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熱的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41K

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弄通教材內容,教案做的好壞也會導致教學工作質量的高低,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化學熱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化學熱的教案7篇

化學熱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涵義。

(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閲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製溶解度曲線。

(3)知道影響氣體溶解度的一些因素,會利用有關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現象,並能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的辯證思想。

(2)樹立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難點】

1.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

2.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為什麼只有在“兩個一定條件”下,它們才有確定意義?

?交流回答

改變條件可以使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這節課我們就從量的角度研究物質的溶解能力。

?歸納總結】

定量描述物質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劑裏,人們統一規定:在100g溶劑裏;③溶液為飽和狀態;④單位為g。

固體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裏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劑裏;③溶液為飽和狀態;④溶質的質量。

?提出問題】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瞭解平時所説的“易溶”、“難溶”與溶解度的關係嗎?請看下面資料。

?課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對大小(20℃時的溶解度)

?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溶解度,那麼溶解度是怎樣表示的呢?

?課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結】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種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觀,不能表示物質在任意温度時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觀表示某物質溶解度隨温度變化的趨向,下面我們尋找另一種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線。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按教材p36~p37要求繪製溶解度曲線,並討論回答相關問題。

?歸納總結】

通過溶解度曲線,可以判斷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温度影響的變化情況,可以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温度時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温度時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線所表示的意義:

1.溶解度的三種情況:

(1)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數物質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響不大,如nacl。

(3)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減小,如ca(0h),。

2.交點p表示,在該温度下,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3.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問題】

我們研究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那麼氣體物質的溶解度又該如何表示呢?

?課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討論,並回答有關問題。

2.燒開水時,鍋底有很多小氣泡,為什麼?這説明了什麼?

?交流回答】

1.氣體的溶解度與壓強有關。壓強越小,溶解度越小;壓強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氣體的溶解度與温度有關。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練習討論】

如何增加養魚池水中的含氧量?

?學生活動】

利用所學知識和閲讀教材p38~p39資料討論回答。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了固體、氣體物質的溶解度的概念,瞭解了固體溶解度的相對大小,溶解度曲線及其應用,並且通過活動與探究總結出了影響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們還可利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課後習題

?佈置作業】

化學熱的教案篇2

一、分析教材(備教材)

備好課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備課,要常備課,常備常新的原因。正確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抓住重點

(1)國中化學知識點

根據中學化學《課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在《會考説明》中歸類非常詳細。

(2)知識點的作用

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核心內容具有後延續性,對後續的學習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點,有可能滲透在考點之中。

例如:原子的結構決定離子的形成,離子的形成決定化合價。

氧氣的化學性質決定分析物質化學性質的方法,決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時藥品的取用原則。

2、領悟教材的教學價值

挖掘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後續學習的影響,對學生認知結構、技能、思維培養等的作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並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學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所在,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學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種元素多種物質

本單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質,如碳的多種單質、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鈣等,一方面是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的多種單質,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等內容,反映了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相同兩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學觀念,加深了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的認識。

2、初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

通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比較,初步建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點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是結構特點的反映;物質的性質影響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出物質的一定性質等化學學科思想。

3、建立實驗室製取氣體思路

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是國中化學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能。二氧化碳製取的探究,是在氧氣製取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學會“對比”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思路,藴含着“對比”這一科學方法的學習。如碳跟氧氣的反應,實驗條件不同,反應產物也不同。通過對照、比較,可以找出不同物質性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尋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質之間的必然聯繫;而發現特性是為了不同物質之間的區別,從而理解物質的鑑別方法以及不同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5、認識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工農業生產的聯繫

碳元素與人類關係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一氧化碳有損健康,二氧化碳對環境有影響等。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的問題做出價值判斷。

6、建立物質轉化觀

在此之前 ,學生通過學習氧氣o2知識,從化學角度認識某一具體物質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瞭解。本單元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的學習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種物質的學習邁進,幫助學生初步把握物質間的聯繫,找尋物質間的轉化規律初步建立物質的轉化觀。

例如: 在粗鹽中除去可溶性雜質的方法中作為選擇合適的藥品的依據。(鐵銅混合物除去鐵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學生學習本章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科觀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學生(備學生)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與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影響到對新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通過多種方式了借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什麼認識、已有認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什麼作用、新舊知識的邏輯關係如、;哪些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聯繫學生的知識經驗、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等,以便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

