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教案的準備可以幫助我們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任務,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優秀的教案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反饋意見進行鍼對性的改進和優化,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登高》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登高》教案5篇

《登高》教案篇1

一、導入

1.考查格律詩文學常識。

2.檢查《使至塞上》的背誦情況。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死後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不過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的範圍。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機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56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三、朗讀課文

1.聽範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註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五、整體感知

本詩詩眼為哪一字?

明確:悲。

六、研讀詩歌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寫了幾種景物?詩人藉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選擇了淒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淒厲哀怨的猿聲,以及悽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迴旋飛翔的鳥羣等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無窮無盡的漂泊流離失所、老病孤獨的複雜情感,為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進行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麼?

明確:

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髮出壯志難酬的苦痛。

(2)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使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長;或者反過來説,歷史和時間越悠長,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1)詩中的“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不同,這裏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現在的“做客”是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登台?它又藴涵着怎樣的情感?

明確:登台,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台,是為了祈求長壽。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困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

(2)杜甫為什麼“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這種憂傷只能鬱結在詩中,鬱結在心頭。

七、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八、拓展積累

杜甫名句

1、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5、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15、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蹟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蹟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

22、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

31、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

3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九、作業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積累拓展的詩句。

《登高》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色彩組合繪畫登高的意境。

2、繼續培養良好的操作習慣。

二、活動準備

1、範例一幅、顏料(咖啡色、黃色兩種,紅色、黑色、藍色等)、粗細不同的筆

2、知識準備:登高

三、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每年的重陽節,爺爺奶奶們都要登高,你知道什麼是登高嗎?

2、小結:重陽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們親近自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動。

3、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登高”圖,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引導幼兒欣賞圖中人們登高的.情景。

(二)教師講解示範

1、先用藍色顏料畫山,留出石階的地方。

2、用深淺不同的咖啡色畫石階。

3、在紙的角上畫紅色的、扇形的太陽。

4、用深淺不同的黃色畫太陽的光芒。

5、添畫樹和人。

(三)幼兒作畫

1、提醒幼兒作畫的時候注意畫面的安排和整潔,並且不要留有空白

2、幼兒大膽、有序地繪畫

(四)、展示評價

展示登高圖,請幼兒説説喜歡哪幅作品,並説説喜歡的原因。

《登高》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閲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着“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峯)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痺。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着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

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鑑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鑑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説“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着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説,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説,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麼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麼登台?是為了祈求長壽。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台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台,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麼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登高》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鬱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規範、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

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

1 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於“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與三月九年級“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國小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裏,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二、《登高》的寫作背景(2分鐘)

?登高》向來被譽傳為名作,被明代的胡應麟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當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趁機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同時,唐與吐蕃等外族戰爭不斷。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詩人杜甫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各種苦悶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為了排遣苦悶,詩人抱病登高,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3分鐘)

1、播放錄音朗讀,找出本詩的主體情緒是什麼?(詩眼:悲)

2、聽老師示讀,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及停頓。

3、 大家自由朗讀,注意結合課文註釋,翻譯不懂的字句。

四、品讀詩歌(30分鐘)

1、[鑑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問題1:首聯利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共寫了幾種景物?

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問題2:這六種景物分別用什麼詞描寫的?

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形、聲、色、態兼備,十分凝鍊。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能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孤獨痛苦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問題3:我們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或者想象成不是一隻,而是多隻?

不能,我們得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淒涼。

2、[鑑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問題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們能想到什麼?

兩種景物:落木、長江。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意,傳達出年華易逝的感慨。

“不盡長江”傳遞的信息是時間的無窮,給人一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説,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問題2:能把這聯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嗎?

