本生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13年在兩級受理的基礎上,繼續全面推行民主評議、代表票決、三榜公示制度,做到動態管理、分類施保。10月份我區有農村低保2506户、4724人,月保障金額176.2萬元,一至十月份累計保障50494人,共收到低保資金1029.1萬元(含政府配套200萬元),發放保障金額936.9萬元,其中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107.4萬元,發放臨時補貼161.2萬元,累計人均補差185.5元,與去年同比增加54.1元。

二、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業務培訓力度,進一步完善救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員素質為載體,加大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3月5日,舉辦了國辦[2012]45號文件及解讀專題培訓班,先後兩次開展業務培訓班,培訓內容涉及社會救助、救災救濟、社區建設、居家養老、醫療救助等,培訓人員包括局業務科室人員、鄉鎮分管領導民政室主任、各村民政工作員及全區低保業務員,通過一系列的培訓,達到了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的目的。及時出台了2013年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轉發市民政局關於城鄉低保兩級受理操作規程、近親屬備案制度等一系列的法規制度。下發了《關於做好城鄉低保兩級受理和年度複核的通知》,同時實行周彙報月調度的工作制度,有效地完成了目標任務。

(二)加大督查力度,全面開民城鄉低保核查工作。結合省、市城鄉低保大檢查,我區及時下發了關於做好城鄉低保兩級受理和年度複核的通知,從4月底開始,利用2個月的時間對全區所有低保户進行全面核查,並加大對低保核查人員的培訓,在區投資中心培訓低保核查人員近百名,包括低保工作人員、鄉鎮分管領導、民政室主任、各村低保負責人,通過2個月的大核查,成效顯著,全區農村低保共核減75户134人,新增6户12人;城市低保核減257户496人,新增57户89人,核減人員大部因收入超標或子女畢業、結婚,對核查通過的低保户全部實行三榜公示和公示,對核查取消的户要求鎮村做好解釋和穩定工作,同時實行低保了城鄉低保經辦人員和村(居)民委員會幹部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全區共備案15户,30人,確保了低保公開、公平、公正。

(三)強化政策宣傳,彰顯公開公平公正。根據民政工作特點,我們建立了區、鎮、村三級宣傳和監督網絡。1-10月共開展“民政工作進基層活動”9次,發放政策宣傳單、宣傳年畫20000餘張、宣傳袋30000餘個。通過深入宣傳,使廣大羣眾對民政民生工程有了較為深刻的瞭解。為確保民生工程的公開、公平、公正,我們在每個村(居)聘請了一名民政工作監督員,開設了低保公開欄;在局機關和各鎮、街道辦事處設置了民政工作舉報箱,公佈了舉報電話;在強化三榜公示的基礎上,增加了市、區政務網公示。今年下半年區民生辦還制定了民生工程月公示欄,及時公示每月的低保信息,真正做到了程序規範、對象準確、公平公正,得到了羣眾的理解和支持。

三、強化規範管理,做到應保盡保動態管理。

做到五個“堅持”。堅持定期入户制度。為了確保對象的準確性,始終堅持定期登門入户調查,通過實地瞭解,掌握低保對象最近的生活和家庭狀況,決定其是否脱保或續保。堅持逢進必查制度。凡是新增對象都要低保工作人員經過詳細調查核實,符合政策條件,才准予納入,入户率達到100%。堅持有查必評制度。為了保證低保工作公開、公正、透明,凡是入户調查的對象,必須進行民主評議,無評議記錄不予審批。堅持三榜公示制度通過公示,接受羣眾評議,接受社會監督,實現“陽光操作”。堅持低保檔案歸類整理。低保檔案整理是低保工作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全區低保檔案按分類歸檔,在建立健全村(居)、鄉(街道)及低保局三級原始檔案的基礎上,將低保對象的基本情況和動態管理輸入微機。內容包括姓名、家庭人口、類別、身份證號碼、變動時間等,使查閲更加方便快捷,同時,及時對低保對象的原始檔案資料進行整理和完善,將入户調查表、低保申請表、低保審批表等分類歸檔,實行專人專櫃管理。

