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反思7篇 "探究八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實踐,傳承和昇華教育思想"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3W

在八年級這一階段,語文教學需要更加註重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鑑賞能力的培養。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需要不斷反思自身教學方式和內容,探究更為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就八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進行一些反思和探討。

八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人教版《我的母親》(胡適)是一篇自傳體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寫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寫的母親對我做人方面的深遠影響。

在處理這一節課的時候,考慮到教授的是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接觸到有關胡適的文學常識,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處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梳理課文的結構。然後,重點處理課文對母親的描述,寫了幾件事以及表現了母親的怎樣的品質。最後,便是當堂檢測。

整堂課下來,首先是沒有完成課前的打算,課前的預設不充分。在講授的內容上,不能做到精講精練,切實做到使學生在課堂之上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八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列夫·托爾斯泰》是傳記《三作家》的節選,選文較長,共9段,內容單一,全部是對托爾斯泰肖像的描寫。要在一節課堂上把這樣一個長文處理好,首先就碰到了兩個難題:

一是文章太長,在課堂上學生全部讀完一遍至少要10分鐘時間,但從教學規律閲讀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學環節;

二是文章內容單一,引不起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果學生不熟悉托爾斯泰的話,在文本理解上會有障礙。

我想在上好這節課,就必須解決好這兩個難題,在教材的處理上尋找到恰當的切入點。

這篇選文的內容單一,但同時應該看到,這正是本文的一個特點:一方面展現了托爾斯泰的外貌徵,另一方面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內心世界。只要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文本閲讀還是容易進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在課前介紹了托爾斯泰的身平經歷及主要成就,再讓學生説出自己想象中貴族出身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會是什麼樣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視覺感,讓學生好奇本文的寫作語言。

基於文章比較長和結構上的特點,我做了大膽的構想,將文章切割成兩個部分來進行閲讀。先讀前五段,這部分是對托爾斯泰外貌特徵的刻畫,突出人們對他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然後讀後四段,描寫的是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內涵——人的高貴不在於外表而在於靈魂。

1、請學生將自己課前對托爾斯泰的想象與課文中描寫進行比較,發現不同,再談體會。

2、體會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和精妙之處。

這部分是重點,我將介入錢鍾書先生對於閲讀比喻的看法:“錢先生的《管錐編.毛詩正義.有女同車》條中,通過一大段精彩闡發,指出對於文學作品中的比喻,我們應當領會其“情感價值”,不要執著其“觀感價值”。也就是説在比喻釀造出的特定語境中,要神會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於實在之象。如“杏臉桃頰”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個常語,將女子鮮豔潤澤、光彩照人的臉龐一下子全描寫出來了。如果我們不用“情感價值”去理解,而僅從“觀感價值”着眼的話,那將大煞風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臉頰果真為“桃杏”,豈不成了怪物!文學作品中的比喻用繪畫和雕塑表達不出來,也是這個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們坐實當真,依此畫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學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離,同而存異,不能取彼代此、納此入彼。”這樣能使學生在體會比喻時更精確、更深入。

在這部分中,我還引入羅曼·羅蘭《名人傳》中對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並與課文比較,發現兩者筆法的異同,從而進一步體會比喻的妙處。

3、分組討論,體會課文描寫人物的表達效果。討論後使學生明確:課文前半部分描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與後文描寫眼睛形成對比;着力描寫眼睛和目光表現大文豪的不平凡之處;通過外貌描寫揭示人物內心精神世界。

這篇文章,我把它分為前後兩個部分,以比喻及誇張手法的表達效果為重點,學生的興趣有了,對於比喻誇張的表達效果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實現了長文短教。

第3篇

盼望着,盼望着,終於盼來了我崇拜的宋先生,期待着將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呈現在他眼前。然而,事與願違開課不久,由於學生沒有完成我佈置的作業(這項作業直接影響到我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課堂上我不自覺的就帶出了一股怨氣,沒有了情緒,沒有了激情,居然破天荒的放任一堂課自生自滅,結果可想而知……