從表達技巧角度,此聯運用對比襯托,用時間的無窮襯托了生命的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相反,時間和歷史越是悠久無窮,就越顯得人生命的短暫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萬古長青。此聯“無邊”“不盡”,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種複雜深沉的情感藉助兩個修飾詞“無邊”和“不盡”表現得更為充分。這兩個詞與下聯的“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詩的境界更加雄渾壯闊,更能表達出深沉複雜的思緒。

總結:寓情於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鬱、悽清、悲愴的感情基調。如果説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麼後兩聯是什麼? 抒情。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問題1: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析此聯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一;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為氣”,節令淒涼,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終,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親,此其七;孑然孤“獨”,此其八。

羅大經對這一聯的總結的確極為精當,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萬里”:寫出了自己距離故鄉之遠,相隔千山萬水,思鄉之情,溢於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悲秋,是我國文人墨客的一種傳統文學題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説秋天的時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我們再聯繫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鄉。漂泊他鄉的人,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常”字,説明了什麼?它説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如果説“作客”他鄉,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麼“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淒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説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註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55歲了,這麼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悽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台”:詩人登上高台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悽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盪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台”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台”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走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負未展,疾病纏身,家鄉難回,知音漸少(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怎能不感慨萬千?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總結:大家看,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這就難怪此詩千百年來為世人年稱道。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並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而又疾病纏身老人,遠離家鄉,多年飄泊在外,在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獨自登上江邊的高台,面對着滾滾江水、茫茫蒼穹,禁不住慨然長歎。這是一幅多麼悲涼的景象啊!這其中任意一種意思就足以讓人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為了使這種複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1:聯繫當時詩人所處環境 説説尾聯中艱難二字的含義。

“艱難”指國家艱難,更多的是指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伴隨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己,更憂民憂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貧困還是發達,都是心懷天下的。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主旋律。

問題2:用自己的話説説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達了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所以極度遺憾,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老人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

問題3: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酒賞菊花。酒是中國人的最愛,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無論高興還是傷悲都要來上一口。在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但是現在的杜甫卻不能喝酒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小結:國家與個人的雙重艱難,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於是才有了滿頭的花白,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髮之多,詩人的潦倒生活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為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無法排解,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説,但卻又不説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説,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説了。不是不想説,也不是不能説,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説也説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説下去了。這就為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正是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特色所在:沉鬱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深摯。頓挫是指其表現手法的沉着藴藉,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迴。

五、結束語(6分鐘):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我們的靈魂彷彿再一次受到洗禮。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裏有對漂泊生涯的感歎,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的杜甫,那個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老人。下面讓我們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誦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詩歌,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詩藴含的深沉憂思。

教學重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賞析該詩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憂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有人對唐詩中出現出現最多的季節、詞語、顏色、場景、情感等詞進行過統計,分別是秋、不(無)、白、江邊、孤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登高》涵蓋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高。明代胡應麟《詩藪》:“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首詩好在哪裏?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登高》。師:學習詩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生:學生齊讀師:學習詩歌講求知人論世。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杜甫。同學們對杜甫可以説耳熟能詳了,並且課下做了課前導學案,請同學們看着大屏幕填空。生:學生填空,齊答。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讀準節奏師:請同學們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音和節奏。生: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師:指明學生來讀,讀時注意讀音和節奏。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其是否存在讀音和節奏上的錯誤。生:學生糾正讀音或節奏。師:教師正音並明確節奏。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和寫法:渚(zhǔ),“潦“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時注意“鬢”的寫法,由髟加賓組成,為形聲字。節奏方面,七言詩一般有四個節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單看句式,要聯繫意義的表達。

師:請同學們齊讀該詩,讀準字音和節奏。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解決。

生:該詩主要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重點疑難詞有:回:迴旋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百年:借指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髮。

師:大家再聽一遍範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情感美。

3、再讀,讀出情感

師:聽完範讀以後,大家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或詞,概括本首詩的感情基調?

生:悲師:因為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的,所以大家讀時語氣要緩慢、沉重,大家以緩慢沉重的語氣齊讀一遍詩歌,讀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賞析4、品讀,讀準詩情師:聽完大家的朗讀,老師認為同學們讀的感情並不到位,原因在於大家並沒有深入理會作者的悲情。下面我們就深入杜甫內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師:《登高》這首詩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前兩聯為所見,後兩聯為所感。後兩聯直接抒發作者內心的悲慨。請同學們思考後兩聯寫了作者的幾種悲,你從那些字或詞中讀出的?在思考的同時,注意圈點勾畫做批註。(學生思考3-5分鐘,同時多媒體呈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作背景,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陽節登高,倍感思親”。生:詩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纏重病。生:詩人悲在獨登台,倍感淒涼。生:詩人悲在萬里常作客,客居他鄉,濃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個年頭了,所以一個“常”字倍顯漂泊流浪之悲感。......

