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學論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5W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小夥伴們對名著思想的體會,讀後感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感覺通過文字撰寫出來的文字載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教學論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大教學論讀後感8篇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1

剛拿到《有效教學》這本書時,説心裏話並沒有引以為意,隨便翻看幾頁後,便將其擱置一旁,棄之不理了。只是在學校佈置學習任務時,才慌忙將其找出,用心梳理,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啊,這書裏並沒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論和花哨架子,寫的還都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對自身的教育教學確實是深有幫助,讓我獲益匪淺。

首先是有效備課。在本章節中,提到了一些怎麼樣備課才實用的一些意見和做法,在我看來很有道理,比如説在怎樣解決備課上課兩張皮的問題上,孫劍榮老師的闡述就很有道理:她説備課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詞語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以達到好的效果。作為教師,首先應整體把握國小階段教學的總目標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標,備課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總目標和各年段目標,教學低段的備課可高瞻遠矚,中段的備課應瞻前顧後,而高段備課在衝向總目標的同時能居高臨下,這樣能注意個年段間的知識銜接,避免各自為陣的盲目性。如果吧總目標和年段目標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無數個點,點面結合,就能達到實用、高效。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預設上,我們如果能從目標、核心環節、練習、板書、變化等多方面考慮備起,並且多參與有效的集體備課,那麼對於我們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來説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導方面,要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善於反省。這話説起來有些老生常談,因為平時我們也做了,也寫反思隨筆了,也知道自身的長處和短處,但真正領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帶給自己的快樂與成長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們還要不斷地終身地去學習、去反思、去換位思考。這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從現在開始,我要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強化有效教學的意識,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學水平。時刻提醒自己在每節課後自己主動反思:課上哪一個環節啟發了學生?哪一部分是教學中的亮點?哪一部分教學效率高?下節課如何改進……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

通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有效教學》對我們真的收穫不淺!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2

由於個人業務成長的需要,我利用課餘時間閲讀了教育類的書《有效教學方法》。仔細閲讀後,深深地體會到作為老師若想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將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要具備相當的素質。

閲讀至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之後”,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1、清晰授課:突出教學重點時,教學語言要易於理解;概念教學時要清晰、規範;規律教學時要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實驗教學和習題教學要讓學生明晰步驟與方法。

2、多樣化教學:本人依據理解提出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教師提問。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精細設計提問的環節、調控課堂的氣氛等。

第二,學生回答。可以是口頭的表達,也可以是書面上的,對於觀點或解題思路不一致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辯論、討論,讓學生在碰撞的過程中將所學知識認識清楚。此外,利用多媒體還可以將學生回答問題的信息予以放大,既使學生有積極參與的意識,又讓學生有成就感。

第三,小組合作。合作為個人成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小組成員內的合作將學生的行為集中在完成教學中的既定任務。而小組與小組之間,通過相互競爭、相互“較勁”,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益。

3、任務導向:教師提出待定課題,佈置給全體同學或分解成多個不同的“單元”,以任務的形式,因“任務而導”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這一關鍵行為,致力於增加學生學習學術性科目的時間。它與教師的任務導向和內容覆蓋面相關。教師的任務導向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評估的材料。

如何辦呢?教學刺激之後立即誘發理想行為;在一種非評價性的氣氛中提供反饋機會;必要時使用個人活動和小組活動;使用有意義的口頭表揚;監督課堂作業,在獨立完成練習期間頻繁地檢查進展情況。

5、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教師要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在每組教學刺激後,要安排練習或問題討論,使大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才能得到發展。學習的本質屬性是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是教師的職責。有效學習必然是自主學習,有效教學策略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教學策略。

不可否認,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並不是在空談什麼素質教育,而是在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名真正能發揮自身價值的教師。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3

