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説課稿7篇 技術驅動,創新引領:優化信息技術説課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2W

本篇文章主要圍繞“信息技術説課稿”展開,詳細介紹了該課題的內容與要點。通過對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闡述,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瞭解和應用信息技術於教學實踐中。文章力求簡明扼要,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和借鑑。

信息技術説課稿7篇 技術驅動,創新引領:優化信息技術説課稿

第1篇

1、教學內容:教材採用教育科學出版社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本節課是第五章第二節第三小節中的內容,根據學生和教材實際,將《視頻信息的簡單加工》作為一個課時教學。

能根據信息呈現要求,選擇恰當的工具和方法進行視頻信息加工,表達主題。

通過學習movie maker的基本使用,掌握加工視頻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體驗採用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進行視頻信息加工、表達主題的過程,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並能對自己和他人的創作過程和作品進行評價。

通過對視頻信息的剪輯、加工,培養學生對視頻製作的興趣,培養學生主流的審美觀;在作品的製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重點:通過體驗movie maker的使用,掌握視頻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難點:體驗視頻信息加工過程,並能理解信息加工是為主題的表達服務;能正確評價作品。

1、學習基礎:學生在此之前學習了文本、表格、圖像、音頻信息加工等的基本操作,對於視頻信息也有了感官上的瞭解,但對視頻信息加工技術接觸較少。

2、學習興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但是視頻信息加工過程較為複雜,真正讓學生動手去完成一段視頻的加工,學生不一定會積極完成。

本課我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學習和幫助學生學習”。給學生提供資源包(包括素材、任務幫助、學習導航),讓學生自學,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啟發誘導學生,根據完成任務情況進行點評,對學生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精講;一切教師活動,都為學生學服務,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

播放即將上映《超級戰艦》預告片,問同學們想不想看這部電影?為什麼想看?有沒有從技術的`角度看過視頻?

設計意圖:由於信息技術課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感興趣的計算機在面前,有時候學生常常會自己玩自己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這裏通過觀看視頻,激發興趣,引出課題,並形成思考,為本節課難點如何讓技術為表達主題服務、如何正確評價視頻埋下伏筆。

通過教師講解、發問,讓學生了解必要的知識點:一般視頻包含元素、製作視頻一般流程、視頻製作軟件以及本節課學習軟件。

設計意圖:學習必要的視頻加工知識;在講解新知的時候緊扣難點,如視頻中的元素或流程是不一定都包含的而是根據表達需求自主選取。

主要涉及視頻導入、將素材添加到時間線、添加過渡效果、製作片頭、導出電影。

任務二:林書豪精彩表現(製作林書豪投三分球的慢動作)。

主要涉及視頻導入、將素材添加到時間線、剪裁(拆分)、特效製作、製作片頭、導出電影。

設計意圖:①通過把握實時訊息和學生興趣選擇素材、提出任務,有利於任務完成;

②充分考慮學生能力水平個體差異性,提出不同難度任務。先體驗,讓學生了解哪些自己會、哪些自己不會,提高演示時聽講的針對性。

演示任務二,並對通過自學反饋出來常見操作失誤進行詳細、有針對性的講解。

完成自學過程中沒有完成的任務,已經完成任務的同學可以提升視頻品質,比如添加字幕等,並要求上傳作品,鼓勵學生討論,協作。

在上傳作品中找到有針對性的作品,可以是優秀的,可以使反面的,進行引導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完成學習導航中的評價表。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技術的價值,視頻的加工不是為了加工而加工,而是讓加工為表達主題服務。

(一)、教師作用的體現:時時刻刻都為學生服務,但不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存在;

(二)、對技術的思考:本節課全課主要都在體驗過程和引導分析,我覺得高中的信息技術現在越來越不要求學生必須要對某項技術或軟件掌握的很深入,所以我在上課時,總是讓學生充分體驗,在體驗中認知。

信息技術説課稿7篇 技術驅動,創新引領:優化信息技術説課稿 第2張

第2篇

1、教材分析:信息技術學科是學科中最年輕的工具性學科,同時又是知識技能更新最快的學科。《信息與信息技術》這一節是國中信息技術教材的第一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同學,它是教材關於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的初步認識。

本節是基礎性的純理論的內容,所介紹的一些有關信息的知識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可以為進一步學習後續內容打下基礎,也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基本技能---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