難點是指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內容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某些關節點。難點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部分學生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它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點,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優質材料。

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一般來説,難點的產生原因是:(1)由於知識本身抽象、複雜難易理解,(2)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屬於微觀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形成真實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等多而複雜,容易混淆不便記憶。

三、確定教學目標(對於學生是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那麼,教學目標對老師就是一個“導演”的方向,對於學生是學習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非常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這樣才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測量。

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既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由於每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代表着學習結果的不同類型,在注重教學目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教學目標間的平衡和側重。有的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啟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藴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應表述教師的教學行為或教師打算做什麼。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儘可能反映學習結果的類型和層次水平,應儘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目標。

1、以湯姆森發現電子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原子內部的結構奧祕。

2、根據原子核外電子的能量及運動情況分析,推論出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3、根據鎂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情況分析,推論出不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結合的原因。

4、通過學習和反思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實驗驗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價值,通過對原子結構奧祕探究,認識到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體會到科學真理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化學熱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一種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配製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質量分數的計算,引導學生查看商品的標籤,認識化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關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難點

理解溶液組成的含義及有關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教學工具

投影儀及相關圖片、實驗用品(燒杯、試管、藥匙、玻璃棒、量筒、水、食鹽、硫酸銅固體、雞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對平時我們認為的“飽和溶液就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錯誤觀點有了明確的認識。那麼判斷溶液的濃或稀的依據又是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要討論的問題。(板書:溶液的質量分數)

二、新課教學

師:同學們,你們在夏天喜歡游泳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到水裏後,是漂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在水下呀?

(生紛紛議論,有的説沉入水裏,有的説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數人認為會沉到水下)

師:請同學們看下面兩幅圖片:(死海圖片)

師: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嗎?

生:鹽份多,濃度大。

師:説得好!下面我們來做實驗,來具體説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奇景。

?活動與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區別兩杯糖水的濃度大小?如何區別兩杯食鹽水的濃度大小?

生:通過品嚐它們的甜味和鹹味大小鑑別,更甜或更鹹的為濃度大的糖水或鹽水,反之濃度小。師:但是在實驗室,由於很多試劑有毒,根本不能通過品嚐來判斷濃度大小。那如何判斷它們的濃度大小呢?

[實驗]在三隻試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後分別加入約0.5 g、1.0 g、1.5 g固體硫酸銅。比較三種硫酸銅溶液的顏色。

分析:在這三支試管中,溶液的組成是否相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小結]①對於有色溶液,可以根據顏色來粗略地區分溶液是濃還是稀:一般來説,顏色越深,溶液越濃。

師:對於食鹽溶液的濃度大小,也可以通過下列實驗判斷。

?探究實驗】雞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個燒杯,加入250 ml水後放入一隻雞蛋。按下面的步驟進行實驗並如實填寫下表。

[分析]在此過程中所得的幾種溶液的組成是否相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小結]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與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師:其實,表示溶液濃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溶質的質量分數。什麼是溶質的質量分數呢?請同學們看教材第42-43頁,找出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

生:溶質的質量分數=×l00%。

師:同學們歸納得不錯,這正是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剛才在實驗中出現了多組數據,請你在表中任選1~2組數據來計算對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討論:已知20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克。有人説:“20 ℃時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36%。”這種説法對嗎?為什麼?

(1)在20 ℃時,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鈉正好達到飽和狀態。

(2)在20 ℃時,100克水中最多隻能溶解36.0克氯化鈉。

我們從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劑的質量為100克,溶質的質量為36克。

那麼,該溶液的質量分數就為:36.0g/(100 g+36.0 g)×100%=26.47%。

(3)錯,它把溶液與溶劑混淆了。

師:其實,溶質的質量分數這個概念,在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同學們可以先嚐試着做一做:冬天,人們常給皮膚抹上一點甘油溶液,使皮膚保持濕潤。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製的甘油溶液效果。該甘油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板書講解解答過程)

解:甘油的質量是400克,水的質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質量為:400 g+100 g=500 g

溶質的質量分數=×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80%。

[教師小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用到了另一個等式: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

如果我們能將這兩個等式熟練運用,那麼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以及“溶質的質量分數”四個量中的任何兩個,我們就可以求出另外兩個。

師:下面同學們再做這樣一個練習:

在一次探究活動中,小江同學收集到如下標籤:

請你利用標籤中的數據設計一個簡單的關於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的題目,設計好後與同桌交換練習。完成後交由同桌批改。

(學生進行設計並交換完成)

課後小結

師(在教室巡迴指導後):剛才我看到同學們設計的題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後,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預期,看來,同學們這節課還是挺有收穫的。現在我們好好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都學了哪些知識?

