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便士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9K

寫好讀後感對於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優秀的名著在我們讀完之後是非常值得我們寫一篇讀後感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月亮與便士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8篇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1

生活中也許我們能夠忍受孤獨、寂寞,也能夠忍受謊言甚至背叛,但是卻無法忍受觀念不同,更無法打敗理想不同而產生的背離。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點,只是簡簡單單地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正像紅樓夢裏的賈寶玉與薛寶釵,其實寶玉是喜歡寶釵的,她舉止端莊,容貌出眾,説話很條理,做事有分寸。特別是寶釵會體貼人,對老太太問寒問暖,對母親恭敬孝順,對王夫人和鳳姐更是有求必應。可是寶玉只是喜歡她外在的東西,看見寶釵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卻想如果換成林妹妹,也許自己會摸一把。可見寶玉對寶釵根本就無非分之想,更討厭她勸自己追求仕途經濟。

或許人性本來就是相通的,地球本來也是圓的,所以英國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説《月亮和六便士》裏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也是如此,甚至結局都有些相似。寶玉是拋棄了嬌妻薛寶釵當了和尚,他是告別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謂的理想。

那麼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簡單地介紹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本來是一位很普通的證券交易員,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過與大多數女性一樣,有點愛慕虛榮,兩個孩子也健康快樂。他真應該滿足於人世的快樂,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但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拋棄了在外人看來有前途的事業和美滿的家庭。人們都以為他有了外遇,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麼專長繪畫。

別人都以為他瘋了,他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的畫作也完全沒有品味,除了個別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裏作畫。但最後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顧他,幫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後來他身體潰爛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掛滿壁畫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確實是藝術的再創造,但是你我的身邊也許就有這樣的人。為了追求夢想,可以拋棄所有的榮華富貴,可以做出我們認為非常荒唐和絕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可是對他個人來説,是一次壯舉,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釋迦摩尼,他本來是一位王子,也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見了人間有生老病死,於是他開始痛苦。換作別人,也許過幾天就想開了,該幹嘛還幹嘛!可是他們這類人就是瘋狂。好像孫悟空,本來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學到了一點仙術,威脅閻王爺讓他長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馬温,他還不知足,終於被如來佛壓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穩。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愛折騰的命,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這類人,每個人都滿足於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對枯燥乏味的生活環境安之若素,雖然少了很多麻煩,卻也失去了一些熱鬧。我們就會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沒有一絲波瀾,更不會掀起驚濤駭浪。

為什麼我們喜歡大海,為什麼也驚歎流星,更加欣賞激流勇進的快艇。因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瀾。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藍天,駿馬不再奔馳在草原,海燕不再與海浪搏擊,天空不再有雨後的彩虹,生活還有什麼趣味。也許你會説,讓他們去搏擊吧,我只負責看熱鬧。這種人應該是大多數,但我相信,他們一定也想躍躍欲試,因為每個人都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只要時機成熟,醜小鴨也會變成白天鵝。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每個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會貼上不同的標籤。有的標籤很合適,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樂。有的標籤貼錯了,但是由於貼的太緊撕不下來,或是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撕下來,也就這樣一直貼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貼錯了標籤,所以月亮也會有缺憾,月光也似淚水不斷地拋灑。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2

一個人坐在窗前,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當黃昏來臨時,我也讀到了最後一頁。

放下書本,腦中還縈繞着那個畫家的形象。可能記不住他的名字,卻記得他的偏執的個性、苦難的命運、非凡的才華,還有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刻。

是的,《月亮與六便士》是寫一個畫家的命運。或者説一個天才的一生。

這個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據説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這就是法國著名後期印象派畫家高更。但此書不是像《梵高傳》那樣是一本傳記,而是一部以真人為原型的虛構的長篇小説。書中對男主人公沒有少年和青年的經歷敍述,而是直接進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書中是貫穿全文的“我”,全書也以第一人稱來敍述。通過“我”,一個作家的回憶,來講述與思特里克蘭德的初相識、交往、好奇、追尋,他以平靜的語言敍述着旁觀着,而作為讀者,也漸漸進入到他的講述中,心情跟隨着主人公的命運而不斷的變化着。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是個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外人看來很安穩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顯得笨拙,給人印象“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離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畫畫”!沒人瞭解他少年時就存在內心的夢想,更沒人理解他着了魔似的瘋狂。他不管不顧地要用畫筆譜寫未知的命運!

