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分與合教案優質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好的教案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教案對於教師展開課堂是非常有用的一種文書,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教版分與合教案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優質8篇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分蘋果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並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

2、使學生經歷餘數的形成過程,及把平均分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3、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理解餘數的形成過程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並會用除法算式表示有餘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及餘數的單位名稱。

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圖片、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吃蘋果嗎?今天老師把它們帶到了我們的數學課堂上。

一起來數一數吧!(貼12個蘋果圖)

下面老師就用這12個蘋果和大家做一個找朋友的遊戲:我想把這12個蘋果平均分放到一些盤子裏,誰來幫我分一分?(指名上台操作)老師用彩筆、尺子把學生分蘋果的方法畫在記錄單上。

老師的分法和他的分法一樣嗎?都是把12個蘋果,每()個放一盤,能放()盤。大家説她是不是我的好朋友呀?

二、探究新知:

(一)遊戲操作中感知餘數

1.這個遊戲你們想玩嗎?老師為大家準備了盤子、蘋果圖片和記錄單,一起來看看遊戲規則吧!

(1)同桌兩人一組合作。

(2)1人將蘋果分放到盤子裏後閉上眼,另1人快速把他的分法用彩筆和尺子在圖上畫出來,兩人再一起看看你們想的一樣嗎?

你問我答,用鉛筆填出分的結果:

12個蘋果,每()個放一盤,能放()盤。

(4)規定時間內,比一比,哪一組的分法多?任務完成的快。

2.學生分組操作,進行活動,教師巡視。

3.一起看彙報要求:

(1)每一組選一人彙報,另一人可以補充。

(2)彙報時完整地説:我們小組把12個蘋果,每()個一盤,能放()盤。

(3)一個組彙報,其他組認真聽。和你想的一樣,請做個標記。彙報完畢,如果同意就鼓三聲掌,有意見就舉手,一個組彙報過的其他組不重複彙報。

4.學生分組彙報,老師記錄。

預設:第一個出現把12個蘋果,每()個一盤,能放()盤,還剩()個。

有和他們的分法一樣的嗎?指名到黑板前來分一分並説出想法。

指黑板提問:這是幾個一盤?能放幾盤?也就是幾份。

這()個能放一盤嗎?為什麼?那這()個是(剩下的、餘下的、多出來的)算一份嗎?

這種分法是平均分嗎?為什麼?

請大家在記錄單上把黑板上的這種分法畫出來嗎?指名展台前畫。

反饋:每()個一盤,能放()盤,分完了嗎?把沒分完的圈起來。圈出來的這部分表示什麼?為什麼餘下了?餘幾個?補寫:餘()個。

還有別的分法嗎?有就繼續彙報,沒有就同桌繼續合作。(同上)

師生互動,請小組台前彙報:

1人説分法,1人黑板上擺出來,教師繼續記錄,其餘同學邊聽邊把同樣的分法做上標記。

8.看老師的記錄單:有多少種分法?你能把這些分法分分類嗎?

一類是正好分完了沒有剩餘,另一種情況是沒分完有剩餘。

板書:沒分完有剩餘(是平均分嗎?)

9.像這種分了之後有剩餘的情況,生活中你遇到過嗎?舉個例子説一説。

(二)進一步深化理解餘數的意義

1.看記錄單:12個蘋果,每()個放一盤,能放()盤。

這種分法,誰會用算式表示(生説師寫在記錄單上)

選兩種不同分法,列出算式。同桌兩人可以一人寫一個。(學生列式)

2.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預設:如果5個一盤,能放幾盤?算式怎麼列?為什麼用除法?(平均分)

展示:12÷5=2(盤)

12÷5=2剩2或12÷5=2餘2(不帶單位)

12÷5=2(盤)剩2(個)(帶單位)

12÷5=2(盤)......2(個)

你認為哪一個算式能夠表示圖的意思?

3.(結合分蘋果圖)12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這2個呢?(剩下的2個)沒表示出來行嗎?

你認為該怎麼辦?數學上規定用6個小圓點表示剩下的,在小圓點的後面把剩下的數寫上。板書:12÷5=2(盤)......2(個)

這個算式表示什麼呢?把12個蘋果,每5個放一盤,能放2盤,還剩2個。

在記錄單上選擇一種有剩餘的分法,列出算式,把開始寫得不對的改正過來。

檢查反饋:板書學生列的算式

提問:每一個數表示什麼?或者這道算式表示什麼?(指名説)

5.這些算式你會讀嗎?

