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集錦7篇 文藝之光:語文教學反思輯讀

來源:巧巧簡歷站 9.35K

本文為“語文教學反思集錦”,旨在回顧和總結近年來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相應改進措施。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和思考,我們希望為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整體學習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集錦7篇 文藝之光:語文教學反思輯讀

第1篇

我喜歡上語文課,現在最開心的時刻也就是課上那45分鐘了。它可以讓我和孩子們騎上駿馬馳騁在知識的草原上,可以讓我們乘着巨輪在書籍的海洋裏任意航行……週三舉行了一單元測試,今晚一單元的所有內容暫時告一段落。對於這單元我有如下思考:

本單元的主題詞是“讀書”,幾篇課文都是圍繞着讀書來編排的。裏面有講讀書樂趣的,講讀書方法的,還有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訪談錄等。微笑班級從一年級下學期就開始閲讀“閒書”,所以教學課文來講不存在問題,但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作文,大家知道寫,但寫得很“乾癟”,就像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沒有水潤的肌膚,沒有鮮明的活力,整個作文看起來奄奄一息。難道我叫他們看“閒書”錯了?難道我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嗎?今晚講解試卷時,他們給了我答案,擴句“春天來了。”我讓孩子們自己寫,要比試卷上寫得好,還不能和別人重複,不能説別人説過的話。幾分鐘過去了,小手紛紛舉起來,抽了十八個孩子,他們的答案不一樣,但給我的感覺“春天”不是那樣“乾癟”,而是充滿了活力與激情。從這個方面來看,看“閒書”是沒有錯的',大家的習作為什麼寫不好呢?這可能和我的引導有關係,大多數同學不能把一件事細細描述出來。這將是我本學期重點訓練的一方面。

本學期的《新概念閲讀》我認為是課外讀物最好的一本書了,裏面擴展了很多關於“讀書”的詩歌和散文,如《四時讀書樂》(春、夏、秋、冬),學生們尤其喜歡畢淑敏寫的《沐浴書香》,裏面優美的句子,緊湊的段落,孩子們讀得是如痴如醉,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我教學本單元時,就在課後把此本書的相關內容穿插進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本單元考試,班上分數可觀,總體不錯。但在批改試卷時,孩子們丟分最多的是“口語綜合”,這道題的意思是“網絡電子書發展很快,你認為還有沒有必要去圖書館和書店看書?”這口語綜合很是簡單,但班上有14個人沒有做,分值是5分,這讓我的小宇宙爆發了,14個同學站起來,我一看,原來是課堂上不太願意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明白了,課堂上還是儘可能的讓每個孩子都發言。不發言者,請等一等,或許那對於我和他來講,都是一次突破。

這次考試有喜有憂,我相信“勤能補拙”,只要付出了,就會有回報。“天道酬勤”,孩子們,希望我們乘坐的這艘船能在這條航道上走出一條星光大道。

語文教學反思集錦7篇 文藝之光:語文教學反思輯讀 第2張

第2篇

崔老師曾經説過“紮紮實實打基礎,簡簡單單教語文”。語文課的性質是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向45分鐘要效率,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在新課程下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紮實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如果教學目標不紮實,那麼教學的手段再新穎,也僅僅是皇帝的新裝──沒有任何的價值。李老師在課堂上很明確地將目標定格在對詩歌內在的把握,特別是注意其意象和手法的剖析。而有些課堂只注重悟和品,對於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説,一遍兩遍三遍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結果整個課堂雖覺得滿耳是聲美、畫美,卻沒有任何實在的收穫。

二、紮實課堂過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教”,紮實的課堂沒有演變成老師牽着學生走,而應該是師生共同走。語文課堂如果僅僅是xxx為標準,大量地進行訓練、輔導。這勢必會導致學生對語文課越來越感到厭惡,從而不想學。所以課堂不是一味地灌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有興趣地學的過程。將必要的知識訓練和專題輔導滲透在教學課堂中,這樣才能達到體與練的結合。李老師在課堂上用讓學生朗讀和聽錄音等等方法來促進學生對詞的興趣,從而引發出詞本身的婉約、淒涼的美。但是她沒有忘記對學生的訓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見大學聯考考點的滲透,知識點的'講解和鞏固。又在佈置作業上巧下功夫,足見其備課的認真、仔細,和對一堂高一語文課集鑑賞和訓練於一體的把握。

總之,新課程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如何實施,應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的自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環境,加強交流與合作;給每位學生以期望和激勵,讓學生有成功感,但也需要注意知識等的滲透。

第3篇

本學期我繼續在五班教語文。在第五年級,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與中、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是閲讀語言,理解文本材料,體驗思想感情。因此,閲讀教學應從“閲讀”轉向“閲讀”。教學方式由“教師教學”向“學生自主學習”轉變。

在過去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做到了這一點:;主要是學生,主要是自學,主要是閲讀。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學應服務於學習&學習始於思考,思考源自懷疑。任何想法都是從懷疑開始的。懷疑是獲得知識的先決條件。有了懷疑,就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和新知識“小懷疑導致小進步,大懷疑導致大進步”。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不僅是思維活動的表現,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的發展始於問題。每次發現一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鈎子鈎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必要把學習變成一種自願的心理願望,從“想讓我學習”變成“我想學習”。因此,在教學之前,我讓學生自己學習,並提出困難和困惑。然後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減少教學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更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果。

