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一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情況,制定出合適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不斷創新,老師們寫教案時一定有着完整的思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長方體一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長方體一教案7篇

長方體一教案篇1

教學目標和要求

1、在操作、觀察活動中,探索並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結合具體情境,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在操作、觀察活動中,探索並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並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方法。

1、長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18頁的長方體紙盒和它的展開圖,完成下面兩項活動。

(1)長方體的6個面分別對應於展開圖的哪個部分?分別將它們塗上相應的顏色。

(2)展開圖的各條邊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在展開圖的方框中填上適當的數。

(3)估一估,做這樣的一個紙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紙板?再算一算。

學生交流,小結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對於學生出現的不同的方法,教師都給予肯定,關鍵是讓學生説清解題的基本思路,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繫。)

提示:在計算實物的表面積時,要根據實際選用不同的方法靈活計算。(要弄清物體的表面積是指哪些面的面積之和。)

2、正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方法。

學生嘗試探討:教科書第18頁“試一試”。

學生交流,小結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二、課堂練習

1、教科書第19頁“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書第19頁“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先説商標紙的面積紙哪些面的面積之和,再計算。

3、教科書第19頁“練一練”第3題。

先讓學生結合實際想一想,一個電視機布罩要做幾個面,哪個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讓學生嘗試計算。

4、教科書第19頁“練一練”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再交流。

5、教科書第19頁“練一練”第5題。

如果學生列綜合算式有困難,允許分步計算。

6、教科書第19頁“練一練”第6題。

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一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是什麼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小組討論,然後完成p28的表格。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3、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出示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這個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製作長方體。

製作準備:

橡皮泥八小團,細棒十二根(分成三組,每組四根長短相同)

製作過程:

1、按圖的順序,逐步搭成一個長方體的架子。

2、讓學生動手操作,然後説一説在製作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

(1)(2)

(1)長方體的長是(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 )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稜長的和是( )分米。

(3)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釐米,寬( )釐米,左邊的面長( )釐米,寬( )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 )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四、課堂總結:

誰來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五、課後作業: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説一説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長方體一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己的探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老師手裏拿的什麼東西?(筆盒、牙膏盒)誰大誰小呢?(引出體積的的概念)然後指出其中一個面,引出有關面積的知識。

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有關,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與什麼有關?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與之相關的知識。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仔細觀察思考,你們發現了什麼?

①、長方體長、寬相等的時候,越高,體積越( )。

②、長方體長、高相等的時候,越高,體積越( )。

③、長方體高、寬相等的時候,越高,體積越( )。

2、做一做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體(稜長1釐米)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記錄他們的長、寬、高。

3、觀察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與同學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

長 方 體 的 體積=(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正 方 體 的 體積=(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4、獨立完成課本47頁“試一試”1題。

①觀察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各個圖形的什麼?( )

②想一想,知道了底面積和高,如何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體積?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 )

v=( ) ×( )

三、鞏固練習。

1、估一估這個筆盒的體積有多大?分小組量一量、算一算。

2、計算:(1)、一個長方體,長20釐米,寬12釐米,高5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個正方體,稜長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3)、一個長方體,底面積是60平方釐米,高是7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課堂總結評價

1、同學們,今天,你學會了什麼?用什麼辦法得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呢?

2、在這節課裏,你表現怎麼樣?你覺得那位同學(或哪個小組)表現好?好在哪裏?

五、佈置作業

請你設計一個體積是210立方米的游泳池。

長方體一教案篇4

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操作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並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運用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什麼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什麼是正方體的稜長?

2、指出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並説出長方體的特徵。指出正方體的稜長,並説出正方體的特徵。

二、新課講授

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在上面分另標出“上”、“下”、“前”、“後”、“左”、“右”六個面。

師生共同複習長方形的特徵。請同學們沿着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稜剪開,得到右面這幅展開圖。

(2)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分別標出“上、下、前、後、左、右”六個面,然後師生共同複習正方體的特徵。讓學生分別沿着正方體的稜剪開。得到右面正方體展開圖。

(3)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的展開圖,看看哪些面的面積相等,長方體中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觀察後,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經常需要計算哪些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2)出示教材第24頁例1。

理解分析,做一個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是求什麼?(這個長方體飯包裝箱的表面積)

先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再分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後把每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3)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交流反饋。

老師根據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板書。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6個面的面積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長方體的表面積=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前、後兩個面的面積+左、右兩個面的面積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找什麼?這三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6)請同學們嘗試自己解答教材第24頁例2, 集體交流算法,請學生説説你是怎樣解答計算正方體表面積的。

三、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頁練習六第1、2、3、4、6、7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並掌握了長方休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習,你能説説你的收穫嗎?