誰試着讀一下這道:12÷5=2(盤)......2(個)

(板書)讀作:12除以5等於2盤餘2個。(小圓點怎麼讀:餘)

練習:指名讀黑板上的算式

(三)揭示課題: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1.觀察一下你們列的算式和老師黑板上的算式

除號前面的數表示什麼?(總數)它叫(被除數)

除號後面的數表示什麼?(每份數)它叫(除數)

等號後面的數表示什麼?(份數)它叫(商)

小圓點後面的數表示什麼?(剩下、餘下的數)

誰能給它起個名字呢?(板書:餘數)

追問:餘數表示什麼?(沒分完或不夠分剩下的數)

像這些除法算式中都有餘數,我們把它們叫做有餘數的除法。那除法裏的餘數表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學習的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板書: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齊讀課題。

追問:有餘數的除法表示的是平均分嗎?(板書:平均分)

在什麼情況下平均分的結果可以寫成這樣?6個小圓點後面的這個數表示什麼?從哪兒剩下的?(總數或被除數裏面分剩下的)那餘數的單位怎麼帶?(和被除數的單位帶一樣的。)

三、運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

1.有21個蘋果,如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每人分幾個?)用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可以擺、圈、列算式。

彙報:結果是什麼?(每人4個,還餘1個。)你是怎麼解決的?

21÷5=4(個)……1(個)為什麼這樣列式?

21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就是把21平均分成5份所以用除法。

餘下的1個還能繼續分嗎?

怎樣做能夠正好分完?提示:去掉幾個,就可以正好分完?再添上幾個也可以正好分完?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看來大家的收穫都不少!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老師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五、板書設計:

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平均分(沒分完有剩餘)

12 ÷()=()(盤)

12 ÷()=()(盤)

12 ÷()=()(盤)……()(個)讀作:12除以()等於()盤餘()個。

12 ÷()=()(盤)……()(個)

被除數除數商餘數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槓桿平衡的原理,並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槓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佈置的製作工具(簡單槓杆)的作業。

學生對照製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製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儘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後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儘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説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麼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麼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説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麼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並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彙報結果。

學生髮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麼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穫。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採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釐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釐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乘加、乘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理解並掌握解題思路。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通過鼓勵性的情感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初步學會分析數量關係,並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難點:

懂得要解決最後問題必須先找出隱藏的中間條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桃園參觀,你們想去嗎?(課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豐收啊!這裏有4筐桃子,每筐有6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誰會算一算?(學生口答,説一説怎樣想的?)

如果第一棵樹上有80個桃子,第二棵樹上有60個桃子,兩棵樹上一共有多少個?

誰會列式解答?學生口答並説一説怎樣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們真了不起,遇到的兩個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一起去看看猴媽媽和猴寶寶在桃園遇到了什麼問題想請你們幫忙。

媒體演示例題

(2)從圖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大猴:3筐,每筐12個。

小猴:6個

你能根據兩隻猴子的採桃情況提出問題嗎?

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先解決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

(3)怎樣求出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

你會列式解答嗎?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123=36(個)

36+6=42(個)

你先算的什麼?你是怎樣想到先算大猴採了多少個的?

教師歸納:有的同學這樣想:要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就要把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合起來,可題目上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大猴採了多少個,所以必須要先求出大猴採了多少個,然後把大猴採的個數加上小猴採的個數。這是從問題想起。還有同學是從條件想起,根據大猴採3筐,每筐12個,就能先算出大猴採了多少個,再把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合併起來,就是兩隻猴一共採的個數。這兩種想法都很好。

我們在解決問題後要寫出完整的答語。教師板書答語。

回顧:剛才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時用了幾步計算?(板書課題: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為什麼這道題要用兩步呢?

(4)教學試一試

剛才有同學還提了一個問題,你會解答嗎?

先在本子上獨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説説先算什麼?

指明彙報,板書算式。提問: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要先算什麼?

比較:在解決例題和試一試這兩個問題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相同的是兩題都用兩步計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採了多少個?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題求兩隻猴一個採了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計算,而第2題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減法計算。

三、拓展練習

(1)參觀了桃園後我們再去森林公園看看,進公園先買票。我們來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體出示條件和問題)

誰説説這題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麼問題?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麼?