師:詩人還悲在艱難苦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一是指個人的艱難,生活困頓、壯志難酬:詩人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二是國事艱難,連年的戰爭,國家一片混亂,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苦恨是指極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無法挽救國家危難,壯志難酬,情感抒發達到了高潮。

師總結:個人的多病、羈旅的艱辛、壯志的未酬、時代的苦難共同構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聯更是一字一頓,形成了情感抒發的堵塞之感,這就是老杜沉鬱頓挫的詩風。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聖”。

師: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讀出這種為己為國的愁苦憂悶之情。

生:齊讀。

師:把握了詩人的情感之後,同學們感情更加飽滿,讀出了詩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錯。5、賞讀——緣景明情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會是什麼樣的呢。請大家朗讀前兩聯,找出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分別傳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小組探究合作。

生:風急: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風凜冽,詩人內心更加悲涼。天高: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湧上詩人的心頭。

師:正所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生:猿嘯哀,猿猴的叫聲淒厲悲慘,更加重了詩人的悲哀之情。師:詩人當時身處夔州,境內巫峽的猿啼以悽慘聞世,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悲哀之情可見一斑。

生:渚清沙白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生:蕭蕭,樹葉紛紛落下,自然界已進入了秋天,詩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暫。生:長江滾滾顯示出歷史和時間的悠久。

師:短暫的生命面對永恆的長江,詩人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

師:前兩聯通過詩人登高所見,將情藴含在景物之中,營造了一種廣闊雄渾、沉鬱而悲涼的意境,傳達出悲秋之情、壯志未酬之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寫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師:再把這四句齊讀一遍,加深對意象的理解,領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讀和語氣。

生:齊讀後兩聯。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我們能否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呢?

生:齊讀

師:這次同學們的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來已經把握了《登高》的內涵。

6、總結:《登高》一詩寫作者登高所見所感,後兩聯直接抒情,前兩聯寫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觀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觀情緒,景中含情。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詩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了對自身和國家命運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務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時期創作的有關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點,思考其帶給我們的價值和啟示。明確:

766夔州《閣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陽《登岳陽樓》

769湘陰《登白馬潭》

769長沙《樓上》

共同點:自身處境艱難,仍不忘國家和百姓。憂國憂民。啟示:古人云:“無事莫登高”,登高會觸及詩人內心的傷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屢屢登高,站在時空的高處,倍感自身的渺小與虛弱,感傷時事的艱難和民生的苦難,在登高詩中展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品格。我們要學習杜甫的這種品格,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有為青年。

五、課堂檢測背誦《登高》

六、作業1、熟背並默寫全詩。

2、完成鞏固案習題。

評測練習

一、情境性默寫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從高處着筆寫夔州的特定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出了飄泊無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俯仰結合,動靜相映,聲色並茂,對仗工整,字字精當,堪為典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用了六個意象,寫出了夔州秋天蕭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環境描寫,以猿與鳥的活動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無限悲涼。(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6)《登高》一詩中,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悲涼而又壯闊的景物特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這兩方面寫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聲音哀怨悽慘,色彩冷豔清淡,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描繪出有聲有色、動靜兼具的秋江圖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9)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淒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歲暮

①杜甫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鬆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佔。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交待詩人客居他鄉,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發生戰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敍述中,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境。

b.頷聯一個“犯”字,一個“動”字,寫出了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後內心受到的強烈衝擊,詩人心繫國家百姓的那份真摯情感躍然紙上。

c.頸聯“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諷刺和責問,表現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憤怒。

d.尾聯先來一個設問句:“濟時敢愛死?”點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壯心驚”收束全詩,“寂寞”二字,旨在表現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孤單寂寞之情。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並作賞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