(生思考、回憶)

師(佈置練習):生活中你們都見到過哪些溶液,請你們找到溶液標籤、記錄的內容並計算其中各種溶質的含量。

化學熱的教案篇4

一、學習目標

1.學會從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學會用“雙線橋”法分析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並判斷反應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3.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4.辨析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的關係,並用韋恩圖表示之,培養比較、類比、歸納和演繹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得電子和失電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係,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

三、設計思路

由複習氯氣主要化學性質所涉及的化學反應引入,結合專題1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對這些反應進行判斷,從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區別,並從電子轉移等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再昇華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關係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複習上節課氯氣有關反應引入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先由學生書寫氯氣與鈉、鐵、氫氣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鈣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學生自己書寫方程式,並留待後面的學習繼續使用。

[過渡]我們結合在第一章中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定義,來判斷一下這些化學反應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媒體]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練習]學生自己進行判斷,或可小組討論、分析。

[敍述]現在請大家在氯氣與鈉反應的方程式上,標出化合價發生改變的元素,在反應前後的化合價。

[思考與討論]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1.元素的化合價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價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變化?

3.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數目有何關係?

4.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元素得電子數和失電子數有何關係?

[敍述]講述如何用“雙線橋”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書]

[敍述]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的係數是與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數目相關的。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叫做還原劑,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表現還原性。可以這樣記憶:還原劑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具有還原性,被氧化。

[思考與討論]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分別是什麼?

怎樣判斷元素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呢?

[板書]

還原劑氧化劑

有還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還原

[思考與討論]

1.元素處於不同的化合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可能表現哪些性質?並以氯元素的不同價態的代表物質進行分析。

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類型反應的關係如何呢?用圖形方式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

3.分析一下前面的幾個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情況,找出每個反應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化學熱的教案篇5

本節課是化學高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繫的教學內容。

二、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學情

在物理課的相關學習中,學和生對金屬的物理性質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一些金屬製品,因此,學生對金屬、金屬材料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此前,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能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進行一些分析和總結。但由於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時承擔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三、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金屬材料等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2)瞭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知道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同時還需考慮如價格、資源以及廢料是否易於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區分生鐵和鋼,認識金屬與金屬材料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實驗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通過討論探究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係,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會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金屬材料的具體事例,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四、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辯證關係。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教法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採用實驗探究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

通過教學,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教學活動層次逐步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興奮的狀態。

六、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學法

由於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取長補短,形成技能,培養合作意識,使創新能力逐步得到發展。

七、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説教學過程

化學熱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有機物,瞭解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分類和用途。

2、瞭解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用途和對環境的危害,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識別生活中常見的有機合成材料。

教學工具

學生查閲資料,瞭解塑料製品的利與弊。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師:“china”表示我們的祖國,它還可以表示什麼?

生:瓷器。

師:對!瓷器的出現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它創造了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人類社會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如今有機合成材料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

板書:課題3有機合成材料

活動探究??

師:什麼是有機化合物?請同學們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

學生分組討論,投影展示學生填寫的表格並彙報討論結果。

師:我們將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稱為有機化合物,而氯化鈉、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稱為無機化合物。少數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等具有無機化合物的特點,因此把它們看做無機化合物。

flash動畫演示:石油中跳出一個個乙烯分子,乙烯分子連成鏈狀。

師:有機物中碳原子間可以連接成碳鏈或碳環,因此有些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比較大,通常稱為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這類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稱為小分子,由有機高分子製成的材料稱為有機合成材料。

活動探究二

師:塑料是一種有機合成材料,請同學們通過實驗來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質。

學生實驗: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狀 原因分析

加熱塑料片

所用樣品 操作步驟 現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鍋柄碎片

通過此實驗,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小結:鏈狀高分子都具有熱塑性,加熱軟化後可以加工成各種形狀的塑料製品,也可製成纖維;網狀高分子加熱後不會熔化,具有熱固性,這種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後,不能通過加熱重新回到原來的狀態。

幻燈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製品。

2.具有熱固性的尿素甲醛製品。

3.電線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製成的燈飾。

5.日本鈴木汽車公司製造的全塑汽車。

活動探究三

師:我們穿的衣服通常由纖維織成,實驗枱面上的三種不同顏色的毛線都是纖維製品。

學生實驗:燃燒不同顏色的線

線的顏色 燃燒時的現象 結論

師:買衣服時,怎樣知道面料的種類呢?

