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教學反思5篇 《反思教學,探索進步:重新認識《過秦論》》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4W

“過秦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辯論文章,翻閲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它不僅在管理學、政治學等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對於教育教學也有很深刻的啟示意義。本篇文章將通過對“過秦論”中的教學思想的分析,反思現代教育應該如何重塑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質量。

過秦論教學反思5篇 《反思教學,探索進步:重新認識《過秦論》》

第1篇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先説説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説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説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衞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過秦論教學反思5篇 《反思教學,探索進步:重新認識《過秦論》》 第2張

第2篇

?過秦論》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一直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講讀課。這篇課文文質俱佳,詞采飛揚,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的喜愛。文章雖是説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敍事。用敍事來説理,可以説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孝公到秦亡這一百多年的歷史,概括地説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説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賈誼對秦國由勝而衰、由興到亡的敍述是很有條理的,按照時間的先後安排文章的層次順序。文章處處敍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後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本文的精彩還在於鋭不可當、咄咄逼人的語言,所以,要學生背誦課文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過秦論》第一課時,重點安排學生了解有關背景、作者,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第二課時重點疏通文句,翻譯課文,加深理解課文。第三課時鑑賞語言,背誦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下面談談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同往常一樣,學生課堂演講是每節課的第一個教學環節。導入新課後,理清文章思路,結合對課文的朗讀訓練,採用邊讀邊分析的方法,同時隨時糾正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鑑賞語言,讓學生領會本文語言的精彩之處,激發他們背誦的興趣和強烈的意識。鑑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積月累,所以,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並且同桌之間展開討論,交流心得,讓學生自己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學生領會到語言的魅力,背誦起來就會很主動,而不是疲於應付。背誦課文是本節課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進行。課堂訓練要求限時自主完成,主要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為提高教學效率,我精心設計了課件,重要內容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

學生課堂演講訓練,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演講結束後,其他學生談談感受,受到什麼啟發,然後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點評使口語表達訓練落到實處,這是本節課第一個教學環節。分析文章思路是教學課文的第一個內容,通過學生讀課文,思考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概括思路。全文思路如下:1:秦創業(雄心勃勃)2:秦強盛(所向披靡)3:秦統一(勢如破竹)4:秦滅亡(一敗塗地)5:秦教訓(不施仁政)。結合思路對全文總結,分析以敍述推論點的特點。《過秦論》的語言酣暢淋漓,極富感染力,讓學生充分領會到本文語言的獨特魅力,只有讓他們自己去分析研究語言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和歸納,歸結本文語言特點如下:1善於用敍述推出觀點。2多用排比和對偶。3極力渲染誇張。對於這樣精彩的語言,不能不背誦。所以,背誦課文是本節課的最重要的教學內容。課堂練習檢查當堂課所學內容,鞏固重點,強調理解課文。

本節課教學效果總體來説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主體性發揮較好。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作到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和諧統一。但是,認真思考,反覆研究後,發現一些問題還不盡人意:

1、整體效果不錯但個別問題明顯。有的學生上課還停留在聽、記、背的學習狀態,不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處於被動局面。

2、學生課堂演講訓練基本上達到了鍛鍊學生口語表達的目的,同時,其他同學的中肯的點評,也使演講的學生獲得很大的收益。學生參與演講活動比較積極。不足之處是演講時間略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任務的按計劃完成。

3、分析課文思路這一教學環節,學生思考問題比較主動。討論問題達到了自主解決,自主創新。體現出來的問題是個別學生還要加強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要作到合作互助學習和獨立學習相結合。

4、背誦課文訓練一部分學生達不到當堂背誦下來,背誦課文時間略短,個別學生背誦課文精力不夠集中,還要加強背誦訓練中注意力的問題。通過觀看教學光盤對照研究課題覺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3篇

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20xx年3月9日我在微格教室錄了《過秦論》第三課時教學光盤。本次錄課研究的課題是主體性教學研究。取回光盤後反覆觀看認真研究,感覺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尚可,但,還存在着很多問題,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還有很多工作要作。下面,我把本節課的反思加以整理。

教學《過秦論》第一課時,重點安排學生了解有關背景、作者,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第二課時重點疏通文句,翻譯課文,加深理解課文。第三課時鑑賞語言,背誦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下面談談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思路。

