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6篇 言教映真:語文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W

語文教學反思是對語文教學過程的全面思考與總結。從學生角度出發,反思教學方法和教材的有效性,思考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風格,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本文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探索創新方法,旨在促進語文教學的進步與發展。

語文教學反思6篇 言教映真:語文教學反思

第1篇

語文學習有三大版塊:一是基礎,二是閲讀,三是作文。這三塊都要給予以足夠的重視。如果閲讀與作文是個“大西瓜”,那麼“基礎”這個芝麻我們也要撿,它起着四兩撥千金的作用。

隨着秋季長期班的結束,各學校密考接近尾聲。作為語文老師,我也好好地反思了一下同學們語文的學習情況。

語文單科前十名中有六名同學來自品讀行,我想的是還有四名同學呢,還有前20名、前100名、前300名……中間有多少同學出自品讀行呢,可惜沒有完全統計。

因而只有以點帶面式地分析我們同學們語文學習的遺憾了。從參加過羊8考試的部分同學來看,在我們帶領大家學習中,閲讀與作文失分已經很少了,相反在基礎題上失分很多,很令人惋惜。因而我們孩子們的語文學習成績還可以提升,而且這個空間還很大,提升速度還很快。

經過在品讀行系統的學習,同學們的閲讀與作文能力有大幅度地提高,有的儘管總分沒有超過80分,可是閲讀和作文僅扣幾分。問題出自哪裏?

比如説:有個題目考的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罔”字的寫法,這一個題就3分。這個字在平時上課時,我很重視,經驗告訴我以前的同學會錯,現在的同學同樣會犯錯。於是我詳細地講解這個字的構成,並讓同學到黑板進行板書,讓他們自己知道錯誤,並改正錯誤。可是對易寫錯誤的字重複的次數不夠,一些平時的牛娃也自以為是,我也太高估他們的能力,認為他們這些牛娃在這些小問題上點到即可,不必深究。可從結果上看,羊8考試正因為這樣的小問題,還有一批牛娃並沒有突現出來。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與所給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2分)

這是一道看似很簡單的多音字題,一個班六十幾人大多選b項(正確選d)。其實蒙讀“mēng” 時釋義有①欺騙②昏迷,眼發黑③胡亂猜測。讀“méng”時釋義有:①沒有知識,愚昧②遮蓋起來③受④形容雨點細小⑤姓⑥同“艨”。這樣不難看出b項正確讀音應該是蒙mēng哄、蒙mēng騙、蒙 méng混、蒙 méng昧。如果沒有弄懂字的'意思,從平時語言入手一定會出錯。

我們每一次課堂上都有小測,都有詩詞默寫,不管是小升中還是國中,甚至是會考,都會考默寫,可是每次能全對的同學一個班只有幾個同學,甚至是全軍覆沒。

從以上幾個地方可以看到,同學們的基礎還是很薄弱,有的字不會寫,有的詩不會背,還有大多數同學以為自己會背詩詞就高枕無憂了,結果提筆忘字,寫錯別字。現在我們做個小測驗,大多數人都會背《詩經》裏《關雎》裏的名句“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那你會寫拼音“yǎo tiǎo”的這兩個字麼?

語文的積累很重要。荀子説: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從點滴積累,語文難以學好。

學習就是一個與遺忘對抗的過程。對拼音、詞語、詩句要達到全部記住和會寫的目的,要用多種方法對抗遺忘。①全方位立體式學習。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這部分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學習一定要落腳點到動手上來,會寫才叫做真正地掌握了。②每個同學要準備一個錯題集,將每次學習後出現的錯別字、錯詞、錯詩句全部抄錄在上面,這其實就是找到自己知識上的盲點了。平時多拿出看看,包括考試前也是重點複習的對象。③用滾動式複習的方式對抗遺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後的第二天將會遺忘昨天學習的40%,而且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所以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滾動式地複習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複習的時間間隔點是5分鐘、30分鐘、12小時、1天、2天、4天、7天、15天。15天后,對於記憶的內容就基本穩定下來了。④在語文學習中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成語。從成語本身來講並不難,難的是數量,數量龐大得讓人瞠目結舌。這就需要準備一個積累本,每天抄寫三個成語、意思及例句,每天記三個,日積月累,一年後就可以記住常見的1000個成語了,一直到高中畢業這個積累本都是有用的。當孩子形成摘錄的習慣後,就可以抄好詞好句、好的開頭與結尾了,這都將對閲讀與作文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⑤博覽羣書,博聞強記。大凡在文學上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廣泛閲讀和背誦。《上下五千年》、《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經典》可以作為孩子打開語文這扇門的鑰匙,它涉及到領域很寬,內容也比較集中。⑥善於使用工具書,推薦《大集結》。