新的學科的學習,對學生充滿着挑戰,能夠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產生一種求知的衝動。正是這種衝動,導致學生的理想和實際技能的不平衡。

基於此點,從信息技術本身學科特點出發,結合與生活實踐的整合理念,設計這一課時,目的在於讓學生知道現今是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瞭解“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這一社會現實,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2、學情分析:學生對微機充滿了嚮往,甚至用“崇拜”這詞決不過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次上信息技術課之前,學生在機房門口早已排好了長長的隊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師的到來。特別是第一次接觸計算機的同學,用手摸一摸顯示器都會歡欣鼓舞)

基於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內容作了一些調整,我想在學生初步建立信息技術中“信息”的感性認識後,能親自在網上根據特定的任務,搜索一些信息,來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本節課的內容:瞭解信息的特徵和信息的表達方式;

培養能從各種途徑獲取信息的思維習慣,以及培養辨析信息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隨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對推動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以信息處理為主線,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獲取、分析、處理、傳遞、運用信息的意識,體驗信息從獲取到運用的全過程,並在其中享受快樂;

養成在獲取信息到運用信息的思維習慣,通過聆聽、理解老師的想法,提高學生的聽力;通過閲讀提高學生的自學、自悟的能力;通過對學生的上機姿勢矯正、上機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合理分配,使學生養成勞逸結合的習慣。通過對信息的正確判斷,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結合信息技術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應以“典型任務”為主,突破一個“思維障礙”,因此本課採用建構理論下的主體教育模式,通過學生已儲備的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設置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任務中,自己思考,主動探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發展能力。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組織、引導、協調、控制、諮詢的作用。啟發、誘導貫穿其中,創建自我探究的學習的平台。

(2)、講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圖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見的,也包括學生只要稍稍動腦就能馬上反應過來的,結合課本插圖來共同討論。

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應賦予學生最多的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應此在討論的過程中,重在學生説出他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

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逐步對問題“深層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決問題中交流探索,在實踐中內化、自悟。

本節課的設置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具體感受信息的獲取方法,二是,“自悟”,針對不同的任務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根據現有條件,選擇最佳。三是:“嘗試”,通過動手操作來體現通過信息技術獲得信息的優越性。

創設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討論,自主探究----歸納總結,體驗成功

一公司貼出招聘廣告,廣告上只有公司名稱和該公司所需的聘用職位(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沒有,如果你是一名應聘者,你該如何處理呢?

目的:創設美好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有明確了任務,利用學生對虛擬生活情境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第一層次: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瞭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對不良信息的正確識別;

(1)相鄰兩個同學相互討論,舉手發言,你能在生活中發現獲得信息的'途徑嗎?(交通標誌、閲讀等等)

(2)閲讀課本,觀察課本上的圖片給出了哪些信息;

(3)投影一些圖片:例如:2008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等等,學生交流,反饋信息。(有的學生一眼就可看出,有的只要“學生“掂掂腳”就可以達到)

這一環節是課堂內容的中心部分,我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以前知識的遷移,來發散思維。真正體現信息的“無處不在”。

(2)講一個小故事來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説明怎樣去識別信息的好與壞。

(3)讓學生自己搜索記憶,你知道哪些與此類似的事例;

本環節的安排是讓學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優劣之分,培養學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藉此告訴學生,天上不會掉餡餅)

第三層次:學生上網查找我們學校的主頁(投影出上網的基本步驟和查找的關鍵字),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糾正某些同學上機的操作姿勢和不良習慣;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做科學有效的控制;這一過程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選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進行輔導。

分層次的教學的運用,使全體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發展,從而突出了課堂的重點,分散了難點。特別是最後的上機操作,讓學生過了一把癮。

(1)、交流學習心得,各自説説本節課學了哪些內容?