貧窮,飢餓,無處安身,病痛折磨,現實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從不後悔。畫畫成為他生命裏全部的熱愛和力量,他熱切的想創作造出美來,直到眼睛失明,還用油彩在叢林中的小屋牆壁上塗畫。

最終,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他創造了一個世界。

藝術家是情感最豐富的,雖然思特里克蘭德的情感都奉獻給了繪畫,但他生命裏不乏喜歡他的女人。他後半生經歷過三個女性:平凡生活裏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後遇到的單純女子愛塔。他和妻子是現實中的平常夫妻,過着貌合神離的日子,彼此並不理解。他與勃朗什是剎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着內心的祕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蘭德接到家中照護時,她的情感由厭惡、害怕轉為強烈的愛,但畫家熱愛和執迷的是繪畫藝術,對她已經沒有了興趣,施特略夫依然願意接納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瞭解,最終她以自殺結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蘭德流浪到塔希提島時,他經別人介紹認識了愛塔,也許是愛塔的單純質樸吸引了思特里克蘭德,也許孤獨的他渴望温暖,他與艾塔來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孤島上,相依為命並有了孩子,這是一段艱苦卻安寧的日子。也許是神靈的光輝照耀,思特里克蘭德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了最偉大的作品。也許,這個天才畫家,他來人世不是愛女人的,而是創作流芳百世的繪畫藝術作品的。

雖然思特里克蘭德死後才華才被承認,作品頓時身價倍增,但他的才華在當初並不是無人賞識。作為同樣是畫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蘭德嘲笑為畫匠,他卻看出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他雖然也不富裕,卻心甘情願地給予思特里克蘭德吃和住,購買顏料等幫助,甚至在對方佔了自己畫室並奪走自己老婆時還萬般遷就。這段故事情節約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一,讓讀者認識到畫家性格中自私、無情的一面。如果説天才有理由唯我獨尊、眼中無人,那施特略夫這樣的默默承受,給予思特里克蘭德無私的照顧也讓人感動。也許他是上天派來的關照畫家的人。

苦難成就天才,藝術確實是“不瘋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間的,他為了使命而奮鬥,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無情,世人都該用憐憫的、疼愛的心來對待,因為他把才華和生命給予了人間。

作為書名的“月亮與六便士”,隱喻着理想與現實,或者精神與物質。作者毛姆説,如果你忙於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我們不能用常人的標準來評價有個性的人,精神層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質標準來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3

“月亮與六便士”,聽起來就像一幅驚豔絕倫的畫: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偏偏抬頭看見了月亮。那一瞬間血液的凝固又沸騰,一瞬間彷彿獻上了靈魂,肉體凡胎浮生百態都成了枷鎖。那該是怎樣刻骨銘心的驚豔與永恆,經歷了巫山滄海,滿目所及自此非雲非水。

於是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工作和穩定的生活,拋棄了家庭妻兒,寧願忍受別人的誤會與詆譭,忍受流離飢苦的生活,毅然決然投入了繪畫的懷抱。不,不是忍受,忍受者證明在其中獲得痛苦,但思特里克蘭德毫不在意,他的目光甚至從未在這些困苦上停留過一秒。他滿心只有繪畫,他説他必須畫畫,“就如一個人掉進水裏,那麼他游泳的好壞都無關緊要,他要麼掙扎,要麼被淹死”。他的決然到了一種驚世駭俗的地步。他説愛情是一種病,他只在某些時候才需要一個女人;他説孩子即便餓死了也同他沒有干係;他無所謂所有人的厭惡與鄙視;他不能忍受任何桎梏,清除所有阻礙,即便遍體鱗傷鮮血淋漓。