政策調研報告篇5

一、蘭陵縣小農生產的現狀和特點

1、區域、層次、結構情況

蘭陵縣總耕地面積161.7萬畝,農村人口114.7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4畝。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平原為主。其中,低山多分佈於西北部的魯城、下村、車輞等鄉鎮,面積3.5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9.6%,大多數由農民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少部分山地被村集體對外承包,以林果種植為主。丘陵多分佈於低山平原之間,面積3.37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18.4%,以傳統小農經營為主,種植小麥、花生等作物。平原多為東、西泇河、汶河及沂河沖積、分洪而成,面積11.2萬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62%,平原南部農民大多外出打工經商,土地交由親友種植較多。大規模流轉的情況並不多見,全縣流轉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户26個。平原東部地區以種植小麥、大蒜、露地蔬菜為主,基本仍為傳統家庭種植模式;平原西部地區主要種植大棚蔬菜為主,以家庭經營為主,少部分由合作社、村集體等流轉承包建設大型蔬菜種植基地。

2、建檔立卡貧困户小農生產情況

蘭陵縣共有1084個貧困村,貧困户31724户,主要集中於車輞鎮、下村鄉、魯城、礦坑等山區鄉鎮,少部分位於平原地區。山區貧困村中,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兒童留守,勞動力不足。受限於種植知識、勞動能力、水電等生產條件,大多隻能進行簡單的糧食、花生等種植,且基本上都將大部分土地轉給子女,自己保留1畝左右土地,種植一些蔬菜自用或種植花生用來打油食用。每畝摺合收入600元左右,收入微薄。

3、不同行業小農生產、兼業及收入來源構成情況

蘭陵縣主要有糧食作物區和經濟作物種植區。除南部鄉鎮進行小麥玉米輪茬種植,東部鄉鎮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大蒜、牛蒡、露地菜等經濟作物種植,特點是季節性較強,農閒時青壯勞力多到縣城及周邊私企打工,農忙時基本上全部回家勞作。以大蒜區種植為例,蒜農收穫大蒜後一般種植玉米,閒暇便到縣城勞務市場打工,接到活的情況下,一天能得到100元左右收入。蒜農主要收入來自大蒜銷售,一般蒜農家庭平均種植在5畝左右,多的承包他人土地能種到10畝。2016年行情下,每畝蒜薹、蒜頭銷售收入1.2萬元,每户大蒜種植收入在6萬元上,除去農資、種子、人工,每年大蒜帶來純收入5萬元,但總收入與大蒜價格相關性強,2017年大蒜價格在2.5元徘徊,農民投入大於產出,去年擴種的蒜農更是虧損嚴重。西部鄉鎮農民收入基本來自於大棚蔬菜種植,多為黃瓜、辣椒、食用菌等品種。辣椒種植區每户平均拱棚300米,3畝左右,輪茬種植大棚辣椒與生菜,一般年份帶來純收入2萬元。黃瓜種植區一個大棚5-8畝,一般年份收入8-10萬元。常年輪茬種植,基本沒有農閒的時候。

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情況

蘭陵縣省級龍頭企業達到10家,市級龍頭企業達到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853家,其中蔬菜產銷合作組織500多家,家庭農場368家,種植大户26家。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户、基地等流轉農民土地開展規模化種植,面積均在100畝以上。種植規模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利源、家瑞合作社入選首批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更多的合作社入選後續基地,提高當地蔬菜基地種植管理水平和蔬菜品質,擴大對外銷售市場。

二、扶持小農生產、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經驗做法和典型事例

1、引導小農發展聯合與合作

蘭陵縣利源、家瑞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流轉農民土地後,建設設施大棚發展蔬菜種植,村集體集中收取承包費,農民可分得承包費,也可承租開展蔬菜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農資供應、收購銷售。一方面對原有家庭種植模式的提升,提高了蔬菜品質。另一方面,入選上海市外延基地後,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農户種植的蔬菜可以直銷上海市場,蔬菜銷售收入進一步提升,農民受益。會寶山生態產業專業合作社流轉會寶山流域山地,發展特色果木種植,開展生態旅遊農業、農家樂等,農忙時節僱傭農户參與相關農業生產,保護了山區生態環境,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擴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2、發展社會化服務,引導小農參與適度規模經營

