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説課稿8篇 才思激盪,與朱元思書共思索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3W

本文以“與朱元思書説課稿”為主題,旨在介紹朱元思的著作背景和特點,並通過對其課稿的分析,探討其獨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朱元思作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書法教學理念深受學界推崇。該課稿內容豐富,思路清晰,既能幫助學生提升書法技藝,又能培養他們的審美和創造力。

與朱元思書説課稿8篇 才思激盪,與朱元思書共思索

第1篇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選吳均自的《與朱元思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該單元是以(天人對話)為主題展開,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着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學生智力發展水平以及新課標有關要求,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3、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之所以把它定為難點是因為它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才能得出結論,對學生來説具有一定的難度。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合作啟發式教學法、點撥法。

針對學情及本課的重難點,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學法是:朗讀發、討論法和圈點勾畫法,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此設計的目的是: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學習有目標,學習效率會更高,所以上課前先讓學生把目標寫在黑板上,上課時老師對目標進行解讀。

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能加強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助於老師瞭解學生對教材的熟悉情況,更能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課前預習的檢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説,然後老師對重點常識再進行強調。

其次是字詞。老師題寫,學生在下面默寫,然後同位互相批改,對自己出錯的字詞,在練習本上再規範的寫上兩遍。

第三,朗讀課文。先指名朗讀,讓生作出評價,然後老師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

1、先是同位一對一討論,再小組討論2、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有小組代表寫在黑板上3、組內再次討論寫在黑板上的問題4、小組代表發言,老師適時點撥引導5、小組推薦代表逐句翻譯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不恰當的地方準備點評。

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加深對字詞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讓他們在閲讀、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諦。

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行為出發點,所以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自己整理,然後小組內分享他們的自學成果,最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這樣不僅加深了對字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積累了文言詞彙,解決了教學重點。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1、先讓學生在朗讀中圈點勾畫;2、小組長帶領全組成員,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3、各小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學在導學案上整理;4、生做點評,老師適當加以引導點播。這樣設計,是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解決了教學難點。

先讓學生自己做,然後展示答案,生對照答案自己評分,出錯較多的問題,老師講解。

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作者情感、文章寫法、學後感受等方面來總結。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難點,引領學生的思維。本節課的板書我想這樣設計:

總(天下獨絕) 分:(美 熱愛自然 厭惡官場 山奇志趣)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與朱元思書説課稿8篇 才思激盪,與朱元思書共思索 第2張

第2篇

?與朱元思書》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滲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為本單元第一篇選文,可見其在本單元及本冊的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餘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感出發,着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後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註釋後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後,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後,做口語複述練習。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鎮中學的學生,學生厭學,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於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人數多,且學生語文素養參差不齊,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表達自己的閲讀體會,大部分學生則習慣在課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維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本文教學我採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複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説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才能有所創新。對字詞的疏通,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在突破教學的難點上,採用辯論法,對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引導學生開展辯論,訓練學生髮散性思維的能力。進行拓展訓練時,採用練習法,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鎮中學的大多數學生。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奏鮮明,速度稍緩。

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

這一步是完成學習重點,我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實現和諧的生生、師生互動。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瞭解。接着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背誦課文,然後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篇小品文嗎?能説出你的理由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説出自己的感悟。我適當引導學生從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課文,去欣賞課文的美。

1、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麼?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結構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裏,異在哪裏?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麼?(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志趣美)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拋出問題: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導遊,我們應該怎樣向遊客介紹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的山水風物呢?提示: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採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於生機。

這一環節,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會複述,是學會寫作的一箇中間環節。

我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

這一環節,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我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本板書反映的是本文的結構內容和主旨,力求體現板書設計的簡潔性、直觀性原則,旨在更好的落實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的教學設計體現了:認認真真地讀,深深入入地想(討論),紮紮實實地練的閲讀教學規律。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讀、想(討論)、練,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第3篇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一定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吧?文章描寫了三峽*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大家可以通過比較閲讀,看看兩篇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麼異同。

縹(piǎo)湍(tuān)軒(xuān)邈(miǎo)泠(líng)

要求: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奏鮮明,速度稍緩。

a.先自主學習,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難懂的詞語,由教師提問或者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解答。

b.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弄懂全篇。

第4篇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單元是文言文教學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其中《與朱元思書》是一篇描寫山水景物的精品,不僅讓我們體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時還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選次文,意在繼續學習名家描繪山水景物的名篇,繼續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繼續欣賞山水遊記的優美意境,繼續提高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閲讀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結合本課的內容和地位、學生的認知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幾點:

1、瞭解吳均的作家作品常識,能正確有感情朗讀、誦讀課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進一步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體會文中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和駢散結合的寫法。

4、品味優美的寫景語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熱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需重點介紹多層次、多角度描寫景物的寫法(入微的觀察,抓住景物的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熟讀成誦感受文中優美的意境確立為教學重點)。

由於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九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上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確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為教學難點,同時也是教學重點。

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學生以有的閲讀文言文的能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朗讀、誦讀教學法、資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師生立體交流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

又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學習,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質疑,自主合作,發揮想象,養成自主勾畫圈點批註的學習習慣。

藉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彌補傳統教學設備的不足,達到快速信息整合。

伴隨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體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讓學生就圖片談感受,初步審美之後設計如下導語進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南朝吳均早有鑑賞,下面就讓我們一同閲覽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信。

首先,教師範讀指導。然後學生反覆朗讀,達成誦讀的.效果之後,再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自主參照註釋和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互相監督補充。然後歸結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交到課堂,師生再共同討論解決。這一設計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我提出二道問題讓學生思考:(1)文章的結構美在哪?(2)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個字來寫水和山的?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

作以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鼓勵他們説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近就加以肯定,重在讓學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過動靜結合、聲色融合、詳略得當、遠近互補來寫景的。進而解決了教學重點。

我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寫給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辨疑,説出自己的體驗,這既訓練學生對課前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整合,又需要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深入挖掘賞析,經過討論,教師點撥,最終達成學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難點。

5、課堂隨機問答檢測可以是詞句釋義,也可以是背誦課文。

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作引導: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內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識?

重在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總結,,以反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然後再教師強調重點。

以“給朱元思的一封信”為題,用現代書信的格式完成一篇習作。

讓學生在文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設計一段導遊詞

(這樣的設計意在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雙語表達能力,進一步欣賞山水寫景的特點,一舉多得。)

第5篇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與朱元思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進行説課。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該單元所選文章均為寫景抒情的散文,感受我國山水之美,激發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本文是作者寫給好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文章既描寫了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名逐利之輩的藐視之情,藴含了對好友的規勸。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八年級的學生處於半成熟半幼稚的階段,他們好奇心重,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慾望。在文言文的閲讀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基於此,按照新課標對教學目標的三大維度的倡導,我結合本文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達到誦讀成誦。感知、理解課文內容、並將重點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積累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精讀文章寫景部分,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理解作者避世退隱的理想,感受與好友的友情。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精讀文章精彩的寫景部分,學會文章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難點則是感受自然山水之美,體會作者退隱避世、寄情山水的理想。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教學過程,無論是教還是學,方法得當,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秉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教育理念,具體採用朗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進行教學。

愛因斯坦説:“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麼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樂學”、“善學”。

首先,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疏文意,解決文章生字詞,掃除閲讀障礙,能流利正確的朗讀課文,並背誦。

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山水之美,理解作者避世退隱、寄情山水之情,啟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首先是導入環節。這一環節我將採用圖片導入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播放一組祖國山水圖片,讓學生欣賞感受祖國山水的美好。再播放富春江上的美景,以此引入課文,“歷史變遷,那麼一千多年前的富春江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跟着吳均一起遊覽富。春江之美吧”,導入本文,並解題“與”是“書”,朱元思是作者的好友,書是寫信的意思。並藉此讓學生將課前蒐集的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進行分享和交流,全班合作瞭解作者生平、課文寫作背景,為後面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應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本環節通過圖片形象直觀的展示祖國山河的美,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嚮往之情,讓學生儘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氛圍。

首先,我會檢查課前預習情況,重點解決文章的生字詞,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彙。然後,讓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時注意語速、停頓、重音、節奏。在學生朗讀以後,播放朗讀示範音,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之後,再次朗讀課文,體驗效果,教師鼓勵學生,作必要的點評。

其次,由於課前我已經讓學生自疏文意,但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有些疑難問題難以解決。此時,我讓學生前後桌合作討論,解決疑難。小組討論後讓學生逐段翻譯,採用生生互評、教師點撥的方式將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解決掉。如“風煙俱淨”的“淨”不是乾淨,而是消散。乘此讓學生積累相關的文言詞彙。教師對一些文言現象進行重點指導,如通假字反——返。古今異義詞——評,詞類活用——東西等。新課標指出,“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足”。基於此,我設計了以上環節,並且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此環節佔用時間不多。

