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課堂教學實錄5篇 《元二使安西》教學實錄:歷史與文學的交融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8W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一首詩,表達了送別使者、祝願歸途平安的情感。本次教學實錄以此為主題,探討了詩歌的意境、運用修辭手法的方式和技巧等方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並學會欣賞這首經典之作。

《送元二使安西》課堂教學實錄5篇 《元二使安西》教學實錄:歷史與文學的交融

第1篇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説是永恆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 板書:送 (播放課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麼 理解"使".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初讀全詩:(古詩幻燈片)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裏還有哪些地方名 解讀"渭城":陝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麼聯繫呢 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麼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 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1,師:王維和元二是什麼關係 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書:故人)

2,師:再讀讀古詩,和同桌討論一下,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裏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師:(指板書 客舍)王維為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為朋友餞別.客舍,本來只是旅客的暫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鄉,卻要在這裏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4,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説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 (課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盪不安.

陽關呢 (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 (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次朋友遠離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勝回朝,衣錦還鄉,然而長途跋涉,其艱難痛苦,何以想象 況且古人説: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5,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説最後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説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説的.(背景音樂)

《送元二使安西》課堂教學實錄5篇 《元二使安西》教學實錄:歷史與文學的交融 第2張

第2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古詩涵蓋面寬,意藴深遠,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本課的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二是讓學生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通過古詩吟誦活動的開展,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詩詞。對古詩詞的品味理解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時學習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這樣有一定深度的詩文可以將學生的古詩品讀能力有一個階段性的提高。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5、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個性化閲讀,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1、教師準備:閲讀了解古代送別詩相關內容。多媒體課件。

1、播放《陽關三疊》名曲,欣賞送別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送別詩,或聯繫實際,説説自己與親友分別時的感受。

2、通過回憶《贈汪倫》《別董大》等耳熟能詳的送別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點評: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鋪陳了一種調子,使學生很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來。

5、引導學生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注意“鶴”的筆順,“孟”的起筆,“陵”的讀音。)

(2)課件展示黃鶴樓名樓風采,加深對這座江南名樓的認識。

(4)教師相機出示長江簡圖,明確詩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點評:古詩的寫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的出示,不但有助於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於理解“西辭”等詞句內容。

(7)提示學法:蒐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註釋等多種方式瞭解詩的大意,並鼓勵學生質疑。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涵,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的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3)師生共同在美好的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了詩人愉悦的心境。

點評:“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一個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

(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朗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2)抓住“遠影”“孤”等詞體會李白目送帆影遠去時間之長,對好友的情感之深。

(6)從最後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經,感詩情等。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瞭解安西、陽光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瞭解由於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盡一杯酒”的深刻內涵。

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着思考其規律性。

2、歸納總結全詩。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

1、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能説説你最欣賞的地方是什麼嗎?

2、師生交流,賞析兩首詩的語言和內在的情感之美。

(語文凝練優美,意境深遠。如:“孤帆”、“碧空盡”、“柳色新”、“更盡”等。)

(情感真摯深厚,感動今人。如:“遠影已碧空盡,仍不肯離去;已喝了很多酒了,還要更盡一杯。無限深情盡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傷離別,離別詩兒有無數。下面請同學們把你課下蒐集到的送別詩讀給大家聽。

4、學生讀《別董大》等詩。(注意送別詩與其他詩的區別)

點評:引導學生自主體會送別詩的異同,着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捨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文寫一寫呢?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麼類別的詩?(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1)蒐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3)蒐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點評: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情感,突出兩首詩之間的聯繫與對比。

問題探討:1、國小中年級階段學習古詩文,應該挖掘到何種深度?

2、教師應如何引導,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到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情感?

第3篇

?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是王維寫的一篇送別詩。戴老師執教本課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精心地確定教學目標,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地選擇教法,讓學生感悟到了古詩語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詩人所藴涵的獨特感情。

回到學校,戴老師上課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我覺得他上課的特點是樸實、紮實。

説戴老師的課樸實,是因為他的課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的東西,而是步步踏實,每一個步驟都精心雕刻。他不會因為趕時間而放棄某一次知道學生的機會,也不會因為只重視結果而忽略了教學的過程。比如説,在引導學生讀好課題《送元二使安西》這個課題時,光是解題、讀題就花去了十五分鐘的時間,直到每一個學生能正確讀題為止。回想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讀好詩題往往就被忽略,而戴老師這一點卻做得非常好。他花這麼長的時間是有道理的,因為詩題對於一首詩來説就好比是龍的眼睛。戴老師在讀好詩題是雖然着墨不多,但是頗具匠心,體現他樸實的教學風格。