思特里克蘭德逐月而去。我同許多人講思特里克蘭德,而這些人中大多數批判他的不負責任隨心所欲,剩下的大多誠懇的表示了他的勇氣令人欽佩。

當我們用現實的眼光思考思特里克蘭德,其感受不會比讀完百年孤獨好上半分:譬如月亮離地球足足36.3萬千米,還得是在近地點的時候。

如果説“月亮”是毛姆用的一個比喻,那麼本體可以翻譯成理想,但它卻是高於理想的理想:你渴望在後花園的游泳池邊喝着86年的拉菲,同美人談論着康德;或者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被人們稱為“現代的莫扎特”,都不重要,這些可能不是地上的六便士,卻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樓頂的英鎊。月亮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是巫山滄海,是畢生所求,是刻在骨頭中的。而泱泱四海八荒,上下近萬年,有多少人連生命中的月亮是什麼都不知道,遑論那剎那的驚豔與永恆。即便有幸得見,有多少人卻低下了頭,為了生活和家庭,因為恐懼與不安,寧願假裝沒有見過。那麼那麼多的人此生便沉溺於緩緩的溪流,無緣懸崖瀑布。

那麼,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只是在此之前,我只希望,能夠得見月的清輝灑滿青石的街道,像一幅美麗的畫兒。

睡前想: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4

我已經在很早之前就想閲讀毛姆的這本書了,但一直被其他事情耽擱了。最近,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書,內心受到了莫大的震撼,隨之而來的是內心的澄淨和平靜。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名本就深深吸引着我,“月光”意指何物,“六便士”又是何意?直到我瞭解了書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人生故事之後,我才解開了這個謎團。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英國證券紀紀人,但是人到中年,卻突然拋家棄子,前往其他國度追尋自己的“繪畫夢”。中途在巴黎還因為自己對繪畫的執着和對外界的漠視而破壞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儘管並不是他的本意。當我讀到這時,我其實是對思特里克蘭德抱有偏見的態度的,我無法理解他為何能夠如此心安理得地拋棄妻子和孩子,訣別安樂、幸福的生活,反而追求貧苦、潦倒的流浪生活,還能用不近人情的態度面對周遭的人。後來,在他選擇到一個叫“塔西提島”跟土著人一起生活直至死亡的時候,我才真正走入到他的世界。

原來他一直追求的是靈魂自由的境界——這是生活的終極奧祕。然而當他選擇了與常人不同的生活的時候,他註定走上一條充滿考驗、佈滿泥潭的“不歸路”。旁人的猜疑、誤解、諷刺和偏見是對堅定理想的考驗,人性中固有的慾望和對愛情的渴求是對初心不染的考驗,生活的貧窮和窘困則是隨時可能湮沒理想的泥潭……然而諸多的不幸都未曾動搖過思特里克蘭德對探求生命價值與意義的信念。當他已經身染瘧疾,全身痛癢無比時,他仍然堅守一間簡陋的木屋,在四壁連同天花板和地板上繪畫着自己心中的“伊甸園”。在雙目失明甚至死亡之前,他繪着的畫毫無疑問是注入了他對生命和這個世界全部的理解,他終於看見了自己的靈魂在原始的天地間自由地歌舞着,也便死而無憾了。

可是最令我大受震撼的是,思特里克蘭德竟然在臨終時囑咐伴侶將自己的心血全都付之一炬!這樣一件藝術界偉大的瑰寶隨着一把熊熊大火化為灰燼,愛藝術的人都會感到萬分遺憾。可我轉念一想,站在這個天才的角度來講,他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死而無憾,何況從一開始,他創作的目的就不是為了給旁人看的。最偉大的藝術從來不是為了流傳千古而創作的,只是為了淋漓盡致地表達內心對美的純粹的愛。

書名的“謎底”由此顯而易見了。“月亮”是精神的充盈,而“六便士”則是物質的滿足。對比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常人,又如何能理解這樣一個只要“月亮”,摒棄“六便士”的人呢?“在滿是六便士的地上,你抬頭看見了月光。”月亮和六便士,你又會選擇哪一個?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5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即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怎麼在意,如果不經意間路過書店,也不會去買這本書,就連電子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即使在很多書友討論這本書的時候,事後也沒有太多的關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書》的話劇演繹中看到了這個故事。短短的話劇演繹就像在我眼前打開了這本書,一頁一頁的翻過,慢慢的感受整個故事的發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手法,借“我”之口,敍述整個故事。故事描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是説不清楚的。有些人為了理想放棄一切,就像書中的經紀人,很多時候會讓人難以理解,就連毛姆都覺得不可思議,為此去勸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夠如此徹底的放棄一切,為理想像發了瘋的似的埋着頭向前衝。也許就闖出了一片天地,尋找到心靈的歸屬;也可能撞的頭破血流,迷失在尋找的途中。

