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7W

教案的準備能夠幫助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制定完善的教案有助於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和教學要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5篇,感謝您的參閲。

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5篇

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篇1

設計意圖

幼兒以往對傳統節日的瞭解總停留在“聽大人説”的基礎上,並沒有真正切身的體驗。通過親手製作“菊花酒”,幼兒在觀察、探索中體驗傳統節日,瞭解“重陽節”的習俗意義更加深刻。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菊花酒的來歷及製作過程。

2、能合作加工製作菊花酒,瞭解酒文化。

3、通過認識、交流並製作菊花酒,產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菊花酒的來歷及製作過程。

難點:合作加工製作菊花酒。

活動準備

1、製作菊花酒的ppt課件。

2、用料:菊花、糯米、酒、生地黃、當歸、枸杞,煎煮好半成品的一份。

3、已製作好的菊花酒、空酒罈、稻草和布塊。

4、各類酒一小瓶(白酒、黃酒、紅酒等)、白開水、白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出示各種酒水,請幼兒利用感官分辨出菊花酒。

1、教師介紹準備的物品。

師:小朋友這些杯子裏分別裝了不同的液體,有白開水、白醋還有酒,你們能分辨出哪些裏面裝的是酒嗎?

2、請幼兒找出裝着酒的杯子。

3、引導幼兒從裝酒的杯子中分辨出菊花酒。

二、探索部分。出示菊花酒,幼兒觀察菊花酒。

1、聞一聞,感知菊花酒聞起來是香香的。

2、説一説,菊花酒和其它的酒有哪些不同?

(幼兒:菊花的香味、顏色是淡黃色等)

3、講一講,喝菊花酒的風俗。

(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釀製的,放至第二年九月九飲用,傳説喝了這種酒能夠延年益壽,從醫學視點看,菊花酒能夠明目、治頭昏、降血壓、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

三、介紹製作菊花酒的各種材料。

1、教師介紹各種材料,幼兒觀察並討論:這些材料是怎樣製作成菊花酒?

(1)逐一介紹各種材料:菊花、糯米、酒、生地黃、當歸、枸杞。

(2)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利用這些材料製作成菊花酒?

(幼:把菊花瓣摘下來,放到酒裏面、將所有東西洗乾淨都放到酒裏面。)

2、教師出示煎煮好的半成品,幼兒探討材料投放的先後順序。

師:這些半成品是煎煮好的糯米和洗乾淨的菊花,你們猜一猜製作時是先放哪一樣呢?

(幼:先放酒、先放菊花、先放糯米。)

四、播放ppt,介紹製作菊花酒的過程。

1、教師播放ppt,瞭解菊花酒製作方法。

(1)將菊花、生地黃、當歸用水清洗一下,放入鍋中加滿水,煎煮半小時後,過濾掉渣取汁。

(2)將糯米加適量水煮到半熟,瀝乾後加入第一步驟的藥汁蒸熟。

(3)將蒸熟的糯米藥汁混合適量酒麴,裝入釀菊花酒的瓦壇中,用稻草或者棉花圍住瓦壇來保温發酵,直到菊花酒能聞到甜味,即可飲用。

2、請幼兒模擬製作菊花酒。

五、操作部分。師幼共同製作菊花酒。

1、分組進行製作。

(1)出示已煎煮好的糯米和藥汁,幼兒將糯米藥汁和酒充分攪拌混合。

(2)將菊花酒混合物導入酒罈中,用布和稻草將在酒罈封裹。

2、 請幼兒將觀察記錄貼在封存後的菊花酒罈上。

(分時段進行觀察並記錄酒的變化)

活動反思

本次教育活動教師給了孩子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去探索、操作、實踐。在操作中教師能抓住時機,注重觀察,捕捉到幼兒瞬間的問題,並幫助幼兒解決問題,使其得到滿意的答案。

幼兒能感受到製作和合作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童年時期對世界的好奇、探究的慾望與衝動,可能對兒童將來走向科學之路產生神奇的影響。

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篇2

設計思路:

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我認真思考了一些方面的要求,活動的設計應該把握一些大的基本基調:首先,活動應該是綜合性的,打破分科教育的模式,在本次活動中語言活動、認知活動、體育活動等有機結合,體現從多方面的綜合;其次,活動是生活性的,輪子是孩子們生活中可以經常遇到,也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再次,應該是要活動性的,用滑板幫助烏龜解決問題、探索輪子的滾動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最後,還應該是開放性,它打破了過去僅從教材而來的教育內容,是對教材活動的延續和發展,是教材活動外的延伸,來自於孩子之前活動的興趣與生成,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活動結構,有圍繞問題交流討論的較緊密性結構,也有幼兒自由探索的鬆散性結構。

活動目標:

1、知道輪子是圓的,會滾動,能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

2、體驗與同伴合作運玩具的樂趣。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室內佈置各種有輪子物體和無輪子物體,如鞋子、滑冰鞋、滑板、玩具汽車、旅行包、玩具飛機等。

2、教學課件一個、小蝸牛圖片。

3、從廢舊雜誌上剪下的各種有輪和無輪物體的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談話導入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1)師:孩子們,今天是誰送你上幼兒園的?你們怎樣來幼兒園的?啟發幼兒説出帶輪子的車子。

師:今天小蝸牛和小烏龜也要上幼兒園,可是他們走得太慢,小朋友想一個辦法幫助他們?引導幼兒知道車子快。

師:為什麼車子快?引導幼兒説出輪子。

(2)出示滑冰鞋、滑板等教具,讓幼兒觀察上面都有什麼?(輪子)等觀察後讓幼兒説出輪子是什麼形狀的?(圓)它是怎樣滾動的?

師:蝸牛走路很慢,溜冰鞋來幫助它,滑板來幫助它。你們想一想,有了有輪子的溜冰鞋和滑板的幫助,蝸牛和烏龜的走路會怎麼樣?(很快)

(3)幼兒嘗試比較有輪子的物體和沒有輪子的物體的區別。再次感知體驗輪子的作用。展示各種帶輪子的玩具汽車,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具玩,感受輪子的方便。

2、啟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也有了不起的輪子?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讓孩子回答生活中有輪子的東西。)出示各種帶輪子的課件,讓幼兒觀察,討論。

3、利用遊戲引導幼兒感受輪子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遊戲:“運玩具”。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用手把玩具搬運到室外;另一組幼兒用旅行箱運玩具。比一比,看哪組運得又快又多?

4、師小結:輪子是圓的,會滾動,省時省力,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通過輪子的自述,孩子們對輪子的作用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讓孩子們到輪子的自豪,知道輪子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輪子是如何來幫助我們的。

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篇3

教學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無處不在。

2、能運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環境與材料

1、各種塑料袋、膠帶紙、棉線繩。

2、活動前與幼兒開展有關空氣的談話,瞭解幼兒對空氣的原有經驗,引發探究空氣的興趣。

一次備課

一、談話

1、幫助幼兒回顧:空氣確實存在,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氣。

2、我們在哪裏能找到空氣?

3、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二、捉空氣

1、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去相應的地方捉空氣。

2、教師指導幼兒實驗,並幫助幼兒將裝滿空氣的袋子繫好。

3、請幼兒相互介紹自己是在哪裏找到空氣的。

4、教師將幼兒的發言彙總小結,引導幼兒思考:還有哪個地方我們沒有找?那裏是否有空氣存在?

三、吹氣球讓幼兒玩"吹氣球"的遊戲,再次體驗空氣的存在。

四、空氣作用大引導幼兒討論空氣與人類生活的密切的關係。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帶圓的物體會滾動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狀的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並嘗試記錄。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方便麪筒、積木等。

2、幼兒座位前面地上貼點,標有“√”“×”的兩個筐,趕“豬”棒2根。

3、大記錄紙一張,小記錄紙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在活動室裏散放着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

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麼?請你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會滾動,把它找出來,放到打“√”的筐裏,不會滾動的放到打“×”的筐裏(過會收掉)。

2、幼兒操作,集體檢驗結果(請兩名幼兒來檢驗)。

3、認一認,各形體(圓柱體,球體,豐富“圓錐台”)

t:會滾動的東西里面可以分成幾類?它們是什麼形體?