學生列式解答。指名彙報,説一説152表示什麼意思?提醒做完後別忘了寫答語。

(2)我們進公園去。這裏有2個小朋友在澆樹呢!這裏又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呢?你會做嗎?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學生獨立解答後説一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我們繼續參觀森林公園,看,眼前又出現了什麼?根據這些條件你會提哪些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問題,再讓學生分別解答。

解決這兩個問題分別是怎樣想的?都要先算什麼?

四、全課總結

在參觀的過程中同學們解決了好多問題,真是了不起啊!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呢?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什麼呢?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1、92頁練習十六的第5—13題。

教學目標:

1、鞏固兩位數的筆算計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2、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就在身邊,身邊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鞏固兩位數的筆算計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教學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1、完成教科書第91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

(1)先讓學生獨立判斷商是幾位數。

(2)討論:怎樣能很快判斷出商是幾位數?

(3)思考:除數是兩位數,商的位數與被除數位數有什麼關係?

強調學生在做除法時,一定要先確定商的位數的良好習慣。

2、完成教科書第91頁練習十六的第6題。

(1)先確定商時幾位數。

(2)再動手計算,並任意抽取幾題讓學生説一説計算的過程。

3、完成教科書第91頁練習十六的第7題。

(1)根據題目的信息,説一説題目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

(2)請大家把計算結果填寫完整。

(3)用乘法驗算一下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請大家幫助王平選擇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並説一説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書第92頁練習十六的第8題。

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價錢是多少?我們要知道什麼?(總價和數量)

引導學生找出總價和數量,並列出正確的算式,再要學生説一説列式的根據。

5、完成教科書第92頁練習十六的第9題。

學生獨立計算,並説一説你是用什麼來試商的。

6、完成教科書第92頁練習十六的第10題。

(1)讓學生獨立分析後列式解答。

(2)一個學生提數學問題,其他學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書第92頁練習十六的第11題。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講評時要他們説一説你為什麼這樣填寫。

8、完成教科書第92頁練習十六的第12題。

讓學生藝4人一小組,討論一下解決這道題目的方法,使學生在交流中瞭解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隨着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髮展,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而面對中外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所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文化,學生出現盲目認同和跟隨現象。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自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依據課程標準“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提高文化的認同感,瞭解傳統美德”的要求,我設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中華文化的產生、構成、特點、影響以及中華傳統美德的品質。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傳統美德的認同感並化為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燦爛的中華文化,從而增加對民族文化、傳統美德的認同感和熱愛。

本課重點是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難點是提高對中華文化、傳統美德的認同感並化以實際行動。

二、教法分析:

本課教學設計遵循新課程中“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結合多媒體的輔助,在教學中以詳實的歷史史實、民族文化為依據,以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實際為基礎,通過感性材料的積累和歷史典故的收集歸納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力量,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討和實踐引領,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感並以實際行動傳承民族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三、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今年在我國上海舉辦了第41屆世界博覽會,請問同學們知道上海世博會是哪年申辦成功的?之所以申辦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師歸納:除了今非昔比的強大國力、良好的國際形象和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燦爛瑰麗的中華文明、文化魅力,讓中國走向世界。讓我們一同學習燦爛的中華文化。

一、欣賞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展示海寶和中國館圖片)這裏包含着很多中華文化元素。請同學們尋找。

如果你是世博會的志願者,在展會中你會向外來遊客們介紹哪些中華文化的元素或特有形式?

課件展示:中華文化的特有形式(故宮、漢字、瓷器、京劇、編鐘等)

提問:⑴誰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師生共同總結: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播放上海世博會的有關圖片,用世博會這個社會熱點激起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同學們尋找其中代表中華文化的形式或內容。豐富的圖片使學生們暢所欲言,老師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

二、細説中華文化

這一環節設置了活動“文化之旅問答”。學生分組根據選項答題比賽。

文化之旅第一站科技館:通過這一站中的問題回答,引領學生認識中華文化中的科技工藝方面內容

第二站藏書閣:這一站體現中華文化中文化典籍方面內容。

第三站藝術廳:這一站體現中華文化中文學藝術方面內容。

通過活動活躍氣氛,又讓同學們認識了中華文化的構成方面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之精深。

三、品析中華文化

品析中華文化之力量

此處展示四大文明古國圖片,通過對比四大文明古國文化的發展,引起問題:中華文明文化歷盡滄桑卻綿延不絕的原因在哪?