我們的每一次課都涵蓋有語文的基礎內容,以常見常考的詞語為主,看似平淡其實是去粗取精,讓孩子在拉網式的學習中找到重點,因為我們對學習要求要更精細與精準。

因而在今後的語文學習和教學中,我們會把閲讀與作文這個大“西瓜”與基礎這個小“芝麻”都重視起來,從講義內容到上課的細節,加強研究,加強引導,以培養更多的牛娃。

語文教學反思6篇 言教映真:語文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緊張繁忙的一年之後,終於有時間能停下來好好地反思過去一學年的得與失,總結經驗教訓,對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指導作用,不能不説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因為是第二輪帶高一,雖然換了新教材,但在實施目標教學和分層教學上,我覺得收穫甚豐。分層教學和目標教學是互為基礎、相互補充的。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是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而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條件則是在教學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適時及時的“查標”和“補標”。

二中的實際情況就是班容量大,這意味着一個班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我們不能一味地只是照顧大多數中等學生,更要激勵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以及那些能夠自學,但需要老師點播的學生。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讓“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目標要求。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目標及分層教學:

一開學,我就明確告訴學生,第二學期的教學節奏會有所加快,所以在生詞量加大、課文內容增長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充分的預習,在課堂聽講上會有困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a級為串讀課文,基本掌握課文大意,查出本課出現的生詞;b級為自己歸納總結課文中出現的知識點和語法點,不懂的地方用鉛筆劃出;c級為精讀課文,充分理解課文,爭取能夠提前背誦精彩段落。

在課堂新課的講授過程中,大綱四會、大綱三會及綱外。大綱四會三會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在聽説讀寫譯五個方面全部掌握,綱外則要求能記多少記多少。對於程度較差的學生,我給他們劃出明確的知識範圍,要求必須背記;中等程度的學生則鼓勵他們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及時表揚那些積極性高的學生;課文體裁出現多樣化,有童話、寓言、戲劇等風格迥異的原文選讀,對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則鼓勵他們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揣摩作者用詞的精確度及表現不同的感情色彩,多模仿運用,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

在目標檢測題的題型和難易度上精心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a級多為補全單詞、方框選詞、選擇填空等基礎題型;b級多為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根據中文提示完成句子、連詞成句等知識能力結合題;c級為造句、補全短文等能力題型。

課後作業一般分為三個層次:a級為每課出現的大綱四會三會的單詞、詞組、句型以及重要的語法項目;b級為word---sentence---passage,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課後問題改寫課文,可用書中原句;c級為複述原文及縮寫課文,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課文縮寫成60---90、90---120字的短文。

根據會考及大學聯考説明的要求,我們在平時加大作文練習的力度,分為必做、選做和自行命題三類。每週一人至少一篇作文,我一般都全批全改,將一些典型的、優秀的作文及時介紹給學生,同時對一些學生進行單獨輔導。

總之,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獲得了很好的成效;當然,在許多方面還有不足之處,尚須改進。借用古代大詩人屈原的一句話,勉勵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3篇

有時下去聽課,經常會聽到“你讀懂了什麼?”這句話。高年級的老師在説,低年級的老師也在問,似乎這話成了當前閲讀教學課堂語言的經典。那麼,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呢?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究,還是教師也在“趕時興”?

説實話,本人對這句話並不特別欣賞,尤其是在聽了幾次課以後。我看到曾有老師在學生連課文都沒讀通順的情況下就急於拋出這麼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於是學生一時僵在那裏,似乎在冥思苦想、搜腸刮肚……老師見學生實在太安靜,心急地又問:“你們到底讀懂了什麼呢?來,先同桌討論交流一下。”於是學生中才開始有些嘀嘀咕咕的聲音……到了全班交流的時間了,小手陸陸續續舉了起來,你説,我説,他説,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回答後,老師的神情也顯得挺滿意,似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目標已達成了。其實,作為旁聽者,只要你仔細去聽,再把學生説的內容連起來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學生剛才回答的內容重複很多,浮在字面表層理解的很多,而真正體現學生個體思維,有獨特見地,較深刻內涵的精彩回答卻是“難以尋覓”。我不知別的老師們怎麼想,至少我覺得這樣的語文閲讀教學顯得太單調,太蒼白,如果語文閲讀教學真是問那麼幾個“你讀懂了什麼?”的問題就能完成任務的話,那豈不是太容易了。

我時常在反思,語文閲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隻否被一些老師搞錯了,那就是閲讀教學最主要教什麼?我們在不斷地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好好問自己“我教給你什麼”。是啊!教師,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明明白白———“我教給你什麼”,幾度深思後,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相當重要的。(下面結合幾個典型教學片斷進行反思)

師: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閲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瞭解(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着眼點不僅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麼?

