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的説課稿4篇 《追尋夢想的葫蘆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6.45K

本文是一份關於《我要的是葫蘆》的説課稿。《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旨在教育孩子珍惜眼前的東西、從容面對困難的童話故事。通過主人公小明和他與一隻特殊的葫蘆的交流,故事呈現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心態。本文將詳細解讀故事主旨和教育意義,為教師提供了輔助教學的參考。

《我要的是葫蘆》的説課稿4篇 《追尋夢想的葫蘆之旅》

第1篇

執教內容是部編教材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的第二課時。本組教材圍繞“思維方法”這個主題編排了一組能給人以啟迪的故事。

本文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講述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可是在葫蘆長蚜蟲後不聽取鄰居的建議,最後葫蘆都掉落了的故事。從而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簡短的故事裏不僅藴含着中國的文化底藴,即看待問題的眼光和和諧的鄰里情。同時還有豐富的語言句式典範,如感歎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反問句“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等,這是對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具體落實。也是課程標準中“在閲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歎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的具體表現。

本文的語言描述淺顯易懂,加上第一課時對課文的生字詞和內容都有大致的瞭解,所以本節課引導孩子探究葫蘆落了的原因就相對容易,但故事隱含的.深刻寓意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老師着重指導。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個人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藉助以往寫字的經驗,端正地書寫“盯、治”等生字。

2. 聯繫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歎句的不同語氣。

3.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其中,聯繫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歎句的不同語氣,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朗讀感悟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的閲讀能力有所增強,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説一説、寫一寫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閲讀,自主探究。

這一環節安排了兩個內容,首先在開課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練習,通過這道填空練習,回顧了葫蘆的可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準備,同時又進行了説話練習,起到了內化語言,積累語言的作用。然後再通過課後第一題“這麼可愛的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落了”這一問題的拋出,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分了兩步展開教學。

第一步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讓孩子們對比讀,體會感歎句、陳述句、反問句的不同語氣;通過“盯”和“自言自語”兩個詞語去品悟種葫蘆人對葉子上的蟲並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蘆”,不聽別人勸告的固執。同時利用形聲字的規律等指導學生書寫。

第二步在孩子們瞭解了種葫蘆人的心理活動後,相機補充葫蘆的生長過程的資料,讓孩子們懂得葉和果之間是有聯繫的。

1.説一説:如果你是那個人的鄰居,你看見葉子上有小蚜蟲,你會怎麼勸呢?

2.寫一寫:第二年春天,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他會怎麼做呢?

這樣內化了課文語言,對孩子進行人文教育,鍛鍊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為此

板書要求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的靈魂,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板書設計將以學生課堂生成為準。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在實施過程中會根據生成或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力爭紮實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我要的是葫蘆》的説課稿4篇 《追尋夢想的葫蘆之旅》 第2張

第2篇

寓言《我要的是葫蘆》講述了一個農民種了一棵葫蘆,葉子被蟲子吃了很多,鄰居勸他治蟲,他不光不聽,還説:“我要的不是葉子,而是葫蘆”。最後,葉子被吃光了,他卻連一個葫蘆也沒得到。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吸取中葫蘆的人的教訓,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在設計教學時,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從以下3個方面來説一説。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必須做到: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提倡自主、自覺、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追求學生髮展的個性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課文導入時,我先畫了學生熟悉的東西:葫蘆,(但對於葫蘆這兩個字並不認識)學習了生字,讓學生對葫蘆這兩個字,形和字義統一。然後我畫了一棵葫蘆苗,以學生喜歡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課文,並帶出了一個問題:那棵葫蘆慢慢地長大,長得怎麼樣呢,揭示了課題。這樣,從生活和故事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我沒有采用公開課最常用的聽錄音配樂朗讀課文,而是沿用最簡單的形式:老師範讀課文,目的有三:幫助學生正音,建立課文的生字正確認讀的概念;其二,激發學生自己朗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其三,是給學生一個無形的影響,更加喜歡、親近老師,從而喜歡我的課。

