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4W

只有將教案制定好才能使課堂生動有趣,教案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

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通用6篇

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山行》。

2.學會本課生字認識10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讀音和用法。

3.理解詩句中的詞語,並能根據圖片和關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繫詩句,説説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中的詞語,並能根據圖片和關鍵詞的意思理解古詩的大意。能聯繫詩句,説説詩中的秋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2.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歡哪個季節?説一説理由。

四季風景如畫,四季都是詩情畫意的。在這美好的秋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三首關於秋天的詩歌。

板書,齊讀課題。

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詩歌《山行》。

二、整體感知

1.認識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著有《樊川文集》。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還知道杜牧的其他詩歌嗎?

預設:《清明》、《秋夕》等。

2.聽《山行》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山行》: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作者在山裏行走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4.出示詩歌,指導學生讀好節奏。

預設: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5.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情況,要求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努力把文章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徑、斜。

領讀生字,注音拼讀。

結合圖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徑:小路。

斜:不正。

石徑斜:石板小路彎彎曲曲。

2.你認為哪些詞語的意思比較難懂,小組內相互質疑解答。

預設:

生:產生,生出。

坐:因為。

晚:晚秋。

於:比的意思。

四、研讀古詩

(一)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景物?

預設: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

結合圖片,解釋重點詞語。

寒山:深秋的山。

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二)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風景。

學生結合景物提示,描述風景。

(三)小組説一説詩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曉詩意。

1.作者説“白雲生處有人家”,這裏用“白雲深處”也是可以的,“生處”與“深處”有何區別?

預設:

“深”是濃厚,濃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處”為雲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湧、白雲飄忽的動態感。應當是“生”字好於“深”字。

2.“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紅於”改為“紅如”效果一樣嗎?

學生看圖思考,然後表達觀點。

預設: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五)入詩境,悟詩情。

1.出示古詩,簡析詩歌中的風景。

前兩句和後兩句寫景有何不同?前兩句和後兩句詩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預設:

前兩句抓住“寒”字,描繪了一種遼闊深遠的遠景。

後兩句抓住“紅”字,描寫了一種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歡哪兩句?為什麼?

預設:

後兩句是千古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兩句詩採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對比,用紅葉比春花,在美的基礎上渲染了一層堅強。詩人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情感,古詩中寫秋的詩文大多是悲涼的,而這首詩卻表達了一種喜愛的情感。古詩的詩意富有哲理,這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楓葉經霜象徵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這句詩就有了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五、學寫生字

美好的詩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現,這首詩中還有這幾個生字需要我們會寫,現在讓我們拿出小手來寫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1.課件出示“寒、徑、斜、霜”等4個生字。

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認字,説説自己是從什麼渠道或通過什麼方法認識的。

2.打開“優教學生字”,逐個學習,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

3.指導書寫。

(1)每個字在書寫之前先想一想怎樣才能寫得美觀。

(2)觀察字的結構,説説書寫注意點以及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師範寫,引導學生再次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注意講解“寒”寶蓋兒寬,三橫緊湊,撇捺要舒展。“徑”的右上部分不要寫成“又”。“斜”左右結構,注意兩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學生在田字格里仿寫,教師提醒寫字姿勢。

六、指導學習《贈劉景文》

過渡:詩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紅葉,就送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晚秋,其實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歡秋天的詩人也有很多。課文第二首詩歌《贈劉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讓我們先來認識作者——蘇軾。

(一)認識作者。

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二)感知古詩。

出示詩歌,有節奏地朗讀詩歌。

預設: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三)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想一想:《山行》這首詩我們是從哪幾方面來欣賞的。

預設:字、景、情、理。

1.小組長領學生字。

(1)出示會認的生字“猶、傲、橘”。

(2)出示會寫的生字“贈、劉……”等7個生字,小組成員每人一個生字講解,並示範書寫,直至完成任務。

(3)小組挑戰,聽寫生字。

2.一起賞景。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

預設:荷葉、殘菊、黃橙、綠橘等。

(2)聯繫詩句説一説,詩中的景物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3.引導悟情。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首詩給劉景文?