生1:根據燃燒時的不同現象判斷。

生2:可以看服裝標籤。

幻燈片展示:服裝標籤

師:穿不同布料的服裝時,你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生1:滌綸衣服挺括,不易皺,易洗易幹。

生2:棉綸衣服彈性好,耐磨,燙後會變形。

生3:棉織衣服吸水、透氣,感覺很舒服,但易皺。

活動探究四

幻燈片展示:人工割膠圖

師:樹木最忌割皮,人們卻常常在清晨割這種樹的皮,它是什麼樹?

生:橡膠樹。

師:對!樹皮是它的產膠組織,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膠。

學生實驗:

拉扯橡皮筋,你發現橡膠具有 性。

用砂紙打磨網球鞋底,你發現橡膠具有 性。

燃燒車輪外胎碎片,你發現 。

實驗桌面上鋪了一層橡膠,是因為 。

幻燈片展示:汽車、飛機、輪船、墊圈、運輸帶等。

師:輪胎主要由天然橡膠製成,彈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膠製成,耐磨;飛機輪胎由順丁橡膠製成,彈性好,耐磨;輪船利用了橡膠的防水功能;墊圈多由丁腈橡膠製成,耐油、酸鹼;運輸帶由氯丁橡膠製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結過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個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誕生,20世紀30~40年代合成了許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此後合成高分子工業發展迅速,同時廢棄物的劇增也帶來了環境問題。1984年,在意大利東側亞德里亞海打撈上來一頭死鯨,解剖後發現,該鯨竟是吞食了50多個塑料袋窒息身亡。

辯論

幻燈片展示:塑料垃圾對大自然的污染。

師:由於塑料廢棄物多白色,我們將此稱為“白色污染”。

學生小組辯論:使用塑料的利與弊。

師: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如何解決白色污染?

學生討論

幻燈片展示:

1.醫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澱粉可生物降解的飯盒。

3.塑料包裝製品的回收標誌。

欣賞錄像

錄像播放新型有機合成材料。

師:未來社會離不開有機合成材料,新型材料離不開化學,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化學熱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目標:

1.認識的真實存在及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瞭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的觀點來區別變化和變化;

4.理解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並會判斷典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目標:

培養學生查閲、觀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純淨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於描述物質由等粒子所構成,討論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幹燥;糖塊放在水裏,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着的粒子構成的結論(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後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是運動的及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的性質)。之後,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於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淨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後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區分純淨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知識。看不見也摸不着,對於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製法及性質。對於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着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着。鑑於此,建議在教學過程 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麼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麼能幹;糖塊放在水裏,為什麼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乾,是由於水的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於糖的擴散到水的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繫。教學過程 中將學生實驗(氨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並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於學生學習性質時,樹立起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大小不同和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的照片。

對於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後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説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性質不同。可以再分是説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的概念 國中數學,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概念有了瞭解之後,師生應對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運動,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物理生已學習了運動論的有關知識(是運動的,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運動狀態、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後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於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淨物,並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後,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概念的建立及對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淨物。

教學難點 :

對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淨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國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化學課是學生在國中階段較晚接觸和學習的一門學科,由於學生的認知程度和學習方法的差別,出現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時很有興趣,也下功夫,但學習方法不對,成績總不理想,因此加強化學學習方法指導是十分重要的。

一、認真抓好“預習、聽講、複習、記憶、作業”五個學習常規環節。

1.“預習”:

預習時要注意全面地預習一節教材,把握一節書的整體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初步整體印象,初步瞭解將要學習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鞏固原有的相關知識和概念。同時找到教材的重點,劃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帶着問題聽講,既能提高聽講效率,又使自己學習主動、有興趣。