同時,在老師範讀課文後,我就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讀準生字和課文,並與同桌合作學習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決葫蘆是怎樣慢慢長大的,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討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朗讀感悟課文第一段時,我又安排了學生自學這一段課文,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句話想想讀懂了什麼,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後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課文的第一段。在學完一、四段課文後,指導學生聯繫課文和插圖,產生了新的疑問,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節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問題是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並貫穿於學習的`始終,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

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2、仔細觀察,大膽想象,訓練口語,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而作者寫作時為了行文簡潔,文章的節奏有起伏變化,或者因審美感受的需要,將文章的某一部分寫得比較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文章的這些空白之處,正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利空間,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擴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敍述具體化,沒有明示的內容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以此為源點,輻射。在這節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兩個想象説話的內容,想象説一説小葫蘆的可愛,在想象的基礎上朗讀;再有就是這麼可愛的葫蘆,讓學生想象長大了一定會是怎麼樣的,這個想象説話,與下文葫蘆因蚜蟲而變黃落地形成了鮮明的反襯,激發學生從中產生疑問、探究原因的興趣,為學習感悟下文打下伏筆。可謂一舉數得。

而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並列出現,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不同,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後,我又出現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生問題,進入下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上,訓練口語,發展想象,以培養創新能力。

3、以文本為中心進行閲讀教學,努力做到在學生的閲讀實踐中培養閲讀能力。

文本是閲讀教學中師生展開活動的聯結點, 無限的對話進程就從對文本的閲讀中產生,

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閲讀實踐,有層次地組織學生的讀書活動。自讀---發現探究到自讀---理解感悟。這節課中,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讀書,他們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理解課文內容,不斷加深體驗,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第3篇

本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蘆,葉子長滿了蚜蟲也不管,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個都落了。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是學生可能會質疑的問題。因此,教學時,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通過反覆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讀“藤”、“哇”、“蚜”三個字。

2、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2、讀課文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1、指導學生學習難字“掛怪”。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3、通過練習題,體會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教學準備:

2、葫蘆的實物、《我要的是葫蘆》的課件、詞語卡片。

1、教師出示葫蘆圖片 ,讓學生認一認,這是什麼?葫蘆可以作中藥,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藝品。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字音是第二聲。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着老師讀。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藉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相互間的學習。兩個人互相讀一讀畫的新詞。

(1)教師出示生字(多媒體),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説説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後練習讀書。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1、教師範讀,讓學生在文中標出自然段。(4個自然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標出共有幾句話。(5句話)

(2)讓學生説一説每句話的意思,談一談讀懂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講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藤上長了葉子,開了花,結了小葫蘆,他非常高興。

(3)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每天都去看)

a、第一句中的葫蘆是指一種植物,課題中的葫蘆指的是葫蘆的果實。

b、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寫時用到的幾個詞語談自己的體會:細長的葫蘆藤、綠色的.葉子、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説明葫蘆長得很好。板書:長滿綠色的葉子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文字體會那個人高興的心情,“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感歎句)讀出那個人喜愛小葫蘆的語氣。

1、是的,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這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請看圖(多媒體)。板書:落了。

2、看了圖,你心裏有什麼感受?個別讀,用讀表現出你的惋惜。齊讀。對比這樣的兩幅圖,你會產生什麼樣的疑問?

3、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黃、落了呢?你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請你帶着這個問題,自讀2、3段,邊讀邊想。

(2)引導學生交流:葫蘆藤上先長葉子,再開花,最後結果實。小葫蘆開始長得很好,後來生了蚜蟲,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蚜蟲越長越多,最後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

(3)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畫面展開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一個個都掉了想些什麼?他會做些什麼呢?