作者寫枯敗的荷葉、傲霜的殘菊有什麼用意?又為什麼寫到了橙黃橘綠?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隨機點撥。

預設:劉景文當時已經58歲了,有些遲暮之感。作者寫這首詩告訴他秋天正是收穫的季節,勉勵劉景文奮發有為。

4.詩歌中有沒有一句話讓你覺得包含道理?

預設:菊殘猶有傲霜枝。

“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氣節。

七、總結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這是劉禹錫的名句,其實秋天不只有火紅的楓葉,燦爛的菊花、還有很多像橙黃橘綠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讓我們去尋找詩意的秋天吧。説一説你眼裏的秋天。

八、鞏固提高

打開“基礎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片,觀察回答

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都有什麼?這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

板書,齊讀課題。

2.解讀課題。

夜:夜晚。書:書寫。見:看見。

夜書所見: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情景)。

二、感知內容

1.認識作者。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

2.聽《夜書所見》的朗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3.自由朗讀《夜書所見》。

(1)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圖文對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讀古詩

(一)出示古詩,引導學生讀好節奏。

(二)抓住關鍵字理解詩意。

預設:

蕭蕭:風聲。

挑:用細長的物件逗引。瞭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義和用法。

促織:蟋蟀。

籬落:籬笆。

(三)讀一讀詩歌,説説你喜歡的詩句。

1.賞析前兩句。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這兩句詩中詩人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預設:孤單憂愁寂寞

詩人的心被思念家鄉的情感填滿,朗讀時要讀出來。

2.賞析後兩句。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詩人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預設:

詩人看到了明燈,想到了“挑促織”——鬥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內心又充滿了開心快樂,被幸福感填滿。進而有為思想豐富了內涵。

3.詩人的感情變化是非常明顯的,跟讀詩歌,讀出情感變化。

自由朗讀詩文,讀出詩人的感情變化。

(四)背誦詩文。

1.根據老師的提示背誦詩文。老師出示詩句中的一個字,學生背出相應的詩句。

預設:送、動、挑、夜。

隨文識字,學習生字“送、挑”的寫法

2.這三首古詩都是關於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誦課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記憶寶庫裏。

小組檢查背誦,比一比看誰的背誦最有節奏感,最有感情。小組推薦代表展示背誦成果。

四、主題閲讀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遍地美景的季節,在詩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説不盡的。

1.老師這裏還有幾首古詩也是關於秋天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品一品。

出示詩文《秋思》、《夜雨寄北》。

學生自讀詩歌,説一説詩中的景,詩中的情。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歌,快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詩歌。

總結:秋天的詩歌有古道西風的蒼涼,也有一鶴排雲的豪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我們也能發現秋的美麗。

五、鞏固提高

打開“閲讀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屠、蘇”等2個字,會寫“舊符”等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屠蘇”“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詞的意思,明白本首詩的大意。

4.瞭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教學過程

一、走近生活,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一組春聯和春節過年的畫面)。

2.同學們,你知道春節指的是農曆的哪一天嗎?(指名並板書: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在古時候又叫做“元日”(板書:元日)“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作“元日”,請大家一起來讀題。

4.簡介作者。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於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説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諡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二、初讀感知,學習字詞。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後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麼,標出讀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

3.檢查交流情況。

屠蘇

(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注意讀準平舌音“蘇”。

(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評議,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的註釋。

元日:農曆的大年七年級。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屠蘇:藥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詩中指“天剛亮時”。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七年級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茶、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演變到現在,人們大多會用對聯貼於大門上。

(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

舊符

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形聲字結構:符

“日+丨=舊”

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

“舊”左窄右寬,“符”上窄下寬。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三)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

三、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一)回憶生活,説説“春節”

1.春節是個喜慶的節日,能説説你們是怎麼過的嗎?

