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數學教案優質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5W

在上課前擁有一份詳細的教案是可以讓我們有很大的安全感的,教師在上課之前,通常都會準備好自己的教學教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教八上數學教案優質7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優質7篇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

成數(課本第9頁例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認識成數,解答有關成數的實際問題的過程。。

2、對成數問題有好奇心,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成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解決解答有關成數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2、商店裏花了56元錢買了一條牛仔褲,因為那兒的牛仔褲正在打七折銷售,這條牛仔褲原價多少元?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聽農民們説:今年我家的稻穀比去年增產二成,我家的桂皮曬乾後只有五成等嗎?他們説的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商業上與百分數有關的術語是折扣,而農業上與百分數有關的術語就是成數。滲透環保教育

三、探究體驗

(一)成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十分之幾,通稱幾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寫成百分數就是10%。

1、讓學生嘗試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寫成百分數。

2、讓學生説説除了農業上使用成數,還有哪些行業是使用了成數的知識。

3、練習:將下列成數改寫成百分數。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題,某工廠去年用電350萬千瓦時,今年比去年節電二成五,今年用電多少萬千瓦時?

2、讓學生讀題,分析題意,今年比去年節電二成五怎麼理解?是以哪個量為單位1?

3、學生嘗試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堂瞭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4、理解節電二成五就是比去年節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從而根據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萬千瓦時)

或者引導學生列出

350-35025%=262.5(萬千瓦時)

四、鞏固練習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頁做一做

3、解決問題

(1)某鄉去年的水稻產量是1500噸,今年因為受到天氣災害的影響水稻產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產量是多少噸?

(2)鼎湖山20xx年累計旅遊人次是18萬人次,20xx年累計旅遊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計旅遊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類)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數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數減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數是多少?

(4)某鞋廠20xx年的年產量為30萬雙,20xx年年產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產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這個鞋廠20xx年的年產量是多少萬雙?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收穫了什麼?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篇2

教 材 分 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所學內容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統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學 情 分 析

四年級學生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其思維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對於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不能靈活運用,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讓學生提前瞭解烙餅的方法和時間。

教 學 目 標

1、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中的策略的多樣性,初步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化方案的意識。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優化思想。

教學難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

運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法運用:

講解法 分析法 引導法 練習法

學法指導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檢查預習)

一、複習導入,導入新課

1.列豎式計算。

48÷5= 36÷6= 53÷7=

2.提問:你認為試商時要注意什麼? 全班齊練,三人板練,集體訂正

通過複習鞏固了舊知

(初步探究)

二、圖片導入,初學新課

1.出示課件 條件:每時租金9元。問題:30元錢最多劃幾時?

先小組討論怎樣列式,並完成在練習本上。

30÷9=3(時)……3(元)

答:30元錢最多劃3時。

提問:上面的橫式中3元表示什麼?為什麼不能劃4時? 先默讀題目,獨立思考條件和問題。後指名回答。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

2.如何引導學生列式解決上面的問題嗎?

首先讓生獨立思考並列式,再交流解釋為什麼這樣列式。交流時關注以下問題

(一)引導生討論清楚每條船每小時租金都是9元,和前面學過的平均分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可以用除法計算。

(二)要有意識地把列式與畫圖,列表聯繫起來,引導學生思考算式中的每個數在圖中表示什麼,特別是餘數表示什麼?

(三)引導説明商3就是説27元可以劃3小時:餘數是3就是説還剩下3元,剩下的3元不夠劃1小時,所以答案為最多劃3小時。 首先讓生獨立思考並列式,再交流解釋為什麼這樣列式。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基本環節 教師授課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四、拓展學習

(深入探究) 3學生試做教材第12頁第6題。

引導生思考

如果租1輛大車,那麼就有25—7=18(人)坐小車,小車需要18÷4=4(輛)。.....2(人)所以4+1=5輛

如果租2輛大車那麼就有25-7×2=11(人),小車需要11÷4=2(輛)。.....3(人)所以2+1=3(輛)

如果租3輛大車那麼就有25-7×3=4(人)坐小車,小車需要4÷4=1(輛)

引導生第三種是最合適的方案。只要説對都給以肯定。

學生做完後先讓學生彙報交流第(1)(2)小題。然後重點講解第(3)小題。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五、當堂檢測(學習診斷)

1.完成練一練2,3,4題。 先讓生獨立思考,學生做完後指名回答,然後集體訂正。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六、課堂小結

(梳理歸納)

本節課你學會了嗎?你覺得那道題比較難理解,説一説。

1.小組交流。

2.指名彙報。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篇4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理解筆算減法中驗算的算理。