小結:上下一樣粗,上下兩個面是一樣大的圓形的物體叫圓柱體。

不管從哪邊看都是圓的,不管往什麼方向推都能滾動的物體叫球體。

一頭大一頭小的叫圓錐台。

4、t:為什麼這些東西會滾動?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小結:它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圓的東西沒有角,所以會滾動。

二、遊戲“滾進球門”,探索不同物體的不同滾動路線,並記錄。

1、t:你知道這些圓柱體、球體和圓錐台它們的滾動路線是怎樣的?(自由討論)我們通過遊戲“滾進球門”來驗證一下你們的想法。

2、玩法介紹:兩人面對面,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集體聽老師口令“123,滾”,注意提醒幼兒觀察物體滾動路線。第二遍交換。

3、幼兒遊戲“滾進球門”(操作二)

4、集體交流遊戲結果

t:你在玩這些東西時,有沒有都滾進球門?(沒有)你遇到了什麼困難?

t:為什麼圓錐台滾不進球門?(圓錐台一頭大一頭小,滾動的時候會轉圈。)

結論:原來圓錐台滾動時會轉彎,不能滾進球門,而圓柱體和球體都能滾進球門。

三、遊戲“趕小豬”,探索圓柱體和球體滾動時哪個更靈活?

1、師一手拿圓筒,一手拿皮球t:我們知道了圓柱體和球體都能滾進球門,那你知道它們滾動時誰更靈活嗎?

讓我們通過遊戲“趕小豬”來找到答案吧!

2、出示“趕豬棒”,介紹遊戲玩法t:這個遊戲需要三個人合作,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繞過“兩棵小樹”。看看誰先到達,誰就靈活。

3、請兩組幼兒遊戲,其餘幼兒觀看結果。(操作三)

4、集體交流,得出結論。

t:你覺得“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誰更聽話,更容易趕?(皮球)為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難趕呢?

小結:我們趕圓柱體時,它只會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很聽話。

t:你們説球體的滾動路線是什麼樣的?圓柱體呢?(四面八方、直直的)

5、出示大記錄紙,帶領幼兒完成記錄表t:玩了這麼久,我們趕緊把它們的滾動路線記錄下來吧!老師這裏有一張物體的滾動路線記錄表,我們來看看。

t:你能看懂這些標記嗎?誰來記錄?

總結:原來圓柱體的滾動路線直直的,圓錐台會轉彎,球體可以向四面八方滾動。

四,延伸活動

1、t:今天,我們玩了這麼多會滾動的玩具,還發現了一個祕密,就是他們滾動的路線不同。平時在家,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玩一玩、試一試,把它們滾動的路線記錄下來,明天帶到幼兒園給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發一張記錄紙,回家記錄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源於幼兒的生活,生於幼兒的興趣,設置遊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培養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科學沉與浮教案反思篇5

?種子排隊》是大班的一節科學課,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

這個活動主要在操作中完成,從線條的頂端開始,一顆挨着一顆,並且在線條上,給種子進行排隊。我把線條分別用三角形、花、正方形不能的記號來表示,以防止幼兒視覺錯亂找不到線條。在活動中操作,大多數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排隊操作。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形狀、空間位置等一些粗淺的知識,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中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他們的發現,當我問起幼兒:“每一對的長短都一樣長嗎?”幼兒馬上積極的回答:“不一樣長。”我又問:“為什麼都是10顆,隊伍卻不一樣長呢?”有幼兒回答:“因為蠶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們的隊伍就排得最長。”小豪説:“黃豆圓圓的小,所以它們排得短了。”安琪接着説:“紅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看來,孩子們通過自己操作,更直觀的發現了三種種子的不同。

這次活動由於考慮不周全,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材料的準備。我給每組孩子共同準備了一份操作材料,但孩子們不能很好的進行合作,再加上由於黃豆等種子容易到處亂滾,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沒排好,花費了不少時間,就連集體討論時還在“鍥而不捨”地排着,影響了活動的效果。事後我想到,可以用kt板,上面壓上幾道凹槽來讓孩子們在上面給種子排隊,這樣種子就不會到處亂滾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