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學反思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09K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四篇

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資料,提供參考,歡迎參閲。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四篇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一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為六段,經歷了五次變奏。隨着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經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

它的多次變奏深化了主題。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歎息,是在樂曲開始之前,作者已經在心中默默地説了好久了,不知不覺地發出了這聲歎息。

a+b+c三個樂句構成全曲的主題旋律。a樂句為漫步主題,情緒憂傷、沉重,彷彿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此樂句與阿炳躊躇街頭、邊走邊奏的步伐相吻合。之後,b+c抗爭主題第一次呈示,在徵音上終止。樂句彷彿在向蒼天提出了悲憤的疑問:”生活為什麼這樣艱難,人生又為什麼這樣坎坷。“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進入兩小節的過門樂句,使高昂的情緒暫時平靜了下來。

第二樂段抗爭主題第二次呈示,較第一次更為激昂,在高音上持續的時間更長,羽音6上的顫弓音構成了樂曲的第一次小高潮。生動地表現了阿炳在苦難中奮力掙扎的情形。

這一段與抗爭主題第一次呈示一樣,終止在徵音上,這種合頭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國民間音樂結構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顯得十分自然貼切,絲毫沒有套用之感。兩小節小過門以後有四小節的大過門,演奏比較寬闊一些,體現了阿炳對生活依然充滿了信心。

因為我們此刻二胡所演奏的樂譜都是王國潼的刪節譜,下頭三十三小節可刪去,而直接演奏抗爭主題的第五次呈示段。這是樂曲的高潮樂段,我們彷彿能夠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憤怒至極的呼喊聲。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完美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變疑問為感歎,然後是困惑、追尋、渴求、掙扎、奮鬥。旋律經兩次爬高後,曲調愈加高亢激越,感情愈加強烈悽婉,用最強的力度奏出了全曲的最高音。彷彿要將這吃人的舊社會砸個粉碎。高潮以後,音高驟然下跌二個八度,造成從懸崖陡壁跌入萬丈深淵的氣勢,好像從熾熱的激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現實之中。這四小節要演奏得異常安靜而柔腸百轉、欲訴無言。

最終是尾聲樂段,它雖然是抗爭主題的第六次呈示,但這一次要奏得輕盈而富於幻想,以表達阿炳對未來完美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詢問的音調中結束全曲,好像在問蒼天:為何愚賢不辨、貧富不公。其音耐人尋味,然後逐漸遠去。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二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器樂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世界級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二次訪問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17歲的小女孩姜建華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小澤征爾聽着聽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突然,他從坐椅上順勢跪了下去,在場的人無不大吃一驚。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也驚呆了,以為他的身體出了什麼意外,趕緊拉着他的手想把他扶在座位上。

可小澤征爾不肯,他以東方人特有的虔誠説:“這種音樂應當跪下去聽。坐着或站着聽,都是極不恭敬的。”他一向跪着,雙膝並立,直到曲終。

演奏完畢,小澤淚流滿面地站起來,對小姑娘姜建華深情地鞠了一躬説:"多謝你的演奏,要是早一點聽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揮樂隊演奏它的。隨後又喃喃自語地説,“這是真正的天籟,是世界級名曲。”

小澤征爾的這段往事,在樂壇上傳為美談。也正是這段故事,把《二泉映月》推向了世界。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三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齊來了解這首樂曲。

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把握也有着不一樣的見解。傾聽《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並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曲子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着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結構分析

全曲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

引子部分

引子(1~2小節)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以一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歎息。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述的意境中。喬建中先生認為:“對阿炳來説,這一聲長歎不是偶然發出來的,應當説他一生受盡了苦難在57歲時有這樣一個機會發出來這樣一種歎息。”“這是引子,就這麼一句。可是這個引子我覺得它是所有我們聽到的民間音樂作品裏邊,應當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段

樂曲進入第一段(3~22小節),這一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a),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比較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

此後的五個段落是圍繞着第一段兩個主題的五次變奏:它經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曲調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達出音樂的漸次發展和推進。主題變奏隨着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

第二段

第二段(23~52小節)是主題的第一變奏,其中23~26小節“a1”,由一個樂句組成,27~52小節為“b1”,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53~64小節為“a2”,由兩個樂句組成,65~96小節為“b2”,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122小節)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97~104小節為“a3”,由一個樂句組成,105~122小節為“b3”,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五段

第五段(123~154小節)是主題的第四變奏,其中123小節為“a4”,由一個樂句組成,131~154小節為“b4”,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六段

第六段(155~174小節)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155~162小節為“a5”,由一個樂句組成,162~174小節為“b5”,由兩個樂句組成。經過曲調的反覆變奏、音區的強烈比較和力度的大幅度變化,在第五段構成了樂曲的高潮。

尾聲

最終一段由揚到抑,音調婉轉下行,進入低音區,到了尾聲部分(175~176小節),它與“b5”第二樂句緊密相連,174小節為“b5”的隱匿終止,同時進入尾聲至176小節,結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無限的惆悵與感歎,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四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創,也由他親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藝是他二胡藝術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瀟灑磅礴、蒼勁有力、剛柔相濟、感人至深,他民間音樂修養廣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該曲時,他運用二胡的五個把位,並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得無比深刻,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見長,經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如切分弓、顫弓、頓弓、提弓、小抖弓、斷弓等。他的連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點,他吸取了戲曲音樂中絃樂的運弓方法,由弱拍進入強拍,構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和延留進行。凡是在較長的音進行時,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輕有重,這樣既堅持了渾厚的音色,又有比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應用的是民間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時左手始終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這種技巧既減少了頻繁的換把次數、又能經過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進行更加濃郁連貫。其食指、中指滑音的應用,豐富了旋律的韻味,摳柔、壓柔、不柔的相比較較及顫音、打音、帶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

全曲的速度比較統一,但力度的變化卻相當大。阿炳根據感情的需要隨心所欲地運弓,運弓的強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經過指力的輕重造成音的頓挫,讓人聽起來感到連中有斷,音斷意不斷,曲調顯得更為生動、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論研究專家趙硯臣先生曾這樣總結阿炳的演奏風格:“行弓沉澀凝重,力感橫溢,滯意多,頓挫多,內在含忍,給人以抑鬱感、倔強感,表現了一種含蓄而又艱澀蒼勁的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