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優秀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41K

寫讀後感是鍛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撰寫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小夥伴們對書上人物的瞭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優秀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優秀6篇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1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你願意去追求月亮,還是撿起滿地的六便士?

金錢至上的世界,有多少人撿着地上的六便士,卻又眼巴巴仰望遙不可及的明月?

思特里克蘭德喜歡繪畫,從小就打心眼裏的喜歡。卻當了個證券經紀人。突然的那麼一天,他拋棄了他所擁有的一切——金錢、權利、家庭:“他沒有錢,沒有住的地方,於是就又一次流落到街頭,他有時一連好幾天都喝不上一頓菜湯、他有時睡在火車站岔道上一個空車皮裏、有時睡在貨站後面的卡車裏。”在這場月亮與六便士的抉擇裏,他義無反顧地走向了第二場人生。

思特里克蘭德是極致的。衝破世俗的枷鎖,果斷並堅決地選擇了做自己。站在藝術殿堂之上,聖潔之光沐浴着他,同樣也流淌在他美麗的狂人之作上。當他生命逝去,他的畫作一併被燒燬——他的身體、靈魂早已與他的畫融為一體,燃燒過、輝煌過,他們本就是一體的。他熱烈而又瘋狂的舉動,不僅贏得了自己,也喚醒了更多心底葆有執念的人。

同樣走向第二人生的還有歌手陳婧霏。起初,清華畢業,好像成了她不可撕的標籤。她必須如大家一樣,按部就班,進入金融業,投入生活的洪流。“我特別記得當時那種感覺,……,好像是一個被人擰過的螺絲釘……但總是有兩個自我,一個在體驗這種生活,另一個就在看、在冷眼旁觀。”於是,放棄金融,進入伯克利,從頭開始學音樂。這途中不乏周遭的不解,經濟的困窘,自我的掙扎,很長一段時間,她甚至靠在新東方教英語掙留學和做音樂的費用。“休學也好,教英語也好,和家裏的關係緊張也好,我寧願忍受這些痛苦,也不願意忍受不能做喜歡的事情的痛苦。”

尼采説,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深以為然。月亮與六便士,或許是很多人正在經歷的——你覺得生活不那麼對勁,不那麼舒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不那麼喜歡;喜歡的事,不一定能讓自己飽腹。人生業已中途,還能推翻再來嗎?推翻一切的痛苦,自己能承受嗎?

即時失去主流敍事裏的所有,也要對抗原本的命運,構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思特里克蘭德如是,陳婧霏亦如是。“儘管這一路有很多痛苦,但我還是喜歡待在我自己創造的人生,這是我的主動權。”與我而言,這樣的勇敢是如此美麗。

當然,在這場自由征途之上,主人公放棄所有的冷血無情,荒誕得如同魔鬼。這固然是毛姆藝術的昇華,更像是哲學家的憐憫。更多人的一生,更像是漂泊的小舟,抓着模糊的波浪與它一同向前,漂往滿是六便士的海洋。途中月色清冷,欲圖流連,卻被海浪狠狠拽走。

月色很美,我能否透過這深不可測的海樣,擷取到一絲皎潔的月光?通過努力,兩者或許能互相支配。按照絕大多數人的方式生活,是安全的,平順的。對抗原本的命運,構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或許要費很多勁,要脱掉大部分人覺得舒適的東西,但我就是要逆着。

“希望在彼方等待着我,就如此出發吧。”

儘管這一路有很多苦痛,但我還是喜歡待在我自己創造的人生,這是我的主動權。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2

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物質生活,二者可共語,也可分開而論。但我確實沒有想到斯朱蘭竟可以把它們分得如此之開,以致於我對他充滿了憤怒、厭惡與不解,只是最終是不可名狀的敬佩。

美,給漫不經心的人順手拾撿,失去了尊嚴;美,字用得太濫跟千萬個不值一提的俗物共用一名,也喪失了尊嚴。可能“美”得劃分個等級,像這樣按筆畫“一筆,兩筆……九筆‘美’”,而這個等級,在每個人自己心裏。斯朱蘭所追求的美可能真美,但我無法理解更做不到。他對任何都不屑一顧的樣子,真的好討打。而他對病魔的不屑以至最後不屑一顧一把火燒掉他的一切,先是震驚,再是敬佩。

