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2W

課件是教學一篇課文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新課的開始階段,從一定的目的出發,用很短的時間,並採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心理情緒的重要教學環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高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3篇,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幫助,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

高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3篇

高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過程與方法】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徵。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背幾首學過的李白的詩歌,老師隨之導入: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豪邁灑脱,雄奇奔放,超脱於俗世,但是李白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有和我們普遍人一樣的遭遇、苦惱和追求,今天讓我們通過一個夢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整體感知

1.找一位學生朗讀全詩

老師明確:作為詩歌的學習,準確的朗讀是第一步。

2.老師配樂範讀

明確:讀音準確是第一步,作為賞析,還要讀出詩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讀

1.學生讀第一段後思考天姥山是什麼樣子,引導學生體會“連”、“橫”、“拔”、“掩”、“傾”等字的妙用,再齊讀,讀出語勢變化。

2.由老師設問哪幾句是描寫夢中天姥山的句子將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賞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煙”):引導學生自讀,然後就自己喜歡的句子讀讀,感受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並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這種心情。

(2)賞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師明確:詩人遊興正濃,這時天色暗下來,轉瞬間在詩人面前出現了一個神仙世界。學生自讀後閉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找學生讀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神仙們聚集到金銀台上做什麼?

再找學生讀這幾句,讀出嚮往與喜悦之情,然後齊讀體會,最後要求當堂背誦這幾句。

(3)賞析第三部分(到“失向來之煙霞”)

老師設問:詩人在夢到最美好的時候突然醒來,此時心中是什麼感受?應該怎樣讀這幾句詩?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惆悵與失意。

3.學生齊讀末段

明確“世間行樂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內容(夢境)

老師設問:“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生讀最後兩句後老師明確:這種感慨不是無緣無故的,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當年,李白被詔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認為可以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自己備受排擠,不到三年便被賜金放還。詩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現實的一種頓悟。

學生再齊讀全段體會。

(四)拓展延伸

1.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2.這首詩有哪些藝術特色?

(1)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説,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2)想象豐富。神話傳説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3)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五)小結作業

閲讀文本中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一篇鑑賞文章,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高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熟讀內容,結合註釋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關鍵字、詞、句的含義。

思維發展與提升緣景明情,在誦讀過程中感悟、體味詩歌情感,理解“詩仙”藝術的浪漫藝術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審美鑑賞與創造鑑賞“夢遊”意境,體會李白浪漫主義風格,提高古詩鑑賞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品味詩人情感,學習詩人不慕榮利,追求自由的偉大人格。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韻味;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欣賞詩歌豐富多變的意境,理解詩人複雜深沉的情感。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詩人看似消極的人生感慨裏深藏的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學習他獨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詩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頌聲載道入新課

1.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的劍: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2.“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這是賀知章心中的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榮浩憑藉“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這是歌手李榮浩對李白的傾慕。李白是國人心中的“詩仙”,從古到今,無人質疑。他因何被稱為“詩仙”?今天,我們以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為例,一起來探究“詩仙”的內涵。

3.解題

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歎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文體知識: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屬於前一種,即“歌行體”。

4.“夢遊天姥”,通過這四個字,我們可以獲知哪些信息?

詩人是在夢中游歷天姥山,詩人馳騁自己的想象,寫的是虛景……

5.“留別”

寫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徵》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寶三年(744年)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李白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樑、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麼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詩歌還有一個標題《夢遊天姥別東魯諸公》。

因聲求氣入詩境

1.播放多媒體視頻誦讀,勾畫字詞,理解詩歌主要意思。

2.讀音檢測:

天姥天台瀛州腳著剡溪淥水

謝公屐暝殷巖泉慄深林訇然鸞回車

3.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誦(背誦),特別注意最後一句的感情表達。要求學生跟着老師的節奏,語氣語調的變化,來把握好內容,並要求學生邊聽邊勾劃出四個句子:詩眼句;文脈句;夢境的起止句;醒後人生規劃的句子。