“當一輛汽車突然從我身邊駛過,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本節課後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識的遷移;

課後調查:無論通過什麼合理的途徑,瞭解一些社會上的通過誤導信息來騙人的實例。要求講出你獲得該信息的途徑。

本節課在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引導的過程中學,讓學生自主體會信息技術的普遍性這一特徵,在“討論和實際操作”中體驗信息的獲得和信息的正確辨析,正是在辨析過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學生更大的興趣,是我這堂課的最終目標。

本節課是一節不在機房上的純理論課,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如何採用得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和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概念,我覺得是本課教學中的關鍵。我設計了一個帶學生去逛信息技術博覽會的情境,通過體驗區、學習區、活動感悟區、收穫區、反饋練習區五大區的參觀活動,將本課知識點融入其中。通過體驗區“信息技術改變生活”視頻的觀看,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技術,體驗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未來生活變化,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通過學習區的參觀學習,瞭解信息技術和信息的含義,通過活動感悟區的實驗和遊戲,讓學生了解獲取信息的方法、體會信息的特徵。從上課的實際情況看,採用這樣的教學流程是比較可行的,尤其小組回答問題大pk活動、電子白板的使用、學案的使用加強了與學生的互動,較好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較好。同時這節課也讓我意識到還有很多的不足:

第3篇

“信息及其特徵”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術基礎》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由於這個內容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由教師來講,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所以我準備在教師的引導下,舉出現象,讓學生進行探討,然後歸納獲得知識。有不足之處由教師或學生來補充。這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將學習與生活聯繫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知識的獲取者是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按照人的成長認知規律,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開始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對於“信息”這一事物的認識,可以讓他們從大量存在的現象中,發現並歸納出他們應該獲得的知識。老師在此過程中起着引導的作用。

1、 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感受信息的豐富多彩性;舉例説明信息的一般特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過程、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出新知識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理解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作用,激發對信息技術強烈的求知慾,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1、信息特徵的認識。 2、信息的含義

談話引入:同學們,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我們在國中階段就已經學習。那麼下面請同學們説一説,什麼是信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認為哪些屬於信息?(舉例)

生1:校園裏鈴聲響,可以告訴我們信息:上課或下課。 生2:觀看校運會,可以獲得很多運動會賽場上的信息。

生3:從網上可以獲得很多信息,如:學習資料、娛樂、新聞報導等。 生4:在報紙上可以瞭解國內外的信息。

其實信息在我們日常生活周圍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當然,信息不僅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同樣可以在我們身體內部找到它的影子,如,醫生通過聽診器來感知我們的身體內部的變化以確定病因,因此我們可以説信息是用文字、數字、符號、圖像、圖形、聲音、情景、狀態等方式傳播的內容。

師: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種多樣,作為萬物中的一種,它們同樣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質。下面我們通過所獲取到的信息,找出它們共同的特性。

師:在我們周圍存在的信息中,書刊上的文字依附於紙張,顏色依附於物體的表面,老師講課的聲音依附於空氣。還有很多的信息,同學們能舉出其他的現象嗎?

生:(討論)我們的體重依附於身體,cd音樂依附於光盤,?? 師:有沒有信息是不依附於任何載體而存在呢?

生:(齊)信息必須依附於載體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體多種多樣。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信息是必須依附某一媒體進行傳播的,所以不能獨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書本上,也可以存儲到電腦中;信息可以轉換成不同的載體形式而被存儲下來和傳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時也説明信息可傳遞、可存儲。 師:(課件演示)

(3)載體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儲、可傳遞、可轉換特點。

師:老師講課中傳授的信息能增長同學們的知識,廣播傳出的音樂能給大家帶來快樂,下課的鈴聲能給大家帶來興奮。還有很多的信息,他們的存在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作用呢?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給人們物質需要,體現在兩方面:

生2:(回答)人們在加工信息的過程中,經過選擇、重組、分析等方式處理,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師:商場上某種產品供不應求,而產家知道信息後他們會大量生產該產品,説明信息可以促進物質、能量的生產和使用。 師:颱風“維達”給我們帶來的傷痕依然存在,有關台風“維達”的天氣預報當時對我們十分有用,但是現在對我們還有用嗎?

生:(討論)信息的價值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就如:今天來講,神六的圓滿成功遠比神一給我們帶來的興奮多。今天的報紙總比昨日的報紙好賣,??

