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學反思反思優秀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3W

通過寫教學反思我們找出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你們需要不時地做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班教學反思反思優秀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優秀7篇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篇1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

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説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説,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週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着,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麼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篇2

設計這次活動時,我主要是結合了本班自主遊戲“泰迪熊糖果屋”以及小班幼兒的特點延伸的一個活動。我設計的美術活動《甜蜜蜜》分四個環節,環節設計比較清晰,而且在執教的過程中整體氛圍不錯,幼兒比較感興趣,能大膽、積極地表現。當然,我認為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

1.未向幼兒介紹材料

活動中材料比較豐富,可是在活動的過程中,我沒有向孩子們介紹材料名稱以及其作用,導致幼兒出現並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材料,這個工具應該如何使用等等問題。

2.未考慮幼兒生理特點

活動中有個環節,是小朋友幫助小牛笨笨完成心願製作一顆長滿棒棒糖的樹,課前我就把自制的樹固定在黑板上,然後幼兒做好的棒棒糖貼在樹上,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的身高侷限只能貼到下面的樹枝,而貼不到上面的樹枝。並且樹製作的太簡單,假如在樹上畫點樹輪或是貼上幾顆真的棒棒糖,既增添了美感,也增強了幼兒的興趣。

3.活動目標定位有所偏差

?甜蜜蜜》的活動目標是:

1.結合幼兒已有經驗,製作自己喜歡的棒棒糖。

2.願意參與美工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兩個目標定位有所偏差,一個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定的,一個則是站在老師的立場下定的目標,兩者不一致。

這次的公開課展示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感謝領導和老師對我的幫助和指導。這次的教學活動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也收穫了不少。今後我會針對性的進行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篇3

小班體育活動《爬行動物運動會》是我在參加橋東區標兵評選活動中所作的公開課,以下是我在對《新綱要》的理解及運用的前提下,所談的本次活動的教學反思。

小班下學期教育目標中的健康領域要求幼兒參加體育活動能體驗到活動的樂趣,能熟練掌握手膝爬和手腳爬,動作自然協調。以此為指導,我制定了具體的教育目標:1、練習手膝、手腳着地向前爬及側爬。2、培養幼兒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設計教案時我首先想到的是使本次活動充分體現出愉快、輕鬆的特點,沒有絲毫上課的痕跡。各環節之間自然過渡,在玩中學習。結合小班幼兒對手膝、手腳向前爬、側爬等基本動作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現狀下,以向前爬作為重點,側爬作為難點。

活動的引入用了節奏歡快、富有童趣的律動,既達到了體育活動前做的準備活動的目的,同時又使活動一開始,就創設了一種輕鬆活潑,生動有趣的氛圍,使幼兒精神愉快,提高了幼兒對本次體育活動的興趣。而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特設的爬行動物運動會的情景中。提問的設置體現了本領域與語言、常識領域的互相滲透,其次“大帶小”的活動形式,引發幼兒的好奇,讓幼兒積極主動練習手膝着地、手腳着地向前爬行及手腳着地側爬,培養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在此過程中我儘可能多的實現幼兒的自主學習,把主動權交給幼兒,讓他們自己選擇每次和哪種動物學習爬行,並且先觀察後嘗試。經過再次觀察,在教師啟發下自己總結出動作要領後,再來練習。讓他們自由選擇頭飾,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學習爬行動作時,我還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和幼兒一起爬,以自己歡快的情緒去感染每一個幼兒,帶動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融在幼兒當中,不作旁觀者,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關係,然後採用了集體比賽和分組比賽相結合的形式,鞏固練習本次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最後在歡快的音樂中結束,形成首尾呼應。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篇4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很少碰到數學領域的活動,也很少會對數學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對數學活動方面的認識很少。很感謝幼兒園給我這樣一次上小班數學活動的機會,在這次準備這堂數學活動的前期到最後展示結束的這個過程中,我真的對數學活動有了很多新的認識和了解。

這次小班數學活動《裝食品》是選自《通向數學》中的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學會按5以內的點數取物。本次活動我採用的教具有標有圓點的塑封袋若干,標有圓點三張桌子,還有立體的“壽司”、“蛋卷”還有“雞蛋”若干,這些立體的食物,放在塑封袋中可以較清楚的看出食物的數量。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想通過請幼兒裝食品,學會按點數取物,在按點數歸類中,初步體驗點子可以表示物體的數量。集體嘗試按點數裝食品,按點數歸類,加深幼兒對活動的理解,進一步發展幼兒計數能力和判斷等量的策略。活動過程主要有四個環節組成:

一、點數取物,學習點數。

二、點數歸類,鞏固點數。

三、集體操作,加深對規則的理解。

四、檢查、評價。

經過多次嘗試活動以後,發現主要問題出現在第四環節檢查和評價中。

問題一:在第一次試教時,我請幼兒將包裝好的食物歸類歸在三個筐裏,然後在集體檢查時,先請幾名幼兒上來檢查袋子有沒有放錯筐,再把三個框分在各組,每組幼兒檢查食物數量。出現的問題是,袋多筐小,導致袋子無法在筐中鋪平,阻礙了幼兒檢查數量。

問題二:發現了上述問題後,我將最後集體檢驗的環節改成個別檢驗,在展示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將袋子歸類到相應的桌子上,桌子範圍比較大,能將袋子鋪平了放,然後先請個別幼兒上來檢驗,桌子上有沒有放錯的袋子,再請個別幼兒上來檢驗袋子裏有沒有多放或者少放食物,把錯的拎出來再進行集體講解糾錯。這樣一來就很好的解決了正確數出袋中食物的問題,可是個別檢驗的進行又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我請六名幼兒上來檢查袋中食物有沒有放錯,由於食物平放在桌子上,導致沒有請到的幼兒看不到檢查的袋子,而且這樣一來沒有輪到的幼兒就空閒了下來,變得開始消極等待,無法參與到檢驗活動中,教師也就只能關注到個別兒。

解決方法:活動結束後,感覺這種形式的個別檢驗也並沒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後來在評課過程中,朱老師建議我將這些包裝好的塑封袋展示在黑板或者是立體的板上,這樣一來,就能很好的解決之前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集體檢驗的方法能使每個幼兒都能看到,讓每個幼兒都能參與進來,檢驗的時候就可以進行集體檢驗,而且教具也可以換成平面的,將他們貼在塑封袋的外面,點數起來也就更加的清楚,這樣就能在檢驗時一起來看一看,數一數有沒有放錯的,如有放錯就一起再把它糾正過來,也就能夠更好的達到活動預設的效果。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篇5

遊戲目標

1.能用團、搓、壓、擰的方法制作豆豆、糖果。鍛鍊小肌肉的發展。

2.能按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區域,樂意動手操作、體驗分享的快樂。

3.在活動中幼兒傾聽音樂,大膽的遊戲表演。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遊戲準備

1.關鍵經驗準備:幼兒有參與各區域遊戲的經驗,知道各區域遊戲的玩法和規則。

2.遊戲場所:本班各遊戲區域

室內:美工區、益智區。 室外:娃娃家。

3.遊戲材料:

(1)美工區:橡皮泥、皺紋紙、糖紙、小盒子若干。

(2)益智區:動物娃娃3個;瓶娃娃6個;有形狀的食物、圖片若干;黃豆、綠豆等若干。

(3)娃娃家:廚房、小客廳、娃娃家卧室等。

遊戲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二、教師講解各活動區域的活動內容。交待活動要求,幼兒自主選擇區域活動。

1.美工區:製作巧克力豆豆、。包糖果。

玩法:幼兒用提供的彩色橡皮泥製作成巧克力豆豆、用提供的皺紋紙先做糖果、再用糖紙包好。最後放到小盒子裏。

2.益智區:喂娃娃

玩法:一組幼兒根據食物形狀餵動物娃娃(與動物嘴巴相對應)。;另一組幼兒根據提供的食物豆豆喂瓶娃娃。

3.娃娃家:

玩法:豐富幼兒的角色意識,會用簡單的語音交往。

三、教師巡迴觀察與指導。

重點指導美工區的活動。提示幼兒可把做好的豆豆、糖果給小朋友拿一些去喂娃娃。

四、遊戲評價

1.表揚遊戲中表現好的幼兒,指出遊戲中幼兒出現的不良習慣。

2.裝扮巧克力豆樹,給森林裏的小動物們。

3.指導幼兒收拾好遊戲活動的材料、場地。

教學反思

?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各種事物,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小班幼兒的好奇心較強,對新事物的探索慾望較強,因此,我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數學活動《喂娃娃》,讓幼兒能夠大膽地參與活動,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去。

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他們需要在操作探索、親身體驗中去發現事物的變化。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有三點:1、能按標記選擇相同的實物喂娃娃。2、能手眼協調地將實物送進娃娃嘴裏。 3、有愛娃娃、關心娃娃的情感。我將第一個目標定為重難點,希望能在活動中儘量去突破。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能按標記選擇相同的實物喂娃娃。通過操作實驗,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將正確的實物手眼協調地送進娃娃嘴裏。主要通過探索操作獲得經驗,通過集體的評價使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確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使活動呈現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景、遊戲之中。