我可能抓住了中心思想,但我還想説説我喜歡的細節。

“愛情中的傲氣只是因為你其實更愛自己。”暫不論德克對妻子對自己的背叛所作的反應到底是因為愛還是因為自卑,或是二者共驅,他已然沒有了傲氣。愛情當中互相有愛(劃重點)的兩個人總有一個更愛對方,而另一個其實是更愛自己的,或許這樣的愛情才走得更遠。(德克對妻子的愛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自己用情既深,對方不能不報以深情。”愚蠢至極的幼稚觀點。倘若對方毫無同情之心,感恩之心,何來深情?就算有,又何以見得深情即愛情?

“生活保障的滿足,家財在手的驕傲,受人寵愛的快樂,有家可歸的欣慰”確是舒適安逸,我可能有點自私,但好像缺了什麼,我大概真的有愛吧!(算不上無私,怎麼説也是隱藏得很好的自私:柔弱感、保護欲、善待和取悦對方的衝動)

説這些,都源於,我是一個俗人。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3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剛開始跟廣大讀者一樣,讀完前三張內容稀裏糊塗的,不知道到底再講什麼,後來就馬上豁然開朗。對於斯朱蘭這個主人公的性格與特質,我想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反感的,因為他具有我們想擁有卻不敢去擁有的勇敢和果敢。所以我們嫉妒他同時又羨慕他。生活中從來不缺乏仰望月亮之人,但是也僅僅只是仰望而已,看完繼續去賺我們的六便士。也許很多人會非常不理解斯朱蘭的行為,覺得他傻,放棄舒適安逸的生活,和諧美好的家庭,一心去追逐自己從頭開始的藝術,儘管如此,他做到了,他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在完成曠世奇作後,安詳的離開。就算病痛折磨,死後屍不裹體,但卻人生完滿。這本書對我的人生觀帶來了很大的改觀,以前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工作不如別人,收入不如別人才華不如別人,但人活着不是去為了跟別人攀比,而是活出自我。天下沒有相同的一片葉子,我們也沒必要去複製別人的生活。以前我總在乎別人的看法,總是小心謹慎做事,活的畏畏縮縮。從今以後,我要為自己而活,即便繼續低頭賺着低微的六便士,也要痛快的活着!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4

天才總有讓人無法理解且偏執的內心,可以強悍,可以柔軟,他們不為任何人而存在,只為追求自我。從一個平凡忙碌、擁有幸福家庭的普通男人,到流浪巴黎追求夢想的藝術家,查理斯才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據毛姆説他是以高更的生平為原型而創作的,但是兩者之間又不是共通的,所以查理斯有自己的靈魂而不是高更的仿造。

當他一無所有、生活困頓的時候,一個畫家欣賞他、讚美他,給他提供食物和住處,好生款待。可是他卻勾引畫家的妻子又拋棄了她,他就是這樣一個“怪咖”,無法被常人所理解。就像後來畫家所説的那一段話“天才總是讓人無法理解,人們通常要對他有超乎尋常的包容”。我想,畫家應是懂得他的,懂得那樣一個偏執狂的內心。

再看書中那兩個深愛過查理斯的女人,總讓我想到羅丹的情人——卡米爾。卡米爾身世坎坷,卻有着對藝術敏感而火熱的內心,如果不是羅丹,想必她的光芒會更加燦爛奪目,只可惜她愛的是那樣一個男人,他的世界永遠只有自己,即使有星光,也只是陪襯。卡米爾將她最美的年華獻給了他,她對羅丹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我們可以透過羅丹的作品看到卡米爾的血肉甚至靈魂。但當我看見不隨流俗於世的少女變成一位痴坐於瘋人院的瘋婦時,終於恍然大悟,有時候,愛也是一種殘酷。查理斯就如羅丹一樣——不愛她們,女人只是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從前讀這本書,厭惡極了這個自以為是、傲視一切的男人,如今回首,發覺這無關專情和濫情,只是價值觀、人生觀不同,而正是因為不同,才有他不平凡而超脱的生活。

