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優秀5篇 教師的故事:如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4W

《小攝影師》是一本針對兒童的攝影教材,經過多年實踐,被證明具有較高的教學參考價值。本篇文章將反思《小攝影師》的教學方法,探究其優秀之處。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優秀5篇 教師的故事:如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第1篇

我一直覺得我的課堂缺乏靈性,語文是一個大而通的學科,不僅要準備充分,還要具備更廣博的知識來應對學生不時閃現的問題,和根據學生的水平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很多時候,我都在課堂上才發現問題,應對問題。這次的開課讓我認識到了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以高爾基發問,讓學生介紹一下高爾基,但是孩子們不是很積極活躍。在我班,這樣拓展類型的知識性問題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而那些積極的同學卻總是不厭其煩高高舉起那隻小手躍躍欲試,但很少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於是,我快速的將孩子們拉回到我的課文中來,一起讀高爾基的簡介,並藉此推薦高爾基的名著。

我會用大量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同桌檢查或在四人小組互查互讀,並自學課文讀一讀畫一畫。

總攬課文,概括主要內容。鍛鍊用一句話簡單介紹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小組討論之後,效果並不好,很多學生都會照着課文讀一遍。我出示兩個中心詞:照相、高爾基。學生在上面添加時間、人物和事情。這個樣子,降低了難度,學生都在搶着説。但是總是不舉手想到哪説到哪。這樣對學生説完整的話的訓練不太好,在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試圖從説完整的話入手,讓單個孩子單獨回答問題。

我從兩個人物的不同表現入手,找出相關句子並分析,高爾基通過哪些表現來幫助小男孩的',為什麼?小男孩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在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問題沒有主次,有深度的鍛鍊學生思維的問題較少。

首先是字詞方面,可是把字詞的大部分放到預習上,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字詞,也掌握的課文的閲讀部分,更有利於理解課文部分。其次,教學策略要有主有次,教學目標明確,給孩子一箇中心問題,讓學生髮散的找答案,討論,談體會。這樣走進孩子內心,總比只是單純地講要好。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優秀5篇 教師的故事:如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第2張

第2篇

?小攝影師》這課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質的。在學習討論重點問題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攝影師動作、語言、表情的句子,然後指導讀一讀,討論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説從他“鞠躬”、“擺弄”、“跑出去”、“哭着”等詞語和句子體會到了小攝影師有禮貌、對工作認真負責、懂得體諒他人、對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責等等。

從高爾基的語言動作的詞句:“來吧,我讓他們放你進來”、“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是個小男孩嗎?”中體會到高爾基非常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熱愛孩子,不讓雜誌社的`記者採訪,是因為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説明他是個不圖名利的人。既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詞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質。那麼,在擴展聯繫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兒還會不會回來再為高爾基照相?”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課堂很活躍。老師趁熱打鐵,請學生接着往下寫吧。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力、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在這堂課中應該説是比較好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使他們產生了想説想寫的願望。

第3篇

首先,非常感謝進修學校繆老師在百忙之中抽空來聽我的課,也對幾位同事在課後對我的課堂進行的詳細評價表示感謝。

整體而言,我的教學思路是清晰的,從導入到整體感知,到精讀品析,到最後的迴歸整體,一路下來課堂的結構是完整的,但可能就是為了追求課堂流程的完整和順暢,我忽略了學生的許多生成性問題,因此,這堂課似乎漏洞百出。

從導入環節來看,開始我是以提問的方式來問學生是否知道化石,並且在多媒體中展示了幾張化石的圖片,農村的學生沒有去過大圖書館,更別説博物館,所以這樣設計的目的就在於引起學生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接着就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邊看flash播放的`課文朗誦視頻,邊對照課本朗讀來整體感知,本意是想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閲讀中初步感知全文內容的,但我忽視了七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概括能力,他們剛剛從國小進入國中,認知水平和閲讀能力畢竟還十分有限,儘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經引導學生説出了許多關於這首詩歌內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沒有就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而展現的是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因為這些語句學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來,到最後只是限制了他們的思維罷了,所以,在接下來的備課和課前準備中我會更加註重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內容、組織語言的這一環節。

