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教案最新4篇 版——從詞意、韻律、表達三個方面深入解讀作者意圖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8W

最新出爐的《聲聲慢》教案,以傳統文化為背景,針對中國小生開展閲讀、理解和欣賞教學。教案內容緊扣課程標準,涵蓋了課堂教學、閲讀指導、擴展延伸及教學評價等內容,旨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

《聲聲慢》教案最新4篇 版——從詞意、韻律、表達三個方面深入解讀作者意圖

第1篇

李清照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她才情出眾,一生寫過無數美妙的詞作,讓我們銘記在心。據説李清照一生沒有孩子,曾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趙明誠卻説:“詩詞就是我們的子女,《金石錄》就是我們生命的結晶。”足見他們夫妻二人伉儷情深,也正因為此,在丈夫去世以後,李清照一個人更覺孤苦,晚年生活淒涼無依。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她晚期的作品《聲聲慢》。

1、首先,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抑揚頓挫。

師:詞人在這首詞中寫了一種什麼情感?情感基調是什麼?

生:詩歌的情感集中在一個“愁”字,這也是這首詞的詞眼。這首詞的情感基調是哀婉的、淒涼的、愁苦的。

3、自由誦讀體會:就讓我們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來傳達女詞人這種濃濃的哀愁吧。

1、詞人通過哪些意象來寫“愁”的?從詞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説一説。

(1)、淡酒、急風: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寫出了詞人因苦悶而借酒澆愁,卻抵不住傍晚時分急速而至的寒風的侵襲。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濃酒也成淡酒。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醉花陰》中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句子;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裏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見,“西風”是秋風,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生:雁是候鳥,春來秋往,總能牽動遊子的思歸之情,代表了思鄉和思人的意義。詞人看到北雁南飛很傷心,因為它是從詞人故鄉來的,是“舊時相識”,不禁引起了詞人的思鄉之情。

生:雁勾起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一剪梅》中有“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句子。如今曾經為她和丈夫傳達相思的鴻雁還在,而收信的丈夫卻不在了。《武陵春》中寫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3)、黃花: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師:有人認為“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憔悴損”是指詞人自己;也有人認為“滿地黃花堆積”是指殘花滿地,“憔悴損”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麼看?

生:憔悴損,寫出了內心的疲憊。由於心情不好,無心看花,雖值菊花堆滿地,卻也不想去摘它賞它。《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4)、梧桐、細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落葉最早,梧桐葉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詩人的筆下,向來就有淒涼意。

蘇軾《卜算子》中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見歡》中也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句子。可見,

而“細雨”的點點滴滴,是隻有在極其寂靜的環境中才能聽得到的聲音,這種點點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葉上,只能讓詞人更苦悶、更孤獨、更淒涼。這些雨滴不是滴在樹上,而是滴在了詞人的心裏。杜牧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句子,可見“雨”是哀傷愁思的象徵。而在這裏,此人卻將“梧桐”和“細雨”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得哀傷淒涼意更濃。

2、詞人除了通過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發愁緒,詞中還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發感情的?

開篇十四個疊字的運用,被歷代評論家稱為妙句,到底妙在何處?請談談你的看法?

a、有音韻美:如果改成“尋覓,冷清,悽慘”行不行?為什麼?

增加音韻的美感,讀起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回憶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寫愁層層遞進:詞語的疊加可以增加語義,加重情感的表達。“尋覓”只是一個尋找的動作,而“尋尋覓覓”則指的是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的尋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種若有所失,又遍尋不到的.失落、悵然深刻的表達出來了。“冷清“側重的是環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則不光寫出了環境的冷清,還寫出了內心的清苦,從而過渡到“悽悽慘慘慼戚”,內心的悽楚,悽苦,悽清,淒涼,悽慘,就入木三分,無以復加了。詞人“愁”到了極點。

c、無斧鑿痕:對於詞中疊詞的運用,人們的評價向來很高,南宋文學批評家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評價李清照的《聲聲慢》説:易安秋詞《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不是為文造情,而是情到濃處,自然而然從心中流淌出來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悵悵,悲悲切切”行不行?

作者在這裏化繁為簡,化多為少,把所有的悽苦,所有的孤獨,所有的無奈,所有紛繁的説不盡的思緒,用一句“怎一個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還有怎樣的心情呢?無法用語言説得清啊!

