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教學反思集合8篇 思考、成長、共鳴——公開課教學反思集錦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W

本文為公開課教學反思集合,匯聚了多位優秀教師對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與總結。通過這些教學經驗分享,讀者將瞭解到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公開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

公開課教學反思集合8篇 思考、成長、共鳴——公開課教學反思集錦

第1篇

用字母表示數這一內容,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其整個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化過程。為體現課改精神,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構建信息環境下“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採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並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上完這節試講後,我有如下反思: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也是數學學用的歸宿。任何數的概念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我們就能發現到處都是數學。”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1、你在生活中見過用字母表示的符號嗎?(如:sos、p、m、cctv……)電腦演示

通過這樣地教學,學生會驚訝地發現“數學就在我生活中”,無疑會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無疑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3、讓學生推算在不同年齡階段時,老師的歲數是多少歲?並説説是怎樣算的。

例如:1+24=25(歲)2+24=26(歲)3+24=27(歲)……11+24=35(歲)

2、提出問題:擺1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那擺2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擺10個呢?請算一算。擺a個呢?

讓學生經歷操作和思考,表達和交流等過程,運用學生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探索規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以風趣的兒歌作為學生的素材,學生在素材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中切身體驗數學中的奧妙。

1、重點不突出。在每一個環節之後,教師應及時小結,這樣,學生的思路更清晰,課堂的重點也更突出。如:猜年齡之後應重點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數量關係。這樣對後面的練習學生就不會出現錯誤了。

2、難點要分散。本節課看似簡單,在實際上過之後發現,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這一內容在本節課出現,學生掌握不牢,雖然動口、動筆寫過一遍,但在課後的驗收中只有十位同學過關,而且課上時間不很充裕,草草收場。

結合試講中存在的問題,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了相應的調整。在本班講這一課時,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練習課中,這樣一來,課堂上的時間充裕,針對本班的中下生不時地提問、追問、反問,並及時地總結,學生對本課的難點掌握較好,並且做了大量的練習,書上的、聰明數學的題也都做完了,教學效率較高。在下一課(練習課)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時間,説一説、寫一寫、記一記,課後驗收正確率大幅度提高。

通過這兩節課,我深深的體會到:如果每節課都能不斷的反思,在總結中提高,那麼我們今後的每堂課將變得更加有效。

公開課教學反思集合8篇 思考、成長、共鳴——公開課教學反思集錦 第2張

第2篇

由於本週有些事,沒有參加上午的培訓,《一面》這篇課文在學校我已經講過了,並且請學校老師去聽課並點評,特把《一面》的教學反思整理好呈上。

上課之前,我認真研讀了教師參考書,書中對於課文的解讀是從魯迅先生的外貌入手,對於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再由整體到局部,緊扣住一個“瘦”字展開。全文共出現六次描寫“瘦”的地方:一次整體略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通過對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具體感悟魯迅先生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精神。

我們已經學習過本單元前兩篇關於魯迅的文章,學生對魯迅本人以及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有了瞭解,所以在教學上我不再以背景介紹做開頭,而是從課文整體內容下手,讓學生思考討論:文章講訴了一件什麼事?對於課文整體內容的概況,孩子的基礎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抓住一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談,只是歸納的時候比較繁瑣,我給了他們充分閲讀和討論的時間去歸納總結。讓儘可能多的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課文內容。

課文內容熟知了之後,回顧之前所學兩篇課文,講訴魯迅先生的為人,再次研讀本課,看看本課中的魯迅先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根據學生回答,引入對於魯迅“瘦”的描寫。讓學生找出文中能體現出魯迅“瘦”的語句,段落描寫學生找的很全面,但是僅僅從外貌描寫來體會魯迅先生工作太過操勞等關心民眾的精神品質有些太牽強,學生僅僅能體會到青年對於魯迅先生的感激,以及魯迅先生對於青年的關心,並不能很快聯繫到魯迅先生對革命事業所付出的心血。所以在感悟魯迅精神這一方面,學生説完對於語句表層的理解含義外就再找不出別的東西了。

這一點是我準備的'不足,我以為先前介紹過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學生頭腦中有個大致的瞭解就行,但他的文章比較艱澀難懂,藴含的深意不僅只看文章內容,更應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應該在此過程中穿插當時的背景資料以及這位青年所處的處境,進一步蒐集介紹魯迅先生關心青年成長的故事,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魯迅救國救民的心情,並且在課下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更加深入認識和了解魯迅先生。