板書設計:

教學內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個面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目標:

1、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結合實際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個面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2、通過練習、操作發展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求知慾

教學重點:

能根據生活實際,對不是完整六個面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進行正確的判斷。

教學難點: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個面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具運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並且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請大家試着解決下面的兩個問題。(出示課件)

1、做一個長8釐米,寬6釐米,高5釐米的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紙板?

2、一個稜長和為180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集體訂正。師: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就是計算出它們6個面的面積之和,但在實際生活中,有時只需要計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積之和,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思考了。

二、新課講授

1、教材25頁第5題

(1)一個長方體的餅乾盒,長10 cm、寬6 cm、高12 cm。如果圍着它貼一圈商標紙(上下面不貼),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需要多少平方釐米?

(2)學生讀題,看圖,理解題意。

(3) “上下面不貼”説明什麼?(説明只需要計算4個面的面積,上下兩個面不計算)

(4)學生嘗試獨立解答。

(5)集體交流反饋。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 (cm2)

答: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需要384平方釐米。

2、教材26頁第8題

(1)課件出示教材26頁第8題圖片及文字:一個玻璃魚缸的形狀是正方體,稜長3 dm,製作這個魚缸時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魚缸的上面沒有蓋)

(2)學生讀題,看圖,理解題意。

(3)提問“魚缸的上面沒有蓋”説明什麼?(説明只需計算正方體5個面的面積之和)

(4)請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 (dm2)

答:製作這個魚缸時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26頁練習六第9、10題。

四、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個面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一教案篇5

設計説明

長方體的認識既是學習長方體表面積、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開端,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知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設計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複習鋪墊,關注新舊知識的銜接。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形以及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並能識別長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使學生的思維迅速開闊。不僅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整個設計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年級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本設計在探究長方體的特徵時,充分相信學生,給予他們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等實踐活動,逐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長方體紙盒

學生準備 不同的長方體模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

1.由平面圖形引出立體圖形。

(1)課件出示一組平面圖形。

師:説出這些圖形分別是什麼圖形。

生答後,師指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圖形,我們把它們叫做平面圖形。

(2)課件演示由平面圖形得到立體圖形的過程:用4個長方形,2個正方形圍成一個長方體。

師指着長方體問:這還是長方形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長方體。

(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2.在講桌上放一些物體,要求學生觀察它們的形狀。

師:它們和平面圖形一樣嗎?(不一樣)

師: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其中,鉛筆盒、書的形狀是長方體。你還能説出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你帶來了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

設計意圖: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使學生的思維在新舊知識矛盾的焦點上迅速展開,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學生學習新知指明瞭方向,理清了思路。

⊙探究新知

1.教學例1,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①利用長方體紙盒介紹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師藉助長方體紙盒,邊指邊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圍成長方體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是長方體的面;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長方體的稜;長方體三條稜的交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②同桌互動: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一個同學指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另一個同學説出其名稱。

(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①通過操作和演示,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徵。

師:要探究長方體的特徵,我們就要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去探究。請同學們拿着長方體,仔細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引導學生按照方位有序地數)

生:長方體有6個面。(板書:6個)

師:每個面分別是什麼形狀?(生討論)

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得出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2個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師:好,現在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那麼這6個面的大小有什麼關係?請看屏幕。[課件出示用鐵絲製作的長方體活動框架,再用紙糊上6個面(用三種顏色塗6個面)]演示時,將相對的面取下疊放在一起。

師:看了剛才的演示,你們發現了什麼?(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②通過操作和演示,探究長方體稜的特徵。

師:通過剛才的演示和觀察,我們知道了長方體面的特徵,下面我們來探究長方體稜的特徵。長方體稜的特徵要根據稜的條數和長短去探究。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地數出12條稜。(板書:12條)

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發現、概括得出相對的稜的長度平行且相等,這些稜共分三組。(板書:相對的稜的長度平行且相等)

注:沒有課件的教師可用實物操作演示,把用鐵絲製作的長方體活動框架一一拆開進行演示。(鐵絲分別用三種顏色)

長方體, 教學

長方體一教案篇6

教材分析:

?綱要》中將科學領域的目標之一定位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獲得有關物體形狀、數量等方面的感性經驗,並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有趣。”同時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即強調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由此我們感到,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並能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有益於幼兒的發展,就值得我們大膽嘗試。

目標:

1.在認識面與體的特徵的基礎上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感知他們的特徵,能區分正方體和長方體。

2.能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感受形與體的不同,發展空間知覺。

重點:感知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特徵,能正確區分正方體和長方體。

難點:能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感受形與體的不同。

準備:正方體、長方體制作材料紙各一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紙盒若干。

過程:

一.認識正方體

1.老師帶來了一些小寶貝,是什麼呢?