這種戛然而止的寫法最妙,給讀者留下闊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不已。

(二)、詞人為什麼而愁?根據瞭解的詞人生平及寫作背景分析。

作者簡介:李清照(1084-1151),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父親李格非曾任禮部員外郎等職,博通經史能詩擅文。她的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知書達理,“善作文、工詞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藝薰陶,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詞人。十八歲嫁給宰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趙明誠愛好金石之學,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婚後他們過着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常在一起詩詞唱和。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説,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詩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寫作背景:《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輾轉逃亡時,她又丟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書畫。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在這種背景下,她寫下此詞。

李清照的的這首詞與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內涵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失去了丈夫,詞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間的孤獨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和亮色。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説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活蕭條的處境,寄託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這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

小結:我們剛剛分析的這些直接抒情的語句,字字深切,句句傷懷。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意象,又把詞人的“愁”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了。咀嚼這些文字,體味詞人情懷,打開你的心窗。伴着音樂,讓我們一起誦讀,感受這悽美的意境。(放音樂,音樂用林海的《琵琶語》)

閲讀下面這首《一剪梅》,比較李清照南渡前後不同的愁思。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淡淡的愁相思之愁有盼頭少婦時期細膩深婉閨情離愁清麗明快

濃重的愁死別之愁沒盼頭萬年寡居淒涼孤寂懷舊悼亡悽婉哀愁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獨特的,她的藝術表現方式也是獨特的。她通過自己獨特而又細膩的感受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純淨、唯美的世界。

最後,讓我們帶着這份美的享受齊聲背誦《聲聲慢》。

一杯殘酒,一片落葉,一聲雁鳴,一滴秋雨,一盞孤燈,李清照都能點石成金,賦予它濃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聲聲慢》運用多種意象,採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錯落和諧的韻律,為我們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讀着它,我們似乎聽得見階前滴雨,長天孤雁,看得見梧桐落葉,黃昏孤燈。無疑這是一種美,一種文學的美!

《聲聲慢》教案最新4篇 版——從詞意、韻律、表達三個方面深入解讀作者意圖 第2張

第2篇

立足詩歌形象,通過誦讀研習,重現淒涼情境,體會悽愁情感,賞析悽美語言。

揭示詞人複雜、深沉的悽愁情感,領悟詞作形象、聲韻的悽美魅力。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zé艋měng舟,載不動、許多愁。

教師:哪一句寫得最好?(末句)好在哪裏?(叫學生舉手回答——形象地寫出了“愁”)那麼你能把這句話用第一人稱“我”來表述一下呢?(就怕雙溪那小小的船兒啊,載不動我這重重的憂愁啊!)可見,情感必要用形象表達才動人;反過來,形象,也正是打開詩歌藝術大門的鑰匙。——可是,誰知道李清照的愁為什麼這麼重嗎?

李清照出身名門,從小聰慧過人,文學造詣極高。丈夫趙明誠是著名金石學家,夫妻恩愛,幸福美滿。1127年金滅北宋,詞人生活徹底改變:先是兩人盡心收羅的幾屋金石書畫盡毀於戰火;接着,趙明誠病重身亡;李清照飄零江南,顛沛流離,嚐盡人世艱辛;1132年,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離婚,並被判刑兩年。1156年,悽然一身,悲苦離世。

教師(過渡語):國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體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載不動的沉重愁情。那麼一般被認為寫於同時期的《聲聲慢》裏的“愁”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先齊聲輕誦全詞,初步感受。

教師:老師先讀一遍,同學們在聽的時候試着在腦海裏浮現詞中描述的一幅幅畫面。

教師: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這裏的愁要複雜、深沉一些,這裏的形象也要豐富一些。

描述“次第”:請在眾多富於形象的“次第”中選擇有感觸的一處,發揮想象,揣摩詞人心境,用第一人稱“我”描述這幅畫面。

要求學生先描述詞句情景;教師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討其中“愁情”;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包括語調、神情、肢體語言等;全班再輕聲齊誦詞句。一處“次第”如有補充,可繼續;如無,就另一處。

①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這天氣忽暖忽冷,真叫我難以適應啊。就憑着這三杯兩杯的淡酒,又怎麼能夠抵擋得了這寒冷的秋風啊!——生活艱難,年老多病,幾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點明“酒所以淡是因為愁很濃”意思。——讀出疲憊、歎息之感。

我抬頭看去,又見北雁南飛,這情景和以前多麼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愛人的消息了!雁兒雁兒……——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這次第”,怎不叫人“欲語淚先流”呢?!——讓學生齊讀註解中《一剪梅》詞句“雲中誰寄錦書來……”,並講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閒愁,“此雁”是絕望的哀愁)。——讀出茫然、痛心之感。