結合中華文字變化、制度變革創新,節日回家場景等三個事例分析,師生共同總結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原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是本節的教學重點,通過用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從而使學生自己得到感悟,品析中華文化之力量。

品析中華文化之影響

展示在城市建築、生活思想、家庭關係方面中國人的“和”文化,讓學生歸納這些圖片和材料所體現的共同點,即“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和”現象,培養學生觀察事物,體驗情感能力。“禮之用,和為貴”、“家和萬事興”,這些無不包含着中華文化對中國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發展道路的影響;播放《孔子》電影插曲,至聖先師孔子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導師,世界各國都有很多孔子廟宇和孔子學府。孔子思想不斷地影響世界,同樣中華文化也更深入地影響着世界。用材料震撼學生心靈,昇華學生情感。

4、踐行中華文化之傳統美德

播放《遊子吟》,和同學們共同吟唱。這首詩裏我們感受到了“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生活中我們如何傳承這一美德?

情景飾演:家庭貧困的小明看到別的同學都有mp3,也想和媽媽要錢買,當他從媽媽手中拿到錢正要出門,看到媽媽多年未換的舊鞋……

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樣做?

在這一環節中引領學生感受父母的愛,同時引導學生理解關愛父母。飾演小明的同學沒有買mp3,而是給母親買了一雙鞋,感動了母親的同時也感動了我和同學們。在情感的烘托下學生已經完全進入到情境中,我進一步讓學生反思生活中“不孝”和“不道德”的做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美德,並能在生活中踐行這些美德。

三、課堂小結:幾千年來,中華各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開發了祖國的大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不僅對東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為整個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讓我們共同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做中華美德的繼承者、弘揚者。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6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100~102頁的例1、例2及第103頁“做一做”、第105頁練習二十的第2、6題。

內容簡析

例1 認識質量單位“克”。教材藉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這些常見、帶有質量標示的物品,使學生直觀認識克的作用——用來計量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例2 認識質量單位“千克”。與例1編排思路相同,同樣藉助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質量單位千克的作用——計量比較重的物品的質量。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和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及計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並學會以此為標準去估量物體的質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3.瞭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通過數學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懂得使用數學的語言描述身邊物體質量的狀態,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體驗學習質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親自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等一系列實踐操作方法來學習克和千克,建立數學模型思想。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課件展示法:課件出示主題圖中超市水果區域的情境,特別要突出標籤上的錢數和500克、1千克等。請學生結合自己買東西的經驗,説一説在圖中發現的數學信息。

師生交流:我們在買東西時,經常要稱一稱物品的質量,在數學上我們稱為物品的質量。像圖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錢來標價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品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瞭解常見的計量單位,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

實踐操作法: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去商店買東西吧!你買過什麼?這是老師昨天在超市買的兩袋東西。(出示:一袋鹽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準確的質量該怎麼辦呢?(用秤稱一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秤稱物品及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實踐操作,掂一掂,感受質量,引出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為後面開啟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作了鋪墊。】 遊戲體驗法:請三位學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遊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一胖一瘦,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並互相説一説。

?品析:在遊戲中感悟物品的質量,體驗輕重,在歡快的遊戲中開始了對物品質量問題的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認識“克”。

(1)藉助實物感知克。

①課件出示超市裏常見的用“克”作單位的食品包裝袋,讓學生初步感知“克”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積累生活經驗。

②觀察交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瞭解關於它們輕重的信息。

③小組活動:每一位同學用手掂一掂老師準備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裝瓜子,體驗3克、12克、100克分別是多重。

④全班彙報:説一説掂量後的感受,輕還是重。

⑤師生小結: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也可以用符號“g”表示。教師板書:克(g)。

⑥你們知道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以克作單位的物品嗎?

(2)掂一掂,體驗1克有多重。

讓學生取出自己準備的2分硬幣,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閉上眼睛感受它的輕重,並把這種感覺記在心裏。

(3)找一找,鞏固1克的質量觀念。

①小組活動:在老師準備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②對比試驗:讓學生試着從裝黃豆的袋子裏取出一些黃豆,使這些黃豆共重1克。

③提練方法:操作後交流彙報,你用什麼方法取出1克黃豆?

④質疑交流:怎樣驗證多少粒黃豆重1克?(用稱一稱的方法來驗證)教師指出稱比較輕的物品我們常用天平。

2.認識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們把要稱的物品放在左盤,右盤放砝碼。②介紹砝碼。砝碼中最輕的只有1克,這盒砝碼中最重的是100克,你們知道砝碼是用什麼作單位的嗎?