指名交流,教師適當引導:説説自家或見過別人家怎麼過節。

a:放鞭炮(引導學生知道人們大多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放鞭炮,目的是告別舊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b:吃年夜飯,喝灑慶祝(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新起點的開始,預祝有一個新的、美好的未來。)

c:貼對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

2.教師歸納:根據同學們剛才提供的信息,老師大致可以歸納出這幾點:

炮竹聲聲,告別舊年

舉杯同慶,迎接新年

大紅對聯,美好心願

(二)理解古詩

1.課件出示整首詩,背景是課文插圖,感知元日熱鬧的.景象。

2.同桌互讀古詩,讀後藉助字典、結合插圖也可以聯繫我們現在過年的情景交流“我讀懂了哪句詩。”

3.指名集體交流,在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引導學生反饋收集到的資料,瞭解有關春節的知識。如:為什麼貼春聯?為什麼放鞭炮等。

4.理解全詩的意思:同桌互説,指名説説,師生評議。

5.誦讀古詩

(1)過春節的時候,你們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樣的,從他寫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也可以從這幅插圖中看出來。請你試着把詩中歡快、喜慶的場面讀出來。

(3)自由讀、指名讀、評議、男女生讀、齊讀

(4)誰已經能背了?(指名背誦)

四、聯繫“元日”,遷移學習

1.作者描寫元日中的喜慶場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在一開始貼的句子旁板書:“爆竹”“屠蘇酒”“桃符”)(板書:爆竹屠蘇酒桃符)

2.小結、介紹:同學們一定發現了,從古至今,過新年的方式沒有太大的不同,只不過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現在我們叫“春節”,面古時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經過時間的推移而簡化了,比如“爆竹”簡化成現在的——“鞭炮”、“桃符”簡化成現在的——“對聯”。像這種從古時就有,並世代流傳下來的節日,我們稱為“傳統節日”。

3.你還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簡單説説節日的主要活動。(課件出示:中秋、端午等節日簡介)

4.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1.(課件出示):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板書帶節奏標誌的古詩《元日》)

2.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

3.教師小結:讀古詩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

4.教師範讀,指名讀,指名領讀,學生齊讀。

5.自由讀,練習背誦。

六、檢查背誦,體會感情。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元日》,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讀讀這首詩啊!(範讀——練讀——指名讀——師生讀)

2.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

設計意圖:“元日”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而“春節”是人所共知的,以“春節”引入,不但學生感興趣,而且幫助了學生理解詩題。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體現部編版教材多元識字的理念。對重難點生字的書寫指導,培養學生愛寫字的興趣,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本處設計這個讓學生説説現在人們怎麼過春節,幫他們理解詩中的“爆竹”、“屠蘇”和“桃符”這幾處詞。其實是為了理解詩意作鋪墊的,主要是為了古今時候,人們過春節的方式沒有太大的區別,説出了這些,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識。

設計意圖:語文應該是在生活中學習,又服務於生活的,聯繫“元日”,遷移學習,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一個進一步的瞭解。

板書設計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放爆竹飲屠蘇酒貼桃符

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瞭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2、感受祖先的聰明才智,培養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

瞭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學前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教學環節

導案學案達標檢測

一、品讀第4自然段。(用時:20分鐘)

1、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4自然段,概括這段話的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根據原文,思考交流: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為什麼能傳承下來?

4、自由讀第4自然段,瞭解蔡倫發明紙的過程及其發明的紙的優點,小組交流討論。

材料:樹皮、麻頭、稻草、破布

過程:剪碎(切斷)、浸、搗亂、撈、曬

優點:原料易得、價格便宜、輕便好用

2、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抓住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的優點回答問題。

4、為什麼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傳承下來了?

二、瞭解發明意義。(用時:10分鐘)

1、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內容。

2、聯繫第一自然段,感受紙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和貢獻之大。

3、紙的發明意義重大:傳到朝鮮、日本;傳到阿拉伯和歐洲;影響了全世界。

4、自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紙的發明的偉大意義。

5、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有什麼重大意義?

三、拓展延伸。(用時:10分鐘)

1、結合生活實際,説説紙的發明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2、再讀課文,完成課後習題第一題。

3、作業:收集資料瞭解中國古代其他的三大發明。

4、交流紙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5、再讀課文,完成課後第一題,深入瞭解紙的發明過程。

6、收集資料瞭解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7、選取一個古代發明,説説它的發明過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先幫助學生理順紙的發展過程,再瞭解發明的意義。教學思路清晰,最後的拓展延伸,不僅擴展學生的思維,還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紙的發明》教學片段

◆自主探究,瞭解紙的發明過程。(教學重點)?

