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模板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5W

大家在制定教案時一定要考慮實際情況,教案是教師自己經過創造性思維後得來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荷塘月色教案模板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6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2.理解景與情的關係,認識準確生動的描寫及聯想的作用,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技能。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4.瞭解作者不滿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品味、領悟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特點。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ppt配樂播放一組有關荷花的圖片,讓學生欣賞。(1分鐘)

師:荷花深為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這些圖片,有沒有聯想到有關描寫荷花的詩文呢?

ppt:“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可以説,荷花已成為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今天我們將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荷塘月色,領略他別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時代背景(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師: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同學們應該都很熟悉吧,那麼老師我想請一兩位同學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補充介紹。

ppt:走近作者

朱自清(xxxx-xxxx),原名自華,字佩炫,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於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xxxx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師:同學們知道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是在哪裏的嗎?

明確:清華園

ppt:走近背景

xxxx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等人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xxxx年7月,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體感知

1.疏通字詞

師:現在大家對《荷塘月色》,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接下來我想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請準確地讀出上面的字詞。

ppt:

煤屑(xiè)蓊蓊鬱鬱(wěng)踱着(duó)點綴(zhuì)

裊娜(niǎonuó)霎時(shà)脈脈(mò)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léngléng)梵婀玲(fànēlíng)媛女(yuán)

纖腰(xiān)沾裳(cháng)斂裾(liǎnjū)

2.課文朗讀

師:大家對本課的字詞都把握得不錯。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篇課文,要注意其停頓、重音、語調、語速。

……

3.行蹤與心情

(1)現在請同學們快速閲讀全文,畫出作者月夜觀荷塘的行蹤,並對應行蹤,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説説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蹤:

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賞四周——回家門

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是:

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作者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面對當時社會現實,思想是矛盾的、複雜的。反映在這篇課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悦。

四、課文講解

第1段:

師:剛剛我們已經找出了作者的行蹤與心情變化,知道了課文的感情基調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下面我們將逐段對課文進行分析,我們先來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ppt:作者為什麼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着潤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是縈繞砸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師: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那麼第2段主要寫什麼呢?

ppt:

(1)這個自然段主要寫去荷塘的小路,那這條小路有什麼特點?

幽僻是主要特點,多樹且是蓊蓊鬱鬱,,這樣就更顯幽深僻靜。

(2)通過文章我們可以感覺“小路”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通過白天和夜晚,及沒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較的。

五、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業抽查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課文分析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對課文有了整體的認知,也對文中的第1、2段進行了分析,這節課我們將側重對文中描寫荷塘的段落(第4、5、6段)進行分析。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第3段。

第3段:

ppt:

這段主要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説説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像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環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裏,可以不作違心的事,不説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瞭夜遊的原因。

師:第4、5、6段是文章的重點段,也是文章描寫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對其進行探討。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ppt: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寫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廣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媚情態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擬人)

(2)疊詞:

疊詞不僅增強了物態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旋律,富於音樂美。

(3)比喻,擬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麼是通感?顧名思義就是使人的各個感覺器官相同。也就是説,通感就是運用形象的語言把一種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種感覺上,憑藉感受的相通,使原來不可名狀的、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的表現出來,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此句將人的嗅覺轉移為聽覺,荷香如歌,若斷若續,若有若無,不但形神兼備,而且新穎獨特,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聲音很粗、聲音很甜、紅杏枝頭春意鬧。

(5)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

寧靜,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ppt:

(1)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麼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約會照耀,一覽無餘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無味。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靜寫靜景,以“輕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升)升空而去,動靜太大,不合情境。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罩)顯得過於密實,厚重。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質感。(映出)太普通。

畫:如同一位畫師在作畫。

奏:如同一位音樂家在演奏。

(2)作者為什麼又要寫月影?會不會不協調?

荷塘四周有蓊蓊鬱鬱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的更為精妙,一個“畫”字用的精妙,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月光與黑影同時存在,是和諧的。另一方面體現出了作者情感的複雜性。

(3)寫光與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彷彿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佈於名曲得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4)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麼?給予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給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第6段:荷塘四周

ppt:

(1)為什麼要寫荷塘四周?

突出荷塘周圍環境的“靜”。

(2)最後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即由蟬聲蛙聲來襯托靜謐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實蟬聲與蛙聲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現在才聽到,説明作者短暫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現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達到以動襯靜的效果。

(3)齊聲朗讀4、5、6自然段。

三、佈置作業:

背誦4、5、6自然段。

板書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來路:

感受:自由——(苦悶)

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正面)月光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樹:重重、陰陰(沉鬱)

四周:遠山:隱隱約約

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抽查3位同學分別背誦4、5、6自然段

集體背誦

二、課文講解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7—10自然段,思考一下“為什麼引《採蓮賦》和《西洲曲》?”這個問題。

ppt:

為什麼引《採蓮賦》和《西洲曲》?