(1)小聲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

講那個人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一點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蘆。

(2)讓學生在書中畫出那個人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説的。而後練習讀一讀,談一談應讀出什麼語氣。自己先思考,遇到問題與同桌商量商量。

“有幾個蚜蟲怕什麼?”(反問句)有幾個蚜蟲不用怕,那個人滿不在乎,在讀書時要讀出滿不在乎的語氣。種葫蘆的人希望小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要讀出滿懷希望的語氣。

(6)思考:同學們想一想葉子和葫蘆有什麼關係?(出示圖片)

學生們結合一些資料談自己的認識,而後教師再加以補充。葉子是植物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通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葉子死了葫蘆也活不了。

(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鄰居和種葫蘆的人的看法。

(2)師生交流進:“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反問句)意思是:種葫蘆的人認為葉子上的蟲根本不用治,為什麼葉子上的蟲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蘆。”讀這些語句時要讀出不以為然,自以為是的語氣。“我要的是葫蘆。”要讀重些,是肯定的語氣。結合學生説的,板書:蚜蟲,不治)

(4)指名讀這個自然段,教師小結: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後悔。

第4篇

以“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基本理念。在設計中注重營造氛圍激發感情,讓學生在老師富有啟發的語言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探究中發展自己。《課標》中對第一學段提出了“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的要求,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在自己的朗讀實踐中讀懂課文,積累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

這是新版《新課標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它以兩幅清晰的畫面,樸實的四段文字,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不知道葉子與果實的關係,只盯着葫蘆,卻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葫蘆都落了。”這樣一個故事,讓學生明白要全面看問題和虛心聽取意見的道理。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是一篇有助於學生朗讀、語感、理解從中明白道理的文章。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詞、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1、(出示圖一)師述: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面長滿了綠葉,可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可愛的小葫蘆哇!那人後來得到了葫蘆嗎?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4課《我要的是葫蘆》。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得

葫蘆 細長 長滿 雪白 可愛 每天 蚜蟲 自言自語 盯着 慢慢地

小結:從剛才的檢查中,老師知道同學們個個都是聰明好學的孩子,很快就能與這麼多的生詞、新詞交上朋友,我相信在後面的學習中,同學們表現得會更棒。

1、(出示圖一)師:剛開始那葫蘆長得怎麼樣呢?自由的朗讀第一自然段。

2、 出示句子:“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葫蘆長得好?理解“長滿”“謝”“掛”。

生:從“長滿”、“綠”、“掛”可以看出葫蘆長得好。

生:從“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啊”也可以看出葫蘆長得好。

3、 你歡這些可愛的小葫蘆嗎?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5、 這麼可愛的小葫蘆,大家都非常喜歡。從哪裏能看出種葫蘆的人喜歡呢?

師:這顆葫蘆長得這麼好,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一定會結出大葫蘆,實際上是這樣嗎?

(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這是為什麼呢?

出示思考題:1、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種葫蘆的人是怎麼做的'?

2、説説小葫蘆為什麼會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⑴ 那個人眼睛只盯着小葫蘆,此時他心裏會怎麼想?理解:“盯着”“自言自語”,反覆朗讀體會此時種葫蘆人的高興心情。

⑵ 鄰居提醒他要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他卻不以為然滿不在乎。這時他心裏又想些什麼?

生:他想我不要葉子,要的是葫蘆,所以葉子有蟲沒關係。

⑶ 角色朗讀(鄰居:勸説,種葫蘆的人:奇怪,不以為然)

(葉子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通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

因為葉子出了( ),葉子被蟲( )就( ),沒有葉子,不能把充足的養料送給小葫蘆,小葫蘆缺( )所以都( )。

1、 假如讓你來勸説那個種葫蘆的人,你將怎麼樣來説服他呢?

今天大家又學到了新的知識,明白了葉子與果實的關係。其實在大自然中到處都藴藏着知識和智慧的寶藏。只要你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多看課外書,你們會有更精彩的發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