同往常一樣,學生課堂演講是每節課的第一個教學環節。導入新課後,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分析課文的思路,進一步理解課文。2欣賞本文語言,背誦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結合對課文的朗讀訓練,採用邊讀邊分析的方法,同時隨時糾正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鑑賞語言,讓學生領會本文語言的精彩之處,激發他們背誦的興趣和強烈的意識。鑑賞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積月累,所以,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並且同桌之間展開討論,交流心得,讓學生自己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學生領會到語言的魅力,背誦起來就會很主動,而不是疲於應付。背誦課文是本節課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進行。課堂訓練要求限時自主完成,主要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為提高教學效率,我精心設計了課件,重要內容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

學生課堂演講訓練,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演講結束後,其他學生談談感受,受到什麼啟發,然後教師有針對性地給予點評使口語表達訓練落到實處,這是本節課第一個教學環節。分析文章思路是教學課文的第一個內容,通過學生讀課文,思考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概括思路。全文思路如下:1:秦創業(雄心勃勃)2:秦強盛(所向披靡)3:秦統一(勢如破竹)4:秦滅亡(一敗塗地)5:秦教訓(不施仁政)。結合思路對全文總結,分析以敍述推論點的特點。《過秦論》的語言酣暢淋漓,極富感染力,讓學生充分領會到本文語言的獨特魅力,只有讓他們自己去分析研究語言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和歸納,歸結本文語言特點如下:1善於用敍述推出觀點。2多用排比和對偶。3極力渲染誇張。對於這樣精彩的語言,不能不背誦。所以,背誦課文是本節課的最重要的教學內容。課堂練習檢查當堂課所學內容,鞏固重點,強調理解課文。練習題設計為判斷正誤:1《過秦論》的作者是東漢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過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過錯,“過”是動詞。2“外連衡而鬥諸侯”,其中“外”、“鬥”都是名詞作狀語。3《過秦論》的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4“然後以六合為家”,“為天下笑者”中第一個“為”是動詞,“作為”的意思,第二個“為”是介詞,表示被動。

本節課教學效果總體來説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主體性發揮較好。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作到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和諧統一。但是,認真思考,反覆研究後,發現一些問題還不盡人意:

1、整體效果不錯但個別問題明顯。有的學生上課還停留在聽、記、背的學習狀態,不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處於被動局面。

2、學生課堂演講訓練基本上達到了鍛鍊學生口語表達的目的,同時,其他同學的中肯的點評,也使演講的學生獲得很大的收益。

學生參與演講活動比較積極。不足之處是演講時間略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任務的按計劃完成。

3、分析課文思路這一教學環節,學生思考問題比較主動。討論問題達到了自主解決,自主創新。體現出來的問題是個別學生還要加強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要作到合作互助學習和獨立學習相結合。

4、背誦課文訓練一部分學生達不到當堂背誦下來,背誦課文時間略短,個別學生背誦課文精力不夠集中,還要加強背誦訓練中注意力的問題。

通過觀看教學光盤對照研究課題覺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4篇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先説説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説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説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衞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第5篇

一、文言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工作放手讓學生自己做。並講清楚為什麼。講解文言文,每課的重點知識都要涉及詞類活用,但是學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還在於學生不能從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麼來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講解不能僅解決是什麼的問題,更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過秦論》中“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為名詞作狀語,此時給學生明確,文言文中名詞位於動詞前面不做主語就活用,這樣學生學會分析,掌握起來也就容易多了。在《過秦論》中使動用法較多,給學生講明白什麼是使動,即主語使賓語怎樣,動作地發出者為賓語。按照這個方法理解使動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學生在以後遇到類似用法也就會分析了。

二、設計問題以內容帶動對課文內容、結構及主旨的理解。

1、“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2、默讀全文,請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秦的興亡過程。分析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異也”在文中的體現。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麼要寫這些?

3、作者借古諷今,強秦的速亡給後人的啟示是什麼?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三、對比論證和鋪張渲染的方法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感悟、總結。

以上是在教授《過秦論》時一點粗淺的體會,課下與學生交流,學生比較認可。但反覆思考仍然有不少問題。比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檢查背誦和文言現象歸納總結教學時間拖沓,以致本堂課教學任務未能很好完成。文言現象歸納總結可做成幻燈片展示,這樣既清楚明朗又完整省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