第4篇

五年級上冊有篇課文,題目就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講的是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讀完覺得“精彩極了”,父親的態度卻截然相反,認為這首詩“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斷言中努力前行着。

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學完《小攝影師》一文,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突然就有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的念頭。縱觀整節課的習得,孩子們的表現真的“精彩極了”,再細看每個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現“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在學習中,我先和孩子們一起梳理課文的脈絡: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過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後(第12~15自然段),並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時板書出課文的兩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爾基。在自讀自悟、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小男孩”和“高爾基”的語言和行動展開,而孩子們也總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兩人的心情變化,感悟兩人的優秀品質。

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這個彬彬有禮的小男孩的語言和行為所吸引,小湯從“鞠了個躬、請”讀出了他的有禮貌。小儀補充道,從“您”同樣可以看出他的有禮貌。關注語言、關注表達是語文課堂的.關鍵。有了同伴的引領,接下來的交流精彩紛呈,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

“小紙團”在第一堂課上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説:“從小男孩扔小紙團給高爾基,可以看出他很會想辦法,課文中有個泡泡也提醒我們‘這個少先隊員真會想辦法!’説明他真的很會想辦法,很聰明。”有的説:“小男孩的聰明還表現在他能用簡潔的話説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有的説:“從小男孩想出扔紙團這個辦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這樣的做法很大膽。”期間,我們也質疑了小男孩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這一做法雖然不禮貌,但出於“任務”(給高爾基照相,要貼在牆報上)的驅使,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而小男孩當時並沒有一絲一毫對高爾基不敬的樣子,因為當高爾基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馬上“鞠了個躬”。

那麼,從這個“小紙團”來看高爾基呢?孩子們認為,高爾基是平易近人的,因為他是個名人,卻沒有拒絕小男孩的請求。高爾基也是充滿愛心的,因為他沒有因為小男孩的舉動而批評他。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有禮貌、聰明、大膽、平易近人、愛孩子。

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少先隊員稱高爾基為“同志”覺得奇怪,於是,對於這個稱謂加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第7自然段中寫道:“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説:‘一切準備停當。’”這裏的“很久很久”也讓孩子們久久駐足凝望,通過對“很久很久”的解讀,使小男孩和高爾基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孩子們從“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認真,曉琪還從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機對着高爾基研究,到底哪個角度拍出來最好看,可見他平時就很會照相,於是得出他照相的技術也很好。

同樣是“很久很久”,對於高爾基的優秀品質感悟更深,孩子們體會到高爾基的耐心,對小男孩的工作積極配合,沒有絲毫的厭煩感,因為等男孩準備停當後,高爾基還側過臉來對着他微笑。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對於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聽着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看着孩子們一點點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興。特別是在課文的後面講到小男孩因為忘帶膠捲而哭着離開時,我讓孩子們上下文聯繫體會男孩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他們還是能結合“很久很久”體會到男孩此時因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而慚愧、失望、難過。

從對課文的體會和感悟中,孩子們的表現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閲讀的水平,由表及裏,對人物的品質逐步推進,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但是,靜下心來一想,整堂課中有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從未改變過,他們在思考嗎?有的孩子一臉茫然,他們聽懂了嗎?有的孩子乾脆低着頭做小動作,他們會有收穫嗎?

課間,我隨意叫了幾個上課極少舉手或不舉手的孩子詢問了一下學習內容,大多數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説:“聽了,我不來。”有幾個是一副受驚的樣子,一句話也説不出來,還有的直接承認自己在開小差,沒有認真聽,並表示接下來要認真聽。只有少數幾個能説出大概,想來是在認真聽。

面對這樣的語文課堂,作為教師,我似乎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是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優秀品質。但這樣的感悟和習得並不能面向全體,感興趣的孩子積極參與,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絕不罷手”的架勢,而興趣不濃或不感興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經一再地遊離於我們的課堂之外,那麼,精彩的課堂對他們來説卻是——“糟糕透了”!

第5篇

?小攝影師》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着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説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這是因為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國小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