本文一共三個段落,首先我會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段落大意(板書—第一段,總寫),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並重點研讀課文第二段第三段。

讓學生精讀第二段,找出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異水”?運用哪些方法?學生基本都能找到文章描寫了水清流急的特點,對描寫方法的歸納卻不一定到位,教師可適當點撥,讓學生理解動靜結合的寫法。

精讀第三段,找出作者描寫奇山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受,這裏是本節課的難點。我會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結合前面對作者本人的瞭解,使學生體會作者避世退隱,寄情山水的高尚情操,理解作者勸友歸隱的用心。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閲讀教學應引導學生專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基於此,我設計了以上環節。

新課標提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這個環節我會將以前所學的《三峽》與本文進行比較閲讀,請學生找出兩篇文章共同點和不同點。《三峽》也是一篇寫山水的散文,但其側重於四季的水的特點,主要是為了介紹三峽的地理位置。

再次朗讀課文,並對教學知識要點進行回顧,強化學生記憶。

佈置作業,設計了兩道作業。一是必做,背誦課文。二是加入你是導遊,你要向你的遊客介紹宮壽江的景色,你會怎麼介紹?第一個作業要求學生背誦,以加強豐富積累,增強體驗。第二個作業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第6篇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並默寫全文。

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鑑賞水*。

4.通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1.朗讀法。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幫助學生背誦。

2.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在相互討論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文意。

補:吳均出生寒賤,自幼好學而有超羣的才華,所作詩文,深受當時行家稱賞,其文章風格清拔而有古氣,時人效之,稱為“吳均體”曾做過吳興主簿、建安王偉記室、國侍郎等官後官至奉朝請。他為人耿直,因私下寫《齊春秋》,並如實地記錄了齊樑間的歷史,蕭衍“惡其實錄”,便焚其書稿免其官職。不久又奉詔撰寫通史,未成而卒。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四、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或請老師回答

2.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淨,高爽晴空一塵不染,與青青遠山融為一色。

像老鷹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峯,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就平靜下來。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那樣陰暗。

(一)第一段寫自己遊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水總的印象。“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説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羣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者乘船隨着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一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學生齊讀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來應該圍繞“奇山異水”來分別來寫,山之奇,水之異。

明確:從“水皆縹碧”到“猛浪若奔”寫的是“異水”。

(2)、文章有沒有直接寫水深?“千丈見底”是不是寫水深?

明確:沒有,“千丈”是寫水深,可是“千丈見底”就是寫水清了。

明確:“甚箭”,是甚於箭,比箭還快速。“若奔”,像奔馬一樣。

(4)“於”字在這裏省了。看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5)大家看看以上寫異水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和最後一句,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後一句是間接描寫。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最後一句是動態描寫。動靜兩兩結合,直接間接描寫兩兩結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説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説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的色和動態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啟發:大家知道,山是靜態的,生長時也是默默的,可是,這裏24個字,就寫出了夾岸高山昂揚的生命力。這種寫法,叫什麼?

(2)、是從視覺,還是從聽覺來寫的?寫了哪幾種景物?

引導:通過聽覺來寫的。有的泠泠作響水聲,有的嚶嚶成韻鳥鳴聲,有的千轉不窮蟬叫,有的百叫無絕猿啼。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喧鬧、非常嘈雜的景象。對吧?——大家再仔細品一品。這是一種嘈雜的氣氛嗎?

分析:這裏表面上喧鬧、嘈雜,實際上,卻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諧的聲音,沒有社會上、官場裏、商場裏,那種人聲鼎沸。這種嘈雜,是一種天籟之聲,是上天構造大自然,讓所有這些動物發出的真實的聲響,是非常潔淨的聲音,它們發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之聲,更不是風嘯嘯、馬悲鳴,刀槍劍戟衝撞的廝殺之聲!

師:這裏的聲音,都是安靜的',“潔淨”的。所以這是以鬧來寫靜,或者是,以表面的繁雜來寫單純。

小結:寫山,突出“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峯。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競上”“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峯峯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清越的泉聲、悦耳的鳥聲、延宕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於聽,動靜相生。

(4)“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句能理解嗎?

