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篇 揚帆啟航,探索數學的奧祕: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6W

本文以“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為主題,對二年級數學教學進行審視與總結。通過反思和經驗分享,探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同時,本文還將介紹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分享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旨在為二年級數學教育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鑑。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篇 揚帆啟航,探索數學的奧祕: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第1篇

從現代課程理念來看,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評價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自始至終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他們學習的情緒是不是達到了興奮點,是不是獲得了主動發展。基於這樣的觀點,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試着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從內容到方法要更貼近兒童,儘可能順應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要不斷地觸發他們的興趣點,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事先設計好的一個事例,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事例,感知東西要分門別類的放好了,這樣才不會出錯,其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正所謂“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計算機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一下子就緊接着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觀察,操場上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參加了哪兩項活動?”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接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幫小動物們“發運動服”、“訂午餐”等一連串的問題,產生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的意識。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分類統計方法上,而是着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在電腦前操作。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如:學生自己動手完課本第95頁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題。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同時又安排了活動和實踐作業部分,讓學生動腦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統計的?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一下子發現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麼分類呢?”,接着課件出示“中國象棋”和“積木”幫助他們開動腦筋,他們的想法會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勵,並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我的用意是讓他們懂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如: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我如果這樣設計或許會更好些:先讓學生自己試着把看到的小動物“數一數記下來”,當學生用以前學的一個統計表來統計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幾隻,跳高、賽跑的動物各有幾隻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由於分類不清,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幾隻小動物(看圖數是13只,看統計表算是26只)。這時,學生便對掌握更好的統計方法產生了期待。當學生面臨這個新問題時,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思維異常活躍,都紛紛投入到尋找新的統計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想這時的參與將會是更深層次的參與。

運用以前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學生的“記錄”顯然不夠科學,別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為有了這種“挫折”,才激起了他們主動尋科學的統計方法的積極性。接着,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最後,把分類統計的方法告訴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現學生始終是在自主探究,對分類統計這一方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充分的經歷了統計的過程。

再如:由於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説説通過觀看這兩個統計表你知道的什麼,尤其是“對於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上分析得不夠透徹。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篇 揚帆啟航,探索數學的奧祕: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租船》這一課是在學生能正確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本節課充分地體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租船”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在教這一課時,我是通過創設同學們租船的情境,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讓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以後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時,我先演示課件圖,讓學生説一説從情境圖中得到了什麼信息,然後提出課本中的問題。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結合實際想一想,怎樣回答問題。 學生都知道要利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來計算,可是在最後的“答”這一環節就出現了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想21÷4=5(條)……1(人),所以“至少要租5條船。”他們沒有想到多出來的1人。還有學生對於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們不知道怎樣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不會寫答。所以在上課應儘量多給學生一些主動探索的空間,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遊戲和活動,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可能會發揮得更好一些,體會得更深一些。本節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練習時探索的空間還不夠,雖然學生在解決有餘數的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經會計算,但在寫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時還有幾個孩子寫不對,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不會寫答。所以老師在上課應儘量多給學生一些主動探索的空間,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遊戲和活動,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可能會發揮得更好一些,體會得更深一些。

第3篇

本節課的目的是認識並識別整百數;使學生會寫、讀整百數和一千,並學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

本課首先出示一板小方塊,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10個十是一百)來過度到新知。接着藉助圖形直觀的幫助學生建立幾板是幾個一百,是幾百的表象,並抽象出幾個百是幾百,幾百就是幾個百,培養學生數感。

由這一層次看來,如果單純的.運用説課的形式給學生灌輸整百數的定義,效果並不是理想中的狀態,圖象始終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大腦的活動,更直接,符合國小生低年級的認知水平,從形象到抽象。水到渠成。

接着第二層次讓學生讀、寫整百數和一千、,教師藉助計算器,使“撥、讀、寫一體化”。首先讓學生回憶計數器上的數位順序,接着教師在計數器上撥一個一位數,一個整十數和一個整百數,學生讀出這些數,並依次寫出來。讓學生體會到所在的數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數不同,同樣,所在數位的珠子粒數不同,所表示的數也不同。最後指名上來報一個整百數,撥出相應整百數以及寫出相應的整百數。

從這一層次來看,藉助計數器來讓學生讀寫整百數,更具體,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這比教師一味的在課上講來的更豐富,更有意義。學生也能真正的掌握整百數。

最後第三層次是讓學生利用整百數來做一些簡單的整百數加減整百數的計算。

從這一層次看來,在計算時要提倡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在這一層次中,教師可適當的出一些聯繫生活實際的題目,達到知識的靈活應用。比如書上的練習4到練習6。讓學生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4篇

?“重複”的奧妙》是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好玩》第二課時的內容,屬於綜合實踐活動。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體會簡單的“重複”規律。這節課以主題情境圖為載體,放手讓學生從具體的事物中去尋找規律,並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這些規律,實現了從具體事物到抽象的數學符號的過渡。反思整個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首先通過比賽遊戲——記憶大賽,推選2名學生快速的記住不同的兩組數字,引導學生髮現重複的規律,接着創設情境——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那達慕節,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説説觀察到了什麼,再接着引導學生觀察燈籠,發現重複的規律,從而揭示課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規律表示出來,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

“表示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以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我設計了“語言描述規律——表示規律——交流表達方式”三個環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探究學習。特別是在“表示規律”環節,我先選取了“燈籠的'排列規律”,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表示,展示交流,在瞭解了不同的表示方式後再任選一種進行表示,這樣的設計有梯度,降低了探究活動的難度。

在出示主題圖後,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主題圖,滲透有序觀察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用語言描述規律時,引導學生説完整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發現規律特點的環節,引導學生觀察每組有規律的信息,總結出規律“一組一組重複”的特點,培養了孩子的概括能力。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當和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第5篇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電腦演示,清晰的展現相關知識點,能使學生感受深刻。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習的效果也好!