師:中國造紙術的發明,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偉大的發明是怎樣誕生的呢?請同學們自讀第2~4自然段,畫出相關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推薦代表發言)

生1: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祖先創造了文字後,把文字記載在龜甲和獸骨上或鑄在青銅器上。

生2:後來,人們把文字記載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繩子穿起來,成為一冊書,很笨重。

生3:再後來,人們在蠶絲織成的帛上寫字,雖然輕便,但價錢太貴不能普及。

生4: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用麻造紙,但這種紙粗糙,不好寫字。

生5: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蔡倫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等為原料,造出了既輕便又好用,價格又便宜的紙。

師:同學們學得認真,總結得較好,我們一起讀讀蔡倫造紙的過程,説説為什麼蔡倫的造紙術能傳承下來呢?

(生齊讀)

生1:蔡倫造紙的原料容易得到。

生2:蔡倫造的紙輕便好用,而且價格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

師:古人的智慧和創造讓我們讚歎不已,更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沒有紙的發明,也就不會有我們今天讀書學習的便利。

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篇4

課文

聽聽,

秋的聲音,

大樹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黃葉道別的話音。

聽聽,

秋的聲音,

蟋蟀振動翅膀,

“嚁嚁”,

是和陽台告別的歌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

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

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

聽聽,

走進秋,

走進這遼闊透明的音樂廳,

你好好好地去聽

——秋的聲音。

秋的聲音,

在每一片葉子裏,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裏,

在每一顆飽滿的穀粒裏。

聽聽,

秋的聲音,

從遠方匆匆地來,

向遠方匆匆地去。

聽聽,

我們去聽秋的聲音。

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學難點: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一、導入新課

1、春天有五彩斑斕的鮮花,夏天到處是異常茂盛的綠樹,冬天遍地紛紛揚揚的雪花,那麼秋天呢?在你的眼裏,秋天是什麼樣子的?

(預設:1:秋天碩果累累;2:秋天瓜果飄香;3:秋天天高雲淡;4:秋天莊稼大豐收,農民伯伯可高興了。)(天氣涼了,樹葉變黃了,從樹上紛紛落下來,地裏的莊稼都成熟了,蘋果紅了,石榴裂開了嘴,大雁南飛,小動物忙着準備過冬的糧食)

2、同學們,秋天不僅有繽紛的色彩,香甜的氣味,它還有好聽的聲音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的世界,去聽聽秋的聲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7課《聽聽,秋的聲音》,

這是一首現代詩,誰來讀課題?

生:聽聽,秋的聲音。

師:後面的“聽”要輕聲;注意題目中的逗號,這個逗號提示我們要仔細去聽;聽聽,秋的什麼?生:秋的聲音師:聽聽,誰的聲音?生:秋的聲音(引導學生讀好重音)三、初讀,聽秋聲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秋的聲音吧!打開語文書第46頁,

1.初讀。

要求: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詞多讀幾遍。並在每一小節前標上序號。2、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這首詩很美吧,詩人運用的詞語也很美。讓我們讀一讀吧。

(課件出示詞語,小老師帶讀。)

手臂刷刷蟋蟀振動

歌韻叮嚀掠過歌吟

遼闊大廳綻開匆匆

3、通過初讀課文,你聽到了秋天的什麼聲音呢?

(生説,師隨機板書。)

板書:

黃葉刷刷

蟋蟀口瞿口瞿

大雁叮嚀

秋風歌吟

(學生都會説到這四種可以用耳朵聽到的聲音,而不可聞但可感覺的聲音在第5段)

師:秋的聲音只有這些嗎?還藏在哪兒了?(引導讀第5節)

板書:在葉子、小花、汗水、穀粒……

師:前四種聲音是我們可以用耳朵具體聽見,後面的聲音是我們聽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的,到處都有秋的聲音,這是秋天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美好感覺。

四、品讀,説秋景。

那同學們,你最喜歡那種聲音呢?為什麼?

(預設:1、我喜歡“蛐蛐’的聲音,因為蟋蟀的叫聲想唱歌一樣好聽。2、我喜歡刷刷的落葉聲,這告訴我們秋天來了。)説得好!