點撥:鳶,一種兇猛的鳥。戾,到達的意思。飛得非常高的鳶,比喻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峯後,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經綸,就是籌劃,治理。籌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是作者的感慨。

小結:具有高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峯,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着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羣峯,扣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對史學有研究。他也曾經做過閒散的朝官。他曾經撰寫《齊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書免官的懲處。正因為有這樣的遭遇和經歷,面對這樣的美景,作者自然產生對大自然的留戀、嚮往之情。可是,這裏“望峯息心”、“窺谷忘反”説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人,那些在官司場乃至商場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們如果見到這樣的美景,一定會放棄自我的事業,迷途知返,陶醉在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慮考慮,這是寫人呢,還是寫山水呀?

明確: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異、獨絕。文末點題

(7)怎樣理解“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作者留下這兩句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作者乘着船,在剛剛發出那番感慨後,船繼續前進,江面上又出現了一種景觀:*高大繁茂的樹木,把整個江面遮蔽了,好像一個大帳篷,船就在這種籠罩中慢慢前進、慢慢遊弋,一會又到了江面稍寬的地段,“橫柯”變成了“疏條”。短小精悍,詩中有畫,這就有名的“吳均體”

提問: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詩文都講究情景相生,請反覆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

如: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3:“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險峯幽谷奪人心魄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裏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現。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1.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明確:“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着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為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明確:“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為“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明確: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遊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遊”“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

明確:“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明確:“夾岸”描述高山聳峙於富春江,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峯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徵,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明確:不但寫出了山峯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個爭着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力,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明確: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徵,如蟬鳴;有的又為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説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響,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徵。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鳴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着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徵。

第7篇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紀下冊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書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意,無不浸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的一篇書信,作者描繪了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裏富春江上雄奇壯麗的景緻,流露出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事退隱的高潔志趣。

過程方法目標: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情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積累許文言詞語,欣賞文中之景。細心品味感悟文中之情。理解文中之情。

教法,科學合理的教法能夠使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的統一,基於此,我將採用的教法是朗讀法,點撥法,情景教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 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力求讓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活動。

學法,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實處,我採取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我將採取以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藉助多媒體顯示富陽江沿岸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形成對富陽江美麗風光的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請學生藉助4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積累文言詞語,發揮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其次學生自讀並翻譯課文,然後請同學朗讀翻譯課文,教師予以指導糾正。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合作探究,精讀品味。學生分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4、拓展延伸。三峽也同為寫景的文章,將三峽和與朱元思書相同點和不同點。瞭解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

第8篇

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篇目是《與朱元思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進行説課。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清新明麗而又短小精悍的駢體文。文章清晰地描繪了富春山水的自然景色,在字裏行間呈現給讀者一幅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富春山水圖。

八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知識,能夠讀懂簡單的文言語句,但仍需積累文言知識,同時學生的認讀能力較強但理解能力較弱,仍需老師進一步培養。

基於以上教材、學情分析,參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提問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作為現代教育媒體,具有多樣性、形聲性的特點,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法能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點撥法能引導學生自學,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引導採用的學法是朗讀法,朗讀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熟悉理解課文。

我採用問題式導入法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隨後,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兩幅畫面,即學生眼中看到的畫面、課文文字中呈現的畫面。在播放範讀時,我給血紅色呢個展示了富春江的圖片,讓學生對富春山水有了較為形象、直觀的認識,這就是眼中畫面;在走進文本後,梳理文章大意,同時概括異水、奇山的特點,這樣,在理清文章脈絡、落實重點字詞的同時,讓學生看到一幅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富春山水圖。然後,採用歸納總結的方式結束本課。最後是作業佈置。

我採用的是詞語式板書,這種板書能夠簡明概括主要的教學內容,能夠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記憶。

?與朱元思書》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清新明麗而又短小精悍的駢體文。本單元所選詩文,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浸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與朱元思書》清晰地描繪了富春山水的自然景色,在字裏行間呈現給讀者一幅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富春山水圖,浸透着作者對自然、人生的感悟與思考。

八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知識,能夠讀懂簡單的文言語句,但仍需積累文言知識,同時學生的認讀能力較強但理解能力較弱,仍需老師進一步培養。

同學們,昨天已經讓大家預習了《與朱元思書》,為了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在走進文本之前,我提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課題《與朱元思書》中“書”作何解釋?

第二個問題:這一篇文章,作者描繪了我國哪一條著名的河流?

富春江山環水抱、風光迤邐,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那麼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富春江又是什麼樣子呢?帶着這樣的問題,我們把課文齊讀一遍,同時注意文章中一些字詞的字音。(根據同學們的朗讀情況,提醒字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