2.“聽講”:

聽講是學好化學的關鍵,非常重要。九年級是化學系統學習的開始,只看書而不注意聽講、觀察實驗和思考,有的知識很難理解。聽講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集中注意力

課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聽講,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去專心聽講是決定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有的學習活動可以服從個人的意志和願望進行控制,但聽老師講解這種學習活動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進行有效控制,因為這種學習活動不僅涉及到自己,還涉及到老師和其它同學。因此,在做好預習的基礎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聽好課。

⑵要勤于思考

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學習內容,雖然聽覺通道的暢通十分重要,但僅僅把學習的主要着眼點放在“聽”的方面是不夠的。如果僅僅是“聽”,充其量是聽懂,聽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會靈活運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課的時候,不僅要帶注意“聽”,而且要勤于思考,學會思考,使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力爭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只有積極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獲得知識,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⑶注意教師所用的方法與思路

在聽講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記住教師給出的結論,更應該注意教師得出這個結論所用的思路和方法,這樣的聽課就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拓寬自己的思路。那種只知道記答案、得數,只重“結果”而輕“過程”,忽視學習思維方法的聽講是難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

⑷積極地回答和提出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常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有時也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對此,學生要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加討論和回答問題。同時,學生也要敢於提出問題並積極尋求答案,因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進。”

⑸養成“先聽後記”的習慣

聽課的過程中,作一些筆記是必要的,但“聽”和“記”畢竟是兩回事。要學會巧妙完整地記筆記的方法,課上一定要養成“先聽後記”的習慣,將聽到的內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綱挈領地記錄本節的重點、難點,和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課後應全面系統地整理筆記,將易錯、易混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以及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記錄。這個過程是提高每個同學的化學悟性也是將知識消化、理解變為自己知識的過程。

3.“複習”:

複習是知識的鞏固階段,它是使學生温故知新,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進一步落實課本知識為自己知識的過程。通常分為常規復習、單元複習和總複習。常規復習指學生每天放學後對當天所學知識的複習,常規復習每天所花時間不多,但十分重要,貴在持之以恆。單元複習是指學生每學一個單元后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要注意知識的拾漏補缺,重在知識系統性、條理性。總複習指期中、期未或一學年的複習,複習量較大,要重視知識的整體歸納、總結,將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靈活和綜合地運用。複習是一次再學習的過程,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和提高的過程。複習時要思考知識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幾個為什麼,要做到理解透徹,熟練運用。

4.“記憶”:

化學學科中有不少需要記憶的概念、符號、數據、化學方程式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的遺忘規律是先快後慢。識記過的事物第一天後的遺忘率達55.8%,保留率為44.2%,第二天以後的遺忘率為66.3%,保留率為33.7%,一個月後的保留率為21.9%。自此以後就基本上不再遺忘了。因此,及時複習和記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記憶時注意把一些枯燥無味難於記憶的化學知識儘可能趣味化記憶。如金屬活動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可諧音為:“家蓋那美麗,新鐵吸鉛(輕),統共一百斤。”記憶。氫氣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操作可會意記作:“氣體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記憶。過濾操作中的注意點在理解後可濃縮為:“一貼、二低、三靠”記憶。

5.“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即學懂會用的體現,通過做題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識;能學習解題方法,發展思維,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做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再提高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做題後不要滿足於解法、答案是否正確,關鍵在於要理順所做解題目題的思路、邏輯關係和類型,把握相關知識之間的內在規律,掌握了規律就能駕馭知識,遷移知識。做題還要善於積累,積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功經驗,二是失敗教訓。如果把平時練習和考試中做錯的題目積累成錯題集,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經掌握的題做上標記進行淘汰,使不會的題逐漸減少,直到減少到零,既有針對性,又節省時間,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對於解題方法,可以想這道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題的基本方法是什麼,不這樣解行不行,哪種方法最簡捷,這便是“一題多解”。可以想能否通過改變物質、數據、操作順序或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來重新解答,這便是“一題多變”。還可以回憶一下這道題解題方法與過去做過的題有無相同、相似之處,這便是“多題一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方法。

