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7W

七年級生物教案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前提與關鍵。生物教材的內容更加豐富,教案理念與時俱進。下面就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生物教案設計

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於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着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後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説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繫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像,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像,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複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肺有什麼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閲讀有關的課文後,一組同學上講台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後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閲讀和觀察組織交流,並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台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並糾正。

在學生閲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並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佈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後,嘗試提出問題,並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別嗎?你認為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麼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 胸圍差的大小説明了什麼?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於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於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並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像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麼關係?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説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並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後,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説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係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繫日常生活經驗,啟發學生説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係,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複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係?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為什麼在實驗置中設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説明了什麼?

d.人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並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説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並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後知識聯繫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麼部位被利用?引導學生聯繫前後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內容,並指導學生做課後練習。

課後實踐

課後測量自己的肺活量,並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後活動,並給予評價。

教案2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瞭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係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複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佈

2.1.1幾位學生上講台發佈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餘學生聆聽並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髮布這些信息。

2.1.2閲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並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閲讀,組織並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説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瞭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並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麼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並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説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範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範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閲讀並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閲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採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瞭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説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後練習。

課後探究

課後分組,小組成員分工採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並將結果進行公佈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後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瞭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主要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裏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説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並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並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首先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推測: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着學生的思路,設置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並上台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台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為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作為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於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後,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穫!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後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説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會區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學習掌握一些安全用藥的常識。

3、説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重點: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教學難點:説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蒐集藥品的使用説明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提問的方式,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免疫,知道人體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個人食五穀雜糧,還是免不了會生病;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危急情況或意外傷害,面對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學習第二章《用藥和急救》。請同學們看兩個有關用藥的資料,我們再下結論。

資料1:據統計,我國每年5000多萬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入院治療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其中50萬人是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致死的人數每年約有19.2萬人,比傳染病致死的人數還要高出許多倍。

資料2:據調查,我國現有的180萬聾啞兒童中,有60%以上是由於不合理用藥造成的;我國1000萬聾啞人中,60%-80%也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

教師:當我們遇到一些小病時,如果家長有一定的醫學常識,對輕微病症的診斷和用藥方法正確,這樣做是可以的。同時又起到節省時間,及時治病的效果。但,俗話説得好,“是藥三分毒”,在自己用藥的時候,怎樣選擇藥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呢?我們這節課來探討有關“安全用藥”的知識。

二、講授新課

一、安全用藥

教師: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要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效果,儘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所以瞭解一些安全用藥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們瞭解藥物的分類。

(一)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1、學生分析小活動: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些常用藥:草珊瑚含片、阿司匹林、黃連素、紅藥水……它們都是用來幹什麼用的?

(生分組討論嘗試回答)

這些藥物我們可以在哪些地方買到?

生討論答出:醫院、藥店、醫藥超市等。

2、處方藥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疾病,僅憑我們所掌握的一些醫學常識,不能夠做出病情判斷,也不能決定用何種藥物,這時我會怎麼辦?

需要醫生給我們開出藥方,然後按照藥方去抓藥,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這類藥和我們剛才學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稱為處方藥,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

3、瞭解什麼是非處方藥

上述這些藥我們可以不用醫師開藥方,直接去買到,按照説明書使用即可,這一類藥稱為非處方藥,簡稱OTC,非處方藥用於治療一些消費者容易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症。比如,同學們有時覺得自己在發燒、流鼻涕等症狀,就判斷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購買一些感冒藥,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生,也體現了非處方藥的優越性,質量穩定,療效好,使用方便。

(二)藥品的服用

1、教師: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前都要仔細閲讀使用説明書,確保用藥安全。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閲讀自己的那份兒《使用説明書》並進行交換閲讀。解讀説明書中的各項信息,然後對教材88頁的問題進行討論,並選一名記錄員記錄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

(1)哪些是中藥,哪些是西藥,你是怎樣分辨的

(2)藥物的使用説明中有哪些信息對於安全用藥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從使用説明中概括出一些藥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關於安全用藥,你還有哪些希望與大家討論的問題?

教師:請每小組的記錄員根據本小組的情況向大家彙報討論的結果。

學生1:我們小組的中藥有……,西藥有……,我們是根據藥物的主要成分來分辨中藥和西藥的。

學生2:《使用説明書》中的作用與用途或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規格、有效期、批准文號、製造單位和注意事項對於安全用藥都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3:藥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乾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閉保存,避免受潮,藥物受潮後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發生黴變,影響療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鼓勵性評價,同時及時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觀點,歸納出討論題的參考答案。)

2、對照同學們蒐集的藥品説明書,尋找在藥物説明書上有沒有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和用量、藥片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有效期、生產批號等。

教師補充講解:一般來説藥品的有效期為1-5年,沒有規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來算,失效期指藥品在規定的儲存條件下,其質量不符合國家認可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能繼續使用的日期。

舉例:1、“有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為1999年7月”指該藥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常識也是安全用藥的必備,我們購買了非處方藥必須嚴格認真閲讀説明書,按照要求進行服用,而處方藥則必須在醫師的具體指導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藥箱的配備

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突發性的出現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這時候如果家中早已準備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備一個科學的家庭藥箱或旅行藥箱,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現在請你設計一個家庭藥箱,在設計時,你首先要考慮家庭中常備的藥物有哪些?家庭成員中是否有特殊情況,這些藥物的保存方法你瞭解嗎?如何將這些藥物擺放?

學生進行小組設計,設計完成後小組交流。

三、鞏固練習

看誰選得對

1.下列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A.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的藥物

B.非處方藥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因此這類藥物可以隨意服用,不會對身體引起毒性或副作用

C.中藥和西藥是根據其有效成分的不同來區分的

D.無論何種藥物,在使用之前都應仔細閲讀使用説明書

答案:B

2.當你的家人因腹瀉需要服藥時,你應該選擇下列哪種非處方藥

A.感冒沖劑

B.牛黃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諾氟沙星膠囊

答案:D

3.下列藥物已經過期不能使用的是(假設教學時間為2003年6月1日)

A.生產日期為2001年6月,有效期:三年

B.生產批號為020601,有效期:二年

C.有效期至2003年6月

D.失效期至2003年6月

答案:D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