2.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有序思維能力。

2.通過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認真計算和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

教學要求:

使學生認識到驗算的重要性,學會用加法驗算減法,培養認真計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到驗算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學會用加法驗算減法,培養認真計算和驗算的好習慣。

教學步驟:

一、複習

1.把下面減法算式改寫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課本上面:“如果把例3裏的差和減數加起來,結果怎樣?算算看。”

用豎式計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學板演,其餘同學在下面列式計算。

做後,引導學生觀察兩道複習題,並説説加法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數之間的關係,由此導入新課。

二、新授

1.教師將上述兩題豎式中相同部分用線連起來如下:

在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如下結論:“差和減數相加,結果等於被減數。” 我們用“差和減數相加的方法,可以驗算減法。”

教師説明:為了保證計算的正確,不僅要掌握計算法則,認真計算,還要學會驗算方法,養成驗算的習慣。

教師板書課題:減法的驗算。

2.教學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豎式演算,然後用差和減數相加的方法驗算。全班學生計算並驗算。

(2)利用學生的板演,指名講計算過程。(數位要對齊,從低位減起,百位不夠減,從千位退1作10,百位17減8得9,千位剩3。)

(3)正驗算是否正確,看差與減數相加是否等於被減數。

教師還要指出:如果題目沒要求驗算,為了簡便,也可以不另寫驗算的豎式,就用原來的豎式驗算。驗算時也是把差和減數加起來看得數是否等於被減數。

可以讓學生看看原來的豎式,從下往上,由學生口述:個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進上的1加3得4。

板書如下:

3.小結:用差和減數相加的方法可以驗算減法。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齊讀驗算的方法。

做課本 “做一做”和習題第1 — 3題。

四、課堂練習

練習二十五第5 — 7題。

五、課後練習

練習二十五第8、9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抽取遊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並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2.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抽取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

盒子裏有同樣大小的紅球和藍球各4個。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個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幾個球?

1.猜一猜。

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2.實驗活動。

(1) 一次摸出2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有可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2) 一次摸3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一定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3.發現規律。

啟發:摸出球的個數與顏色種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不難發現: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題。

(1) 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2) 同學交流,説明理由。

第2題。

(1) 説一説至少取幾個,你怎麼知道呢?

(2) 如果取4個,能保證取到兩個顏色相同的球嗎?為什麼?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教具:學生尺、課件。

學具:學生尺一把,小方塊一個,三角形學具一個、方格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小朋友,我們又見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學習數學知識,老師感到非常高興,你們高興嗎?咱們接觸時間不多,彼此還不太瞭解。小朋友你們看看,老師和大家有什麼不同?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數學故事,想聽嗎?

(播放小裁縫的故事)

咦,怎麼回事?衣服怎麼做小了?(裝做不知道)

2、噢,原來是這麼回事啊,老裁縫的一拃和小裁縫的一拃是不一樣的,量出的結果也不同。看來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有統一的工具。現在我們一般用什麼來量長度?

三、探索實踐,建構新知

1.認識尺。

小朋友都有學生尺,(指着尺)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觀察一下,尺上都有什麼?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發現了什麼?

(生:有數)有哪些數?讀一讀。

還有呢?

(生:有線)這些線都一樣長嗎?有的——長,有的——短,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

每條長刻度下面都對着一個數。刻度0表示起點。(這是刻度1,這是刻度5)

細心的小朋友還發現了什麼?

(生:字母)(板書: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釐米,(板書: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認識)

2.認識釐米。

(1)看這把放大的尺,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瞧,(課件演示1釐米長度)這就是1釐米。

真正的1釐米有多長?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嗎?

自己説説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的長度是1釐米。

還有誰找得不同,但也是1釐米?

(3—4人)指名説一説。(師注意糾正第一個學生: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是幾釐米。)學生説的同時,教師在投影上指出來。

(停一會兒)你們有沒有發現,每相鄰兩個數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指着課件)

(2)1釐米到底有多長,咱們用小手來比劃比劃?

這個小正方體每條邊的長正好都是1釐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拿住它,手指不能動,哦,輕輕抽開它,瞧,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釐米。自己試一試。

把你比劃出的1釐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動,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再用手比劃比劃,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劃得準不準。

(4)小朋友都能比劃出1釐米了,找找咱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學生説到的第一第二個教師拿出尺幫他量一量。)

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有沒有留意到,咱們手指的寬度大約也是——1釐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認識幾釐米。

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了,2釐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為什麼認為它是2釐米?(如果學生説不出來,師自己説。)

有2個1釐米,就是2釐米。

還有誰也找到2釐米了?(指名學生回答,2個)

伸出小手比劃出2釐米。

小朋友比劃得挺準確的,你還能找到幾釐米?指着尺子説給同桌聽聽。

(學生説了3釐米)你怎麼找到的?有3個1釐米是3釐米。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①(都從0開始)你們為什麼都從刻度0開始?