請同學們再來輕聲讀或默讀課文1至4節,邊讀邊想象畫面,並説説“你彷彿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景象?”

1.讀的很認真,誰先來讀第一節?

(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黃葉道別的話音。)

黃葉和大樹在道別時,他們説了些什麼話?

(黃葉説:“大樹媽媽,我真捨不得你。”)

(大樹説:黃葉你不要走,你走了我會想你的。)

(黃葉説:大樹,你不要傷心了,我落到地上,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肥料,到時你會長得更茁壯,我也會更茂盛。)

瞧!大樹聽了黃葉的話樂了,大家也樂了。所以咱們讀這一小節時,一方面要讀出他們道別時依依不捨的感情,還要讀出對黃葉的讚美之情。

學生齊讀第一節詩。

2、在黃葉和大樹告別的同時,看蟋蟀它在幹什麼?誰來讀第二節。

學生: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翅膀,“口瞿口瞿”,

是和陽台告別的歌韻。

你彷彿聽到了蟋蟀在説什麼?

學生:我彷彿聽見蟋蟀説:再見了,陽台,我明年春天還回來唱歌給你聽。

“歌韻”在這裏指什麼?

(學生1:歌聲、歌曲。)

老師知道大家個個都能歌善舞,其實蟋蟀也是動物界一位非常出名的歌唱家,它的叫聲非常動聽,好像在唱歌。“歌韻”在這裏指的就是蟋蟀的歌聲。

看,秋天多美好,黃葉不想走,蟋蟀也不想走,我們一起來噹噹可愛的小蟋蟀吧!(男女生賽讀)要讀出它對秋天的留戀,喜愛之情。

3.這時大雁來了,它又在和誰告別呢?誰來讀一讀。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大雁對白雲説了什麼?——

學生1:白雲,再見了,我要去南方過冬。

她還要“叮嚀”幾句什麼?——

學生2:天涼了,要加衣裳,彆着涼。

這就是“暖暖的叮嚀”。白雲聽到大雁的話,心裏會感到多麼温暖呀!

這時候秋風也來了,秋風掠過田野,最開心的是誰啊?(農民伯伯)誰來讀一讀

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秋風在歌唱什麼?——

它又會對農民伯伯説些什麼呢?

(秋風會對農民伯伯説:1.“豐收了,豐收了,快到田裏收稻穀吧!”2、玉米豐收了,農民伯伯快來採收吧。3、大豆豐收了,農民伯伯快來收割吧。)

這真是一片豐收的美景啊!農民伯伯們樂得嘴都合不住了,我們用朗讀來表達豐收的喜悦之情吧!

生分兩組比賽讀課文第三節。

4.師:在這美麗的秋天裏,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小蟋蟀唱起了離別歌,大雁飛往南方過冬去了。稻田裏一片金黃,稻子壓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秋天的一切是多麼美好啊,讓我們把這美好的一切讀出來吧!全班朗讀。

五、續寫,寫秋聲

1.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裏、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裏、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其實秋的聲音還有許多,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蘋果成熟後掉在地上的“撲嗵”聲。小溪流水的“嘩嘩”聲。收割機的“隆隆”聲。青蛙的叫聲“呱呱”。燕子的聲音“喳喳”。“嘩啦嘩啦”稻海翻起波浪。“嘿呦嘿呦”小螞蟻忙着準備糧食過冬。“滴答滴答”秋雨在練習彈琴。“哈哈”是農民伯伯收割時的歡聲笑語。“嘩嘩”是秋風和落葉跳舞的聲音。)

2.老師:大家聽到這麼多聲音!老師這裏也有幾幅秋天的畫面,想不想看看啊?看了這些畫面,你彷彿聽到了什麼聲音呢?