此時此刻,心中唯有平靜,有無上的敬畏與駭然,那是對藝術和追求藝術者的尊崇。記得和我的繪畫老師閒聊時,他曾説過,“藝術是一個很小眾的東西,大眾的東西往往不能被稱為藝術,而人們大多不懂真正的藝術,盲目地追捧和藝術品的利益最大化,也使其漸漸失去了本真。”真正藝術的美,從未被世人所見——正如查理斯最後將畫作付之一炬。

有多少人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即使虛無縹緲也義無反顧,有多少人能不被繁華塵世牽絆,不顧一切?

寫到這裏時,耳機裏放着《浮誇》的最後一聲,那麼悲哀無奈,聲淚俱下,彷彿是在現實中受到的所有委屈,也彷彿是內心糾纏如困獸般的彷徨掙扎,就像現實與夢想的遊離。

是執着於現實中卑微的六便士,還是嘗試觸摸皎潔高貴的月亮?

跟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淨化塵封許久的心靈,追逐最純淨的夢想。沉醉其中,於海風輕拂時,迴歸本真!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5

一開始讀覺得似曾相識,後來慢慢覺得有點像《圍城》。後來一查説錢鍾書受過這部小説影響。不知真假。起初讀《圍城》的時候一直哈哈哈,為錢老文筆和智慧折服,同時暗自感歎刀子下得真準切中要害。同樣,毛姆文字幽默犀利甚至有點刻薄,揭露人的矛盾以及複雜性。兩年前我曾讀過英文原版,心浮氣躁,被雜事幹擾,半途放棄。如今閲歷稍漲,比兩年前能更深地體會作者。但是感覺作者對女人和物質的態度略偏激。

夢想,現實,慾望,婚姻,自由,似乎熊掌和魚不可得兼。會間歇性迷茫,但其實大體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抱有美好期待。雖然偶爾也會懷疑,但很慶幸自己是個俗人。

記得當年大學聯考作文是雷抒雁的一首詩《星星》,題材不限。一個17歲的姑娘,眼裏全是星星,哪裏見過灰塵和石渣。所以考完我就完全不記得自己怎麼湊了800字在那張作文紙上,這首詩卻是深深記下了。如今,如果説時間給了我點什麼的話,那就是我眼裏還有星星,但是內心卻明白星星除了發光上面也會有坑坑窪窪,就像即使忙碌地在地上撿六便士,我還願意時常抬頭看看月亮。

仰望星空的人,

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

晶瑩、透亮,沒有纖瑕,

飛上星空的人知道,

那兒有灰塵、石渣,

和地球上一樣複雜。

月亮下的六便士讀後感篇6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即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怎麼在意,如果不經意間路過書店,也不會去買這本書,就連電子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即使在很多書友討論這本書的時候,事後也沒有太多的關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書》的話劇演繹中看到了這個故事。短短的話劇演繹就像在我眼前打開了這本書,一頁一頁的翻過,慢慢的感受整個故事的發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手法,借“我”之口,敍述整個故事。故事描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是説不清楚的。有些人為了理想放棄一切,就像書中的經紀人,很多時候會讓人難以理解,就連毛姆都覺得不可思議,為此去勸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夠如此徹底的放棄一切,為理想像發了瘋的似的埋着頭向前衝。也許就闖出了一片天地,尋找到心靈的歸屬;也可能撞的頭破血流,迷失在尋找的途中。

在現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會做的選擇;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無奈,真的要放棄一切尋求夢想的時候,需要強大的毅力作為後盾。很早的時候網絡上就流行一句話“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很瀟灑,可真要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有很多人卻做不到;一場簡單的説走就走的旅行都這麼難,更何況放棄一切去尋求夢想。這本書用一個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擺脱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簡單的故事卻給了人龐大的思考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