(2)稱一稱:演示利用天平稱1克黃豆的過程。

(3)掂一掂:請每個小組都取出約1克重的黃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現教材第101頁的“做一做”,讓學生進行判斷,並説明判斷的方法。該題以1克為標準,估量物品的輕重。以此使學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選定的標準去比較。最後通過説出生活中比1克輕的物品,進一步鞏固對1克的認識。【品析: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等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質量的輕重,明確“克”用於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3.認識“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蘋果的實物圖。

②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瞭解關於它們輕重的信息。

③多請一些學生來提一提這兩樣物品,談談自己的感受。

④師生小結: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以用符號“kg”來表示。教師板書:千克(kg)。

(2)算一算,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

①教師出示2袋鹽,每袋500克,學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預設1:1000克 ;預設2:1千克。

②教師小結:對,1千克等於1000克。板書: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體驗1千克有多重。

①小組活動:每一位同學用手掂一掂老師準備好的2袋鹽,在心裏記住它的質量。在老師準備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誰找得準。

②交流找法: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找的。

③操作比較:小組內每個同學輪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説説自己的感受。

(4)遊戲:猜一猜。

出示一物體,教師知道它的準確質量,讓學生猜一猜。在猜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猜的數據運用“重一些”“重得多”“輕一些”“輕得多”來進行提示。並適當請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猜的,引導學生運用參照物對比着來猜物體的質量,提高估量的準確性。誰猜中了,就將物品獎給誰。

?品析:在學生認識克的基礎上,通過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具體感知1千克的實際質量,並將它與熟悉的物品質量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

4.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

(1)認識盤秤。

①課件出示盤秤,教師介紹盤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盤秤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盤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針指向1,讓學生認一認有多重。還可以變換幾種質量讓學生加以辨認。

(2)認識彈簧秤。

①課件出示彈簧秤,教師介紹彈簧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彈簧秤的單位。

②課件出示彈簧秤掛上5個一袋的西紅柿,指針指向1,讓學生認一認是多重,有幾個。

③這個彈簧秤最多可以稱幾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樣想的?

(3)認識體重秤。

①課件出示體重秤,教師介紹體重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體重秤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一個學生稱體重時,指針指向20和25之間的23處,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讀出該生的體重。

③通過對三種秤的觀察,你發現在測量時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嗎?

?品析:讓學生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瞭解不同的秤稱物體的方法,逐漸豐富對1千克的感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進一步加強直觀感受,深化對千克的認識。】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質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學生列舉交流,比如1個2分硬幣、1粒花生米、2粒黃豆等大約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礦泉水、1升大瓶可樂、16個雞蛋、4袋牛奶等大約有1千克重。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這節課我們不但認識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還知道了這兩個質量單位之間的關係。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教材的安排是分兩個課時認識克和千克的。由於這一節是學習質量單位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着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質量觀念。

我的反思: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的認識

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g)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單位。

↓ ↓

1個2分硬幣約重1克 2袋鹽約重1千克

↓ ↓

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 比較重的物品常用秤來稱

第2課時 解 決 問 題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104頁例3、“做一做”及第106頁練習二十的第9題。

內容簡析

例3 安排瞭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已經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題目要求比較簡單,但越簡單可能越覺得無從下手,要引導學生轉到對蘋果個數的關注上,由此喚起學生已有的稱量的經驗。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受質量單位,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牢固掌握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

2.學生在實踐、觀察和推算的活動中,能夠根據物體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

3.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估量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估量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學生應用已學的質量單位的知識,通過估量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而且培養學生的估量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估量的經驗,形成估量策略。

2.本課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與他人合作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猜謎語法:衣服有綠又有紅,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臉紅紅人人愛。猜一猜這是什麼水果?(蘋果)大家經常吃蘋果,蘋果有大有小,誰能估計一下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老師這裏有20個蘋果,大家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謎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老師藉着學生的興奮情緒,提出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的問題,為新授做好了引導。】

實踐體驗法:老師帶來幾個蘋果,它們有大有小,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計幾個蘋果大約有1千克。學生用手掂一掂蘋果,交流蘋果的輕重大小,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然後教師出示例題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進入新課教學之中。

?品析: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體驗法,通過討論交流,確認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對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質量,估一估1千克蘋果的個數。

(2)學生彙報。

2.稱一稱。

(1)小組活動:稱1千克蘋果並數一數個數。

(2)彙報各小組稱重的結果,教師記錄。

(3)觀察記錄的數據,從數量上發現規律。

(4)討論:同樣都是1千克蘋果,為什麼稱出的個數會不一樣呢?