3.秋的聲音令人遐想,秋的聲音令人陶醉……讓我們模仿詩的1、2、3小節,把自己聽到的聲音寫下來,每人寫一小段。

(聽聽,秋的聲音,

黃葉紛紛落下,

“呼呼”,

秋風弟弟吹起口哨報告冬的來臨。

聽聽,秋的聲音,

秋雨落在地上,

“沙沙”,

彈奏出動人的琴聲。

聽聽,秋的聲音,

蜜蜂翩翩起舞,

“嗡嗡’,

是它收穫甜蜜的歡歌。

聽聽,秋的聲音,

石榴露出笑臉,

“哈哈”,

美麗的籽兒撒下陣陣歡笑。

聽聽,秋的聲音,

小朋友們在郊外遊玩,

“哈哈”

是他們歡笑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

田野裏一片金黃,

“咔嚓”

這是農民收割稻穀的聲音。)

六、課堂小結

是啊,秋的聲音,在大自然中,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再次來感受秋聲帶給我們的喜悦吧!

學生有感情齊讀全文。

板書:17.聽聽,秋的聲音

黃葉刷刷

蟋蟀曲曲

大雁叮嚀

教學建議

1、學生蒐集各種與秋天有關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老師準備一些與秋聲有關的錄音帶,適合作課文朗誦背景的音樂以及相關課件。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要求與精讀課文有着明顯的不同。課文前面有一段連接語,課文學習之前要先引導學生閲讀這段連接語,以明確學習要求。

3、初讀詩歌。應着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1)運用前面幾篇課文裏學過的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2)瞭解詩中講了哪些事物的聲音。詩中從兩方面寫了秋天的聲音,一種是具體可感的聲音。像一、二、三、四節中寫的,落葉、昆蟲、大雁、唱歌等聲音;另一種是可心領神會而不可聞的無聲的聲音,其實是秋景給人的感受。像最後兩節中寫的秋天的聲音。

在學生了解詩歌的意思後,為了加深對詩歌的感受,還可以引導學生:(1)聽秋聲。利用錄音帶和相關課件,讓學生一邊聽秋聲一邊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聲音和相應景物形象化。(2)説秋聲。引導同學説自己瞭解的秋天所特有的聲音,體現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習詩歌的很好方式。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所以教學時,可以採用範讀、賽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讀的時候還要能同時想象詩歌所寫的畫面,讀出文中的感情和韻味。如果有音樂作背景來讀,效果會更好。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試着續寫詩文。

5、這首詩歌就是通過秋天的聲音來體現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蒐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舉行讚美秋天的詩歌朗誦會。

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細緻觀察畫面,感受故事有趣的情節及角色的心理活動。

2.能大膽表達,增強閲讀興趣。

活動過程:

一、觀察封面,激發幼兒閲讀興趣。

1師:今天周老師帶來了一本繪本圖書,在這本繪本圖書的封面上你看到了什麼?

2.師:老爺爺、老奶奶在幹嘛?為什麼抬頭?表情是什麼樣?

3.師: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爺爺奶奶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

二、幼兒翻閲圖書,觀察圖片,瞭解故事。

1. 出示圖片。師:看有個什麼動物呀?驢長的怎麼樣?除了驢還有誰?

2. 師講述故事第一段:從前有座驢背山,山腰間住着個王老漢,王老漢家養了一頭大胖驢。

3. 出示圖片。師:這時,誰來了。還有誰?他會是誰呢?為什麼是小偷?(瞧那賊溜溜的眼睛像什麼人啊?)

4. 出示圖片。師:老虎和小偷看到了這麼肥的的驢心裏都是怎麼想的?(幼兒講述,師貼圖。)

5. 出示圖片。師:晚上。他們來了。老虎怎麼來?(偷偷摸摸,趴着來的。)小偷怎麼來?眼睛為什麼向後看?(東張西望)為社麼戴帽子?(模仿小偷的動作。)

6. 出示圖片:老虎在幹什麼?(牆破了,挖牆角)小偷在幹什麼?(屋頂上,扒開屋頂)

7. 出示圖片。王老漢被驚醒了,起牀了。奶奶呢?(有點醒,半夢半醒)。奶奶説:……。那漏是什麼意思呢?

