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篇 反思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探究優秀教師的祕訣與經驗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8W

本文主要反思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的現狀,呼籲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儲備基礎知識的階段。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為優化國小語文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篇 反思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探究優秀教師的祕訣與經驗

第1篇

?風娃娃》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第四單元第16課。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優美的童話故事,語言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這個童話表達的是:在為他人的勞作中體會人生的快樂。老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巧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想象,培養擴散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語文教學應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閲讀氛圍,讓課堂充滿童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基於以上觀點,我在教本課時通過巧設情境,以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為主線,即以一封擬人化風娃娃的“救助信”清新導入,讓孩子們耳目一新,激起了他們的學習的興趣,喚起了他們的責任心。有了這份情感的牽引,有了這樣的期待視野,孩子們就會產生強烈的閲讀願望,並貫穿全課。努力做到課伊始,趣已生;課行中,趣正濃;課雖盡,趣猶存。讓學生學有情趣,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沃土,成為一次有滋有味的精神會餐。

教學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風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過閲讀課文,學生能很快找出風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風車、吹帆船、吹風箏、吹衣服、吹小樹等。讓學生整體的瞭解課文。接着又問: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這個問題也難不倒學生。

新課程提倡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己鑽研課文,學懂知識,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作用應突出體現在為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為學生學習“學習方法”的幫手。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風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體現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而且學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興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讓學生增強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接着又請學生讀課文,提出你在閲讀時,哪些地方你不懂?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斷斷續續、縴夫、船帆是什麼意思。”等問題。有些問題其他同學知道的,我就請其他同學來解答,有些比較難的',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的問題,就由我來講解。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説明他在閲讀時動了一翻腦筋,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尋找答案,但還是不明白。就好象讓孩子摘桃子,沒摘到,就差跳起來這一步。教師在這時助學生一臂之力,學生主動地聽講,記憶就非常深刻。

學習不能脱離實際生活,還應和生活相聯繫。風娃娃還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嗎?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來説説看。學生踴躍發言。風娃娃會給幹活乾得很累出汗的人們擦汗,帶來涼爽;風娃娃會關窗,有時把玻璃也打碎;大風有時會把房子吹倒等。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們説出了風的許多好處和壞處。其實風娃娃一心想做好事,為什麼會做壞事呢?我們小朋友中間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呢?其實也有,你好心幫別人,人家不領情。不但不感謝你,反而埋怨你。通過舉例子,讓學生明白其實你有時候也像風娃娃好心辦了壞事,啟發學生做事是不能一廂情願,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全面地考慮問題,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認真動腦,少做傻事,快快長大。

一、“我想來採訪一位風娃娃,你為什麼感到快樂?”

在教學的最後提出這兩個問題,其實是對課文思想的昇華,是讓孩子來説説自己對課文的感受,與同伴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課程標準裏説到“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受,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點上,這節課上是做得還比較好。在低年級就堅持讓孩子這麼感受這麼交流,培養一種良好的閲讀的習慣,對將來孩子的學習是有益的。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篇 反思國小二年級語文教學:探究優秀教師的祕訣與經驗 第2張

第2篇

以學生為本,以讀為主線,採用欣賞性的朗讀,品嚐性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欣賞到美麗的秋天,感悟到秋天的快樂,在課堂上讓學生的朗讀充滿了詩意。朗讀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個別讀、齊讀、賽讀、自由讀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秋天的美好。

二、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課堂上我能大膽嘗試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比如在教學二、三、四自然段時,讓學生自由分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並在小組中讀讀,還要説明自己喜歡的理由,雖然低年級這樣的教學方式不是很好操作和把握,但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作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堂上既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受到情感的薰陶,也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課文大量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疊詞的運用將秋天的美人格化、動態化、具體化。課堂上通過自覺朗讀、動作演示、觀看動畫、遊戲對話的環節,讓學生感受比喻句和擬人句的'生動形象特點。在疊詞和比喻句的訓練中不僅僅侷限於課文中出現,還延伸到課外,發掘學生潛在的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也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創造力,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