?品析:在本環節中,設計了“先估再稱”這個有效的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活動代替老師的講解,全班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通過估計1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既培養了學生的估量意識,又滲透了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3.提出問題。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2)學生讀題後彙報發現的信息。

(3)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量。通過“知道了什麼?”環節理解教學,注意突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估計。

師:要想知道20個蘋果大約有多重,你可以用什麼方法去估量?

預設一:

生:估一估每個蘋果有多重,再算出20個蘋果的質量。

師:這是一種辦法。你估計一下一個蘋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師:那20個蘋果就有20個200克。你認為計算起來怎麼樣?

生:用加法算比較麻煩。

師:那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預設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幾個蘋果。

師: 以你的生活經驗,1千克一般有幾個蘋果?

生:5個。

師:那就可以每5個蘋果放一堆。(用電子筆將5個蘋果圈一圈。)這樣的話,就是求什麼?

生:20裏面有幾個5?

4.解決問題。

(1)通過閲讀“怎樣解答?”兩個學生的對話,突出了估計的方法,即運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作標準估出結果。同時,通過答案的文字呈現突出了估計的標準。

(2)引導學生按蘋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個蘋果大約重多少千克。

(3)分組解決問題。

第一、二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4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第三、四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5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

(4)彙報交流。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7

人教版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作文《口語交際習作四》

學習目標

1.圍繞“感動”這個話題,訴説故事,暢談想法,感動心靈。

2.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的習慣,做到表達時有條理、有感情;在聽他人説話要認真,有耐心。

3.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選一件令人感動的小事記下來。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感情要真實。

4.能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力爭寫得具體、生動。

課前準備

1.“洗腳”公益廣告片段的課件。

2.本單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圖。

3.公益廣告片段;劉翔的圖片;音樂《丹頂鶴的故事》;

4.蒐集古今中外讓自己感動的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電視廣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輕的媽媽打好熱騰騰的水,給年邁的老奶奶洗腳。她日復一日不變的行為,温暖了奶奶蒼老的心靈。她不知道,無意中,她教會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這則公益廣告,你有什麼感受?

二、開拓視野,感受“感動”

像電視廣告中這樣的令人感動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古代歷史上就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請同學們來説説這些故事。

1.講古代感動的故事。如黃香温席、孔融讓梨……

2.隨機設問:你為什麼而感動?

3.不僅我國古代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層出不窮。小組説説感動的故事。推選其中説得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講講。

4.不僅有許多感動的故事,我們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動的圖片或音樂。

5.配樂引出《丹頂鶴的故事》:有一個女孩,她從小就愛養丹頂鶴,在她大學畢業以後,她仍回到她養鶴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為了救那隻受傷的丹頂鶴,卻滑進了沼澤地,就再也沒有上來。(音樂響起)

聽了這個故事和音樂,你有什麼感受?

6.出示劉翔的圖片。這是誰?你喜歡他嗎?説説他的故事。

再聽劉翔獲冠時響起的國歌聲。同學們,當我們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臘雅典,重温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你感動嗎?為什麼?

7.小結:感動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為我們善良,所以我們學會了感動,學會了感恩。

三、互動交流,重温“感動”

1.同學們,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經歷過讓自己感動的事呢?

指名説話。

一位同學説完後,請其他同學當記者,現場進行“答記者問”。引導學生説最感動的地方,説清感動的原因。

2.組織小組進行“感動20xx”比賽活動(根據上課時間自由調整),評選出最讓人感動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擬定評選條件:把感動的事件説清楚,説具體;表達時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3.開展活動。在音樂《感恩的心》中結束。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8

第一單元時、分、秒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並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於秒的知識?你是怎麼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麼?(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麼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麼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麼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麼?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説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③學生彙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麼?(1分=60秒)

④你發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麼關係?(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錶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錶。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錶的計時方法。

③課件出示。

有的電子錶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錶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錶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錶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裏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説説你從中知道什麼。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嗎?

第二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於???(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第三課時時、分、秒的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説一説每一題是怎麼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説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並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