縣供銷社與鴻強合作社開展蔬菜育苗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提供育苗嫁接、蔬菜植保、農資直供、蔬菜收購等服務,減輕了農户種植負擔,農民可以在家庭勞動力承受範圍內擴大種植面積。近年來,向城等蔬菜區農民除種植自家土地,逐步開始流轉外出務工人員土地增加種植面積,平均種植面積擴大了2畝,年收入提高2萬多元。

縣供銷社與眾利合作社合作,加強產業化經營的引導帶動,在新興鎮太子堂村,流轉農民土地1650畝開展規模化種植,發展周邊農民、農機手等入社,面向社員提供糧食聯合收割、測土配方施肥、糧食烘乾銷售等服務。農忙時節,集中承接農機作業訂單向農機手分配。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降低了種植成本,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

三、小農生產在提升傳統農耕文明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小農生產在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中發揮了基礎作用,以此構建起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秩序。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文有家族一章提到,一方面我們可以説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一方面也可以説,為了要經營這許多事業,家的結構不能限於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傳統的農耕文明,基層家族實現了很多社會治理的功能,而且穩定持續了千年。近代以來,農村社會格局發生很大的變革,合理有效的利用這種傳統秩序,作為農村基層治理的補充或對農村基層證券的有效監督,可以在農村生態文明中發揮其積極作用。另外,傳統的小農生產,投身農業生產的人員多,不同於西方農場的形式。農民閒暇之餘,自發組織形成了很多文藝形式,如東北二人轉、扭秧歌、柳琴戲等,正是在農閒時節,豐富了羣眾的生產生活。因此,合理的利用農村傳統治理結構,有效補充、監督農村基層組織。引導和豐富農民文藝活動,豐富羣眾生活,對於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着積極的意義。

四、小農生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小農生產酒香也怕巷子深。小農生產,相較規模化生產,農民投入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更多。農民對待農作物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對農業有感情的農民會以工匠精神對待自己的莊稼,更容易種植出一些原生態精品。但是相對於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掌握的宣傳渠道少,生產的特色精品沒有宣傳、銷售的渠道,只能依靠遠近的口碑和上集市擺攤售賣。這一方面需要政府相關的服務部門,提供公益性的宣傳推廣渠道。

2、地塊分散。農村人口進城務工經商,承包地大多保留,臨時性將承包地流轉給親友等耕種。對於種植户來講,他們僅僅耕種自己的承包地,規模太小,收入過低,流轉親朋鄰里的承包地後,規模擴大了,耕地卻不能連片成塊,耕作十分不方便,機械化成本較高。

3、對社會化服務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 農村基層社會化服務體系效率低,農民對社會化服務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不高,面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無所適從。以蘭陵種植合作社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推廣的情況看,很多農户接受程度慢,只有看到別人用過,有了效果才會接受。對新事物接受程度不足,農業新技術應用推廣較慢。

4、村社集體統的功能弱化。使農民共同生產事務難以解決。取消農業税前,村社集體可以收取共同生產費,從而可以為單家獨户提供諸如灌溉、機耕道建設、植保等等服務,現在村社集體權力弱化,農民集體行動難乎其難,小農產中環節不得不各自為政,農業生產的成本大幅度提高,生產難度大幅度增加。比如集體灌溉解體,農民就只能打井灌溉,以前每畝地灌溉成本為20元,現在可能100元還灌不好。部分山區土地不通水不通電,農業生產條件無法得到改善。

五、相關意見建議

當前生產力條件下,小農生產是農業穩定的基礎,地方幹部、基層羣眾關於把握好鼓勵適度規模經營與扶持小農户關係,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1、基層政府部門提供更多便利小農生產的服務。

比如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方面,基層政府部門要更多的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農副產品、手工藝品等,組織農民進行電商培訓,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第三方平台等積極推廣,使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小農產品走出農村。

2、引導村集體發揮更多積極的作用。

強化村集體、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使村集體在提供基層公共服務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管理權限,如修建公共設施、水利設施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發揮引導作用,協助村民自願調整零散的土地,形成連片成塊,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