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8篇 "反思優化:語文公開課教學"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6W

本文主要反思語文公開課教學的現狀和問題,探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同時,也對教師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和責任進行思考,希望為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鑑。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在第一課時中通過閲讀,自學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共同釋疑,然後學生再讀,達到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給全文分段。學生閲讀中,邊讀邊思考,養成閲讀中思考、思考中能讀的良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説:“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閲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所以一直以來都想通過問題閲讀來培養學生思考的學習。

第二課時接上課時內容,分析各段內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義的'句子意思,學習法布爾對待學習的自學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以至於他才有輝煌成就。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學生閲讀(自主閲讀)來解決問題,問題主要由老師設計,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問題,再釋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讓學生在讀中思考:

3、第六自然段通過什麼來説清?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學生髮言時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窩蜂的説,他們舉手,逐個解答,雖然站起來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邊,但在爭論中自然而然的明瞭。老教師也就用不着肯定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點,從7-18自然段,上節課時有的同時認為可以分為兩段:法布爾的經歷(7-13)和他的輝煌成就(14-18),其時這也是可以的,但由於這兩處關係緊密,放一處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後相互映襯,便於理解。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教學目標:翻譯課文的第三四段,並學會一些常見的翻譯方法。

這節課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課文內容疏通,於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譯工作分給了四個小組,另外兩個小組一個負責對文出現次數較多的“之”、“以”、“為”等詞語進行總結歸納,另一個負責對全文中出現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詞語進行總結歸納。

對於翻譯,我的要求是原文與譯文一一呈現,並指出翻譯過程中所用的翻譯方法(留、刪、補、換、調、變)和其中的重要詞語。可從課堂執行的效果來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下:

一、學生翻譯的.時候還是整段進行翻譯,沒有一句原文對照一句翻譯來進行,使得原、譯文的對比不夠明顯。看來是我的指示還是不夠明確,誤導了學生。

二、學生翻譯時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點字詞的翻譯方法,且對重點部分也缺少相應的標註。

三、學生無法一字一句的對文中的每個字詞進行翻譯,有些個詞語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學參考書。

四、總結歸納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實詞、虛詞的出錯頻率也較高。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我覺得是因為我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貪多貪全、學法指導不夠精細等原因造成的,為了更好的改進以後的文言文教學,有幾個方面可以改進:

三、讓學生養成逐字逐句翻譯的好習慣,保證翻譯過程中不留任何盲點。

四、學生展示時,對於翻譯的內容要儘量對照原文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重點字詞句式也要朗讀。

由上可以得知,這是一節不及格的公開課,它是由於自己缺少精細化的教學設計能力,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把握不夠,對學生的學習時間的合理分配不夠(一句課翻譯一段即可),以至於使整節課千瘡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課後幾位語文老師的及時提醒,使自己能有一個補充改過的機會,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師學習,深入到每一個字來備好每一節課,使學生翻譯的準確率要達到100%。

第3篇

1、導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狼》,看到這個題目,你會想到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蒲松齡筆下的狼。

1、引導學生回憶文言文應該學習哪些內容?從而確立本堂課學習目標。

2、引導學生從學習文言文的經驗中得出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4、看來,通過譯讀這個環節,大家積累了一些詞彙,做到了準確翻譯課文,完成了第二個學習目標。那麼,誰能用一句話?(2……)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處,你認為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在哪兒?能不能試着背下來?

?狼》作為一節公開課已經上完了,我覺得這節課有一些讓我欣慰的地方:

首先,確立了學習目標之後,並沒有急於開展新課的學習,而是和學生一起來探討學法,明確文言文三步讀書法:認讀→譯讀→品讀。這樣,學生明確了學法,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在譯讀環節中,引導學生回顧翻譯方法,並給出例句。這樣,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讓學生在翻譯時有據可循。

這節課,我沒有用朗讀音頻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誦全文。教師的當場示範給學生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多媒體,事實證明,學生在後來的展示朗誦中,表現很出色。我覺得這和教師的親自示範有很大關係。

但是,課後靜思,我覺得值得深思和改進的地方更多:

在譯讀環節,進行得比較生硬,有一些東西還是強加給了學生,不是自然生成的。並且,學生譯完之後,沒有給學生明確答案。這樣,有些東西就比較虛,目標中能準確翻譯課文,實際上就沒有落實到位。