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得當,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像開始的字詞認讀遊戲以及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欣賞秋天的美景,整體感知秋景。後來動畫演示樹葉“紛紛揚揚”地飄落過程,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課文內容,既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第3篇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為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説,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準備改變以後學習古詩時,逐句討論串講的方法,而着重在關鍵字詞上討論賞析古詩在錘鍊語言方面的精妙。

板書完詩題後,我讓學生説一説“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學生説出就是“釣魚”之意後,我追問:“為什麼稱‘釣魚’為‘垂釣’呢?”由於平時學生大多隻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並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不一會兒,有過釣魚經歷或看過釣魚的同學舉起了小手,他們從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鈎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説説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説“蓬頭”就是“頭髮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説“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髮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髮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髮蓬鬆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後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髮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同學們對“遙招手”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擺手”,意思是因為怕驚跑魚兒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告訴他往哪個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招手”是讓“路人”走近點,再輕聲告訴他。我説,如果你就是那個釣魚的小男孩子,你會怎麼做?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同樣是不驚跑魚兒,但後者的做法對人更有禮貌。這樣,學生還領悟到這是個熱心的小孩子,在享受釣魚樂趣的同時,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願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於助人吧。

孩子的心靈都是純潔的,就像一張白紙寫上什麼就會是什麼,隨着他的年齡增長,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範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第4篇

這是一篇朗朗上口的詩歌,反映了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鄉下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在農村廣闊天地裏,自由地嘻戲,快樂地勞動,健康地成長。學生在想象農村生活時,有的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説自己的農村生活,與詩歌中的鄉下孩子進行比較。有的學生鄉下生活缺少,我展示課文中的'圖畫再增加一些小貓小狗小雞等可愛的小動物,學生看得明白,對農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瞭解。

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描寫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時,我重點讓學生抓住幾個動詞“捉”“含”“挖”“逮”,結合課後的連一連,學生能正確地使用動詞。藉助這幾個動詞,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搭配什麼詞語,需要符合鄉下孩子生活,學生能盡情地發揮,如:捉蟈蟈,捉蜻蜓,含柳葉,挖土豆,挖紅薯……學生對鄉下孩子的那份快樂與無憂無慮,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明白了 。對於優秀的學生,我讓他們模仿課文説説城裏孩子,學生從動詞入手,展開説,寫得很精彩,如:滑一次旱冰,驚呆了路邊的老奶奶。彈一曲鋼琴,吸引了玩耍的小弟弟。多麼生動的生活畫面,在孩子的筆下生動地展示了。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讓孩子做個有心人,相信他們筆下的生活會更精彩。讓每個孩子在説的基礎上多動筆,會正確地運用語言。

第5篇

在教學《小英雄於連》時,我為學生的一些出色回答和表現而感動。比如在問到於連為什麼看到導火線的火花不但沒害怕而是想辦法時,有學生回答因為這裏是他的祖國,他愛他的祖國。我沒想到學生已經把於連的英雄行為延伸到了愛國的表現,我為學生的回答而感到驕傲。再如問到學生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滅掉導火線的火花時,當有學生回答可用石頭砸導火線時,馬上就有學生反駁到這種辦法不行,他説用石頭砸導火線會摩擦起火,不但不會把火花滅掉,反而會加快導火線的`燃燒。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喝彩!當學生説看到於連光着身子,沒穿衣服,怕於連冷而要送他衣服時,我為學生的愛心而感動!

在教學完這一篇課文後,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學生有着巨大的潛力,我們要善於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在教學中應用。“相信學生的潛力,把課堂還給孩子”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在課堂上,我們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參與的平台,提供展示的機會。學生有潛力,需要環境、條件去開發,就像種子發芽,需要陽光、雨露去滋潤一樣。我們教師就是要在課堂這片沃土中播撒種子,創造適合種子生根發芽的温度、濕度,讓它茁壯成長。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安排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口語交際、情境體會這些形式其實就是在為學生創造條件,尋找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我相信課堂——這一師生共有的舞台一定會更絢麗!