生:(疑問)書本中的科學知識會隨時間的流失而變得貶值嗎? 師:如果是理論知識幾乎不會貶值,但如果是技術知識同樣會隨時間而變化,但所花的時間會比一般的信息長很多。

(1) 信息的時效性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長或短)。

師:(補充)因為信息如果不被人們利用就不會體現出它的價值,那也就談不上所謂的時效性。也就是説信息的時效性是通過價值性來體現的。

師:老師講課的聲音只是一位同學聽到嗎?電視台播出的'新聞只會被一位觀眾知道嗎? 生:(齊)不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周圍還有那些信息是能夠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討論)每位同

學的相貌、教學樓的形狀、樹葉的顏色、汽車的形狀、?? 看來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為人所知。

1、師:同學們對以上的信息形態分析得很透切、獨特。下面我們一起來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徵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特徵? (傳輸性、無色無味、概括性、可以識別、再生等)

2、信息的眾多特徵中,相對於物質能源,哪些是信息獨有的?(共享性)

實踐題:課本第5頁,作完後把答案上交到教師機:網上鄰居——>teacher——>所在班級文件夾。

這節課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參與討論活動,教師引導來達到教學目標。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主動,課堂氣氛較好。通過分組活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精神,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覺到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變化,不再是以前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實踐題鞏固這節課所學過的知識點。因為這是高一第一堂課,所以是很關鍵的一節課,如果這節課上好了對下面課程的學習會使到一個促進的作用。

第4篇

教學內容為教科社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2章《信息獲取》第2節《因特網信息查找》的第2部分內容《搜索技巧》。《搜索技巧》共2個課時,本教學案例是第1個課時。

前一節主要學習了搜索引擎的分類及基本使用方法。本節旨在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學生利用搜索引擎獲取網絡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使其成為每位學生在信息社會必須掌握的生存技能。本節是本章後兩節《文件的下載》《網絡數據庫的信息檢索》的基礎。

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已經具有較強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日趨嚴密。情感趨於深刻穩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數情況下還比較膚淺和不夠成熟,尤其對於一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

我所教學生大部分來自城市,但根據開學之初所做的書面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按照“以強扶弱”的原則,把他們分成了15個左右的小組,每組4人,並指定了各組組長。在前幾次上機課中,給學生操作的時間較多,對文件的共享和訪問、word的使用等都有講解和實踐。特別是前兩節課對網上獲取信息的一般過程、搜索引擎的分類及基本使用方法的學習,學生普遍掌握較好,為本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與對比,培養學生多角度的思維方式

體驗運用搜索技巧有效獲取信息對於學習和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一)教學重點:關鍵詞的提煉、多鍵詞的使用、搜索條件的細化、強制搜索、常見邏輯命令的使用

搜索技巧包含的內容很多,但是所有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關鍵詞的提煉,所以關鍵詞的提煉就是本節課的重點。而關鍵詞的提煉需要通過多關鍵詞的使用、搜索條件的細化、常見的邏輯命令的使用、強制搜索、中英文結合搜索等技巧來支撐和實現,所以這幾條也應作為重點內容,需要設計相應的任務讓學生探究學習。而像養成良好有效的搜索習慣、向搜索高手求救、選擇不同的搜索引擎、準確的關鍵詞等技巧無須專門設計搜索任務,可藴含在任務探究的活動中,教師應把握時機,適時靈活地提醒學生。

常見的邏輯命令,絕大多數學生在以前的搜索中都沒有使用過,理解和運用起來有一定難度,故為本節的難點。為此,教學中單獨設置了一個相應的探究任務。對於這個任務,僅僅讓學生探究是不可取的,教師應先通過類比數學上集合之間的關係啟迪學生思考、講解並示範其用法,再讓學生以先分解再綜合的方式完成任務,以突破教學難點。

搜索技巧看似很簡單,其實卻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教材上列出了搜索技巧的相關要點,沒有提供詳實的教學案例;這些知識(搜索技巧)間沒有較高的系統性,但同時又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以及方法的多樣性。另外,學生原有水平差異明顯,已有一些搜索經驗但存在着許多不科學而又自我盲目的成分。因此在設置活動時,我認為本課時(第1課時)不適合綜合性的主題活動,那樣容易忽略一些重點環節和方法,並且容易使學生沉迷於搜索內容本身,而不注意搜索技巧的運用、積累和總結,達不到預期目的。下一課時(第2課時)再設置相對綜合的活動任務,鞏固技巧的靈活運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採用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設置了3個針對性強、有趣味性、貼近學生視野的小主題任務,每個任務分別突出一兩個重點,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採用教師引導探究、螺旋式提高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同時緊緊圍繞“技巧”這一中心點,強調對比,通過小組與小組之間、組員與組員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比與互動讓學生多維度、多視角地認識不同搜索技巧的不同效果,在對比中,突出技巧的靈活與多樣,體現“搜索”的思想和方法。

