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讀後感2篇 《六國論》:深入治國之道

來源:巧巧簡歷站 6.85K

《六國論》是中國先秦時期思想家韓非所著,它旨在分析六國相互的優劣劣勢及其興衰原因,提出了“權謀政治”和“利益至上”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思想意義和歷史地位。讀完《六國論》,在文化、思想等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啟發。

《六國論》讀後感2篇 《六國論》:深入治國之道

第1篇

怎樣才能讀好書?毫無疑問,一個好的時機非常重要,而暑假就是一個好的時機。走到書店,買了一本《蘇軾傳》,翻開了它,我仿似翻開了蘇軾那傳奇的一生……

蘇軾,南宋著名豪放派詩人,與其父和其弟:蘇洵和蘇轍合稱三蘇,被列進唐宋八大家之中。一門三傑,多麼令人驚歎啊!蘇洵沒有考上進士,只得期盼兩個兒子,不料兩個兒子都那麼爭氣,雙雙中舉,這也是蘇軾傳奇而又不幸人生的開始。

在王安石變法之前,蘇軾有一段瀟灑的時光,試問天性愛玩的他怎會安於寂寞?此時,兄弟、妻子都在身邊,也許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在神宗上任,用王安石來變法後,他可就不是這麼好過了,因為朝廷分為了保守派和新法派,兩個派別之間鬥爭不斷,蘇東坡也時常受牽連,從這裏調去那裏,然後再去那裏,要知道以前的交通可一點都不方便,這樣的舟車勞頓也許只有樂天的蘇東坡能受得了了,他的妻子王弗在這之前去世了,蘇軾為紀念她而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而在不久之後,他的父親也去世了,這讓蘇東坡悲痛欲絕,回家為父親和妻子守靈。在他人生中後段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後來他與司馬光在是否完全廢除新法這個問題上有爭議,在司馬光去世後,與他一個派別的人就設計去陷害他,大發文字獄,讓蘇東坡受了不少無妄之災,著名的“明月幾時有”也是在這個背景下完成的。晚年的蘇東坡就更加悽苦了,被當時的皇帝一再貶職,永不升官,而且三個妻子都先他而去,這讓人如何説苦!

當然,蘇軾的一生不可能都是悲苦的,他的詩書才華可是完全免檢的,他的才氣也讓他擁有了很多朋友,在他受苦難的時候,可沒少朋友來幫他。他與朋友佛印之間有許多趣事,還記得有一次在船上,他們出的對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屍)”,讓我哈哈大笑,大喊妙絕了。東坡的另一個朋友陳季常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人,因為“河東獅吼”就是從他怕老婆流傳出來的。

蘇東坡可不只受朋友們的歡迎,他同樣也是百姓愛戴的`對象,對於一個會苦中作樂的人是不會悲觀的。他每到一地都會盡量為百姓謀福祉,為百姓做事,深受百姓喜愛,從詩中“為報傾城隨太守”就可以看出,這可不是因為他長得帥,是因為他心繫百姓,當然,可能也與他的名氣與才氣有關。記得在書的後面還有這樣一句話:“這就是他,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看了《蘇軾傳》,彷彿經歷了他的一生,往事歷歷在目,給人以啟迪,又讓人感慨無限。在書中還提到了這樣一個傳説:在蘇軾出生時,旁邊有座山一夜之間草木枯死,怎麼救都是荒地,後來在蘇軾去世一年之後,那座山又恢復了生機……這個傳説給人無限遐想,也許是因為他吸取了那山的靈氣了吧,所以他才這麼出眾……

《六國論》讀後感2篇 《六國論》:深入治國之道 第2張

第2篇

今讀二蘇《六國論》頗感新奇,曾不想這舊事之中還有這麼多道道。不過,依我之見,二蘇文章看似行文舒暢,合情合理,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因素,就不難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這也就影響了作者看待六國破亡事實的眼光,其文恐怕未點到實質。

蘇澈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滅亡在於不能聯合魏韓,使力量未被團結。我説非也非也。

在《過秦論》中就有提到六國曾在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縱下“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這時的秦國又是怎樣的呢?秦國“開關延敵”,這就不得了了。嚇得諸侯“逡巡而不敢進”,於是“從散約敗”。試想,十萬之地,百萬之師,這是必爭的戰鬥,可諸侯卻不能將“叩關而攻秦”堅持下去,這説明什麼?這説明諸侯畏秦之勢。六國雖然合縱,但各國都有本身利益的考慮,所以就造成了他們徘徊不定,導致對秦之勢的懼怕,從而敗北。諸侯畏秦之勢,在史記中也有記載。説,秦圍趙,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結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慮,不敢出兵。魏國的十萬大軍其實已壓趙境,只秦國一句“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以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使十萬大軍不敢越趙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傳魏王軍令,毛遂拔劍威脅楚王,才得以救趙。

那麼蘇洵的`六國論又是怎麼説的呢?蘇洵説“六國破亡,弊在賂秦”。六國的滅亡在於用土地賄賂秦國。他的理由是賄賂秦國不僅使自己失去了強大的依靠,還使“暴秦之慾無厭”,從而走上了滅亡的道路。我説非也非也,

這“六國破亡,弊在賂秦”的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我們應該看深一些,問一句“為什麼六國要賂秦?”當年秦攻趙,説,信陵君和春申君帥軍擊退了秦軍,但還有後話。後話是趙向秦求和,趙國割地。看,秦軍已被擊退,睏乏不已,按常理來講趙國即使無力追擊秦軍,最次也應該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沒有必要去賂秦,但趙國卻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時之安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秦國之勢在當時以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國滅亡不在於賂秦,而在於懼怕秦國之勢。

秦以其勢統一了天下,其實縱觀當時之局,可得勢者並非只有秦國。在當時可與秦較力者,還有齊、楚二國。此三國實力其實難分伯仲,只是秦國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氣勢上壓倒對手。在此,秦國的連橫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國氣勢的作用。楚王因張儀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齊國的聯盟,又經過與秦魏齊之戰,使之鋭氣大減,即而滅亡,起因受蘇秦讒言,廣樹外敵,連年征戰,致使其國力削弱,孤立無援,結果導致齊國氣勢鋭減。此後,秦國以其無以可敵之氣勢佔盡天時,地利,從而一統天下。

由此,我們知道其實統一天下,並不一定要有過於強大的軍隊,有的應該是氣勢。商湯憑七百里的地方,統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號令諸侯。憑的是什麼?是氣勢!秦國有強大的氣勢,而諸侯畏懼它的氣勢,這就是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