宋先生評課過程中,沒出息的我忍不住哭了,不是因為他指出了我的不足,而是覺得自己“丟人”了,在幾經周折精心設計了一番後終究以“丟人現眼”告終……

哭夠了,靜下心來,該是反思的時候了。導致本節課失敗的原因如下:

首先,徹底忘記了自己“身為人師”的責任。這一點是不可饒恕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早已將之拋到九霄雲外。我心中只想着,如何利用學生將我的教學設計展示出來,學生不過是我藉以利用的“工具”而已。當學生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業,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的時候,我怒髮衝冠,“好好的一堂課,就毀在你們這羣不學無術的倒黴學生身上”這是我當時強忍住沒有吼出的心聲。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身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不去想該教學生點什麼?怎麼教才更好?那麼多學生沒完成作業,這種具有共性的問題,原因究竟是什麼?而只一心想着這羣“道具”質量太差,簡直是毀我的手藝。何等的自私啊,可以説這是身為教師的恥辱。還好,終究上天對我是厚愛的,他及時對我當頭棒喝,敲醒了我,讓我想清楚,身為教師的職責

其次,對於“課堂生成”應付不夠自如。這一點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任何一堂教學設計都不可能一絲不差的完全依照設計者的意願實現,其中必然會分生枝節。成功的教者會巧妙的利用“教學生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的更明白,自己教的更輕鬆。我今天犯下的錯誤就是,死抓住自認為精彩的教學設計不放,一心一意要展示,以博得讚賞,而全然忽略甚至可以説是“視而不見”學生的感知點與我自己教學設計之間的分歧,課堂上完全自説自話,無視那一雙雙漠然的眼睛。老師不因學情而教,而為了表演而教,把課堂主體都不放在眼裏,不失敗天理不容。

第三,對於教材的把握過於迷信名家的設計,而忽略了自己學生的學情。單純的迷戀名家教學的精彩片段,獨特設計,一心想推陳出新而陷入華而不實的誤區。應像宋先生所説,每一步都落到實處,字詞、朗讀、理解、賞析、運用每一步都要練的紮紮實實,訓練課後題認認真真的做,目的是訓練學生答題的規範性。

?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我將仔細研讀,吃透課堂教學每一步細節,讓課堂嚴禁實用起來。

痛定思痛,知恥而後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4篇

做老師已經整整十年了,職業熟悉度麻痺了曾有的熱情。9月22日,一場語文教學比賽激活了從前的教育情結。課後,心中一直承載着重壓,也許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了——

一直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分解”,如何對知識進行化難為易的處理,如何在梳理之後讓學生愛上語文。《信客》教學的第一環節中,我進行了三次知識分解嘗試:第一次是為文章的四個部分擬小標題,結果失敗;第二次複述文章的主要情節,結果失敗;第三此次歸納文章動人的故事,結果依然失敗!我茫然了,難道課改之後的語文教學已經無需如此的梳理了嗎?

隨之而來的思索令我更加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彙總”?依然是《信客》一文,我一直想找到一個能夠以點帶面,貫通全文的切入點,但怎樣的嘗試都無法達成心願。最後,一位恩師指點我,可以從課後的一個問題入手提挈全篇,問題是:年輕信客死後為什麼留下遺願,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問題看似簡單,竟把全篇的精華串連。欣喜之餘,我懂得了:原來在語文教學領域,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一位老師告訴我,每一節課後都問問自己,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説實話,很多時候我不敢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無法面對良心的拷問。《信客》之後,我不得不問自己對學生的給予,結果汗顏不已,因為我無法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説法。也許除了語言的薰陶、形象的積累之外,那節課我給予學生的真的寥寥!