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學有所獲、學有所用,並拓展課本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我設計了2個鞏固提高任務和1個知識拓展任務,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作。同時也防止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完成必作任務後,去做與課堂無關的其他事情。

另外,根據學生愛玩和好勝的心理特點,採用了激勵教學法。以用五星的個數來量化評價,星數越多,期末總評時加分越多。另外,根據整節課各個小組的綜合表現,選出三個優勝組,利用課外時間給予他們一個小時的自由上機獎勵。

用一道類似福爾摩斯探案的智力題(美國聯邦調查局有這麼一道招考題目:“一個人到朋友家吃飯,覺得味道怪怪的,就問朋友這餐吃的是什麼肉?朋友説是企鵝肉,他沉思了一會兒,就着就號啕大哭自殺了。”為什麼?),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進而引導他們帶着問題自學教材基礎知識。

先要求學生訪問教師機下載學習記錄表,在探究過程中填寫,完成後提交。並告訴學生,老師會根據整節課各個小組的綜合表現,選出三個優勝組,利用課外時間給予他們一個小時的自由上機獎勵。

2.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防止個別學生濫竽充數

1.[必作任務一]即完成“新課導入”提到的智力題(7分鐘)

設計意圖:關鍵詞的提煉、多關鍵詞的使用、搜索條件的細化

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搜索,比比哪組先找到答案,教師巡視指導,並注意收集學生所用關鍵詞。在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對搜索技巧有一定的認識後,展示幾組學生方案,進而提供教師方案,加以對比分析(選擇的關鍵詞有何不同、為什麼要那樣選擇、不同的關鍵詞對搜索效率有何影響)。

[選作任務一]微軟公司招聘時,曾有一道著名的題目:下水道的蓋子為什麼是圓的?試試你能搜索到多少種不同的答案。

2.[必作任務二]一天,丁磊同學在電視上看到了對汪國真詩歌的介紹,其中一首他格外喜歡,但他沒有注意到詩名,也記不清具體的內容,只是對其中的那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記憶猶新。你能幫他找到整首詩嗎?(6分鐘)

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教師巡視各組,然後請一組完成較好的學生代表演示搜索過程,邊演示邊講解思路,教師適時補充指正,其他學生觀察對比,反思不足。

[選作任務二]用同一個搜索引擎,關鍵詞分別是:美麗的海南島和"美麗的海南島",得到的網頁數量相同嗎?如果不同,你覺得哪個更多?為什麼?你能從中得出什麼結論?

3.[必作任務三]李琳想搜索一些關於韓國電影的網頁,但只對故事片或者喜劇片感興趣,不希望恐怖片出現,你能替她想一種快捷有效的辦法嗎?(9分鐘)

這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先啟迪學生思考,再講解並演示“and、or、not ”或“+、|、-”的用法(結合數學上集合的關係);然後建議學生把該任務分解成3個小任務,分別完成後,再綜合起來完成本任務。

1.對於還未完成必作任務的學生,教師及小組給予指導幫助;

2.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師引導他們完成拓展任務。

[拓展任務]查找介紹“搜索技巧”的網站,看看還有哪些好用的技巧,相互交流探討,並通過實踐,進一步拓展與提高自身的搜索水平。

3、學習評價和建議(結合教學目標和各班學生具體情況給出針對性建議)

評價標準:用五星的個數來量化評價。星數越多,期末總評時加分越多。

整堂課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小組探究和自主實踐完成必作探究任務,有1/3左右的學生完成了部分選作題目,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師生間的互動也比較愉快,課堂氣氛活躍。

1、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大膽對教材進行建設,以針對性強、有層遞性、貼近學生視野的小任務探究活動的形式,引導探究、由淺入深、層層深入。

2、整個教學活動都是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點而展開,並通過幾個小的任務分散了教學的重點;並以先分解再綜合等方式逐步突破教學難點。

3、以完成必作任務和選作任務、並填寫學習記錄表的方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形成挑戰,實現分層教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並較好地避免了學生沉迷於搜索內容本身,而不注意搜索技巧的運用、積累和總結。