在現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會做的選擇;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無奈,真的要放棄一切尋求夢想的時候,需要強大的毅力作為後盾。很早的時候網絡上就流行一句話“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很瀟灑,可真要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有很多人卻做不到;一場簡單的説走就走的旅行都這麼難,更何況放棄一切去尋求夢想。這本書用一個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擺脱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簡單的故事卻給了人龐大的思考空間。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6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劉瑜曾如此評價毛姆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以高更為原型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藝術,放棄了優渥的生活,用畫筆繪畫出光輝燦爛的生命。

有人嘲笑他的痴,但我卻佩服那追月的勇氣。在這個喧囂的年代,鮮有人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有追逐心靈的超遠的勇氣,那種追逐詩與遠方的勇氣。

詩與遠方從來都不應該是我們為了眼前的苟且而該捨棄的。王爾德曾吶喊“我不想謀生,我想要生活。”故不論是在玫瑰莊園還是在陰暗監獄,他都不曾沉淪與苟且,他用那心底的美好寫下一篇又一篇令人沉醉的故事,鑄就了更深刻的靈魂。

亦如那埋頭於黃金小巷22號的卡夫卡,其父親是一名有名的商人,而卡夫卡卻放棄了那可以給他帶來優越生活的職業,以孤獨作伴,以夢為馬。《變形記》《城堡》……在這孕育而成,給孤獨的送去慰藉。讓人即使在物慾時代,也能在意這精神上的錘鍊。

但讓人為了詩和遠方放棄眼前的苟且,又是多麼的異想天開,是多麼的不真實。可如果放不下,為什麼不二者兼得,在這充滿物慾的年代,“詩意地棲居”。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是某個秋日的雨後,王摩詰登高遠望,淺吟此句,心境定是閒適幽靜的,暫離了書案,儘管物質上並不富足,但他依然從空明的秋景中找到了精神的閒暇,得到靈魂的超脱。無獨有偶,蘇子被貶黃州,生活過得十分拮据,但他也未囚於這拮据生活,仍在明月夜裏與友人漫步亭中,賞月弄影。由此可見,精神的閒適是不同於物質的閒適,當靈魂足夠富足、豐厚,即使物質匱乏了,奔波於生活,人依舊可以覓得精神的棲息地。

荷爾德林的話仍然縈繞在我的耳畔:“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大地之上。”所謂 “詩意的棲居” 不就是享受精神之閒暇嗎?

同樣,“我就要走了,去往茵尼斯弗利島,築起泥巴房”,一座湖島,一間泥房,九排豆壟,一個蜂巢,伴着雲雀的拍翅聲,葉芝於心中茵尼斯弗利島獲得了靈魂的滋養,享受着精神的閒暇。

當世人都汲汲於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何不選擇在心中建起這樣一座島,追尋寧靜淡泊之境,並於其中體味閒暇之趣,走向生命的自由與舒展。

在物慾時代,詩意棲居。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7

最近,我讀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感觸頗多!

月亮是夢想與信仰,六便士是安逸與舒坦,縱然腳下鋪滿了便士,而他的眼裏卻只有月亮。我為斯特里克蘭歡呼!對於故事中主人公拋棄妻子的行為,我沒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寬容,但對他能有勇氣活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卻表示無限敬佩。夢想與信仰,從我們呱呱落地起,就與我們相隨,本是靈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斷浸染中被磨滅。斯特里克蘭,在他活到四十歲,渾身已沾染了俗氣時,能毫不回頭,拋棄一切,內心的堅毅已徹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點,我想起中國第一位女艦長韋曉慧,35歲前她是華為企業的一名高管,有非常優秀業績,拿着可觀的年薪,有着令大家都羨慕的社會地位。35歲後,她卻棄筆從戎,成為一名軍人。39歲時,更成為中國海軍第一位女副艦長。我時常在想,當她拋棄原來優越生活,決定追尋夢想,成為一名軍人時,她的內心要經歷多少次博弈,有多少個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選擇的後果。她所受到的挑戰與壓力並不比斯特里克蘭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後半生,她過了兩種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氣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寬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覺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業餘愛好,孜孜不倦,從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寫作,做木工,剪紙,唱歌,或是遊戲業餘玩家,或是電影發燒友。曾幾何時,這些業餘愛好在我們還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時,是我們夢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過成為一名舞蹈演員,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卻離夢想越來越遠。當我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與舒坦,我們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訴自己,要甘於現狀,要把過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來。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鐵口,同一趟列車,同一個表情,同一種匆忙,我們生命就這樣,被偷偷的擷取,靜靜的,甚至都忘記時間存在。皺紋悄悄爬到臉龐,我們從別人口中的孩子,變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們的生命,真實的來過人間,但卻從來沒有感到過燦爛。我們還沒有告訴世界,我來了!世界卻讓我離開了!