本次活動,我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 相信通過本次活動,幼兒也能夠初步地掌握按標記選擇相同的實物喂娃娃。

第一部分,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幼兒關心娃娃,喂娃娃吃東西的願望。

第二部分,觀察食品和食品標記。知道要選擇與標記相同的食品喂娃娃。

第三部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每一個幼兒都不是在同一發展基礎上,所以在進行操作時,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指導。

整個活動都運用遊戲的形式開展,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興趣很高。幼兒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區分不同的標記,並按標記選擇相同的實物喂娃娃。《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活動,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也把瓶寶寶的頭設計成了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在送餅乾的過程中,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但是,在整個活動中間也出現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幼兒操作活動前由於事先沒有提出要求,所以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幼兒拿很多圖形的現象。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篇6

設計意圖:

小班的老師都願意去教一些比較詼諧有趣的小律動、兒歌去吸引幼兒注意或克服一些入園焦慮的孩子。《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詼諧有趣、繞口令式的兒歌。兒歌的內容生動活潑,每句都有押韻,能吸引幼兒的注意。遊戲作為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喜歡重複也是這個年齡段幼兒顯著地特點。因此,我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將活動與遊戲相結合,意讓幼通過多種遊戲活動,激發幼兒對傳統兒歌的興趣,發展幼兒的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樂意用動作表達自己的理解,從中體會兒歌詼諧、風趣的特點。

2.理解兒歌的內容。

3.能清楚連貫的説出兒歌。

活動重點:理解兒歌《小板凳歪歪》的兒歌內容

活動難點:能清楚連貫的説出兒歌

材料準備:

1.材料準備:凳子一個;布;小奶奶、小猴、小雞、小熊的圖片、自制頭飾;奶奶梳頭圖、小猴作揖圖、小雞捉蟲圖、小熊打鼓圖片各一張;班裏小朋友各一個椅子;小黑板,記號筆;音樂

2.經驗準備:對生活中常見事物有初步的理解。在老師提問時能注意聽,回答問題時會舉手。會常用表揚自己的小律動。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拿出準備好蓋着布的小板凳

師: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旁邊有一個神祕的東西呢,小朋友猜猜看,會是什麼東西呢?

(教師給與鼓勵,幼兒大膽猜測)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究竟是什麼,3 2 1……)

師:它是什麼呀?(小板凳)

師: 小板凳像小朋友一樣,也有一個名字?它叫歪歪~

我們一起和它打聲招呼,好不好 ?

師:今天啊,在歪歪身上,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

師:好.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好了~(導入下一環節)

二、誦讀兒歌,理解兒歌(音樂)

1.教師邊做動作邊有節奏的誦讀兒歌后提問:歪歪讓我問小朋友一個問題:剛剛都有誰在我身上坐了呀?

(教師把幼兒説出的答案圖片貼在黑板上)

教師小結:鼓勵小朋友大膽發言,可做相應動作提示。幼兒回答的問題答案:奶奶、小猴、小雞、小熊。

2、(音樂)教師再次邊做動作邊有節奏的誦讀兒歌后提問如:“奶奶去幹什麼了?”

答案:奶奶出來梳頭,小猴出來作揖,上面公雞出來捉蟲,小熊出來打鼓,咚、咚、咚、咚、咚。

3. 老師通過引導幼兒環形看圖邊有節奏的誦讀兒歌加強幼兒對兒歌的整體感知。

三、角色遊戲、鞏固認知

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奶奶、小猴、小雞、小熊的自制頭飾。

師:現在,你來表演我來看。哪位小朋友想要扮演裏面的小動(人)物呀?(教師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角色,並要求其幼兒説出所扮演角色坐完小凳子“歪歪”後去幹什麼了?)

師:好.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好了。老師説一下表演遊戲規則(師幼共讀兒歌,幼兒當聽到自己扮演的小人(動)物時,快速坐到小凳子“歪歪”上,當聽到所扮演的小人物(小動物)“去幹什麼時候”,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聽明白了嗎?)

(遊戲可重複玩兩遍,第一遍的時候教師誦讀兒歌慢一點。結束後老師對第一組小朋友提出表揚積極參與的小朋友:“點點頭、插插腰,我的表現最最好”。請有小頭飾的小朋友送給還沒參加的小朋友,第二遍誦讀兒歌可以適當快一點。)

四:競爭遊戲,體驗情感

(小熊敲鼓咚咚咚的遊戲)

師:教師邊示範邊説:“小椅子,向後轉,寶寶繞你轉圓圈。”老師現在去掉一個小椅子,小朋友們沿着線圈和老師一起邊有節奏的邊拍手邊誦讀兒歌,當老師説到“小熊出來打鼓,小朋友要快速找一個小椅子當小鼓,沒有“小鼓”的小朋友到椅子圈裏當小裁判,和小朋友一起繼續遊戲,但不能搶小凳子敲“鼓”了。