最近一直在看崔允漷主編的《有效教學》,很有感觸,讓我對怎樣進行有效教學有了深入的思考。所謂“有效”,只要是通過教師在這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説,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生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在一些教師眼裏存在着一些誤區: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師認為:只要多給學生“灌”一點,“喂”爛一點,就可以幫助其減輕學習負擔,就可提高其學習效果。這樣即使學生沒有學好,也自感問心無愧。這種教學,由於把學生當成了存儲知識的容器,儘管教師煞費苦心,但往往向學生:“灌”得越多,他們就越不願意動腦筋,效果常常適得其反。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當前教學改革中,一些教師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驢非馬的“偽創新”比如,為追求師生互動,用“滿堂問”來代替“滿堂灌”。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牛式”教學取代“填鴨式”教學。這種作秀式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把學生當成了演戲的道具和觀眾,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點,是當前不少中國小教師提高教學成績的“法寶”。實踐證明:苦教苦學苦考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考分。但考試分數並不能等全於教學質量。因為教學質量不僅包括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等“硬性指標”更包括能使學生受益終身的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等“軟性指標”。教師為社會培養的不是“考生”而應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那種靠“磨”出來的學生,即使一時能獲得較高的考分,但往往學習無後勁,日後也很難有作為。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 強化教學必須追求有效的意識

一個教師絕不能憑感覺、憑經驗、憑苦幹去搞教學,不能讓學生只停留在機械性記憶、淺層次理解和簡單運用上。要深深懂得課堂上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課堂上的無效是最大的無效。要經常思考自己到底應該給學生一些什麼東西,怎樣教學才是最有效,要時時提醒自己不當那種一心只顧加班加點、兩眼只盯着分數教學的教師。

2、 反覆嘗試如何使教學更有效

要力使課堂教學有效,一是在課堂教學的理念上,應明確樹立為只能而教、圍繞問題而教,而不是單純為知識而教、為考試而教。要相信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行為投入,還要關心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投入。只有這樣,才不會上“糊塗課”。二是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師生應善於分別學會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教法或學法,只有引導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張揚、主題精神得到凸現,其靈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護。三是要自覺加大課堂教學“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減少各種虛擬教學行為和“正確的廢話”,不亂搶佔本該屬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和思維空間,讓課堂教學更加和諧有效,使師生的教與學能最佳的呈現互動、互助、互進的效果。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4

當代社會發展較快,學生的需求也不同於以往,社會對教育的期望也愈來愈高,如何把握最新教育動態,如何滿足學生最近發展需求。這些問題使得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為此特地通讀了揚州大學教授潘洪建教授着作《有效學習與教學》一書,受益匪淺。

要變革教學,首先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習方式。該書作了極為精闢的解釋“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認知與行為的方式、策略及其傾向的總和”這一定義不僅僅將傳統的感知傾向、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更是將我們平時不注重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感也歸納進去,這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一次劃分,因為,經過近段時間的摸索,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態度較之於思維、方法而言,更是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要有效地提升學習和教學效果,改革的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方式、而非方法和思維習慣。

學生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但總而言之,主要是有以下幾點共同的特徵“個體性、穩定性、多樣性和互補性”而每一個特徵都各有優劣,切不可偏頗評判。但是,在中國傳統教育的背景之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又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單一、被動、機械化訓練、簡單重複和死記硬背”這不僅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背離了基礎教育的價值追求,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性和實踐能力遭受壓制和打擊。

所以,在變革教學方式的大背景下,我們首先將學習方式進行改變,變單一為綜合,變被動為主動,變機械接受為意義建構。

在談了有關學習方式及其變革的內容後,該書就以大量篇幅敍述了多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例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表現性學習、反思性學習、服務學習和體驗學習”等等,其中有些我們已經耳熟能詳,而其中又有我們頗感陌上的學習方式。接下來就書中所講的“表現性學習”,來談談我對其的看法。

所謂表現性學習,其主要內涵是指:表現主體通過在操作或者在做的情境中,選擇最合適的表現方式,來表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況,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培養情感態度的一種學習方式。根據這個內涵的界定,可以深層次的對錶現學習進行解讀,首先是表現性學習發生在操作或者做的情境中,人的活動是獲得認識的途徑,學習也是活動的一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理當十分重視學生從做中學,而不是靜聽、靜觀。