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這是人才素質的標誌。好習慣有益於人的一生。閲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閲讀習慣和閲讀方式。提出並鼓勵學生提問,可以促進學生在閲讀過程中動腦、思考&學而不思則無用。要理解材料,你必須邊讀邊思考,同時理解和理解。

第4篇

在低年級,尤其是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困擾於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習慣不一養成的問題。我們老師也在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不斷的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向40分鐘要質量,要成績。例如,廣泛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編排精緻的教學環節、設計生動的教學語言、穿插有趣的遊戲活動、運用豐富的教態或適時的律動等等。而我覺得遊戲活動的運用無疑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生成課堂氛圍的有效策略。堅持以遊戲活動教學,會快速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面,我就對遊戲活動教學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遊戲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簡單易行,切勿紛繁複雜,耗時過大造成麻煩,適得其反。當然,遊戲活動的實施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

2、遊戲活動的設計要與所學知識有密切聯繫,遊戲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生硬的套用。

3、遊戲活動的`互動性要強,參與性要高,照顧大多數同學,尤其是讓弱勢生有參與的機會

4、遊戲活動形式要追求“新、奇、趣”,不能將一種遊戲從開學初做到課程結束。

5、遊戲活動前必須説清遊戲規則和注意事項,遊戲後也要給學生積極的鼓勵。

6、遊戲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神態、語態、眼神、動作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激情,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召喚。

在這次區教研員閔老師的聽課指正下,獲益匪淺,讓我在上完一節低年紀的準備課時,留下了許多需要思考改進的地方,通過反思,使我以後的課更進步。

第5篇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這裏"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非常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應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這裏,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剩下:盯着"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一定,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一定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説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着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能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閲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判斷"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一定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對比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對比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學校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可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學校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裏、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應該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能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第6篇

?故宮》是一篇介紹建築物的説明文。學習這篇課文,要學生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精(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美、布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們的創造精神。能夠真正讀懂課文,能達到真正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在學生學會課文的生字詞語讀通課文的基礎上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把課文當成一名導遊,自己是遊客,跟隨着導遊去遊故宮的每一座宮殿,發揮自己的想象,自學自悟,在每一座宮殿旁邊做上旁批。學習任務一佈置下去,同學們都安靜的默讀、自學、體會、做旁批。

約莫20分鐘,感覺大部分學生做好了。我就抽學生起來彙報自己學習的結果,彙報他們做的旁批,在全班進行交流。結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學生都説的很好。比如有學生説到太和殿的時候,發表感歎到太和殿真大啊,如果在裏面藏迷藏肯定很過癮。説到金鑾殿的時候,好多同學説皇帝的龍椅真漂亮,如果能穿上皇帝的龍袍坐在上面去拍張照片那該有多神氣呀!

説到御花園的時候,孩子們感歎到御花園真美,有那麼多的奇花異草,風景該有多好,空氣該有多麼清新,如果能居住在那裏生活該是多麼享受啊!最後,在彙報交流完後我再要學生們有感情的朗讀全文,通過學生們的朗讀,我感覺到了學生們真正領悟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他們真偉大。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完成了課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第7篇

?豐碑》這片課文敍述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表現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然而長征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其感動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這節課我力戒瑣碎的情節分析,抓住重點,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繫,採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成功之處在於:

?豐碑》講述的是紅軍翻越大雪山時的感人故事。為了讓這些不見風雪,不懂何為冰天雪地的學生能體會到環境的殘酷。我一開課,首先播放《萬水千山》中成為冰坨的雲中山和紅軍爬雪山的片段畫面,同時播放狂風呼嘯的聲音。學生邊看邊發出驚歎 這雪太厚了 看樣子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這時我再滿懷激情地説道 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今天,我們將把紛飛的思緒再一次拉回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去聆聽發生在長征途中的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 從而學生情緒高漲,很快融入到課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為學習課文做了好的情感鋪墊。

教學設計從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為主線,引導學生談最感動的地方,抓住將軍神態變化的句子以及這些神態變化所體現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軍需處長的高大品質,層層深入地領悟思想內涵。這種教法,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避免了串讀課文,過分分析情節內容的弊病。

古人云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 常有疑點才能思考,才有創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後,讓學生提出疑問 軍需處長怎麼會成為一座豐碑? 為什麼説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然後整節課都圍繞着這個疑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尋找答案。提問設計以力求鼓勵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釋疑,並以精讀、品讀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讓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鼓勵那些屬於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注意交給學生質疑、品讀、析句以及觀圖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被感動,才能感動學生。整節課,我情緒飽滿,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去創造良好的教學意境,向學生傳遞感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人人有讀的機會,人人有體驗情感的機會,在讀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讀中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尚品質。

總的來説,這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都比較滿意。但由於我擔心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整個教學流程,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是很充足,還應多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