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學反思8篇 從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汲取教學反思: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導師?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1W

晏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被齊威王派往楚國出使,教授楚文化,但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從而展開了反思與探索。晏子的教學經歷不僅受到當時楚國文化的影響,也對後來的教育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8篇 從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汲取教學反思: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導師?

第1篇

上學期,執教第十冊《晏子使楚》,有一片段印象深刻。

在深入閲讀課文後,對主人公晏子作總結、評價。學生都説得頭頭是道: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熱愛國家,不辱使命……這時,有一學生在下面低聲説:“其實楚王也很不錯啊,我就佩服他。”

大多數同學認為他故意裝作與眾不同,耍酷,班幹部和部分好學生紛紛責備他,一些調皮的學生暗中喝倒彩,等着看好戲。這時,我若裝作沒聽見,就顯得教師不能迴應,無法反駁,無論對這名學生或其他同學都喪失了教育意義。於是我想:好吧,就與你理論理論。

我説:“同學們都説楚王奸詐,仗勢欺人,你卻為他説話。那你説他好在哪裏?”

到了這步,他也不得不直抒己見了:“我覺得楚王還是比較講道理的。他雖然被晏子反擊、嘲笑了,丟了面子,但並沒有翻臉,還陪着笑,説明他很有氣度。最後,他還尊重晏子了,更看出他知錯就改,尊重人才,而不是打擊報復……”一番話説得還真有點道理,也帶動了另外幾個學生接着發言:“對,我覺得楚王其實也很聰明、厲害的,故意安排一個囚犯來嘲笑齊國人。”“楚王也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他也愛國的。”

我先肯定了學生的不同見解,又引導他們思考:楚王對晏子由蔑視到尊重,主要是晏子憑自己的機智通過鬥爭取得的;楚王想出用囚犯來嘲笑齊國人確實很有心計,但他的用意是壞的,所以不能與晏子的巧妙還擊相提並論。對於學生提出的楚王另外幾條優點,我沒有異議。學生為老師尊重他們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感到高興,也為自己的創造性的見解而頗感得意,更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隨着學生對文本閲讀、領悟的不斷深入,適時加以調整。

在本課中,那位學生也許是出於對他人眾口一詞的反感,也許是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大膽地為反面人物楚王説話,這種精神首先應該得以肯定和鼓勵。而且他能從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顯示出他對文本作了深入的閲讀理解,且這種解讀是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能夠提出不同於常人的.觀點,勇於創新,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和努力追求的。對這樣的生成,我們當然應把它視為珍貴的教學資源,納入教學內容,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流程。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而且必須具有這樣的胸懷,當然還應該具有巧妙點撥、善加引領的教學藝術。

事實上,這樣的機智應變、靈活調整,不但沒有阻礙既定目標的達成,還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提升了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精彩、靈動,成為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舞台。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8篇 從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汲取教學反思: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導師? 第2張

第2篇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本文承擔的重點訓練項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的.課文來説,我認為通過反覆的研讀,讀懂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駁,在此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人物的個性品質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本節課,我以教材為依託,帶領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從中感悟人物的品質。

本課教學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帶着學生還想繼續瞭解的問題,讓學生認真讀書,品讀文字。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教師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需要教師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理解文章內容。特別是讓學生在感觸深刻的地方學習批註,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學生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動作、語氣。

第3篇

本課故事性很強,所以本課的設計理念定位在讓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以讀促悟,以悟促演,走進文本,潛心會文。教師課前激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朗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並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時教師只需要做好“導演”這個角色,合理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表演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對文字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所以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就提高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在學習第二個小故事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們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靈活的教法、學法設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感受文本中人物智慧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悄悄點燃,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提高。

不足之處在於淡化了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首尾照應,行文緊湊,結構嚴謹,教學中應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在瞭解課文內容時,請學生按順序來講講課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很不錯的選擇,這對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很有幫助。