4、教學引入比較有趣,以及獎勵機制的應用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

5、整個探究活動都貫穿了技巧的對比,通過小組與小組之間、組員與組員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比,突出技巧的靈活與多樣,讓學生認識到不同搜索技巧的不同效果,反思自己的不足。

另外,還有極少數同學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務。對於這部分學生,應適當削減一些題目,並多給予指導;還可利用課外時間讓其自主上機操作練習。同時,在下一課時的綜合任務裏,應該設置一些生活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如何防止電腦中毒”、“交通路線”等,讓學生通過網絡加以解決,培養他們把知識用到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能力。

第5篇

1、素材準備:把"李平"和"練習"文件夾提前發送到學生機的桌面上;

3、通過聽"李平"文件夾中的聲音文件,檢查耳機情況。

李平同學非常喜歡朱自清的名篇《春》,於是在課外錄製了前兩段,分別命名為"春1"和"春2"。後來,她想把"春1"和"春2"合併成"春3",以"春之聲"作為背景音樂,編輯成配樂朗誦。你願意幫助李平完成這項操作嗎?怎樣操作呢?這正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第3節數字化聲音編輯》,不但能夠很好的幫助李平,還可以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標是成功的前提條件。我們先看看本節的學習目標?

明確了教學目標後,我們幫李平完成第一項操作,進行"錄音剪接"。學而知困,請大家完成"自主學習:請大家參照課本15頁上面的‘錄音剪接'的三個步驟,通過自主學習幫李平把‘春1'和‘春2'按順序合成一個聲音文件,並以‘春3'進行保存。"

(1)學生自學的時候,自己巡迴指導,強調一定要認真看操作步驟,留心查看學生操作中的問題,也可以進行討論。

(2)找一生到教師機上演示(哪位同學願意到教師機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讓我們共同學習,好嗎?也是鍛鍊勇氣與表達能力的機會。)

①我們在插入文件的時候,一定要把"滑塊"準確定位後,再進行插入文件,並且文件是插入到滑塊的後面。在這裏"用‘錄音機'程序打開‘春1'後",將滑塊移動到最後,也就是第一段的結束處,再插入"春2",才能幫李平按順序剪接;

②如何保存"春3",使用"文件"菜單中的"另存為"選項進行保存。如果選擇"保存"菜單的話,將會......對!將"春1"替換。我們編輯多媒體時,應當養成保留原素材的習慣,以備再用。

另外,如果滑塊沒移到正確位置就插入了"春2",未保存之前有補救措施,就是......還記得學習"word"時,出現誤操作時可以用"撤消"按鈕,錄音機也有類似的功能,那就是用"文件"菜單中的"還原"選項。

錄音機不只可以合成兩個聲音文件,還可以合成兩個以上的聲音文件,簡單易學。

(4)好!下面用1分鐘的時間繼續完成剛才的任務,並且注意觀察"‘春3'的播放長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長度的關係"。組長要盡職盡責啊。要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學會,才能更好地學習下面的內容。

出示問題:"春3"的播放長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長度有什麼關係?

建立好"春3"的請舉手!我們知道,好的音樂可以渲染氣氛,烘托主題,同時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接下來,我們幫李平合成配樂朗誦,即學習"混合聲音",請完成"自主學習2:請大家參照課本15頁中間的‘混合聲音'的三個步驟,自主完成給‘春3'加上背景音樂‘春之聲'。 "

(1)學生自學的時候,自己巡迴指導,強調一定要認真看操作步驟,留心查看學生操作中的問題,也可以進行討論。

強調:"春之聲"給"春3"做背景音樂,混合好了再保存。

(2)找一生到教師機上演示(哪位同學願意到教師機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讓我們共同學習,好嗎?也是鍛鍊勇氣與表達能力的機會。)

①正確定位滑塊的位置後,再進入聲音混合,朗誦與音樂混合協調;

我們已經幫李平加上背景音樂了,大家在欣賞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

對!把多餘的音樂部分去掉,讓背景音樂和朗讀聲音同時結束。怎樣去掉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三個內容"去掉不需要的聲音"。