8. 老虎明白漏的意思嗎?從哪裏看出來的。(什麼情況下才抓這頭啊!)小偷呢?師講述老虎和小偷的心裏活動。

9. 出示圖片。小偷掉那裏?從哪裏看出來?他們倆嚇的邊跑邊喊:“哎呀,是漏啊。”他們認為漏是什麼?(旋風 石頭)

10.下雨了,老虎和小偷還想着大胖驢,一回頭老虎和小偷碰了面,老虎認為誰是漏,小偷認為誰是漏。遇到後她們心裏怎麼樣。

二、幼兒閲讀,找出故事的結局。

1. 師:故事還沒有完,大胖驢被吃掉、偷走了嗎?這漏到底是什麼呢?請孩子們自己翻閲,找到答案。

2.幼兒自由翻閲。注意閲讀姿勢,留意頁碼。

3.師:你在哪一頁上找到了答案。驢怎麼樣?漏到底是什麼?

4.師:今天老師講的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漏》。老師示範書寫“漏”邊説邊講解漏子的結構。

三、幼兒自由完整閲讀。

1.師:這個故事中的老虎和小偷怎麼樣?真愚蠢真笨,這故事可真有趣,真搞笑。

2.請你自己開始閲讀《漏》。找出你覺得最有趣的一頁,然後和旁邊的小朋友説説為什麼有趣。

四、請個別幼兒説出自己覺得最有趣的畫面的頁碼,教師點出相應頁碼的畫面,讓幼兒説説有趣的原因。

五、活動結束。

部編版三年級漏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試、驗、證”等10個生字,會寫“論、試、驗”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探究蜜蜂辨別方向的試驗過程。

3.學習用關聯詞説句子,知道用詞準確有利於表達。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探索自然奧祕的精神。

教學重點

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體會科學研究的嚴謹、認真。

教學難點

1.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蜜蜂的喜愛。

2.明白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

教學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查找蜜蜂的有關資料和相關的故事。

3.製作有關蜜蜂的圖片、課件。

教學實際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上堂課我們領略了植物王國的奇妙,這堂課我們將走進昆蟲世界。

2.因為有一年四季,有鳥語花香,有千姿百態的生物,這個世界才如此的奇妙與美麗。你們喜歡昆蟲嗎?你們瞭解昆蟲的哪些知識?(請學生交流。)

3.播放有關昆蟲的圖片,請同學們感受昆蟲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螞蟻、蒼蠅)

4.大家想探究一下昆蟲世界的奧祕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羣了不起的小客人——(幻燈片出示蜜蜂的圖片)讓我們走近它們,瞭解它們。

(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已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可能會情不自禁地喊出課題)

5.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6.通過課前的蒐集,你們知道了哪些關於蜜蜂的知識?交流一下。【見資料袋】

7.簡介作者。

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以研究昆蟲解剖學及行為而著名。自幼喜歡動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蟲。他窮盡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和實驗,真實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寫成10冊之巨的《昆蟲記》。

二、初讀感知。

1.同學們知道的真多,説得也很流暢。但是還不知道同學們課文讀得怎麼樣呢?想要讀得正確、流利,首先要把一個個“攔路虎”消滅掉。同學們先自己讀一遍課文,把自己的“攔路虎”圈出來。然後查字典或與同桌合作解決生字詞。

2.檢查學生生字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片或展示生字詞課件:

試驗證實阻力幾乎(jī) 幾個(jǐ)

推測沿途超常儘管(jǐn)盡力(jìn)

陌生準確無誤悶熱(mēn)納悶(mèn)

(2)多種形式檢查:指名讀,齊讀,男、女生接讀等。

(3)老師用“準確無誤”來形容讀得正確的孩子,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

3.檢查句子:

先出示三個帶有多音字的句子,還需要看看書的同學,馬上在課文中找出句子練一練吧,一會兒請自信的孩子來試着讀一讀。(給孩子當堂學習的時間。)

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

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

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然後讓學生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或者做了一個什麼試驗?