②(不是從0開始的)你數得真仔細,從刻度8到刻度15是7釐米。(數一數)還有誰也找到8釐米了?哪種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還有誰找得長一些?

看來,從刻度0到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我們一般都從刻度0開始看起,這樣非常方便!

(6)看,這枝鉛筆長几釐米?你是怎麼看的?線段呢?

(7)剛才小朋友認識了1釐米,還知道看幾釐米時一般從尺的刻度0開始。現在釐米和尺是咱們的好朋友了嗎?和咱們的好朋友唱首歌,怎麼樣?請出咱們的好朋友。(師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課間活動:唱《找朋友》

(師舉起cm卡片)還把它送回去。(示意學生放回抽屜)

咱們認識了直尺、釐米,現在和好朋友玩個闖關遊戲好嗎?

5、第一關:量一量。(課件出示)

(1)準備好了嗎?(停一下)

(出示學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這條最長的邊是幾釐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説説。

誰想上來量。

(沒有對準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這樣量,你有什麼意見?

(一般把刻度0對準線段的一個端,看另一個端對準幾就是幾釐米。)

(2)(師舉起紙)再量一量方格紙的長邊是幾釐米,比比看,誰量得又快又準。

(放歪,師隨意把尺往方格紙上一放。)尺子這樣擺行不行?尺要放

小朋友覺得在量長度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板書:量:對準放平。)

(3)再來量一量手掌寬和一拃長。(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寬時要五指併攏,從最寬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這個手掌寬大約是幾釐米?説説你的想法。正好6釐米嗎?(更接近幾釐米?)可以説大約6釐米。

如果比6釐米多一點點呢?接近幾釐米可以説大約幾釐米。

(4)你能像圖上這樣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約是幾釐米嗎?

自己量一量,寫下來。(師下去指導學生量)

這就是咱們身上的尺,每個小朋友手不一樣,量出的結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縫和小裁縫,他們的一拃也不同,咱們要記住自己身上的尺。讀一讀,記一記。

真棒,恭喜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課件演示)(耶!)下面進入第二關。

6、第二關,畫一畫。

(1)畫一條長4釐米的線段。(切換視頻)

畫完後,自己量一量,檢查一下是不是4釐米。

誰想畫看?一邊畫一邊説。

這是放大的4釐米,真正的4釐米只有這麼長。(指着學生作業)

(2)再畫一條比它長3釐米的線段。你畫了多長?

同桌交換,互相量量,畫對的,給他畫一個五角星,誇誇他。

7、第三關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幹,順利闖過第二關,放個鞭炮慶祝一下。(耶)有沒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戰?

(1)小朋友還記得第一關量的身上的尺了嗎?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寬、一拃長、食指寬)記住身上的尺了嗎?

咱們來做個遊戲好嗎?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屜裏。

(等學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後,再開始)

估一估這塊橡皮大約有多長?

説説你是怎麼估計的。(指名回答)(板書學生答案)

小朋友,你們看他會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剛才量過的東西幫自己估計,真會動腦筋。

(也可以藉助對1釐米或2釐米的認識進行估計。)

老師幫小朋友量一量?(板書正確答案:6釐米)(指名學生回答)

一般前後相差不超過2釐米的,比較接近的都稱得上是估計高手。是估計高手的請舉手,真棒。

(2)小朋友們,你們都會估計了嗎?沒有尺,可以怎麼辦?用這樣的方法自己試一試,好嗎?

咱們估計2個,(出示課件表格)估計自己的中指長和數學術封面短邊的長,把估計的結果填在這2個括號裏。

小朋友估計得怎麼樣呢?拿出尺來量一量。

(把學生作業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計得怎麼樣?(如果相差遠:沒關係,咱們剛估計了2個,以後多觀察,估計能力會越來越強。

這次估計得比較接近,是估計高手的站起來,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自己。

小朋友,咱們第三關也過了,(課件演示放禮花)耶!

四、全課,拓展延伸

今天咱們和誰交了朋友?這個新朋友能幫我們幹什麼?(量物體長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麼的長度?你還想量什麼?自己量一量。

給老師幫幫忙,量量教室的長好不好?怎麼了?