國中化學學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較多而且雜亂,對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準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學好國中化學課程關係極大。因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九年級學生中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不重視,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和記憶,這部分內容也是考試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 通過觀察實驗來幫助理解概念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水的電解和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的概念,還可以加深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通過觀察酸、鹼、鹽溶液的導電性可以形成電離的概念。所以脱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2.找出相關概念的區別和聯繫進行對比學習

化學概念之間即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繫,學習時應將相關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存聯繫。如將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單質和化合物、分子與原子、酸鹼鹽的概念分別進行對比學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組成,注意概念中的關鍵字、詞

學習中要弄清每個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如何,其中關鍵部分是什麼。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為化合物,二為兩種元素組成,三為其中一種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關鍵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為一定温度,二為100克溶劑,三為達到飽和狀態,四為溶解的質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斷和溶解度的有關計算題就不會出現錯誤了。同時,要注意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為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關鍵詞是純淨物,如果將純淨物而改為物質,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淨物和混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石墨和金剛石,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卻是不同單質。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一)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特點

1. 元素及化合物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相互滲透關係密切,要把這兩者結合好。如由碳元素組成的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的差異之大,硫酸由於濃、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質上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必須把物質的性質與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聯繫起來。

2.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繫緊密,規律性較強,知識系統都是從單質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質、用途、製備的順序進行的。而物質的存在、製備、用途都取決於物質的性質。因此學習中應緊緊抓住物質的性質去帶動其餘的。如依據氫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來推導它的用途、存在而不要去死記硬背。

3.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內容多,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問題,既記通性又記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對實驗的依賴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mg、蠟燭等演示實驗使你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1. 要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如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揭示了元素性質特別是元素化學性質跟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係,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揭示了分子形成過程及化合價的實質。這就為正確書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要總結規律並掌握物質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質總結出一般規律,同時還要把握住物質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有機化合物可總結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蠟燭等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規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再如學習第八章酸,通過鹽酸、硫酸、硝酸的化學性質學習總結出酸的一般規律,但對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濃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強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3. 要定期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注意縱橫聯繫形成知識網絡。元素化合物知識雖然繁多、零碎,但根據彼此之間的聯繫可以以某物質為中心將其聯繫串成一個知識網絡,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條理化。

4.將元素化合物中類別相似的知識歸為一知識塊進行橫向比較,辯清異同點使知識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從具有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比較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實驗操作看h2、co分別還原cuo的操作一樣,不同點是co還原cuo需進行尾氣處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顏色不一樣,還原性的產物都有金屬和水或co2,從反應類型看co與cuo的反應不屬於置換反應。

四、化學計算的學習方法

1.牢固掌握化學計算的基礎知識。

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進行化學計算的依據。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質的變化規律不十分明確,就會把題做錯。如相對分子量這個概念它只表示一個化學式如h2o的相對分子量為18,5h2o中水的相對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22 :9,若生成4克c,同時還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質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後再進行有關計算。如把c和d的質量比仍按22:9進行計算就是錯誤的,反映出你對相對分子量和質量的概念還分不清楚。

2.掌握並運用好解題步驟

解題分為三步即審題、析題、解題。審題就是閲讀原題,理解題意,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題中所講的化學過程,看清題設條件,看清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解題的前提。析題就是剖析原題,在審題基礎上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對眾多事實或複雜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挖出隱含條件及內在聯繫找出突破口,從而確立解題思路和方法。要做到"三想",想化學過程所涉及的化學概念,所用到的化學原理,想所給條件與所求問題的關係,想有無隱含條件及題目考查的內容。這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解題是在析題的基礎上,根據題意和條件,選擇最佳的解題方法,如果用到其它學科知識、方法時,如公式變換,數據處理等要細心,最後還要對結果進行檢驗分析。

3.注意解題規律和思想,掌握解題技巧

要善於從典型題的分析中找出其特點、規律和思路,能舉一反三,要做一題知多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質量分數為39.2%,kmno4中氧的質量分數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熱完全分解後哪種物質產生氧氣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比kcl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要大,但要是認真分析抓住完全反應這個關鍵詞語,從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雖含氧元素的質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轉化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轉化為o2,從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測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則混合物中fe的質量分數是多少?此題可以巧解。即無論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變的所以:原子個數比s : o = 1 : 4 ,質量比 s : o = 32 : 64 = 1 : 2 ,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已知s元素質量為a%,則o元素的質量為2a%,那“so4”的總質量為a%+2a%=3a%, 所以fe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3a%。