第4篇

回憶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全部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自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確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自動去讀課文,琢磨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幹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施展發明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換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情勢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緒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第5篇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敍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我做到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此基礎上,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最後環節的設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符合新課程理念。拓展周總理的幾個機智小故事,為的是更讓學生懂得,在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和侮辱時,應該誓死維護祖國的尊嚴,薰陶和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同時,引導學生多讀書,擴大閲讀量,通過讀書,進一步感受晏子的智慧。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台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第6篇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擺楚國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本人執教本課第二課時,根據新課標對高年段“閲讀敍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感受”的要求、單元目標“感受表達的藝術,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以及課後問題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為:1.聽寫“侮辱、矮小、規矩、柑橘、盜賊”等詞語,並結合以上詞語説一説故事主要內容。2.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繪聲繪色朗誦表現人物情感,並説出人物語言的言外之意,體會晏子機智應對、不卑不亢的外交家風範。3.聯繫課外資料,運用話語的言外之意學會得體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顯然,“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繪聲繪色的朗讀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楚王與晏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交鋒中,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畫出人物的話語,其次引導學生以提示語為抓手關注人物説話時的動作、神態和心理,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揣摩人物説話的不同語氣,體會人物的情感與想法,為下一步的分析晏子話語做鋪墊。如:學習楚王和晏子第二次交鋒的文段,我先請一位學生讀楚王的話語“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隨後引導其發現楚王説話時的動作“瞅”和“冷笑”,並在老師引導下讓學生正確做出“瞅”和“冷笑”的動作,最後加上動作再讀楚王的話語“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學生對於演繹性的朗讀躍躍欲試,由一位學生的朗讀帶動全班學生的朗讀,加上動作和神態的演繹,再追問學生“楚王,你看見晏子時心裏是怎麼想的?”“楚王們”紛紛答道“我瞧不起晏子。”、“我想給晏子一個下馬威。”、“我想給點顏色晏子看。”等等。

由此可見,扣讀導悟,是藝術性地融合學生的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進行朗讀,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揣摩人物説話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對人物話語的理解,更進一步促進文本語言的內化。

在情感朗誦的基礎上,重點研讀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鋒,運用三段論分析晏子話語的言外之意以及通過刪減對話作比較讓學生了解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如:在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鋒中有三次對話,當楚王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為什麼晏子不直接回答“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夠知道晏子回答這話會惹楚王生氣,但讀不懂晏子説話的應對策略。這時,我點撥學生關注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和“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兩句話中的“人”的含義是否相同?學生立刻意識到這兩個“人”的含義不同,楚王的“人”指人才,晏子的“人”指生命個體。繼而,我引導學生思考晏子為什麼答非所問,這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也沒有關係,只要再往下看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學生很快找到“裝着很為難的樣子”,我追問“晏子為什麼要裝着很為難的樣子”,個別學生能夠説出“晏子接下來要説的話會令楚王生氣,’裝着很為難的樣子’是為了得到楚王的赦免。”話語一出,學生們恍然大悟,晏子的“答非所問”和“裝着很為難的樣子”都是在設計圈套,為引出最後一段話做準備,所以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為順水推舟,設計圈套請君入甕。

?晏子使楚》文中晏子精妙語言的魅力和語言表達的藝術令人歎為觀止,若學生的習得僅限於理解與感悟,便成了走馬觀花。國小語文課程是一門關於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意味着,國小語文教學其最終歸宿是指向於語言文字運用。因此,在學習完課文後,我聯繫課外資料先讓學生閲讀材料一,嘗試分析理解商人與蕭伯納的言外之意。

材料一:有一次,瘦削的蕭伯納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機奚落他,便説:“人們看見你,就知道世界上現在正在鬧饑荒。”蕭伯納不慌不忙地予以回擊,説:“人們看見你,就知道鬧饑荒的原因了。”

在基本學會分析理解言外之意後,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話語的言外之意學會得體表達,學生閲讀材料二並完成填空,再次感受語言藝術的魅力。

材料二:一次,蕭伯納正在一條狹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個對他不滿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對他説:“我從不給傻瓜讓路的”蕭伯納答道:“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在文本中習得晏子語言之精妙,從而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正所謂“教學相長”,在課堂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既是相輔相成,又是互為碰撞。針對現實課堂中的教與學,我對本課做出了以下的教學分析與重構:

在研讀晏子話語時,分別採用三段論與類比推理分析“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和“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兩段話語。課堂中的表現,前者是學生的無言以對,後者是老師的蒼白呈現。無論是三段論還是類比推理對於學生的思維要求非常高,學生通過情感朗讀基本可以理解話語的言外之意,但是用三段論和類比推理去分析話語的言外之意,便顯得疊牀架屋了。

研讀“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時,可以通過填空補白理解晏子的言外之意,即“因為我最不重用,所以是_____人。因為_____訪問_____國,所以楚國是_____國。”

研讀“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時,可與“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作比較引導學生理解晏子舉例柑橘的用處在於委婉表達和增強説服力。