這節課在深度上還有很大欠缺,沒有把蒲松齡寫《狼》的社會意義挖掘出來。文言文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正是因為他深刻的思想內涵給人一定的指導作用。這節課應該從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僅僅指狼嗎?它可以理解為惡人、惡勢力,如果和學生生活聯繫再緊密一些,還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如果能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正確面對這些困難和挫折,那麼,就將文本和現實聯繫了起來,使學生真正能從文本中獲得一些思想指導。

在這節課中,教師的調控不夠到位。譯讀環節中,有時候就被學生拽住了,學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後沒有定論,課堂有些失控,致使時間分配不均衡,最後一個拓展環節沒有進行,這是一個遺憾。

在這樣一個大賽上,課件卻頻頻出錯,是不可原諒的。課件製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備課的不嚴謹,以後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備課態度。

課已經上完了,但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的地方還很多,我將把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不斷總結,應用於自己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也會總結失敗的教訓,爭取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

第4篇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⑷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悦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瞭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後,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説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裏。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事物細緻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第5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依照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教參提出:“教師引導同學依照閲讀提示要求默讀課文,説説青藏鐵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建設者們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自讀自悟,然後交流。

我本着預習檢查,整體感知課文,概括文章大致內容,瞭解風火山隧道在修建過程中遇上了哪些困難,體會寫法,這幾個環節和同學一起學習了這篇文章。通過檢查預習可以感受到,大局部同學能夠主動預習,預習程度能達到預習的硬性要求,但是,也有少局部小朋友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預習任務,導致自身無法跟上課堂學習的節奏速度,收穫也相對較少。如:胡瑋瑋、李少雷、李昶利等同學就就屬於不能過好預習關的局部同學。因此課堂上生字詞的掌握都很成問題,不用説在深入理解文中含義較深刻的句子了,這局部小朋友的理解水平與一般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差得很遠,但我們又不能因為這少數同學影響整個課堂的學習節奏,無法做到放棄全體照顧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習頂尖的小朋友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囑咐,課前預習任務就完成的很好,因此這局部小朋友也是整堂課上表示最積極活躍的小朋友,他們的回答,他們在課外的積累,資料的蒐集都相對較豐厚,語言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很強,也只有靠這些同學把課堂上的氣氛帶動起來,中間局部的小朋友,就依靠挺聽取這局部小朋友的見解達到再次深入瞭解文章內容,學習語言的表達,收穫自身不曾知道的課外知識,這種帶動性學習,在我的課堂上是主流。因此,學習課文過程中,我儘量督促中間局部的小朋友能回答從課文中能找到答案的問題,不用費多少腦筋就可以用清晰的語言進行回答的問題,以激勵這局部小朋友學習的自信心、上進心和積極性。

以上是當前同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在不改變課堂學習節奏和降低同學整體學習效果的前提下,也只有分層要求,按需進退。這節課上,還是牛潤之、劉燁、張方明、朱增虎、王啟元、範俊良、慈佩霖、王子碩等近十幾個小朋友表示得很踴躍,與此同時帶動局部中間水平的小朋友把文章的`重點難點問題扮演似的牽出來,成為全班同學共享的資源。從整體學習效果看,大局部小朋友在分享中獲得了自身應學習到的知識,但也有少局部要麼因聽講跟不上節奏而走神,要麼因為掌握不了學習語文的技巧而聽不進去,因而屬於這兩種情況的同學的都會因跟不上學習節奏而無法充沛分享課堂生成,不能收穫本應該能收穫到的知識,這一點從同學做的學習樂園裏的相關題目足以得到證實。

本節課,同學通過讀書都可以掌握這篇課文講了什麼,也能找出相關語句説明風火山隧道修建過程中遇上的困難,只是語言組織和表達的水平表示不一。這節課的明顯失誤表示在:對於文章中突出表示人物品質和困難的程度的相關語句因為我對同學引導的不夠,所以同學理解不細緻,重點字詞的理解我與同學也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基礎的內容反而不紮實。我想,這也是同學在閲讀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我想我將在這方面的教學下些功夫,多向在這方面見長的老師學習,以彌補自身的缺乏。

第6篇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藴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為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敍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敍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敍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為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啟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為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為什麼修葺項脊軒?為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為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閲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閲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為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説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説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閲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説,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為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説絕不是説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脱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説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為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為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為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為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為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為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第7篇