(根據上課時間選擇是否連續去掉第二個、第三個小凳子。)

(在遊戲中自然結束此次活動)

五、活動延伸,户外遊戲

師幼(幼兒之間)共同讀兒歌《小板凳歪歪》,兩位老師(兩位幼兒搭“山洞。幼兒排小火車鑽,在兒歌最後一個“咚”,老師套住正過“山洞”的小朋友。

附:

兒歌:小板凳歪歪

小板凳歪歪,上面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梳頭,上面坐個小猴。

小猴出來作揖,上面坐個公雞。

公雞出來捉蟲,上面坐個小熊。

小熊出來打鼓,咚咚咚咚咚。

設計思路説明:

整個活動是以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核心。整個活動幼兒通過聽一聽——説一説——玩一玩的教學模式直接感知獲取經驗,從而在記憶力、傾聽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在導課部分,根據《指南》 “要珍視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要求,結合根據小班孩子年齡特點,活動導入環節必須具備情、新、奇、趣的特點,再結合此次選材內容,所以選用設疑、情景、承接等方式引出此次活動主題。

在活動過程中,秉承了“幼兒為主體”的指導思想,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活動遵循了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以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等作為此次活動教法,模仿法、討論談話法、遊戲操作法作為學法,引導幼兒循序漸進的開展學習活動。

活動反思

亮點:孩子們通過趣味的在遊戲中朗誦,學習和體驗着兒歌的趣味,不知不覺中走入到兒歌的美妙境界中。

不足:對於“打鳴”、“豆蟲”的理解不是很甚,導致在回憶兒歌內容時,記得不太牢。

建議:我採取了動作示範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針對“打鳴”、“豆蟲”的理解問題就得到了解決。為了更加肯定幼兒對兒歌的掌握程度,我採取不同的方式請幼兒拍手搶椅子游戲表演朗誦兒歌,師幼配合朗誦、敲打節奏朗誦、圖文結合朗誦等。

小班教學反思反思篇7

春天來了,由於氣候的原因又到了疾病傳播的高發期,我們班有些孩子抵抗力比較差,再加上天氣變化無常,孩子們活動量一天天增大,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很容易生病。近段時間,班上服藥的孩子明顯增多了,到了中午,我們請帶藥的寶寶倒水喝藥,有的小朋友就會説:“我帶藥的,我帶藥的。”聽得讓人感覺自己帶要來了還有點沾沾自喜。有些小朋友甚至不到幼兒園來了。小朋友們總是會跑過來問老師:今天xxx怎麼沒有來幼兒園呀?面對這種種現象和問題,我們開展了健康活動《寶寶生病了》。引導幼兒瞭解一些流感時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症狀,以及預防流感的簡單知識。

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我本來的設計意圖是藉助身邊的有效資源:最近總是有小朋友缺席不上幼兒園,來讓幼兒探討為什麼這些小朋友沒有來幼兒園,讓幼兒進行大膽猜想可能的原因(家中有事,生病了),但非常湊巧的是今天全班幼兒都到齊了,沒有人缺席,所以我只好隨即將教案改成前兩天有小朋友沒有來上幼兒園,你們知道是為什麼嗎?

第二環節:針對小朋友説出的原因:感冒生病了,我隨即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感冒了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得了感冒該怎麼辦呢?我們怎樣預防感冒呢?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都會説出其中的一二,針對幼兒的回答,我會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對於感冒了怎麼辦?小朋友都知道可以打針吃藥,但他們對“藥是為了治病而喝,不能隨便吃藥。”這一概念的理解不夠清楚。吃藥是為了讓病好得更快,但卻不能多吃,吃多了反而會影響身體健康。對於如何預防感冒?小朋友們知道熱了要脱衣,冷了要穿衣服,但對“多做運動有益健康,可以使身體更強壯。”的認識卻比較淺,他們想不出來。另外我還設置了“對生病的同伴説説關心話”這一環節,引導幼兒關心生病的小朋友,培養幼兒從小擁有一顆愛心。

第三環節:拓展春季其他傳染病知識,幫助幼兒認識一些常見的春季傳染病以及這些傳染病的體徵,會出現的症狀等。另外,針對最近附近幼兒園出現水痘、手足口病爆發的事件,告知幼兒儘量少在小區內玩耍,如果在小區內的滑滑梯等場所玩過,回家之後一定要記得用肥皂洗手,清楚病菌。

不足:師幼互動不多,教師講得比較多,幼兒説得少。課堂氣氛不活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