其次,表現性學習應屬於學習主體內在心理特徵的實時、自然的表現和釋放,表現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釋放其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到人的需要層次理論,而表現性學習正是學生在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得到的釋放將會以情感的方式獲得,並最終影響學生髮展。

最後,在表現性學習方式中,學生作為主體,能夠能動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表現或者表達方式,這是源於人類自身智能的多樣性,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不同個體擁有不同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每個個體自身能力的多元性和獨特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尊重學生的多樣性,獨特性,鼓勵學生使用適合自身的表達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5

讀了《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這本書,我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有着很多的實際的意義。有效教學,不是隻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有一定理論者指導,並落實在實際教學中既着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着眼於學生一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

書中講到有效教學必須要考慮三個要素:投入、產出和體驗。投入即效率,也就是學習特定內容所花時間的多少,或單位時間內學到知識的多少。產出即學習結果,是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也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指標。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習活動所伴隨或發生的心理體驗,這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方面。

書中,作者通過理論、教學案例,結合自己的感悟,總結歸納出一些實際教學中的成熟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的教;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的教;讓學生愛學、樂學的教。理論聯繫實際,讓我們讀來有如在品香茗,回味無窮。

相比於書中案例裏提到的那些教師的教學機智,想想在我的實際教學中,我真的非常稚嫩,上課前已經把課設計好了,但學生的回答離我的預設答案有點遠,我就容易自己把答案講出來,進而失去了本來預想達到的目標。其實,由於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的回答陳述不清,表述不完整的情況非常正常,這時,作為教師,應採用語言補充引導、直觀輔助、重點強調等方式讓學生自己領悟、感受。這是我接下去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寓教於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能把快樂帶給學生是最重要的。針對不同的內容,通過演一演,生動形象地將教學內容展示出來,通過猜謎、魔術引發其好奇心;通過故事、想象加上幽默的語言豐富課堂內容,使學生愛上你的課,愛上你這個老師。

教師真是一個有學問的職業。不僅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要不斷提高,還要把這些都交給學生,而且硬生生的把知識強加給學生還不行,還要用各種方法: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動作等等方式,讓學生快樂的學。我想只有自己不斷地學習更新教學理念,積累更多的教育教學方法,並且身體力行,不斷實踐,改進,再實踐,才能形成有自己風格的教學模式,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6

在同事的強烈推薦下,我正好藉着着這個讀書月活動的契機,認真的學習了《有效教學論》一書。讀罷該書,實感受益匪淺,現將讀書心得呈現如下:

書中提到“有效教學”有三個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綜合起來講,有效教學是指教師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那麼,如何實現有效教學呢?

書中談到首先要有效備課。備課中講到三種計劃的制定,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這種能力。具體到日計劃的制定,也提出要考慮三個要素

(1)學習者,包括瞭解學生個別差異及學生需要

(2)學科內容及其結構,在這裏指出教師的責任,儘管教科書中規定了教學內容,但是教師還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教材再度開發。還提出了教師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文中指出教學目標關鍵在於教師提出的目標既不至於太抽象而令學生無動於衷,又不至於太具體瑣碎而令學生不得要領。具體教學目標應該以激勵學生熱情的學習為標準;教學方法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考慮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課堂管理因素組合,很輕鬆地指出教師是一個“象受歡迎的男女演員”一樣的複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導。主要講了“有效講授”與“有效提問與傾聽”。在有效講授的論述中教了我們三種技巧,感覺很親切,很實用。象一位長者在循循教導,我瀏覽了劉教授的博客,其中對加入的條件有幾條要求很耐人尋味。這樣寫: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議,