第6篇

我從事國小語文教學已經有幾個年頭了,這個學期又將結束,反思一學期來的語文教學工作,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也有敗筆之處。二年級的學生雖説不像一年級剛入學什麼也不懂,但還沒有完全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因此,這一學期,我的教育側重點還在於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我覺得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越早開始越好。一二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七百多個漢字,因此現在適時開發孩子的早期閲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內部言語機制還不完善,注意力不穩定,有聲思維起主導作用,需要朗讀的大聲發音來組織思維、集中注意力,還有朗讀過程中,眼、口、耳多種器官,同時活動,加強了記憶,所以教學中我十分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方面的訓練,培養他們積累有價值的語言材料,並做到熟讀成誦的習慣。並鼓勵他們多讀課外讀物,背誦兒歌、古詩、名言,並定時安排課外閲讀任務,背誦任務,切實做到,勤讀書,廣積累為三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生活經驗,注重教授識字方法,辦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同時,二年級識字仍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讓學生識字,必須有內驅力,國小生喜歡讀故事,我告訴他們要讀懂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認識大量的字。為了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漢字本身的魅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

5、做加一筆減一筆遊戲藉助這些方法主要培養識字興趣,讓學生每看到一個新字,都會動用各種方法識記,在識字過程中不是囫圇吞棗式的記憶字形,而是經過一個精細,辨認各個組成成份的階段,這樣做既鞏固識字效果,增強識字興趣,又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

第7篇

這篇課文用簡潔、生動、準確的語言介紹了曇花的特點以及“曇花一現”的含義。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曇花的特點,初步瞭解“曇花一現”的含義,深入理解“曇花一現”的比喻義。同時,通過閲讀課文,學生可以初步感受抓住特點來寫植物的寫作方法,並通過課外實際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抓住特點向大家做介紹,以此瞭解更多植物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多姿,進而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反覆讀課文,達到熟練。畫出描寫曇花特點的詞句,與小組內的同學相互交流、積累,然後指名彙報。彙報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比喻句“那裏天氣特別乾熱,白天的太陽就像烈火一樣。”擬人句“當夜晚來臨,花蕾便靜悄悄地開放,發出淡淡的清香。雪白的花朵,在月光下顯得非常素雅,就像亭亭玉立的美女。”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認識曇花,理解成語“曇花一現”的意思,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讀有所感,學有所得。以一篇帶多篇,拓展閲讀,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讓學生自主提問,合作解釋,培

養學生初步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心,進一步感受閲讀的快樂。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對問題的答案已經心裏有數了,經過討論,其他沒想到這些問題的學生也可以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上面問題中學生沒提出來的問題,由教師以疑問的形式提出來,集體思考解答。

這篇課文用簡潔、生動、準確的語言介紹瞭解曇花的特點以及“曇花一現”的含義。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曇花的特點,初步瞭解“曇花一現”的含義,深入理解“曇花一現”的比喻義。同時,通過閲讀課文,學生可以初步感受抓住特點來寫植物的寫作方法,並通過課外實際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抓住特點向大家做介紹,以此瞭解更多植物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多姿,進而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堂教學就是一次語文實踐過程。本着“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根據“自主、合作、應用”的原則,課堂上,將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相結合,從詞句入手感知曇花的特點,理解“曇花一現”的含義,進而體會抓住植物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

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但在理解能力上還稍差些,對課文中知識性較強的詞語,如:花蕾、素雅、顯赫、消逝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些都是教學中的不利因素。

這個學段的孩子都有好奇心、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他們會對課文有着很強烈的求知慾,將課外閲讀引進課堂,再由課內引向課外,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這是教學中的有利因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