戴老師在上這堂課時,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王維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在吟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詩的最後兩句,選取了餞別宴席的勸酒詞“勸君更進一杯酒”凝離別之情於美酒之中。一杯酒,一生情,一個“更”字,一個“盡”字,浸透了詩人對朋友的全部真摯感情。戴老師在引領學生讀這一句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悟詩人的情感。他是這樣啟發提問的:“身為好友的你,在元二臨行前,還想對他説些什麼?”學生聽音樂交流後,戴老師又悲傷地告訴大家,幾年之後,王維就去世了,應該怎麼讀?“千言萬語化作薄酒一杯,一切盡在不言中,來吧,舉起酒杯吧!”接着,戴老師問:“喝下這杯酒了嗎?我怎麼覺得這不是一杯酒,這究竟是什麼呢?”學生答:“是濃濃的情意。”“喝一杯夠嗎?那我們再喝一杯,你還喝出什麼滋味?”學生一個個站起來回答:有痛苦,有難過,有悲傷,有難捨難分……“那麼再喝一杯,幹了它,再喝一杯”……我聽着看着,也多想舉起酒杯來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讓我們舉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這濃濃的愁情別緒,籠罩着大家。戴老師醉了,學生醉了,在場的所有聽課老師也醉了。此時“但願長醉不用醒“,喝呀喝,讀呀讀,已不能表達詩人的感情了,就讓我們來唱吧!學生跟着老師,合着《陽關三疊》的曲調,動容動心的吟唱起來,是多麼和諧的課堂氛圍呀!戴老師在引導學生讀好這首詩的時候,沒有機械地讓學生枯燥乏味地讀,而是在引導體會詩人的情感過程中,激發學生讀的慾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讀吟誦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學任務。他把這首古詩中情感最細膩的,描寫最感人的場面,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的目光穿越時空的隧道,彷彿看到詩人送別友人時淚滿衣襟的樣子。這充分體現了戴老師的嫻熟地駕馭課堂的紮實功底以及靈活的教學機智。

總之,這趟無錫之行,讓我親眼目睹了古詩詞的魅力,更加深刻地瞭解到古詩詞所表達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在今後的古詩詞教學中,我將多向名師學習,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下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詞。

第4篇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 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悦,從中感受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1.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藴含着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麼?解“使”?

知道元二為什麼要去安西嗎?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從大老遠長安趕來送他。多麼深厚的友誼啊!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過渡: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麼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麼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並讀讀課後註釋,邊讀邊思考。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説得更具體一些?什麼時候送呢?

我們説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麼讀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物呢?

(1)雨:什麼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麼説是小雨?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過渡:多麼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麼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後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讀了這兩句, 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幹嘛?那麼王維會説些什麼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裏看出來?幹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後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麼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係。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才你看到了什麼?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1)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説呀!又有多少説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着,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 齊讀後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 齊讀後兩句

就這麼説呀,喝呀,喝呀,説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麼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是啊,他們是多麼捨不得分開啊!看,喝完酒後,王維牽着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願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啊?還有誰願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後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齊讀全詩)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彆着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温暖。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再蒐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敍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第5篇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於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

(開頭的設計實際上就是為了後來引導學生感悟兩首詩的異同作了一個鋪墊,同時也試圖創設一種情景,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別離的情緒。)

師:同學們和老師輕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明白了什麼?

師:正如同學們所説,詩的題目已經讓我們獲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詩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們去挖掘。現在請同學們初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師:好,同學們,我相信大家對詩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誰能説一説?

師:同學們概括領悟能力之強令老師折服,現在請同學們想想朋友送別時心情會如何呢?誰願意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師:同學們讀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們想真正讀出詩人的情懷,那只有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瞭解詩文的具體意思,現在請同學們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詩文意思。

師:有了理論支撐,相信同學們的朗讀一定更聲情並茂,誰願意讀一下?喜歡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師:再讀詩文,你對詩或者是詩人與元二之間的情誼有什麼更深的感悟麼?

(此環節有太多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比如在設計上作到了從題目入手,帶着目的去讀,每一次讀都有一定的任務,使學生從課的開始便保持着一種閲讀期待,直到課程的結束。尤其是在分析詩句意思的環節,更是能夠讓學生從字到句,由句及篇的進行分析。除了在設計上自認經高老師指導後有了一定的進步外,在學生的表現中我更是體會到了什麼是驚喜:首先學生能夠認真的傾聽別人的談話內容了,並且能夠針對其發言內容補充談的不夠具體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學還能夠根據他人的發言激發自己的全新體驗,聽來讓人耳目一新,像楊爽同學對“渭城朝雨悒輕塵”一句獨特的理解,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又充滿那種兒童對友誼的珍重。

當然,在本環節中也有着有待加強的地方,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變換一下小組發言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機會)

師:同學們,你有過和親人、朋友離別的經歷麼?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啊?

師:同學們談的是那樣的真摯,不禁讓老師都感歎人間貴在有情在啊!也難怪高適和王維都能寫下這樣的曠世名篇,現在我們就重温經典,看看《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存在着怎樣的異同?

學生分析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並試着通過朗讀來表現不同。

(這一環節的處理正如勝利國小馮老師所説,如果能夠找兩名同學分別詮釋不同的詩,區分的效果會更好。)

師:五千年的文明沉澱下多少絢爛的文化,古詩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萬古流傳,單是送別這一種主題,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別詩願意和同學們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或者學以至用也用送別詩中的佳句送予離別的親朋表達自己的感情。

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更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

以情為結,讓學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會很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