師:教師出示正方體的物品 ,有意識地讓幼兒看清楚每一個物體,初步感知共同點。2.瞧,這些寶貝對小朋友們説:我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正方形讓幼兒觀察比較,瞭解形與體的區別。

3.幫助幼兒認識正方體,瞭解其基本特徵。

正方體有幾個面? 這6個面都是什麼形狀的?這些正方形大小都一樣嗎?教師將正方形的六個面一一撕下、比較並記錄下來。

師:幫助幼兒分析瞭解形與體的區別,知道正方體與正方形的關係,知道正方體是由六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組成,有六個面。

二.幼兒探索長方體的基本特徵,並記錄

1.出示長方體,那這又是什麼呢?

師: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猜測,基本都會認定為長方體。

2.幼兒自由探索、記錄長方體的六個面。

師:為了幼兒不按既定的思維模式,教師有意識地提醒幼兒:記錄的時候仔細看看,它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嗎,還是幾個面?

3.幼兒講述自己記錄的長方體

4.小結:有六個面,並且全是長方形的六面體或對應的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他四個面為長方形的六面體均為長方體。

三.找找生活的正方體和長方體

閉上眼睛想想,你在哪裏看見過正方體和長方體?活動室、家中、社區等。

幼:幼兒閉上眼回憶的時候,教師給予語言提示,幫助幼兒回憶、梳理

四.按特徵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這裏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麼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徵標記的籃子。幼兒共同檢查

幼:共同互相檢查過程中可能會有矛盾,掌握得好的幼兒自然能將對方説服。

五.延伸活動

出示正方體長方體展開圖,這兩張可能是什麼圖?為什麼?我把它們放在區角,你們去試一試吧。

幼: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解答,鞏固所學。

長方體一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導入: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這些都是什麼圖形?(板書:平面圖形)

教師:平面圖形我們已經認識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立體圖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筆盒等實物.

教師提問:誰説説這些物體與平面圖形比較有什麼不同?(佔有一定的空間)

2.教師明確: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它們的形狀叫做立體圖形.

(板書“立體圖形”)

3.在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立體圖形?

4.引出課題: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立體圖形中的長方體.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認識長方體的特徵,教學例1.

1.面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 長方體有6個面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面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稜

學生實際操作:

①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每兩個面相交的地方

(教師明確:在長方體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長方體的稜)

②數一數,長方體有幾條稜?(12條稜)

③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你發現了什麼?(相對的稜的長度是相等的)

3.頂點

教師:請同學們拿起長方體的盒子或實物,用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的地方.

教師明確:3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

提問:一個長方體一共有多少個頂點?(8個)

4.特徵

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也可能其中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條稜,8個頂點.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5.畫法

把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觀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三個面)

那麼怎樣把長方體畫在紙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三)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例2.

1.出示長方體框架,提問:

長方體的12條稜可以怎樣分組?(按照相對的稜進行分組)

分成幾組?(3組)

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不等)

2.教師小結:在一個長方體中,有3組稜,每組稜互相平行,並且長度相等.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3.實際測量:分不同角度測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度

(測量數據應該不同)

教師強調:長方體的長、寬、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情況下把底面中較長的一條稜叫做長,較短的一條稜叫做寬,垂直於底面的稜叫做高.

三、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什麼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還有什麼問題嗎?

四、隨堂練習.

1.説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2.填表.

頂點

長方體

有( )個面

都是( )形

相對的面( )

有( )條稜

相對的稜長度( )

有( )個

頂點

3.判斷對錯,並説明為什麼.

(1)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的物體形狀都是長方體.………( )

(2)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稜長度都不相等.……………………( )

(3)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 )

(4)長方體相對面的大小、形狀都相等.……………………………( )

五、佈置作業.

1.看圖説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説出下圖表示的物體是什麼形狀,並且説明:

(1)它的上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2)它的右側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後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邊形

梯形

立體圖形

長方體

6個面,每個面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12條稜,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8個頂點,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