?採蓮賦》是寫採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遊和“有趣”就説明作者的態度——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西洲曲》寫採蓮女則為的是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這裏,與前面的情景形成對比,藉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總之,末兩節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從而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三、藝術特色

師:總體來説,我們對《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瞭解了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比較詳細的分析。而現在,我們要從文章的藝術特色這個角度,來鑑賞這篇課文。

ppt:藝術特色

1.情景交融

(1)景物描寫。

標題“荷塘月色”規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一規定體現了塘中風物的總體特徵。

文章通過景物描寫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也頗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雲也是淡淡的,荷香、葉子、花的總體特點都是朦朧的,這正與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出作者憂鬱、哀傷的心情。

景物描寫的藝術水平:

a、通過繪形繪影繪聲繪色的細緻描寫,傳達出對荷塘景色的視聽感受。

例如:描繪荷花“裊娜的開着”和“羞澀的打着朵兒”,寫出了荷花盛開於待放的兩種美妙形態。

b、所見與想象相結合,擴大了描寫的範圍,適應了抒情的需要。

例如:對荷波的描寫。

c、動靜結合的描寫。

例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剛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發

找一位同學回答作者感情變化的脈絡。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不寧靜)──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喜悦)──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不寧靜)──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不寧靜)

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來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語既情語,文章對景物的描寫,不僅僅只是描寫,還有作者的感情。

例如通過蟬聲的熱鬧來襯托出自己的哀愁。

2.品味語??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詞語,創造生動的意境。

a、動詞的選用。具體表現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揹着手踱着”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又能表現作者心情,這與作者的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

b、形容詞的選用。“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換成“幽靜”好不好?

(2)善用疊詞

a、“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説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b、“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説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c、“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d、“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悦的“淡淡”)

e、“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g、“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3)善用比喻、擬人、通感修辭手法,是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

a、如“裊娜的開着的”、“羞澀的打着朵兒的”、“剛出浴的美人”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荷花形神兼備。

b、通感手法的運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藉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耐人尋味。

四、學生自由閲讀。

五、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

2.完成《贏在課堂》中的練習。

板書

情景交融

藝術特色用詞恰當

品味語言善用疊詞

善用修辭(比喻、擬人、通感)

莊文靜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篇2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在這裏,“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裏,“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3.那麼,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裏,“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閲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説説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如果我們把作者的鬱悶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低點,把作者的開朗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高點的話,那麼,上面的過程可以圖示為

這樣來安排心情發展變化的線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變化)的作用。

導致作者這些心情發展變化的原因分別是(見上圖括號中文字)。

三、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一是藉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藉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藉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鬱悶心情的?(藉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鬱悶心情的?(藉助對《採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四、瞭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大學畢業後,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師範學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過一段時間。而且在浙江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輝煌時期。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對江南的惦念之情。1頁

後來,朱自清來到了北京,受聘於清華大學。雖然身為大學教授,但是由於子女眾多,家庭負擔較重,貧困和家庭瑣事時時困擾着他。瞭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為何對獨處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瞭解背景(論世)

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六、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場面美。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6.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7.小結: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從而顯示出了散文的場面描寫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藉助什麼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寫得這麼成功的?請從課文中摘錄有關語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手法

描寫的對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葉子

像()

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顫動的葉和花

像()

密密挨着的葉子

宛然()2頁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彷彿()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楊柳的倩影

又像是()

陰陰的樹色

像()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是()

微風中的荷香

彷彿()

塘中的月色

如()

打着朵兒的荷花

田田的荷葉

葉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邊的楊柳樹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2.小結:要寫出場面的美,運用比喻、擬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體誦讀這三段文字。

四、佈置作業

從你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中,找到並摘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三至五個。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教學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1.請五至八位同學説一説自己摘錄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

2.教師點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於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彷彿“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

二、咀嚼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謂“咀嚼”,就是反覆地比較: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哪些詞句來表達,作者為什麼取此而舍彼,用彼詞句有什麼不妥,用此詞句有什麼妙處,等等。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咀嚼”一下。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閒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並不悠閒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鬱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為什麼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説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鬱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為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隻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三、品味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還需要品味。所謂“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選用某一個詞能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説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2.“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説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3.“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4.“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悦的“淡淡”)

5.“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7.“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四、佈置作業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請你對其中加點的詞語進行咀嚼和品味。

