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篇 《月亮譜寫的自省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6W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經典小説,講述了一箇中年男子在追求真正的藝術與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最終選擇了放棄一切的故事。小説以流暢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主人公的內心衝突與矛盾,引發讀者對於人生價值觀、藝術追求和社會道德等問題的思考。通過對主人公生活的觀察和情感的細膩描寫,毛姆構建出了一個動人的文學世界,令人不禁為人性的複雜和生命的多姿而深思。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篇 《月亮譜寫的自省之旅》

第1篇

“月亮與六便士”,聽起來就像一幅驚豔絕倫的畫: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偏偏抬頭看見了月亮。那一瞬間血液的凝固又沸騰,一瞬間彷彿獻上了靈魂,肉體凡胎浮生百態都成了枷鎖。那該是怎樣刻骨銘心的驚豔與永恆,經歷了巫山滄海,滿目所及自此非雲非水。

於是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工作和穩定的生活,拋棄了家庭妻兒,寧願忍受別人的誤會與詆譭,忍受流離飢苦的生活,毅然決然投入了繪畫的懷抱。不,不是忍受,忍受者證明在其中獲得痛苦,但思特里克蘭德毫不在意,他的目光甚至從未在這些困苦上停留過一秒。他滿心只有繪畫,他説他必須畫畫,“就如一個人掉進水裏,那麼他游泳的好壞都無關緊要,他要麼掙扎,要麼被淹死”。他的決然到了一種驚世駭俗的地步。他説愛情是一種病,他只在某些時候才需要一個女人;他説孩子即便餓死了也同他沒有干係;他無所謂所有人的.厭惡與鄙視;他不能忍受任何桎梏,清除所有阻礙,即便遍體鱗傷鮮血淋漓。

思特里克蘭德逐月而去。我同許多人講思特里克蘭德,而這些人中大多數批判他的不負責任隨心所欲,剩下的大多誠懇的表示了他的勇氣令人欽佩。

當我們用現實的眼光思考思特里克蘭德,其感受不會比讀完百年孤獨好上半分:譬如月亮離地球足足36.3萬千米,還得是在近地點的時候。

如果説“月亮”是毛姆用的一個比喻,那麼本體可以翻譯成理想,但它卻是高於理想的理想:你渴望在後花園的游泳池邊喝着86年的拉菲,同美人談論着康德;或者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被人們稱為“現代的莫扎特”,都不重要,這些可能不是地上的六便士,卻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樓頂的英鎊。月亮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是巫山滄海,是畢生所求,是刻在骨頭中的。而泱泱四海八荒,上下近萬年,有多少人連生命中的月亮是什麼都不知道,遑論那剎那的驚豔與永恆。即便有幸得見,有多少人卻低下了頭,為了生活和家庭,因為恐懼與不安,寧願假裝沒有見過。那麼那麼多的人此生便沉溺於緩緩的溪流,無緣懸崖瀑布。

那麼,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只是在此之前,我只希望,能夠得見月的清輝灑滿青石的街道,像一幅美麗的畫兒。

睡前想: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篇 《月亮譜寫的自省之旅》 第2張

第2篇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毛姆被稱為“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六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活了九十四歲),一直筆耕不輟,最負盛名的比如有《刀鋒 》《人性的枷鎖 》《面紗 》還有《月亮與六便士》。在我心中,馬爾克斯、茨維格、杜拉斯、毛姆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他們講的故事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裏感觸一下,讀書真是有趣,他讓我認識到一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懂的事),毛姆的書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有一種逃不掉,掙不脱又進不去的感覺,彷彿説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但是又和我們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人如果被放錯了位置,就可能做出許多荒誕的事。《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本來生活富裕,有一兒一女和愛他的妻子,可是他拋棄了令人羨慕的生活,落魄的'逃到另一個城市,然後又在這裏破壞了他的救命恩人的家庭,在我看來,一切都糟糕透了。榮幸的是,他最終在小島上找到了讓自己靈魂安息之所,那麼一切,突然就覺得都理所應當了,借用某句話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只是真不知道人要經過多少迷途,才能踏上正路?像思特里克蘭德,我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也有人一生,都在迷途中不知所措,就像一個可憐無助的孩子。

一口氣看完月亮與六便士,真是精彩,當時的奇妙與眩暈感,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

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記憶猶新,“思特里克蘭德住的地方是另一種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園裏,與人隔絕,頭頂是蔚藍的天空,四周一片鬱郁蒼蒼的樹木。那裏有觀賞不盡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氣,蔭翳涼爽的空氣,這個人世樂園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他就住在那裏,不關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遺忘了。思特里克蘭德平時畫畫,看書,天黑了以後,就同愛塔一起坐在天台上,一邊抽煙一邊望着天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