我低頭看去,只見菊花凋零滿地,風雨中顯得如此憔悴,到如今還有什麼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損,美麗不再;青春已逝,年華已老;顧影自憐,黯然神傷。——讓學生講“花”的意象內涵(美麗、青春)。——讀出心酸、悽楚之感。

④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一個人,望着窗外,叫我怎麼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見那梧桐樹,佇立在黃昏的細雨中,那點點滴滴的雨聲,不像落在梧桐樹上,倒一聲聲像打在我的心坎!——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前路漫漫,度日如年,“這次第”,怎一個孤苦了得!這次第,怎一個煎熬了得?!——讓學生講“細雨”和“愁”的相似處(廣大、綿長、冰冷、灰暗)。——讀出孤苦、煎熬之感。

教師:共四幅淒涼畫面——秋寒風急、舊雁又過、秋花凋損、孤窗細雨。我們一齊輕聲誦讀,並在腦海裏一一浮現這些情形。

(如果學生在前頭就提及“尋尋覓覓”句,就問:這裏有畫面嗎?學生可能會講到“詞人尋尋覓覓”也是情景。那麼教師繼續問:那尋覓的具體“次第”是什麼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畫面探討中。)

學生可能會講到“詞人尋覓、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師再問:這裏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還有什麼形象呢?——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學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學們覺得首句在讀音上有什麼特點,聽起來像什麼?(像女子嗚咽聲)

教師自備:這句話的形象更在“聲音”——輕輕細細、悲悲切切、低聲嗚咽、泣不成聲,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疊字,劈面而來,可謂“先聲奪人”,全詞愁情盡顯,境界頓出。

南宋張端義稱讚道: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俱無斧鑿痕。

後人概括古人的評價説:首句連下七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

教師:好,我們連起來試着把這悽切的聲音、那淒涼的畫面讀出來。

教師:根據我們剛才的想象、分析,老師把李清照《聲聲慢》中“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學們跟我一齊輕聲朗讀。

我飲酒禦寒卻酒淡風急,境遇艱辛,只有悽苦心酸!由

我抬頭望雁卻舊時相識,物是人非,只有傷心不已!淺

我低頭看花卻飄零憔悴,韶華已逝,只有顧影哀憐!入

我倚窗枯坐卻梧桐細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深

教師讀末句,重讀“一個”,指出“愁”的複雜,已不是“一個”所能表明,愁境遇艱辛,愁物是人非,愁韶華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説不盡、道不完!教師再讀末句,重讀“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麼是心酸?是傷心?是哀憐?還是煎熬?真是説不清、道不明啊!

教師渲染愁情:實際上,我們仔細看李清照國亡南渡、夫死孀居階段的詞,就會發現那簡直就是一個愁的天地,就是一個愁的牢籠,可説是愁雲慘淡,愁腸百結。我讀題目,同學們讀詞句。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yín;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愁,不僅重得載不動,濃得化不開,也多得數不清,廣得沒有邊。即使浩蕩的歷史長河也裝不下她的無限憂愁——千年之下的我們不還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動嗎?因為詞人有一顆“愁”心,所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都帶有了愁的`色彩,從而無物而非愁,無時而不愁啊!可見,“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已決非平常愁情,實在是詞人無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歎。——所以,在這概括性的語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無限悽慘的詞人本身!

教師:那淒涼的畫面,那悽切的聲音,那悽慘的詞人,全都濃縮在這首悽美的《聲聲慢》中,我們能把它讀出來嗎?——我該用怎樣的語調,我該用怎樣的神情?(放背景音樂)

清代沈謙讚歎道:“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háng本色”,因此有“詞家二李”之説。

清代王士嫘léi將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與辛棄疾(字幼安)並稱為“濟南二安”。

教師:最後,我想化用她的同鄉,同樣是南渡詞人辛棄疾的詞句,對風華絕代卻命運悽慘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淚水。

教師:李清照,你無限的悲愁,要經歷幾番風雨才能消解?

第3篇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以猜字謎方式導入。“風起了,葉落了,心碎了”,(愁板書)(聰明!)秋天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發愁,敏感一點的同學難免有時候會見月傷心,聽風落淚。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位將愁字寫絕了的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

在中國的詞壇上,有一位才情出眾的女詞人,她的詞作哀婉悽,美打動了無數後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婉約詞中的傑作《聲聲慢》。

李清照,字漱玉,號易安居士,出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人的代表之??