4.要注意解題的格式

如設未知數時要寫成“設某某的質量(或體積等)為x”,而不能寫成“設某某為x克”,計算過程中己知量有單位的要帶單位計算,計算結果要直接帶單位,不要用括號,如單位為克要寫成g ,而不要寫成(g)。計算質量分數時一定要乘以100%。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要注意按“設、方、關、比、算、果、答”的順序進行。

五、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要重視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老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課本大多數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求得和論證的。通過實驗有助於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要認真觀察和思考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象反映其本質的,只有正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來驗證和探索有關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對老師的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學習和模仿。要明確實驗目的,瞭解實驗原理。要認真分析在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現象。要正確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弄清現象與結論的區別並進行比較和分析。要會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來推斷和檢驗有關物質。如六瓶無色氣體分別為氧氣、氮氣、空氣、二氧化碳氣、氫氣和一氧化碳氣如何鑑別?其思路為從它們不同的化學性質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條和石灰水鑑別,最後從現象的不同來推斷是哪種氣體,要注意回答問題時要先説現象,後説結論。

3.要自己動手,親自做實驗。實驗中要勤于思考、多問、多想分析實驗發生的現象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並能解答一些實驗問題。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並能根據實驗裝置圖,解答實驗所提出的問題。

總之,只要充滿信心,勤奮學習,總結掌握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好

國中化學方程式彙總:酸的化學性質

?—方程式彙總:酸的化學性質】根據酸的化學性質,我們總結了以下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酸的化學性質

(1)酸 + 金屬 -------- 鹽 + 氫氣(見上)

(2)酸 + 金屬氧化物-------- 鹽 + 水

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鹼 -------- 鹽 + 水(中和反應)

鹽酸和燒鹼起反應:hcl + naoh == nacl +h2o

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氫氧化鋁藥物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硫酸和燒鹼反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鹽 --------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從上面的方程式,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的方程式很多,會考,也難記憶,所以在這方面同學們要多花點時間了。

九年級化學教案 水

教學目標

目標

使瞭解自然界中水的分佈狀況;

水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水污染的後果及防止水體污染;

瞭解水的組成及性質。

目標

培養學生髮散及查閲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樹立節水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建議

本節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水對人類的影響,水的物理性質及水的組成,在處理這一節教材時,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作為研究的線索。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前佈置研究課題,給學生一週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特別是突出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通過互聯網輸入關鍵字詞搜索相關信息,並要求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每2-3個學生為一個小組,通過課前準備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特別是展示成果,無論對哪類學生來説,只要付出勞動,都會有收穫,真正體現義務的全員性和的全過程性。特別對學生來説,強烈的表現慾望成為其過程的根本動力。水資源的有限,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業化進程對水體的污染,對學生來説,有的可能瞭解很多,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知,上簡單的介紹對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來説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親身去體驗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生活中,水資源的浪費、水質的日益惡化等,使學生有一種危機感,自覺地從我做起是環保事業大眾化的具體體現。

水的組成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它應包含兩方面內容:

1. 水的宏觀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組成。

2.水的微觀構成,即:定量。每個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數目,從而得到水的分子式。這兩個過程應有意識地加以區分,這樣有助於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物質組成的一般,為今後學生進行學習打好基礎。電解水的實驗是完成上述兩個任務的經典實驗,可以結合有關物理知識介紹實驗裝置,特別是電極的極性,兩極產生氣體的體積,兩極產生氣體的性質,然後結合有關數據幫助同學進行推導 九年級,從而得出結論。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嚴謹性。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水

重點:水對人類的影響及水的組成

國中化學知識點總結:碳單質

1.吸附是物理現象,與吸收具有不同的含義。由於木炭疏鬆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積,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強。吸附作用是將氣體或溶液裏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體表面,沒有生成新物質,屬於物理變化。吸收一般為化學變化,如:co2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過程中生成了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等物質,就是化學變化。

2.“碳”和“炭”的區別:“碳”是元素的名稱,是核電荷數為6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比如碳元素、碳單質、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這兒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體物質,它表示由碳元素組成的某種單質——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體單質時,習慣上用碳,如“熾熱的碳”、“當碳燃燒時”。

3.c還原氧化銅注意問題:

①酒精燈加網罩可使火焰集中並提高温度;

②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③裝置的氣密性要好;

④實驗結束時,先撤出導氣管,然後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熱的試管致使試管破裂),待試管冷卻後再把試管內的粉末倒在紙上(防止生成的銅再被氧化成氧化銅)。

?典型例題】

例析:

1、用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如圖所示。

(1)酒精燈加燈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剛開始預熱,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繼續加熱,觀察到石灰水逐漸變渾濁,黑色粉末中出現紅色物質。請你寫出帶點部分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並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待試管①冷卻後再把試管裏的粉末倒出。這樣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其反應條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燈要加網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剛開始預熱時,裝置中的空氣會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試管②中立即產生氣泡,但石灰水不變渾濁。停止加熱時,應先將導管從試管②中撤出,否則試管①內温度降低,其壓強會減小,外界大氣壓會把試管②中的液體壓進試管①內,致使試管①破裂。另外還要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否則外界空氣會進入試管①中,新生成的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銅,等冷卻後再打開,試管內已恢復至常温,銅與氧氣就不反應了。

答案:

(1)提高酒精燈火焰的温度;

(2)開始排出的是試管內的空氣 ;

(4)防止試管②中的液體倒流回試管①,防止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試管①把生成的銅再次氧化。

九年級化學小知識

一:之??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ch4

8、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9、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

10、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

11、熔點最小的金屬是汞。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

二:其它

1、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

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一氧化碳、碳。

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點:資源豐富、發熱量高、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

4、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5、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鉻。

6、構成物質的元素可分為三類即(1)金屬元素、(2)非金屬元素、(3)稀有氣體元素。

7,鐵的氧化物有三種,其化學式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徵有三個(1)均一性;(2)穩定性;(3)混合物。

9、化學方程式有三個意義:(1)表示什麼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麼物質;(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問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數比;(3)表示各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

化學方程式有兩個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遵循質量守恆定律。

10、生鐵一般分為三種:白口鐵、灰口鐵、球墨鑄鐵。

11、碳素鋼可分為三種: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

12、常用於鍊鐵的鐵礦石有三種:(1)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磁鐵礦(fe3o4);(3)菱鐵礦(feco3)。

13、鍊鋼的主要設備有三種:轉爐、電爐、平爐。

14、常與温度有關的三個反應條件是點燃、加熱、高温。

15、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有兩種:(1)升温、(2)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降温、加溶質、恆温蒸發溶劑。 (注意:溶解度隨温度而變小的物質如:氫氧化鈣溶液由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降温、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升温、加溶質、恆温蒸發溶劑)。

16、收集氣體一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國中英語

17、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1)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氣、廢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農業生產中施用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有三種:泡沫滅火器;乾粉滅火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19、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温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1)大部分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物質溶解度受温度的影響很小;(3)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温度的升高而減小。

20、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21、單質可分為三類: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單質。

國中化學方程式:複分解反應

複分解反應:

1、鹼性氧化物+酸→鹽+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鹼+酸→鹽+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al(oh)3 + 3hcl 會考 =======alcl3 + 3h2o 白色固體溶解 胃舒平治療胃酸過多

3、酸+鹽→新鹽+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實驗室製取co2 、除水垢

na2co3+2hcl===2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hcl+agno3===agcl↓+hno3 白色不溶解於稀硝酸的沉澱(其他氯化物類似反應) 應用於檢驗溶液中的氯離子

h2so4+bacl2===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澱、不溶解於稀硝酸 檢驗so42 -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生成白色沉澱、不溶解於稀硝酸 檢驗ba2+的原理

nahco3+hcl===nacl+h2o+co2↑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泡沫滅火器原理

4、鹽1+鹽2→新鹽1+新鹽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鹽+鹼→新鹽+新鹼

cuso4+2naoh===cu(oh)2↓+na2so4 藍色沉??

fecl3+3naoh===fe(oh)3↓+3nacl 紅褐色沉澱溶解、溶液呈黃色

ca(oh)2+na2co3==caco3↓+2naoh有白色沉澱生成 工業制燒鹼、實驗室制少量燒鹼

naoh+nh4cl===nacl+nh3↑+h2o生成使濕潤石蕊試紙變藍色的氣體 應用於檢驗溶液中的銨根離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