第3篇

這次的公開課讓我學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備課要充分。這次公開課正好該講到stater unit3 what color is it?的第一節,是新授課。我把教材反覆閲讀仔細琢磨,自己總結出重點和難點,又結合參考教案,心理有了些思路。講這節課的前幾天,每天都是煎熬。即使閒下來的時間,腦子裏還是上課的畫面。如何設計課堂,哪個環節在前,哪個環節在後,怎樣引出話題,怎樣比較吸引學生的眼球,怎樣把各個環節串聯在一起而又“天衣無縫”都是我不斷思考的問題。圍繞着這些問題,我不斷糾正自己的想法,調整上課步驟。備課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設計課件。這次公開課講的是顏色這一節。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等等。我想用大塊的顏色圖形會比較合適。這樣突出醒目,刺激學生的眼球。課堂效果顯示這樣確實比較好。雖然上課只要45分鐘,可是這一個星期以來,我每天都在思考這45分鐘的課堂,真可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教師備好課很重要,但上好課同樣很重要。雖然這次課堂真題氣氛不錯,但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老教師們對我的點評,使我不住的點頭,內心很是認同也非常感謝他們給出的建議。首先,學生課上練習的還不夠充分,給學生留的練習的時間不足。有的學生剛進入狀態卻因為給的時間不夠而終止了,無形之中我扼殺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其次,備課還要再精細些。課件中有些地方出現錯誤,太不應該了。課堂要講解重難點,易錯點。這是學生做題出錯最多的.地方。無形之中就要求我們在備課過程中,自己首先要把練習題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再有,就是板書。我的板書不夠規範,而且對與粉筆顏色的選擇,都沒有慎重想過這個問題,以至於後排學生識別黑板上的字有困難。以後這些細節都要考慮進去。

雖然老師們對我的點評更多的是誇獎。但我把它看做是鼓勵自己做的更好的動力。王老師提出的講課要有啟發性,要學會融合課本知識等等,都讓我感覺如獲重寶。關於課要融合,我是深有體會。我們可以打亂課本編排順序,根據需要安排,把幾部分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如講顏色可以和字母教學放在一起。而我在課堂上把兩部分開來講,完全按照課本編排順序,感覺很死板,知識又沒有聯繫到一塊兒。另外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與其把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不如引導他們自己探索,找到問題,得出結論。

當一名老師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做一名好老師。這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反思,善於總結,才能今早成長。這也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第4篇

終於上完公開課了,本應該鬆一口氣了,但心情卻輕鬆不了~下面想先説説自己對這一課處理的一些想法及課後不盡人意的地方。

?獅子和鹿》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最後一篇文章,是一篇略讀課。選自《伊索寓言》,它採取擬人的手法,通過一隻鹿遇到獅子奮力脱險的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説過:“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後果。”在教學《獅子和鹿》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將帶拼音的生字詞語進行了整理,歸納出多音字,引導學生克服字詞的重難點。誦讀短文,從認識新字生詞開始,幫助學生建立客觀事物與詞語內涵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拉近了文本與學生主體、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鹿與獅子的`動作與神態。

考慮到這篇課文對於學生來説並不難理解,而且所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基於這樣的前提下,我上課的前半段都用來讓學生讀詞讀句,這些詞、句都是課文中帶拼音的字詞。目的就是能過讓學生能在這些字詞過關的同時,達到能先熟練、流利讀課文,之後再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然而一節課下來,自己卻真的在這裏花了過多的時間了。

第二學段的學生剛剛學習概括,《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二學段的閲讀目標也只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學生概括能力的形成需要概括的框架作為有形的學習台階,以幫助學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因此,在概括本文主要內容時,我就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概括,降低了概括課文內容的難度,學生也能比較完整地表達出來。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的態度。但無論是在課前的檢查,還是在任老師的三(1)班上課情況中都發現,要找出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的句子並沒有難度。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找出來後,就只是重點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讀中感悟文章所表達的道理。不過,個別學生在“聽話”方面還有待提高與加強,這節課上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與要求沒聽懂,存在“答非所問”的情況。如在: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皺起了眉頭:“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老師要求找出鹿的神態表情,而陳志成卻總是説了別的東西。