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李清照嗎?(請一個學生)國中學過她的詞嗎?能背出來給大家聽聽嗎?忘了,沒關係,我們一起回憶一起背好嗎?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齊。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詞作,詞風還是比較婉約清麗。但是到了後期她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後,詞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無兒無女,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個孤清的寂寞小院過日子。又是一年秋風起,秋葉落,她一個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寫下了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聲聲慢》

補充介紹: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良好寬鬆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她出落成為一個外美如花,內秀如蘭的才女。十九歲嫁給宰相之子趙明誠,夫妻兩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諧,經常一起踏雪尋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題詩作畫,堪稱神仙眷侶。但是好景不長,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趙構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跟隨着南下,一路歷經戰亂。不久深愛他的丈夫趙明誠病逝離開了她,她又被誣陷通敵買國,一個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這種情況下能怎麼辦?她只能終日悽悽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趕着那個南宋小朝廷。在流離失所之中在戰亂之中在匆忙之中,她與丈夫多年收集的視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丟失了,多少痛,多少傷啊。在心灰意冷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她答應了當時一個財政部長求婚,帶着名節被毀的恥辱,只想晚年能過一些平靜安定的生活。誰知這個人,卻是個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為了得到她身邊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紗,對李清照拳打腳踢。李清照冒着牢獄之災,解除樂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只能一個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裏的一個孤清的小院過日子。名滿天下的一代才女競淪落到這樣的田地。

所作詞,前期多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風光,風格清新明麗(板書)。後期多反映戰亂痛苦的生活,風格沉鬱悽愴(板書)。

?聲聲慢》是她在遭受國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丟失殆盡,嚐遍顛沛流離的苦痛後所作,是李清照後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體男同學朗誦詞作,女同學細聽,挑他們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女同學齊讀,請輕聲而滿蓄李清照的傷痛情感(女聲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下瀰漫了整個教室)

3、師總結:我特別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學讀書時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學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種種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換位成李清照,去用語言表達那無盡的傷痛!

四、請説出自己最有感觸地方(要落實到字詞)。要求同學用清晰的語言表達!

明確:天氣、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板書)

明確:1、淡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詞人獨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風不停的襲來,喝了好幾杯酒,卻仍抵擋不住寒風,身上很冷,總覺得這酒很淡,酒性不烈!實際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詞人的憂愁太濃,愁得用酒都無法消除,所以才感到這酒是很清淡!詞人的愁苦就是再濃的酒也不能讓她從中解脱出來啊,愁比酒濃得太多了!這裏的什麼字讓我們感受深刻?“淡”自古以來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舉出幾句嗎?(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酒的詩句。)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看來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老師明確:“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悽苦悲涼。用秋風渲染愁情。)

2、“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雁過也”這句話。

過雁為何説雁是舊時相識?在李清照的那首詞中也寫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來北往,傷心些什麼呢?

(老師明確: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並且在一剪梅當中寫過:“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託,無處可傳,內心已是永遠的絕望。)

詩人哀慼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多麼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隻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於戰火?耦花還那樣嬌豔嗎?可南飛的雁羣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徘徊傷心。

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絕的悽苦氛圍,讓我們彷彿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淒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彙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第4篇

李清照的《聲聲慢》屬於蘇教版必修四“筆落驚風雨”這一模塊。《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2、理解這首詞巧妙的鋪敍手法,藉助意象抒發思想感情。

2、在誦讀、品味得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鑑賞能力。

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淨化自己的心靈,培養豐富的情感。

2、體會李清照這首詞所表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1、高一學生對宋詞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備了一定的詩詞鑑賞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對宋詞也有一定的興趣,願意學習詩詞。

2、學生對學習詩詞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師講什麼他們就聽什麼,並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豈不知詩歌鑑賞有非大的個性差異,需要學習者認真品味、欣賞。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文本,爭取熟讀成誦;蒐集材料進一步瞭解李清照。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有了針對性。

聽我國的著名民樂《二泉映月》,創設詩歌學習的氛圍。

教師:其實對李清照我們並不陌生,在國中時我們曾學過她的詞,能回憶一下嗎?

教師:誰來給我們介紹一下李清照呢?(點一名學生回答)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早期生活優越,婚姻美滿。父親為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李清照和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侵後,他們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趙明誠病死,接着書畫、金石盡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者動盪無定的生活,最後在顛沛流離中死於杭州。

要求:找出全詞中表現作者心境的'一個詞——“愁”(板書:愁)

教師: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什麼味兒?語調和語速怎樣?

(1)、教師:請同學們劃出整首詞直接抒情的句子。

這三句十四個字被譽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你贊同嗎?

① 、連用七組疊詞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的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