四月九日,我上了一堂公開課,按學校的提法叫“幫扶課”、“包裝課”——本人自未敢苟同。跟上期的公開課一樣,我的公開課聽課老師算多的,不僅組內人員到齊,而且組外也有不少人。他們想知道,一個青年教師——一個失敗的青年教師如何上課,他們想知道,一個失敗的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是否有所提高。然而,歷史的悲劇在重演——這又是一節遺憾的課,其結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為本人的專業水平所侷限,意料之外,沒想到一節公開課竟上得如此亂七八糟、不知所云。

這是一堂失敗的'課,從某種意義上説,也是一堂有“價值”的課——一堂讓領導和教師都值得深思的課。在這裏,領導與教師(我)都重形式而輕實質。

就領導而言,這是一堂失敗的“幫扶課”,應當深思。什麼樣的課稱之為“幫扶課”?課前不指導的課叫“幫扶課”?還是課後不評價的課叫“幫扶課”?課前不指導似乎也無可厚非(我們已經習慣),而課後不評價,這是否有些欠妥?是因為顧我的面子?是因為我代語文組出了醜?還是因為根本不屑評價這堂課?顧面子?大可不必!我作為教師,對他人的批評指正還是能夠接受的——且是樂於接受;代語文組出醜?沒有這樣的説法,一個失敗的語文教師怎能代表語文組?不屑評課?……不論什麼原因,領導就得站在領導的高度,對教師的課堂應當具體詳盡,毫無保留地予以批評指正,以促進其專業發展,否則“幫扶”就是空談,便是形式。

就教師(我)而言,這是一堂失敗的“包裝課”。我誤解了“包裝”的含義,我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形式——課件的製作上,而忽視了實質——對文本的研讀和對課堂的設計。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製作圖片、下載音頻、剪輯視頻,而對於文本的研讀、課堂的設計只是草草完事。課件不錯(自我感覺),如果這是一堂純粹的課件演示課的話,但畢竟這是一堂語文課,其缺乏語文的“文味”,對語文課堂的駕馭實在是有欠高明,且由於音頻、視頻的長時間播放,佔用了教學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未能完成,這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不言而喻——沒有結果!

第8篇

執教完《小鷹學飛》第二課時後,我認真聽取了劉春梅主任和二年級各位老師給出的意見和建議,就整堂課的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做如下反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朗讀一、二小節;半扶半放指導三、四小節;演讀五、六小節。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鼓起勁”、“急促地喘着氣”等詞語,學會用“已經”説話。

3.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教育學生要虛心好學,不斷進取。

指導學生朗讀一、二小節時,我讓學生邊讀邊劃出小鷹和老鷹的第一次對話,然後抓住“我已經會飛啦!”這個關鍵句讓學生體會小鷹飛上大樹後的心情,引導學生做一隻高興的小鷹,讀好這句話,從而讀好老鷹與小鷹的對話。教材三、四小節與一、二小節句式相同,因此我採用“半扶半放”,讓學生學着學習一、二小節的方法去學習。但是,在學完一、二小節後應進行適當的學法指導比如:該如何邊讀書邊劃出對話?教師適時進行總結,這樣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強。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時,我採用男女賽讀、小組賽讀的方法,試着放手讓學生朗讀。這一環節設計有些粗糙,如果能對重點句子“我真的會飛啦!”加以指導,設置兩個對話即“我已經會飛啦!”和“我真的會飛啦!”的句式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小鷹從“已經”會飛到“真的”會飛的心情變化過程,學生的.朗讀效果會更好。

此外,在學習課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時,我設計比較兩個句式“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來讓學生體會省略號的意義,感悟小鷹説話喘氣,上氣不接下氣的那種累。如果換成三個句式的比較:我已經會飛啦!”、 “我真的會飛啦!”和“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小鷹心情的變化,為接下來的分角色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教材中的重點對話如:“我已經會飛啦!”、 “我真的會飛啦!”和“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這些句式,可採取開火車的形式撒網式指導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這樣就不侷限於個別學生,便於教師掌握基本情況,紮紮實實將朗讀訓練落實到位。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學新手,我需要不斷學習和刻苦鑽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課當成鍛鍊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學中教、在教中反思,爭取早日成為一名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學能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