(1)大家要不要根據課本15頁下面和16頁上面的三個步驟,先試試?完成"自主學習3"。

強調:我們在刪除的時候,還是要正確定位滑塊的位置,而且錄音機無法直接刪除中間的部分,只有較專業的錄音軟件才能實現這項功能。

(3)好!下面再用1分鐘的時間完成剛才的任務,小老師要盡職盡責啊。爭取所有同學都能完成任務。

師生共同討論,利用合併,可將同一首背景音樂重複播放,再將多餘的刪除。

同學們,小小的錄音機還有一些優化效果呢?想知道嗎?那下面我們再幫李平的配樂朗誦加上適合的效果,感受聲音的變化。請完成"自主學習4:請大家參照課本16頁中下部的‘混合聲音'的三個步驟添加優化效果,可以先嚐試收聽不同的效果,然後再選擇的播放效果,並進行保存。"

(1)學生自學的時候,自己巡迴指導,強調一定要認真看操作步驟,留心查看學生操作中的問題,也可以進行討論。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很圓滿的幫李平完成了任務,她知道了肯定會特別高興。

大家學得很好,哪些同學願意把"春3"進行展示,請舉手!(在教師機上展示兩個同學的"春3"。)

(1)剪接古詩"春江晚景"(將題目+分開的四句進行合成)。

將歌曲大串燒進行分解,編輯成三個獨立的聲音文件。

第6篇

引導學生回顧計算機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組成的知識問:如果一台計算機沒有安裝操作系統能啟動嗎?此時計算機無法啟動,會出現找不到系統盤

那麼操作系統在計算機中起什麼作用呢?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的大管家,它負責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的各個部件,使它們協調一致地工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統軟件。一台計算機只有安裝了操作系統才能正常工作。

1.安裝應用軟件要求學生完成安裝“傲遊(maxthon)瀏覽器”軟件的實踐操作,安裝過程中,教師重點講解學生遇到的普遍問題,化解難點知識。安裝完成後,引導學生到“c:programfiles”目錄下查看計算機所安裝的應用軟件,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安裝應用軟件的理解。

①明確任務思考:如何卸載應用軟件,以釋放佔用的磁盤空間。

②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展示教材上的兩種方法:使用軟件自帶的.卸載程序或使用winxp的“添加/刪除程序”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使用以上兩種方法將“傲遊(maxthon)瀏覽器”30軟件卸載。(可進行小組比賽)

問:如何清除刪除操作中產生的大量臨時文件和碎片?如何釋放磁盤空間,提高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單擊“開始”按鈕,執行“程序→附件→系統工具→磁盤清理”卸載軟件也是在釋放磁盤空間。教師演示,實踐操作。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磁盤清理操作,突破重點和難點;學生對自己的計算機進行磁盤清理,鞏固所學的知識。課堂小結:請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並留下實踐思考題:除了課堂所講的兩種卸載軟件的方法,同學們還有什麼方法能卸載軟件?

課堂練習:我們除了可以在網絡上下載遊戲軟件外,還可以下載很多免費的工具軟件。請大家利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在“華軍軟件園”()下載“影音風暴”軟件,並安裝。

網絡上的軟件資源有試用的和免費的,作為學生要抵制、不使用盜版軟件。

第7篇

?我讓飛機上藍天》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國小信息技術第二冊第七課的內容。教學對象是國小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從三年級上學期就開始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對畫圖已有一定的認識和基礎。本課內容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畫圖程序裏的移動和複製技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畫圖”軟件裏的兩種常用技巧——移動和複製,學會正確處理圖形。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團結合作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圖形的移動和複製技巧,以簡便作圖的過程體現計算機作圖與普通作圖的不同之處;其中圖形的透明與不透明處理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課堂中我採用的教法有“創設情境法”、“任務驅動法”、“評價激勵法”。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我採用了主體式教學模式。創設情境,設置任務,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查漏補缺,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新知識學習後,我採取了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讓學生帶着任務通過課堂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流程:

興趣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並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來導入新課,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最佳的教學方式。本着這種教育理念,我是這樣來導入的:鳥王國里正在舉行狂歡會,同學們想去參加嗎?那我們就趕快出發吧!接着播放一段動畫《快樂舞曲》,並跟學生一起跳動起來,讓學生融入在歡快的樂曲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舞會現場。然後,出示小鳥的圖片。圖上的小鳥正合着樂曲跳着歡快的舞蹈,多美啊!這時,一位同學提出問題:“樹上怎麼還有兩隻小鳥沒有飛起來了?”同學們開始議論起來:“可能是它們受傷了。”“可能是覺得夥伴兒太少,沒意思!”還有同學説:“它們想邀請森林裏更多的小鳥都來參加它們的舞會。”我趕緊提議:“我們一起去幫幫它們吧!”(學生説出很多方法,我對他們積極思考問題的熱情給予表揚),並從學生的回答中,着重肯定了兩種辦法:一是讓樹上的小鳥飛起來(圖形的移動);二是增加幾隻小鳥(圖形的複製)。接着,我便運用這樣的導語,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同學們想讓今天的舞會更熱鬧、更精彩嗎?那就趕快去學會圖形的移動和複製這兩個本領吧!”

設計理念:以學生感興趣的小動物着手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處於精神振奮狀態,為學生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

同學們有了想讓舞會更狂歡的急切心情,有了強烈的學習的慾望,我立即打開“小鳥”的圖片,讓學生想辦法使樹上的小鳥飛起來,也就是移動小鳥。同學們很快投入到學習探究中。然後通過自己反覆探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掌握了圖形移動的操作要領。接下來,我請一位同學到台前演示,並進行講解,學生通過看同伴的操作,聽他的講解,結合自己的操作,很快掌握了圖形移動的技能。樹上的小鳥也飛起來了,同學們看到自己設計的小鳥飛起來了,心裏別提有多高興啊!

提示學生:“通過剛才大家的探究活動,我們讓樹上的小鳥飛起來了,要想讓更多的小鳥都來參加舞會,該怎麼辦了?”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中有幾位電腦基礎較好的同學説出了“複製”的辦法,我肯定了他們的説法,便要求學生去探究複製的方法。

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提示他們可以打開老師提供的幫助文件,尋找複製的方法,還可以互相討論。同學們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經過一番嘗試,掌握了複製的方法。這時,有幾個同學在操作中提出:“為什麼我複製的小鳥總放不到我想放的位置了?”看到同學們疑惑的眼神,我知道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圖形的透明和不透明處理方法。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此時,我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示範操作給學生看,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直觀演示,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看到學生在複製小鳥時比較慢,就提示他們,在幫助裏找找有沒有提高複製速度的技巧。很快,他們就從幫助中找到了方法,快速複製了很多的小鳥。

在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圖形的移動與複製技能後,我安排了一個小組比賽活動《看誰的青蛙最多》,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從素材圖片裏找到小青蛙的圖片,運用所學的方法,把一隻小青蛙變成很多隻青蛙。同學們看到自己設計的青蛙唱着歡快的歌兒,高興極了

本着注重學生親歷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既掌握知識,又培養能力。同時,我也以學習夥伴的身份對難點進行直觀演示,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少走彎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快速掌握操作技能。

學習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綜合的創造性應用是我們教學的目的。

於是,我讓學生打開畫圖程序中的素材圖片,小組合作,想辦法把素材中的一架飛機複製成多架飛機,並讓這些飛機飛上藍天。這就要求學生用到前面學習的移動與複製技能。

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後,就有一種動手創作、展示表現的慾望。於是,我趕緊讓他們創作出一幅簡單的繪畫作品,學生作品成型後,引導他們從技法的運用、構圖是否合理等幾個方面,採用個人評價、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方式展開評價。較好的作品在全班欣賞。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運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讓學生不要單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要説出好在哪裏。從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正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學力求的目標。

在本課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重温了那段動畫《快樂舞曲》,並讓學生隨着音樂和小鳥一起唱起來、跳起來,並適時鼓勵他們:只要勤學善思,也會做出這麼漂亮的動畫!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情感的薰陶,又激勵了學生努力學習。

設計理念:與本課開始相呼應,讓學生再次感受奇妙的動畫世界,同時培養學生從小就要有崇高的追求、遠大的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發奮學習。

注重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出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愉悦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學會了獨立思考,又掌握了學習知識。

教師讓位,學生自主。將充分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提高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課堂中注意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濃厚,有了學習的興趣和願望,他們就會自主地去學習,因此,達到了預期目標。當然,在今後課堂教學中,如何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思考與探索的空間,如何促進每一個學生有個性的發展與提高是我今後不斷努力探索的課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