1、讓讀書成為生活習慣

2、把體育鍛煉當成頭等大事

3、為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

4、不破壞、不揮霍自然資源

5、寬容他人的生活習慣,尊重文化多樣性

6、保護動物,尊重生物多樣性。感覺劉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讀起文章來更感覺親切,似乎再聽報告一樣的感受,彷彿看到教授寫書是的情景。文中關於“保持節奏”的策略也講的很細緻。如教學節奏與任務的難度或複雜程度相適應;教學環節的過度及不同主題間的過度要重視,要保證過度數量不多,儘可能有條理,簡潔等。

總之,在今後的日子裏,我會努力踐行書中所學,以期取得教學實踐的不斷進步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7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裏,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裏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

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1、“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裏,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願或不自願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

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默認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説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工之妙。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於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117)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説”“教師中心説”,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説”,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裏,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裏,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153)帕爾默認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對於後者,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焦點人物”,“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讀到這裏,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着閲讀的深入,我終於陷入了另一種沉思。

帕爾默認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於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鑑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裏,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大教學論讀後感篇8

?教學勇氣》的作者是帕爾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級理事,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師。他的《教學勇氣》一書,初讀,感覺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細讀之後,才越來越覺得這本書是那麼直通人的心靈。

讀這本書,我常常默然一笑,原來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原來,地不分南北,人無論東西,對最初的熱誠逐漸消退的遺憾,對日復一日、重複工作中積澱下來的煩躁、倦怠情緒的苦惱,甚至對於選擇這份職業是否真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疑慮,從事教師這份職業的我們,都曾經糾結過。

面對教師這種困境,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着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的、能在教室裏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

教學是需要勇氣的,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講台上,當一雙雙眼睛齊刷刷地望向你的時候,我必須做到謹言慎行、因材施教、為人師表。

書中説“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所謂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敏鋭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內心的教學體驗,是否快樂、是否緊張、是否慌亂、是否享受?如果不快樂,那麼這堂課其實是一種折磨。洞悉內心本質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項是職業認同,是否認同自己職業,是職業幸福的關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鍵。同樣的事情,也發生的家長身上。在一次家長會中,我分享了“自我認同”的理念,我説,我們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本源,也出在“自我認同”上,自我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否認同自我,是否認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認同自己的職業,都會在與孩子發生衝突時,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傷害。在做進一步溝通中,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這讓我反思我平時的家長會,我發現:我所説的,大部分是學科要求、管理要求,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且會拿“升學問題”來增加家長的壓力,即便是談教育觀念,也更多是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務,卻很少涉及家長和學生的內心感受,缺少書中所説的“教師心腸軟”。但同時也發現了另外的問題:心靈和技術,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優先?某次我給一學生糾偏輔導,我們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採用互動模式,把學科的一週知識複習、思考了一遍,並做了一部分習題,這個班裏倒數的女生表現表現出思維敏捷、學習認真、主動提問等優秀的學習品質,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達到這個良好的學習效果,是心靈的作用,還是技術的作用,到底哪一個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我一個晚上跟她談教育、談內心,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我們的內心喚醒,到底是怎樣發生作用的?書中講到“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温柔的方式迴應,是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

要有勇氣構建共同體。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鬥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學,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昇華。”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於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然而在我們實際教學中,還是教師講的多一些。要麼就是滿堂言。我們沒有勇氣尋求偉大事物,沒有勇氣以偉大事物為主構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當學生髮言離題遙遠,我們恐懼完不成教學任務,恐懼使我們與學生、學科保持分離。於是教師越俎代庖,慌里慌張、糊里糊塗講完課,冷落了學生的心靈感受,冷落了“偉大事物”,讓“真知”尷尬地站在教室門外徘徊。要麼學生髮言,教師無所適從,盲目肯定。讓真理遊離於教室外,讓新知在書本上躺着不動。教學勇氣何在?捫心自問,這時候,我們需要呼喚靈魂的迴歸,一起去尋求共同體的存在。是的,應該有勇氣去創建最佳的學習共同體。我們平時要做到:

1、多讀書籍,讓書為我們構建共同體導航,就像我現在讀《教學勇氣》方知構建共同體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氣去實踐,實踐出真知。3、保持心靈的開放,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這樣真正的教學才會發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