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教學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通過讀後感的寫作可以將我們的感悟得到記錄,大家在讀完書後,一定要認真的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教學教學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教學教學讀後感8篇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1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什麼地方?就是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當前 "核心素養"已成為中國小教育教學研討的主題詞。

什麼叫"核心素養"?

什麼叫學科核心素養?

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

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説真的,我還真説不出個子醜寅卯!於是我翻閲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針對以上問題,這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系統迴應。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大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閲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閲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閲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説:"必須教會少年閲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閲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國小中就應該使閲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閲讀。

可見,學生的閲讀是多麼的重要。人民日報曾撰載文章稱:"國小欠下的 ‘閲讀帳’遲早是要還的!再不多看書,孩子考試時連卷子都做不完!"這也許並不是危言聳聽。

近兩年,無論是學校、家庭、社會,對於重視閲讀的呼聲越來越高,閲讀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我們在強調學生的閲讀能力的同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也應該讀一些書呢,甚至是列給學生的一些必讀書呢?當我們在給學生開的必讀書書目也好,還是讓學生進行自主閲讀的書也好,那麼學生到底讀的怎樣,閲讀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進行必要的跟蹤指導和監控。當然指導和監控的方式有多種,調查問卷、讀書沙龍、寫讀書筆記等。如果我們教師不也去進行實地閲讀,怎麼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指導和監控,又何談去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當我們語文老師真正地讀了這些書後,才能和學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語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氣",才可能和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加之國小生的善於表現自己的心理特點,還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或者還沒有讀這本書的同學,認為自己再不讀書,就會被老師和同學"邊緣化"了,無形之中,就會自覺的進行閲讀。當然,當老師在和學生進行語言、心靈交流的同時,學生會真切感受到閲讀的無窮魅力。

再説,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記得去年一年級上學期的第一課《天地人》,我當時在教認識"地"這個字時,當有的同學組出"地下"這個詞時,緊接忽然有一個小手舉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説: "老師,我知道地下有巖漿"!"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從書上知道的。"我當時吃了一驚,倘若這要是發生在城裏的小孩身上,也許算正常,但對於農村小孩來説,況且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説,這能説是不足為奇嗎?隨着科技的發展,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也許在某些領域,孩子比我們知道的還多,顯然僅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這種形勢難道不逼着我們去讀書嗎?否則,我們怎麼又能滿足課堂教學發展的需要?

總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自己讀書的習慣都不晚"!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更應如此!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2

2021年11月我參加了廣東省楊昌彪名師工作室與湛江市袁燕青名師工作室聯合開展學員跟崗研修活動,“核心素養”一詞貫穿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更深入、更透徹的瞭解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我專心研讀了由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撰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

該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既注重理論內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實踐應用的策略介紹的全國中國小教師培訓用書。

從書中,我瞭解到“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2014年3月的《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

餘教授在書中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繫,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餘教授還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書中第一章第四節“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係”中提到“核心素養來自於三維目標又高於三維目標”,且指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中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目標”,“要體現並聚焦於學科的精神、意義、文化,反應學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韻、之神”,與“學科知識”、“學科活動”融為一體,才能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且“要在內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品格,轉化為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有品位的人”,這一維度的目標才能實現。

可見,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這一維度的目標,注重巧妙融合與真切落實,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具體到某學科的具有學科特點的素養體系。結合高中物理學科來分析,物理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興趣,對物理文化內涵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規律,發現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的精神和價值觀。

通過閲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我初步解決了近期教學工作實踐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論指導方向,使我課堂教學得到改進。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道路上,我將追隨教育改革的腳步,不斷學習與探索,不斷改革與實踐,希冀做好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優質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3

本學期我讀了《中國小現代教育教學模式評述》一書,這本書中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杜威教育思想的介紹講解,增加了我對教育思想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豐富了我的教育思想。

通過對這本書粗淺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在一下幾個方面得到了“洗禮” :

首先是教師自身素質方面。蘇霍姆林斯基每天早晨五點到八點從事寫作,白天則親自上課,聽課和當班主任,晚上整理筆記,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幾十年如一日。教育這項工作是複雜的,教師必須深入學習研究好教育心理學,以良好的專業素養來教育學生,指導教育教學。

其次是對待學生方面。我認識到教師是沒有權利判定任何一個學生是“無論幹什麼都不行” 的人,“是一個笨蛋”。教師要善於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最有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打開他的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裏達到頂點,顯示自己,教師要在課上尤其是課下走進孩子,去了解每一個孩子身上的發光點,幫助孩子去看到,並將它發展到最好。教師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尊重每一個孩子。

最後是教育教學方面。我們要堅持學習教育理論,認真學習前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豐富我們的教育理論知識。同時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應用學習到的理論,並不斷的反思總結。堅持聽課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人都有其值得學習的地方,又因為我是新老師,學校裏的每一位老師都是有着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要堅持聽課虛心學習並能學以致用。

在今後的日子裏,我會認真學習教育教學著作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認真聽課虛心學習,並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及時反思。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並在教育教學中逐步改變對學生的傳統觀點,真正做到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觀察學生,尋找每一個學生的發光點。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4

?大教學論》的作者誇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於我國明代萬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恩格斯在談到這個時代的特徵時説:“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誇美紐斯便是這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產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説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裏。

