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江春水向東流”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6W


為什麼“一江春水向東流”

為什麼一江春水會向東流,而不是向西、南、北、西南、西北、東南、東北等方向流呢?我看當時的亡國之君李煜也説不出個所以然,只是人云也雲罷了。

國慶節期間,我的孩子讀到李煜的《虞美人》這首詞,曾問我“老爸:為什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當時沒有直接解釋,而是同她一起做了一個小實驗。我找來一個玻璃杯、一根廢棄的洗衣機排水管和一個小塑料板凳,並用指南針在洗臉間定好方位。排水管東西向擺放,並將西邊管口固定在一小塑料板凳上,東端擺在下水道口,形成一個西高東低的走向;然後,讓她用玻璃杯裝上水往西邊的管口灌水,當水順着水管向東流出時,我就問她道:“你現在一定知道為什麼一江春水會向東流了吧!只要你把水管當作一條江不就是了。”女兒生氣的説,“你這個老爸,就知道忽悠小孩,如果我把小塑料板凳移到東邊,不就一江春水會向西流了?”

為此,我不得不向她解釋所以然。

於是我拿出一把傘撐開並告訴女兒,“我們亞洲的地勢特點就象一把撐開傘,中間高四周低;我國地理位置剛好在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邊;因此,我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所以水總是向東流。”女兒不解地問道:“那西邊哪來那麼多水,總向東流而流不盡?”我回答道:“我國的西邊都是幾千米的高山,根據物理常識,地勢(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氣温會降低6度,我國的長江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峯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而格拉丹東雪山7111米高,常年氣温在零度以下,最高峯温度比山下温度低40多度,因此常年積雪。每當春暖花開,氣温較高時,冰雪部分消融變成水,流入長江,便形成一江春水會向東流的歷史永恆。”女兒不領情地笑道:“這還馬馬虎虎。”不知道我的這個解釋是否馬馬虎虎,請大家斧正。

接着,我又向女兒解説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後唐李煜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最後七個字。

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個君主,史稱“李後主”、“ 唐後主”。這首詞是李煜對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歎,訴説自己人生的痛苦和無奈。

這首詞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當時李煜由南唐國君一下子變為宋朝的階下囚,不僅失去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更殘酷的是失去了最起碼的人身自由。殘酷的現實使他“日夕以淚洗面”,也使他產生了特有的悲與愁。這首詞傾瀉的是作者的亡國之痛,哀歎的是朱顏已改之情懷。

“春花秋月”和小樓“東風”原本是令人賞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筆下寓意卻變了,一個“何時了”,一個“又”,把原本令人嚮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浪漫變成了無盡的悽苦和哀愁,究其緣由,那就是這良辰美景更容易觸發起作者的懷舊情結和思念故國的傷痛。“故國不堪回”,連回憶一下故國的過去都“不堪”又怎能願意見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報春的東風呢。每輪迴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

這與李煜當時所處的境遇是分不開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發前人未所發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貼切生動地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了,將那看不見摸不着的愁思變成了有形的、永無止境的一江春水,創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藝術效果,這也成了李煜詞的主要特點,對後人的影響很大。作品通篇一氣盤旋、曲折動盪、跌宕起伏、如泣如訴、動人心魄。

全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抒的是念國之情,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深沉。儘管詞作篇幅短小,但餘音繞樑,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堪稱婉約派之絕唱。

女兒最後又問道:“那作者為什麼要寫這首詞”?我也説不清楚,只是敷衍道:“自古以來,詩言志,詞寄情,作者當時已經被關起來了,不可能有出去的一天了,也不可能寫詩言志,只是寫詞以寄託自己的亡國之痛和念國之情吧!總之,你不要管那麼多,把它記下來不就行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