這節課是在已學了2--6的乘法口訣基礎上再學習新的乘法口訣,因為已經有前面的基礎所以我就讓學生自己獨立編寫出口訣。為了讓學生能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我沒有按照前面的學習模式進行,而是讓學生編了口訣後看口訣再寫出另一個算式。這樣經過大量的讀和寫使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口訣。

聽着同學充滿稚氣的語言描繪他們的發現,誰能們用説我們的孩子沒有創新

意識,沒有創新精神?我們要為孩子們創造一種愉悦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在教師"民主"意識的感召下,個性得以自由、充分地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敢想、愛想,敢做、愛做,敢説、愛説,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長為擁有健康人格、淵博知識、卓越才能的新世紀的新型人才

1、通過複習,讓學生更系統的去學習數學,並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培養學生的整理能力。

2、在複習中,能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去積極主動的探究數學知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熟練的去運用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在複習中,使學生的知識更系統化,靈活化。

3、在練習中,主動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使每個學生養成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備這節練習課時,我以動物學校招生為主線,組織了“長頸鹿分房子”“小白兔找家”等四個數學活動。學生們爭着幫助小動物的同時,喚起了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親切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提問同時,我提了“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説説你的想法”等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問題意識。通過本節課,我感受到數學教學也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使他們具有友愛、互助的良好品質。

第6篇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

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於“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於本身自己沒有鑽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覆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説説、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鍾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説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説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説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瞭,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第7篇

不知不覺中,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已結束,感歎時間的飛逝。歲月如流水,容不得一刻停歇!回顧這學期的工作,有付出,有收穫。由於初接本班,二年級上學期對於我來説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挑戰意味着更大的付出,雖然忙碌,但也充滿歡樂、充滿喜悦。新課程呼喚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反思中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和昇華,才能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不僅在課前、課中要反思總結,尤其是課後更要反思。現對於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反思:如何讓學生樂學、願學、學會,我覺得興趣是關鍵!可以説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觀察物體》時,讓孩子們準備自己喜歡的玩具,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然後給其他小朋友示範講解,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在學習《鏡面對稱》時,請小朋友上講台表演,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使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對日常生活中直觀現象的直觀體驗。

二、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

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創設的問題情境,首先要有現實性和思考性,其次還要有針對性和挑戰性,最後,更要有趣味性。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時,通過問:“小朋友們,你們去過遊樂場嗎?”把小朋友帶入到遊樂園的情境中,(出示遊樂園情境圖)問:“你看到了什麼?這些小朋友們在幹什麼?”,“那你能算一算玩摩天輪、玩過山車和開小火車的人數嗎”引入到計算摩天輪、過山車和開小火車的人數,在此基礎上列式計算認識乘法,建立概念。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為探究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摘桃子”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例如:教《5的乘法口訣練習課》時,針對孩子們喜歡比賽,喜歡得五星的心理,創設了奪星比賽情境。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憶5的乘法口訣,並進行了齊背、抽背和口算題搶答。旨在喚起學生的記憶,針對較難的幾句口訣進行進一步的複習和鞏固。學生的參與面較大,積極性也較高。在學生的知識和情緒熱身之後,通過由淺入深的四輪比賽(口算、看圖解決問題、比大小、應用題),使學生在比賽中積極參與,積極比賽,從而理解、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交流合作,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接納。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不僅使學生吸納與同化他人的優點,優化自己的做法,更通過交流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同時還使大家分享了共同進步的快樂。例如:教《統計》時,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數據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學生的親身體驗。在這節課中,怎樣才能知道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很自然地引入統計,然後學生又根據數據製作統計圖,當由以前的一個格子表示一個人過渡到1個格子表示2個人時,充分讓學生討論“格子不夠了怎麼辦?”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想辦法,最後得出了在數據比較大時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個單位的辦法。使得教學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

五、激勵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本學期中我採取了激勵政策,通過獎勵小紅花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某個學生上課表現好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或者作業做得好,就獎勵給他一個小紅花,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論什麼樣的學生都有獲得獎勵的可能,只要他在進步,就會獲得獎勵。

以上是我對本學期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會繼續努力,邁上新的台階。

第8篇

本課是學生初次接觸“平均分”。先通過2只熊貓分竹筍,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學生把10個圓片分成兩堆後,介紹“平均分”,讓學生對“平均分”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緊接着是判斷平均分,課後和辦公室老師交流,都認為此處加的.好,對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點。

“分蘿蔔”教學反思:本課主要讓學生學會平均分的方法,初步體會“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學時,先出示情境,把12個蘿蔔平均分給4只兔子,可以分給幾個?學生在交流了許多種分法後,再拋出問題:12個蘿蔔,平均分給3只兔子,每隻兔子分()個。你還有其它的分法嗎?小組合作,交流。特別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學生想到了平均分給6只兔子,每隻分2個。平均分給2只兔子,每隻兔子分6個。感到很欣喜。

在學習“12個蘿蔔,每4個分給一隻兔子,能分給幾個兔子?”,學生利用學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後全部放手,拋出問題:你還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嗎?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隻兔子分()個,能分給()只兔子。小組討論,交流。學生的思維活躍,想出的放法多樣。我想:該引導的時候還要引導,但能放手的時候,一定要放手,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