我對於台州,永遠不能忘記!我第一日到六師校時,系由埠頭坐了轎子去的。轎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詫異,為什麼堂堂一個府城,竟會這樣冷靜!那時正是春天,而因天氣的陰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國土。約莫到了賣花橋邊,我看見那清綠的北固山,下面點綴着幾帶樸實的洋房子,心裏頓時開朗,彷彿微微的風拂過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裏,登樓一望,見遠山之上,都冪着白雲。四周全無人聲,也無人影,天上的鳥也無一隻。只背後山上謖謖的松風略略可聽而已。那時我真脱卻人間煙火而飄飄欲仙了!後來我雖然發見了那座樓實在太壞了:柱子如雞骨,地板如雞皮!但自然的寬大使我忘記了那房屋的狹窄。我於是曾好幾次爬到北固山的頂上,去領略那颼颼的高風,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綠綠的田畝。這是我最高興的。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月光》)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段的閲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語

荷 花

[清]曹 寅

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

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

該詩通過對荷花開放的季節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篇散文也是關於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題、初步感知

1、問:大家覺得題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語還是並列短語?為什麼?

明確:並列短語,因為第四段是寫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2、朗讀、播放配樂朗誦(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三、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寫夜賞的緣由,小徑漫步,抒發感受。(情)

第1段:交代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及緣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發月下獨處時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景)

第4段:寫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寫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寫由眼前之景所發生的聯想,回到現實,思鄉回家。(情)

第7段:聯想江南採蓮的舊俗和採蓮詩。

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鑑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景語”描寫)

??問:本文是如何描寫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幾段?

明確: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筆力對荷塘月色進行了描寫。

??誦讀、鑑賞第4段

1、學生閲讀本段,概括大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安排順序的?

明確:本段主要寫月下荷塘美景,分別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後動態。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閲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①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②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博喻),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從不同角度,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通感手法:又名移覺。 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藉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餘韻,用來渲染並深化詩文意境。

此處由嗅覺向聽覺轉移。“屢屢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後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徵,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

★文中還有一例:“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這是視覺移植為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温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④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⑤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要點

本段綜合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篇4

一、説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於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根據《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後者也是難點。

二、説教法:

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鑑賞的地方。個人認為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鑑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其鑑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

三、説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3)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説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1)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説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六、説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採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於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四)、檢查預習情況。

1、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2、討論交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

(2)同時也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

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落實能力目標。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思考並完成課後練習二、三,為下節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出示目標。

(二)引導誦讀,為德育目標作準備。

(三)檢查作業,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結合課後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小結。

(六)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佈置作業:預習新課。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和情感。

?説明:我們現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節的關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並能在講台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裏。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範讀,讓學生畫出並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説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閲讀這個重點環節,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節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註:“如果説論據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鍊,論據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説明:一些只用關鍵詞代替,就能在講台上演繹説它背後內涵的內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麼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為“樑‘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崙‘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建自己的“代表性關鍵詞”系統,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課後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説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闢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為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這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並且把回憶江南採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瞭解方面,我採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節,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後的對應和對比關係,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節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節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範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後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説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説長句,不便於學生的接受。

總之,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節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工具:

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上查閲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課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張清華園中月下荷塘的照片,並播放《荷塘月色》的範文朗讀錄音

1、 提問:在上節課的閲讀中,我們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華園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優美的韻味應怎樣更好地來品味呢?

回答: 通過朗讀來體會。

2、 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

(二)質疑

1、 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 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後,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繫,因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

(三)資料交流:

1、提問: 我們仔細讀讀這些語句,它們有什麼特點?大家是否想過為何不理解呢?這些語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們對寫作背景不瞭解。大家課下已經分組查找了資料,現在根據大家在網上查找的資料,體會一下這些話的內在含義是什麼,並説説你的理由和結論?(大家集體交流討論)(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 《一封信》“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説是一團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獨彷徨和煩悶的心情。

?哪裏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表現作者不滿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 小結:不錯,有了這麼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係,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從本文寫作背景看,開門見山點明瞭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結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點明瞭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通過直觀優美的荷塘圖片來啟發引導)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展示動感的荷葉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 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麼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對比圖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重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強化理解記憶)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展示動感荷葉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圖片)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 “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繫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畫”説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悦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 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中採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脱,“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本文根據作者的遊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

在比較中,我們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瞭解朱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才在比較中的出的結論總結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瞭解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的子課題。

課後自評: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課教學主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1、 《荷塘月色》中關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資料,包括網上查找信息、閲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閲讀分析鑑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瞭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閲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