另外,本課的難點是讀懂課文,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為了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寓意,我先有意識地讓學生找出鹿對它的角和腿前後不同的態度。當學生讀到美麗的角差點讓鹿送了命,而難看的腿卻讓它獅口逃生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此時此刻,鹿想把它那差點讓它丟了命的角鋸掉,你們説可以嗎?為什麼?先讓學生四人小組內討論,再寫到小練筆上,這樣説寫結合,最後讓幾個學生把自己寫的讀出來,使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最後,把閲讀推廣到課外,推薦學生去閲讀《伊索寓言》,使學生的學生延伸到了課外。下課後,很多學生都來問我:老師,《伊索寓言》在哪裏能買到?老師,學校圖書館有《伊索寓言》嗎?我想,這節課得到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目的——激發學生的讀書的興趣。

一節課下來,細想了一下,還有許多不盡人意地方,課前希望能做到,課中卻忽略了的事情。如:

1、“雙基”落實不到位。詞語的出現本來設想是讓學生説説“你要提醒其他同學讀哪個詞?”以學定教的,但一緊張,就把那n多的詞語一下子全出來了!多音字只讓那麼兩三個學生説了,其他學生沒機會思考與練習;句子的仿説“多麼……多麼……”沒有讓學生練習;最後一環節中讓學生寫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展示自己寫的機會也不多,變得蜻蜓點水,作用不大了。

2、難點所用時間不充分,體會不深刻。因為在詞句的讀中所時間比較多,所以在比較鹿角和鹿腿的優點和缺點時,學生能用的時間不多。如果能在學生寫完“你想對小鹿説什麼”之後,能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交流,最後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談課文中引發的道理的話,學生的體會可能會更深刻一些。

3、準備不夠充分。學生的課前預習時間是比較多了,但個人的準備還不充分,包括心理上和教材上,導致上課時個別問題重複出現,教學環節顯得有些凌亂。

語文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折射出新的知識經驗,因此,語文要教學生是把學到的方法遷移到實際生活中“縱橫”交錯,相互通融,形成互通的一種能力。

但這節課上完了,連自己都不滿意,更別説各位聽課老師了。三年級,我第一次接觸,這是國小階段一個重要的、轉折的時期,對於三年級教學空白的我來説,各位都是我的前輩,希望各位老師能不吝賜教,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讓我能填補教學經歷中的空白。謝謝!

第5篇

本次公開教學我所執教的是《 favourite toys 》 , 在學生學習本課教學內容前,他們已經學習了“ which … do you like? 提問並且能用 i like … 進行回答,因此對於此基本句型學生並不陌生,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復現訓練,讓學生在反覆的操練中鞏固已有的知識。對於單詞” both “學生已在第一模塊中學習過,不僅能理解,且能熟練運用,對於單詞” all “學生在前一教時的閲讀中已接觸,基本能理解其意,針對本課時的安排,重點是操練” both “和” all “的用法,在一定的語景中進行運用,讓學生在運用操練中進行對比,從而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個單詞的理解運用。

本課時教學內容,教材設置的語景是”玩具店“,對於”玩具“這一主題永遠是學生津津樂道的話題,為迎合學生的心理,我在”學情調查“環節,讓學生説出閃爍的單詞,目的是引出本課時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前有一個熱身,為本課時的.學生作準備。

對於” both “和” all “這兩個本課時要重點操練的單詞,我主要通過對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比較中理解其意思,並在操練中進行正確的運用。

因本課主題”玩具“來源於學生生活實際,學生一般都會感興趣,因此教師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設法讓學生進行充分地展示,在展示的同時依靠教師的引導接受新知識,學生在真實地語景中學習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中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接受新知識的快樂。讓學生在對新知識的循序漸進中加以鞏固,在對教師的引導的感悟中感受新知識的快樂,在完成教師提供的學習任務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1. 教學節奏安排的前緊後鬆,學生在讀的環節,讀得不夠充分,以至於拓展延伸環節進行的過多。

2.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高,表現的不夠主動,小組合作學習不夠深入,需平時多加訓練。

總之,經驗就是財富,雖説有些東西不能照搬,但是善於借鑑往往能事半功倍。今後,我會把許多好的教學方法及時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

第6篇

今天下午在五班試講《小熊住山洞》,總體來講,時間把握得不夠好,講解完“年”字前面的時間,應該控制在16到18分鐘間,而且缺乏感情的投入,語言不夠精當,評價不夠具體貼切,有走教案的痕跡,細細總結如下:

2、初讀課文的環節,要求教師的語言精確簡練,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可以看看課後的生字表”,提這樣的要求時要説得慢一些,清楚一些。緊接着在黑板上呈現要求會認的生字詞,讓學生對照着在課本里標出來;標出來的同學自己把它們讀一讀、認一認;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讀對了獎勵大拇指,讀錯了幫幫他;找小老師領讀,直呼;去掉拼音,自己讀,會讀的一起站起來讀,讓孩子一直站着就行了,不要讀一個坐下再站起來讀另一個。都讀完後,讓孩子們為自己鼓鼓掌。孩子坐下後緊接着整理紀律,看看誰坐得最端正。

3、單個出示生字與上一環節的銜接語要有,可以説“老師要加大難度了,一個一個的出示生字,你還能讀準嗎?”講解石字旁時不要出示生字卡片了,直接讓孩子看“砍”字的左側説就行了。

4、講解“年”字時,要説“年”是我們這節課要求認識而且會寫的字,讓孩子自己寫的時候,不要説描一個寫一個了,要説讓孩子先描筆順,再工工整整寫一個。寫的時候,對於一年級來説,一定要強調坐姿。

5、在學習課文的環節。體會完住在陰冷潮濕的山洞裏的感覺,就不要説你會對小熊説什麼了,可以直接説,“所以熊爸爸對小熊説——(指名生讀第二段)”,“那我們來當小熊爸爸對小熊説——(生齊讀第二段)”。

6、在春天的環節中,講解“滿”字古代到現在的演變時,語速要慢一些,慢下來才能出感覺,講出漢字演變的趣味性。樹上樹葉密密麻麻,不留一絲空隙,找兩個同學讀出滿樹綠葉的感覺,若讀不出來,我應該再範讀一下。教學中,還忘了貼“捨不得砍”的'生字卡片,讓孩子談完生活中這種捨不得的感覺後再指一名學生帶着這種體會來讀一讀這一段,最後才是齊讀的環節。

7、緊接着,不要説“夏天、秋天、冬天,你喜歡哪個季節就讀哪個季節”,應該説,“夏天、秋天、冬天的森林又是怎樣的呢,小熊捨得砍嗎?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4到6自然段,一會兒用你的朗讀來告訴大家小熊舍不捨得砍”。注意指導學生“花兒”是兒化音,要讀的輕一些、短一些。

8、在講解“一年又一年”的環節,我説:“一年又一年,是指的一年嗎”,孩子説不是,是很多年,那我緊接着的過渡語可以這樣做設計:“對啊,那就是當第二年春天來臨時,—————”找四個同學讀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像這樣,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五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這就是一年又一年(師),他們沒有砍樹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裏(生齊讀)。”

第7篇

這一課的內容學生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課前預習時,我佈置學生在方格紙上平移線段,用笑臉圖在方格紙上平移,並在方格紙上貼出笑臉最初位置和最終位置。課始交流預習作業時,學生完成情況很好,也能根據預習作業知道把圖形平移要弄清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例題的學習也在此基礎上很順利的'完成。

存在問題:讓學生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學生不會搞錯方向和距離,但現成的樣圖讓學生填空是先向什麼方向平移幾個再向什麼方向平移幾格學生反而要混淆開始圖和結果圖,原因是學生沒在意圖中標註的便平移方向。教師從開始的預習作業環節開始就未想到題目的變式教學,讓學生開始就只關注了圖形變化結果,沒有細化平移的過程及變式。還有就是學生對無多少斜線條的圖形作圖掌握還行,但對於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平移後的圖形的作圖錯誤相對多些。原因是教師在講解簡單圖形畫法時強調了作圖技巧,可能因為圖形的簡單影響了學生,導致學生忽視了作圖技巧的有用性。在練習中該適當補充學生作圖會出錯的再進行講解,真正讓他們知道技巧的重要,反而能刺激他們課堂學習的效率。

第8篇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迴歸課題,感悟生命”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引發思考;結束時給課題加標點,表達個性的感悟,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現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她的樂觀;然後老師深情地朗讀杏林子的生平,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再通過閲讀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從而聯繫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在努力演繹着教案,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閲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遊離與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讀訓練,但因為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足,朗讀也僅僅停留在技巧的指導,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讀。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並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