於是我為自己追加了一個問題:《信客》的賽課令我學到了什麼?概括説來只消兩個字:震驚!為了一節比賽課,我會查那麼多資料,進行那麼多的嘗試,不妨回頭看看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讀讀參考,想想技巧,之後便欣然登場了……有多少節課留下過遺憾我已經説不清了,現在想來除了震驚也只有震驚了!

賽課已經告一段落了,但我卻有了終生難忘的收穫:我知道,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第5篇

首先,課文的主題非常貼近學生實際。課文以質樸真切的敍述語言,再現了中國傳統社會一位既普通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很好地表現了母親那無比誠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每個學生對母愛的感受盡管不同,但這一血濃於水的人間最愛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則是無價之寶。

其次,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教育教學。在上課前,我讓學生如實地介紹自己的母親的性格:有説温柔善良的;有説焦躁潑辣的;有説任勞任怨的;也有説沒有主見的……學生眾説紛紜,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後,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以感知文意,進而在老師的點撥下歸納文中的母親性格。由於有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大家分析胡適母親的性格時絕大多數同學顯得得心應手。

最後,我在總結語中這樣説道:“如果我學得了不拿別人一針一線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丁點誠實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謝我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慈母。”看着同學們伸頸、側目進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愛所滋潤了。

第6篇

?雷電頌》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斷,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靈獨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詩,文章通過對風雷電的呼喚表達了主人公對光明和渴望和對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現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徵意義,這是本文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我雖然仔細地備過課,但總覺得知識點繁多,也沒有把握能夠講好,似乎不管怎麼備,心裏也沒底。

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和課文關的文學常識,如戲劇的知識、作者情況和主人公屈原的相關信息(提前佈置學生回去蒐集),介紹完這些信息已經過去了半節課的時間。接下來,我給學生範讀了課文,並儘量做到聲情並茂,其實在讀課文過程中我腦海裏反覆在想下一步怎樣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課文讀完後,我發現學生好象沒有馬上從課文意境中回過神來,於是停了片刻,沒想到片刻之後學生竟然鼓起掌來。這是事先沒有料到的,於是抓住這一契機,説道“謝謝大家的誇獎,但是讀的好在哪裏呢?”“語調、語氣處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經大家這麼一説,我問道“那你從我朗讀中聽出了什麼感情?”學生舉手人數眾多,發言踴躍,有“一種強烈的憤怒”,有“對好的事物的追求”,通過互相補充,歸結為是對“光明的熱烈追求和嚮往。”其實這就是這篇文章內容方面的重點,緊接着我們根據這兩種感情將課文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並概括出了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結束這節課之前,照例有一個質疑問難的環節,我“這節課同學們都表現得相當好,那麼誰還有什麼疑問嗎?”這時一個平時並不愛發言的,起來問道“老師,文中對光明的渴望表現在哪裏?”雖然象徵這個知識點沒有涉及,但從表面上來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所以有就回答説“因為文中反覆在大聲地呼喚風雷電,而風雷電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後我總結説“這個同學提的問題很有價值,也是們下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就這樣一節本來沒有多大把握的課,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重點,並自然過渡到了下一節課的內容。

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不經意間的一個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前提必須是要充分地備好課,將教材的內容裝到腦子裏,只有這樣才會在思維的火花閃現時及時抓住並有機地融會貫通。教師我的學生學生説的的説的説的我我我我的的的有學習

第7篇

沒有反思,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就沒有飛躍。反思是思想者的靈魂,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既可以及時彌補教學中的“遺憾”和修正“失誤”,又可以為今後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有利於優化下一輪的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專業水平。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滿堂灌,氣氛枯燥,學生沉悶,而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給老師留出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使我們能擺脱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充滿活力。

在《陋室銘》一課的教學中,因為是文言文,我總擔心學生不理解,學不來,因此整節課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一堂課下來往往成效不大。課後我作了反思: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包辦太多,缺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養,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我還忽略了本課的一個重點: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在誦讀文章中體會文章的意境。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讓學生的讀中體會,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