?大教學論》(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寫成。本書是誇美紐斯在批判地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構思、幾經修改而寫成的重要教育論著。教育的目的、任務與作用是《大教學論》首先論述的問題。誇美紐斯根據基—督教的《聖經》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説:“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恆的幸福”;“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永生的預備有三個階段:知道自己(並知萬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人認識自己,熟悉萬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覺得這種説法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祕主義色彩的。但他又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會完全忽視人的現世生活的禁慾主義,強調“教育是生活的預備”,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説明他的教育目的論和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是有區別的。誇美紐斯非常重視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人生來都具有學問、德行和虔信的“種子”,但後天的發展全靠教育。這裏一方面將教育的作用誇張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對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對於人生和社會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誇美紐斯把“闡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作為該書的主題,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的響亮口號。他嚴厲指責封建貴族壟斷教育而把窮人排斥於校門之外。他説:“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許就有極優秀的才智之士,他們這樣被踐踏,被扼殺,真是教會與國家的大損失。”誇美紐斯主張:“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貧貴賤,同樣都應該進學校。”

誇美紐斯的教育理論對現代教育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體現。例如: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書中所提的班級授課制是教育史上的進步之舉。它是以班級教學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由個別教學變為集體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相互學習和激勵的環境,不同課程的變換有利於學習興趣的提高。這對普及教育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經過誇美紐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歐洲廣泛推廣開來,之後又擴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後的幾百年教育發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本書提出的直觀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原則,至今仍被教師用於教學實踐之中。但班級授課制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藴藏着一個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實施因材施教。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學資源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範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被侷限在一種呆板的機制之下,因而學生自主學習的範圍被人為地框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另外,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由於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隨着認知心理學的不斷髮展,人們構建了基於課堂教學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這一先天欠缺,以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寫的,本書主要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其寫作目的是: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閒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並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大教學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對於當時的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啟迪了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當時德國為例,30年戰爭後,哥達公國為恢復被30年戰爭所破壞的教育,根據本書的思想進行教育改革。1642年頒佈“學校法”,這個法令是以誇美紐斯主張的“國語學校”為藍本制訂的,這對以後哥達成為歐洲教育最發達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於時代的限制,本書也有其侷限性。一是過分強調“適應自然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把教學方法、教學原則同自然現象機械地、簡單地類比,把教學過程建立在了感覺論基礎之上。二是堅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條,把神學原則和《聖經》的一些思想貫穿在了本書中,使本書具有神祕的宗教神學色彩。

誇美紐斯的一生是為祖國的復興,民族的解放,兄弟會的生存而奮鬥的一生;是為改革舊教育,創建新的教育學體系而辛勞的一生。作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它標誌着獨立的教育學產生於世。本書創立的教育學體系,奠定了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始基。為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上便是我關於《大教學論》的一些簡單的體會,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5

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變到關注學生的學,這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在認真閲讀了《有效教學論》之後,我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觀點更加清晰明確。如何有效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很好地發展,實現素質教育,就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課題。《有效教學論》以理論的方式,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引了一條有效的道路。

有效教學的陣地是課堂,現有的“班級教學”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以班為單位,按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科目進行教學。雖然説這種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説,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不能因材施教等,但是,我們可以在班級教學中採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儘量減少班級教學的弊端,做到以學生為本,做到既能顧及全體又能兼顧個人。

知識有可言傳部分,也有不可言傳部分,有可教部分,也有不可教部分,任何知識都不可能教完。講盡,不知哪位教育學家曾説過“我們教學生的是一種技能,而不是知識”。知識是靠學生去掌握記憶的,有了技能,他們才能去掌握更多的知識。就以課堂部分來説,很多知識,只能由學生親自去操作、使用、探究、因為傳統教育以及學習方式只滿足於為學生提供確定的、客觀的顯性知識,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記憶確定的、客觀的知識結果為標準,至於學生個體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建設的過程。

真正的教育作用經驗總是主動的、個人的,學生求知的過程就是富有熱情的“主動探究和獨創性”過程,是“親歷”知識並獲得對知識個人化理解和堅定信念的過程,也就是説,真正的知識學習,要經過個人親自探索、研究、實驗,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知識,以此種方式獲得知識,()將其情緒化、行動化的特徵,最終落實為“個人知識”。

在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於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的“需要”和“差異”往往並不限於知識水平,而在於求知熱情,這需要教師對“我該如何讓他們對這些有熱情”深入考慮。求知的熱情,就是學習興趣。學生對本學科、本節課有了強烈的求知熱情,她們的學習就會更加具有主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即常説的“專心致志”,但是實際上,課堂上達到專心聽講、專心思考問題的學生並不多,大都是一種表面的狀態,他們只是在聽教師講課,缺乏思考的過程,長期的“接受”教育,使得學生弱化的思維的能力,對凡事都缺少了熱情。正如書中所説的“也許,好教師原本就不是教知識,而是傳播信仰。” 無論是“親其師信其道”,還是“奮鬥目標”,我們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去學習,只有他們在主動、積極、熱情的狀態下去學習,一定會使得課堂實效、高效。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6

“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裏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鑑。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瞭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麼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説,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麼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於這些兒童來説,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於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

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侷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閲讀範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閲讀、閲讀、再閲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後,你説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7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

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

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匪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説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説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裏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裏是説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説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但要張弛有度。

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經驗,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鋭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學教學讀後感篇8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無怪乎一次辯論課上,我提到這本書一個學期的時間也讀不完的時候,沈友軍老師補充説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着哲學的智慧,飽含着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

?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敍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着眼於城邦的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應該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政治家應該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理想政體而遊歷的20-年中,在遊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archytus),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提供了現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