讀了《月亮與六便士》,我的心底產生了一絲勇氣和希望。縱然,我們缺乏足夠勇氣做翻轉,但至少在彎腰撿便士時,努力抬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

月亮與便士讀後感篇8

獻給所有迷失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追夢者,願你們在滿地的六便士中也能抬頭望到月亮。

——題記

談到夢想,我們總會盡己所能地用一切美好的詞彙描繪它,讚美它,哪怕是頑皮,吵鬧,叛逆,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孩子,眼裏也會綻放出一瞬的光芒。而夢想,在世人眼裏,也總是與青春、年少聯繫在一起的,似乎在人們眼裏,擁有青春的我們,無論是出類拔萃,還是資質平平,總有追夢的權力,而一旦進入社會,告別了懵懂的青春,告別了年少的我們,就好像永遠地失去了擁有夢想的自由。

如果你十六歲,做着一個不切實際,異想天開的夢,哪怕你完全沒有能力實現它,得到的也總會是支持與鼓勵;而如果你三十六歲,四十六歲,還有一個與你現在的生活毫無聯繫,甚至背道而馳的夢想,那麼你得到的只能是家人的不解與責怪,朋友的奚落與世人的嘲諷。

夢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巨大的鴻溝。

然而世間有哪一條明文定律指出了中年人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呢?接下來我要給你講的便是一個關於夢想與現實的故事,題材或許老套,但是這個故事卻一遍遍激勵着我勇敢地追尋夢想。

故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原本是一個生活富足的證券經紀人,擁有一個平凡的家庭,過着再平凡不過的生活。然而這個在妻子口中“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男人竟然在不惑之年為了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拋妻棄子,奔赴巴黎學畫畫。在異國他鄉,他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所創之作無人欣賞。而在經歷種種遭遇之後,他在如伊甸園般的世界裏創作出一系列不朽之作,卻在臨死前讓妻子燒掉了他最後一幅作品。

毫無疑問,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正面形象,他自私,冷漠,拋妻棄子,內心偏執,道德意識淡薄,是一個世俗中令人唾棄的不仁不義的冷血之徒。然而卻是這樣一個人,做了並且做成了絕大多數人永遠都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藝術與生活的矛盾,社會與自我的摩擦,感情與理智的反差,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斯特里克蘭望塵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創作力和創作激情更是他敢於追夢,夢想成真的重要因素。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兩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難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裏,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拿到成為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成功嗎?這個拷問人生終極意義的難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這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是月亮與六便士的對立。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人們常説,“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確實,在這個冷漠的現實世界裏,能夠實現夢想的人寥寥無幾。我們中的大多數為了眼前的安慰犧牲了理想,面對殘酷的現實不敢放手一搏。在所謂的成熟的思想觀念裏小心衡量着每一個利弊,不敢挑戰,不願吃苦,不敢承受每一次大膽嘗試所帶來的的風險。我們生活得體面而庸碌,我們的決定温和而平庸。我們沒有斯特里克蘭的才氣,也失去了一個追夢人的一腔孤勇。

加繆説:“只要我能擁抱世界,那擁抱得笨拙點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勇敢追夢,那他人的不解與嘲諷又何須在意?所有的風言風語不過是他人對你的羨慕與嫉妒。

這世界是如此的喧譁,讓沉默的人顯得有點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