(做試驗;測試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三、歸類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論、試、驗、袋、證、概、減、阻”等,組詞朗讀。

2.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和寫字的經驗。

3.教師強調:

(1)左右結構的字中,有“論、試、證、誤”四個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形聲字,左形右聲,左窄右寬。

(2)“途、超”:半包圍結構的字,注意“捺”劃的指導。

(3)“袋”:上下結構,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沒有小撇。

4.學生書寫。

四、課堂小結。

作者因為聽説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領,所以做了這樣一個實驗,這就是科學家們研究問題的方法。那麼下節課我們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做做這個試驗!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新課。

1.聽寫上節課所學的生字、新詞。

2.請學生説説作者做了一項什麼試驗,是怎麼做的。要求不漏述試驗的重要內容。

3.試驗結果怎樣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研讀課文,瞭解“過程”。

1.先默讀課文,看哪幾個自然段講了試驗的過程。

(第2~5自然段。)

2.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和句子。

3.學生説,教師相機板書:捉蜜蜂、做記號、放蜜蜂、等蜜蜂。

4.蜜蜂們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來了幾隻,用了多長時間?

幻燈片出示句子:

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衝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有兩隻蜜蜂飛回來了!它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裏,滿身都是花粉呢。”

(1)你們覺得小女兒告訴爸爸説有兩隻蜜蜂回來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

(2)看到經歷了那麼多困難後歸來的蜜蜂,你是什麼心情?帶着自己的感三、歸類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論、試、驗、袋、證、概、減、阻”等,組詞朗讀。

2.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和寫字的經驗。

3.教師強調:

(1)左右結構的字中,有“論、試、證、誤”四個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形聲字,左形右聲,左窄右寬。

(2)“途、超”:半包圍結構的字,注意“捺”劃的指導。

(3)“袋”:上下結構,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沒有小撇。

4.學生書寫。

四、課堂小結。

作者因為聽説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領,所以做了這樣一個實驗,這就是科學家們研究問題的方法。那麼下節課我們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做做這個試驗!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新課。

1.聽寫上節課所學的生字、新詞。

2.請學生説説作者做了一項什麼試驗,是怎麼做的。要求不漏述試驗的重要內容。

3.試驗結果怎樣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研讀課文,瞭解“過程”。

1.先默讀課文,看哪幾個自然段講了試驗的過程。

(第2~5自然段。)

2.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和句子。

3.學生説,教師相機板書:捉蜜蜂、做記號、放蜜蜂、等蜜蜂。

4.蜜蜂們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來了幾隻,用了多長時間?

幻燈片出示句子:

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衝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有兩隻蜜蜂飛回來了!它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裏,滿身都是花粉呢。”

(1)你們覺得小女兒告訴爸爸説有兩隻蜜蜂回來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

(2)看到經歷了那麼多困難後歸來的蜜蜂,你是什麼心情?帶着自己的感其他同學評點他們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6)從蜜蜂回來時遇到的不同情況,你認為蜜蜂有着很強的辨認方向的能力嗎?

(7)指導朗讀:小蜜蜂真了不起!你們覺得小女兒想告訴爸爸説有兩隻蜜蜂回來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再想一想,當作者介紹“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時,口氣又是怎樣的?指導學生朗讀。

3.學習首尾兩段。

(1)出示第1段:同學們,讀到這裏,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還是聽説的嗎?那麼法布爾可以肯定地説——生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2)法布爾還得出了什麼結論?(齊讀最後一段。)

(3)在這個結論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認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無法解釋的——能辨認方向的本能。

(4)你們同意他的這個結論嗎?你是怎麼認為的?

四、再思導疑,感悟課文。

1.瞭解了這麼多內容,讀課文,找出你最感興趣的一段或一句,讀出來,並説説理由,(其他人可以補充)聽清要求,先自己讀一遍,再找。

2.學生通讀課文,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句子。(在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或段落時,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

(1)大家都知道科學是嚴謹的,來不得半點馬虎。為了保證試驗的準確,試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是否都是必須的?少一個行不行?説出自己的理由。

(2)你從課文中的“我想、我推測、也就是説”等詞語體會到了什麼?

(作者認真觀察、用心思考的精神;用詞準確,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3)看了法布爾的這個試驗,你覺得法布爾是個怎樣的人?

(他是一個勤動手、善思考、細觀察的人。)

(4)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熱愛大自然、愛護昆蟲、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對待客觀事物應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課堂小結。

學完了課文,同學們一定嚐到了探索發現的樂趣。其實,自然界中還有許多奧祕在等着同學們去發現,去研究,希望同學們都具有慧眼,善於發現問題並有為科學探究而不怕困難的精神。

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