看來,用釐米做單位是量一些比較——(短)的物體。

量比較長的物體還要用到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想再繼續研究嗎?

課後:

人教八上數學教案篇7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個人去找工作時,他一般最關注什麼?

生:工資。

生:工作環境和待遇。

師:找工作時工資的多少往往是人們最關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寫着:本超市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1000元,現招收員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條件不錯,就應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員。可第一個月他只拿到工資500元,第二個月也只有600元,問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600元,少數超過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經理説:你們欺騙了我,我已經問過其他工人沒有一個工人的工資超過1000元,平均工資怎麼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經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員的工資表:

某超市工作人員月工資如下表單位:元經理副經理員工a員工b員工c員工d員工e員工f員工g員工h員工i

月工資30002000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

問題1請大家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副經理説月平均工資1000元是否欺騙了李叔叔?

(2)你有什麼想法?

生:剛才我算了一下,這11個數的平均數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資1000元沒有欺騙。

師:對,我們學過平均數的知識,平均數是1000元是沒有錯。

那為什麼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生:因為兩位經理的工資很高,帶動了員工的平均公資。

師:,看來這組數據中,由於出現了兩個特別的數據,所以平均數1000不能真實反映大多數員工的工資水平,你認為應該用什麼數反映這個超市的工資水平比較合理呢?請大家觀察這些數據的特點,然後説説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痛過李叔叔在找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幫助李叔叔的過程中感受到在這裏平均數和中位數不能真實反映員工的工資水平,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

學生小組討論:

生1:我們小組討論後認為用600元是比較好的,因為這裏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個人。

生2:我認為700元比較合理,因為它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師:大家分析的不錯,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數會受一些特別偏大或偏小的數據的影響。那麼李叔叔最有可能掙到多少錢?

生:600元

師:600在這裏出現次數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數人的工資水平,所以600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二、探究新知。

板書:眾數。

?設計意圖;本環節提出這樣的問題,主要想通過工資表中出現次數最多的600理解眾的含義,進而理解眾數的意義。】

師:請大家試着説一説眾數的意義;然後教師小結出示概念。齊讀概念。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三個統計量,那麼,面對具體的問題,我們應該選擇哪個統計量來描述數據的集中趨勢呢、下面請看這個問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15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41,1.41,1.41,1.44,1.45,1.4,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學生彙報,教師小結。從審美角度以及隊伍整齊觀點來看應以眾數1.51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思考,探究,討論。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實際問題中體會三個統計量的區別和他們各自的適用限度,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感受和體會數學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數據,嘗試統計決策。

師:同學們,全世界都關注的奧運會就要在北京召開了,我國的體育健兒正在緊張的訓練,準備迎戰奧運會。國家隊的教練想在兩名優秀的射擊運動員中選擇一名去參加比賽:(出示兩名運動員成績)

甲:

乙:

看到兩名運動員的成績,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練會選擇誰去呢?

生1:我認為會選甲,甲的成績很高。

生2:我想會選乙,乙打中10環的多。

生3:我想應該看看他們的平均分。

師:大家説的很好,大膽的説出了自己的想法;讓我們用掌聲來鼓勵他們。那我們就先從平均數入手,大家動手做一做,看看他們的平均數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

生:老師,平均數一樣,都是9.5。

師;平均數一樣我們該怎麼辦呢?

生1:看眾數。甲的眾數是9.5。

生2:9.4也出現三次,9.4也是眾數。那兩個都是眾數嗎?

師:當然,眾數可以不止一個。也可以沒有,比如説我們班前五名同學的成績就沒有重複的,那自然就沒有眾數了。

生:乙的眾數是10,所以乙獲勝的機會大一些。

師:在平均數相同時,我們應該看眾數。

?設計意圖:通過一組練習,使學生能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些數據的特點,並從數據的波動大小中,體現概率的可能性。讓學生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四、學生暢談收穫。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眾數這一統計量,並且通過練習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三個統計量的聯繫與區別,根據我們分析數據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量。

案例反思:

1、創設問題情境,教學開始,我提出的是一個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讓學生在參與中引發他們的理性認識,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對月工資水平的認知衝突,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徵有時是不合適的。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的,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三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但描述的角度並不相同,三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同時也滲透出了他們的優越性與侷限性。可以比較全面、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思考總結,如射擊隊員的選擇,數據越多,頻率越穩定。如能經過更多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根據方差的特點由數據的穩定性及波動大小再考慮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結果會不一樣。對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補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作為參與者,主動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幫助和促進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