眾所周知,本課教學研讀重點是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而我的課堂引導學生研讀晏子話語的精妙之處止步於晏子説話的應對策略(即怎麼説),沒有更進一步點破為什麼這麼説——即語言的委婉。

在學習完楚王與晏子三次交鋒後,可對晏子三次的話語進行小結。結合歷史背景,明確晏子出使楚王的目的。可將晏子文本中的話語與言外之意的話語作比較,追問學生“晏子為什麼這樣子説話,而不直接説?”引導學生明白晏子採用直接的方式説,不但得罪楚王而達不到出使的目的,而且還會招來殺身之禍,百害而無一利。然而,晏子委婉的語言,既不得罪楚王,又讓楚王感受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因此,晏子話語真正的精妙之處是語言的委婉,教學目標3更準確表達為:聯繫課外資料,學會用委婉的語言得體表達。加之聯繫課外資料拓展練習用委婉的語言得體表達,聯繫生活,學以致用,更顯得順理成章。

第7篇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選擇這篇課文作為研究課原因有二:首先,從學生的角度講,一般都比較喜歡這種趣味性的故事,這為教學過程中的理解環節奠定了先天的基礎;其次,從自身角度講,我自己對歷史故事一直比較感興趣,喜歡晏子這樣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所以希望通過這種課文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一個人要像晏子這樣有真才實學,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完成這次課的教學之後,個人對教學前的準備,教學過程中的體會以及教學過後的反思感想做了一個簡單的整理,現貼上來,歡迎老師們批評指正。

1、講這節課前的準備比較充分,我看了幾篇優秀的案例和實錄,在借鑑的基礎上,選擇有用的材料為我所用,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充分的課前準備為在課堂上順利教學打下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呈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能夠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換詞比較理解、想象補充等一些策略、方法來達成預設的目標。

1、在講授這樣的文章時,應當創設一種讓學生討論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想碰撞的平台。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時,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從大處着眼,小處着力,找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所在。在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反思了一下,之前自己並沒有充分意識這一點;

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潛移默化地完成學習方法的指導。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巧妙地加以反駁。這三個小故事都有相通之處,教師如能抓住其中一個,按照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性的指導,學生則以同樣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兩個故事,就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朗讀指導的訓練還不到位。其實這篇文章學生一看就懂,內容上沒有必要深入挖掘分析,但是晏子的智慧體現在每次反駁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禮節風範,讓楚王惱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後賠不是:“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加以表演朗讀,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於一種寬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則可以通過朗讀,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學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

5、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當善於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不應只顧走教案),並加以巧妙指導,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通過這次研究課,我總結出這麼一個道理:一節成功的課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極強的調控指導能力和對教材的深入準確的理解。而這正是我所欠缺的,今後尚需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

第8篇

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教學中我在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和晏子與楚王的三次鬥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語言巧妙之處。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在讀讀、畫畫、議議中完成學習目標,達到學習目的,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感受了語言的魅力。

本課教學中我緊扣記敍文的文體特點,強化文體知識。首先利用知識樹帶領學生理清整篇課文的脈絡,緊接着讓學生明確楚王和晏子的三次鬥智內容。分別是“進城門”“初見時” “酒席上”。因全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的,所以每一個小故事都有起因、經過、結果;都有時間、地點、人物。因此學生在學習中能根據知識樹自然而然地總結出小故事的前因後果。

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本節課學習目標,讓“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從一上課便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小故事,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方法。首先,理清事件發展的脈絡。然後,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等體會人物品格。教學中我做到先扶後放,在全班學習第一個鬥智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學習後兩次鬥智,使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並在自主、合作學習中主動學會了後面的內容。

在本節課教學之中我能夠以學生的學為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總結學法,由不會到學會。並通過動手動腦地學習,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又達到了邏輯思維訓練的.目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可謂一舉三得。

知識樹的運用讓學生由瞭解本單元入手到理清本課脈絡再到理清事件脈絡,從而感悟到作者的寫法。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攏後收,先果後因,先找後議的方式,突出本課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閲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為,語言材料積累的多寡,是語文素養高下的重要指標。

在課堂上我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學生根據書中的描寫主動積累成語時,我不失時機地為學生補充成語“張袂成陰”並及時地説:“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裏。”這樣一來,使學生積累的語言進一步內化,並在運用中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總之,在整個備課過程中,由於對教案反覆修改,反覆推敲,因而對新課程標準領會得也更加深刻。對我校的教改實踐中,通過知識樹的運用把握更加清楚,並在課堂上做到人人清、堂堂清,這是我感觸頗深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