4.標出要求勾畫的四類句子:

詩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文脈句: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我欲因此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夢境起止句:我欲因此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醒後人生規劃的句子: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結構:

夢遊之由(起)——敍述;

夢遊之景(見)——描寫;

夢遊之感(歎)——議論、抒情。

緣景明情覓仙蹤

1.學生誦讀(鼓勵自告奮勇),師生共同點評。

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是詩人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相融合的世界,這就是我們緣景明情的依據。現在請同學們齊讀夢前、夢中兩段,讀時請找找在這兩段中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又構成了哪些畫面?

小組合作探究,找出喜歡的幾幅畫面,從下面三個方面説説你們的品讀收穫:運用了的手法(或詞語)描繪了的畫面融入了的情感。⑴鑑賞文學作品的三個角度: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

2.探究“入夢之因”部分。

學生齊讀,教師引導:文章是記遊,但與一般的記遊不同,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了,不同在什麼地方?

這是“夢遊”。請一位學生找出點題的詩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請一位學生作答解釋:“我欲因之夢吳越”。

因(表因果關係)之(代詞)那麼前文是作者遊天姥山的原因。

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部分詩文,思考是什麼激起了詩人的遊興?

朗讀:“海客淡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3.從詩文中體會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雲霞明滅

連天橫——五嶽

與別山作比——赤城——天台

六行詩既點明瞭天姥山的位置,同時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嶽,壓倒赤誠,連絕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傾倒在它的東南方。

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嚮往吳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荊門》中就抒發了自己這份嚮往之情,“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發了李白的遊興。

那麼詩篇起筆卻沒馬上寫天姥山,詩人先寫“海客淡瀛洲”,這樣落筆是什麼原因,“瀛洲”指什麼?

從“瀛洲”打開學生的思路。驕陽酷暑,我們嚮往去海邊,那麼對“東海蓬萊”會有所耳聞,這“蓬萊”相傳是一座仙島,上有長生不老藥,當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島採藥,詩中所言的“瀛洲”為這東海上三座神山之一,還有一座是“方丈”。

來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煙霧繚繞,波濤迷茫,實在難以尋求。

以此山的難求來映襯天姥山的實在。雖然高聳入雲,但確實有其山,雲開霧撥之後還能真真實實地睹上一面,所以詩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4.探討夢境部分

①概括這一部分的三幅畫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會(洞內)

②那麼讓我們隨着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遊世界。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

“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詩人渡過鏡湖,在月的映照下,來到剡溪。有詩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到了剡溪,詩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相傳晉朝以前,這裏人跡罕至,只有漢時的劉晨、阮肇入此山採過藥。到南朝時,淝水之戰中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謝玄的孫子到浙江永嘉來任太守,此人喜遨遊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靈,所以任職期間遊遍了這裏的山山水水。當時從會稽到永嘉地區,須穿越新昌,天台地區,此地叢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開始伐木取徑,直到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這險要地段,因而名聲大振。

李白追慕前賢高情雅緻,神思飄飄,深入了天姥山。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屐:據載,謝靈運遊山時所穿的木屐,上山時去其前齒,下山時去其後齒)

③詩人立在了前人開拓的古道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讀出相應詩句。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看到)“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聽到)

詩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嶇、奇花異草迷人眼,泉聲殷殷如雷鳴,清猿長啼,天雞空中啼明,幽深寂靜,使人站粟。

正在此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嶽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裏,詩人看到了什麼?

“青冥浩蕩不見底,甘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上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處,詩人的想象紛至沓來。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雲而出,身着雲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眾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台上。詩人神遊八極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動”,詩人夢中覺得心中悸動,恍恍惚惚醒轉過來,口中仍發出驚歎之聲。——夢已醒。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只有睡着時候墊的枕蓆還在,夢中的煙霞勝景已全部消失了。夢已盡而思無窮。

小結:詩人因越人傳説天姥險峻綺麗,而起遊興,還未啟程,已先夢遊,情到酣處,仙境忽現,虛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讀者隨着詩人的筆觸搖曳生情,起伏跌宕。

5.從畫面看,這個浪漫的夢境變幻莫測,神奇萬變,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彰顯了浪漫藝術。從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夢的深意呢?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和相關資料,小組討論,表達你對這個夢境的理解。

夢境是現實的反面。——偉格利

夢是一種願望的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唐宮),有若夢遊,故託天姥以寄意。——陳沅《詩比興箋》

交流小結,點評提升。

對於本詩的“夢境”,評論界説法不一,讓我們齊讀北大教授葛曉音《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專家的解讀吧!

這首詩的奇特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歎。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面的聯想。——葛曉音《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

小結:總而言之,詩人是託夢言志、借夢抒懷,借這樣一個神奇浪漫的夢,表達他對永恆光明世界的嚮往,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6.知人論世品詩仙

(1).留別和送別相對,李白在夢後寫了三句心裏話留給來送別的朋友,齊讀最後一段,思考:你從這三句話中讀出了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人生無常、求仙訪道;蔑視權貴。結尾段屬於點睛之筆,照亮全詩,李白對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對名山大川的追尋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靈魂和錚錚傲骨,從而讓我們看到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本質: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既要避世遠遊,又何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之語呢?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知人論世不可少。

“詩仙”生平:

14歲立志“安社稷”“濟蒼生”

25歲仗劍遠遊,求仕無果

42歲奉詔入京,供奉翰林

44歲權貴排擠,賜金放還

54歲安史之亂,從軍報國

56歲兵敗流放,中途遇赦

61歲再請從軍,因病折回

62歲病逝當塗

明確:李白兼濟天下的壯志一生未變。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所有的人才都擺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糞土權門、蔑視富貴,以布衣的驕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傳説他不能屈身“以腰間有傲骨”。不論窮達,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李白的偉大之處,也是李白詩歌魅力的地方。龔自珍説:“李白兼具了莊子逸事高蹈、天馬行空的自由之魂與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強個性,這兩種古來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這正是我們今天探討的“詩仙”內涵:用浪漫藝術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維護獨立人格。

7.小結:作者為什麼要花大量筆墨來描寫夢境呢?

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夢遊,抒寫了對山水名區和神仙世界的熱烈嚮往,表現了作者鄙棄塵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

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自己對山水名區和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説,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8.勵志明理求提升

(1).面對政治理想破滅卻能堅守獨立人格、同時具有蔑視權貴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詩人李白,你肯定想説的太多。請以“李白,我想對你説”這個句式寫幾句話來表達你的心聲!

(2).總結: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達,我能兼濟天下,窮,我只能獨善其身。傲岸的李白,瀟灑出塵,仰天高唱:“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遠方!

高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全詩,重點鑑賞詩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標: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等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講解第三段夢境的內涵,進而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學生在國中時學過的詩歌,引入到本課。(讓學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題——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濟蒼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寶元年,朋友道士吳筠推薦李白,玄宗於是把他召到長安。李白本想借此機會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詞臣,並不重用。又受權貴排擠,連玄宗也對他不滿,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

四.朗讀感知

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教師強調要點——範讀——學生朗讀)

五.整體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問題)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為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説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可以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祕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為下文做了鋪墊。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寫。從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寫,其餘幾句通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3.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裏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裏?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來讀一下)詩人在這裏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羣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美好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繫呢?(抓關鍵字詞)

明確:①“長嗟”“惟”“失”,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繫了起來,夢中的經歷可以説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①“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可以照應?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為,夢中仙境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可以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可以,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終於發現,自己應該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脱世俗。

六、作業設計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是李白的長篇詩歌,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應該要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通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後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係,訓練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力求達到“和諧高效”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