古詩是中華文學的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閲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佔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閲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但經典的閲讀對學生或許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扶助,其實這也正是閲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從本片斷中反映出執教者已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他不再是一味強化學生對詩意囫圇吞棗的掌握,而是注意了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閲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現階段,國小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為了國小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所以教師一定要抓住那些精美的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利用網絡、書籍等途徑走近名家作品,體味原汁原味,蒐集精美句段,然後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深入探討,交流體會各自的思維成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師:駱駝和羊都不認輸,此時,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生:假如我在場,我會勸他們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

生:我覺得這不是什麼互相謙讓的事,應想辦法弄清楚到底誰輸誰贏。

師:噢!看來要平息這場爭論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誰還有什麼妙計嗎?

生:我認為駱駝和羊都有一種不認輸的精神,遇到對手,不甘落後,所以我會誇獎他們。

師:你們想法都不錯,都能先看到別人的身上的閃光點,這是珍貴的。可是駱駝和羊卻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優點,你能不能幫他們找一找缺點呢?

這一教學片斷重視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的同時,又注重了對育人道理的滲透。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想象自己處於現場談感想。這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他們在理解課文所藴涵的道理時,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民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其間適時引導、適時點撥,通過師生的積極交往互動既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又避免了教師空洞直白的講述,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了文章藴含的道理,培養了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從國小會辯正看問題的能力。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裏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説説,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麼地方?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着鑼,打着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着,高喊着,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着鮮花,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裏,把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説:“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於來到了,我們終於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藉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藴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説,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於感性,側重於形象思維。國小生閲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閲讀教學中,可引導憑藉聯想,藉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並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藴涵着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藴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為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裏“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裏,人們“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含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重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湧動。

可見,對一些藴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繫,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着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麗的畫卷了。

第4篇

經歷了一場會考總複習,結合會考成績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想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在下一輪的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一、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閲讀課標規定的必讀名著,以及《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名著的學習和積累應該是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實打實的閲讀和積累。而那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藴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閲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我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閲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會考複習時,老師只是啟發和點撥即可。

二、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能夠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禮貌的辦法”。

三、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豐富課堂資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能夠放開手腳,以教材為基礎,但不是拘限於教材,能夠大膽旁徵博引,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資料,並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四、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潛力,並落實到了筆端。

五、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潛力,併為寫作積累鮃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為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所思為所行,願在新的七年級,新的起點,我能努力做到。

第5篇

?太陽》既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説明文,還是國小生第一次接觸到説明文與説明方法。説明文、説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着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係、説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説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為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後到因為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係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敍講解,變為現在的順敍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後,我就發現了學生對於對於文本的重點部分——説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説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麼樣的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説明方法。於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課件,以文本為基礎、一個説明方法一個説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並茂地朗讀,並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説明方法;從為什麼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麼大”、因為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説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並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為例子學習作批註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為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説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説明方法的句子作批註,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紮紮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鬆,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係(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説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説説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説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説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説明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葉聖陶先生説:“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説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後,嘗試做運用説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説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閲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説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閲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紮紮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説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3.不管什麼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第6篇

學習本課很輕鬆,幾乎是學生自願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課前,我提前兩天佈置學生觀察自家或鄰居家的貓,並認真做好筆記,更進一步的觀察貓的一些固有的特點,以及貓的生活習性,包括貓的生活表現,特別注意觀察貓在高興時,不高興時,抓到老鼠時的神態表現,並作好觀察記錄。

在第二天來學校時,我花了一節課,讓學生將自己的記錄,按順序排列,然後進行逐項詳細地闡述,在學生闡述的過程中,我點擊旁敲幫助學生説具體,便於發揮自己的想象,學生邊説,我邊有序地板書關鍵詞句,給學生製作一幅完整的思維模式。特別是在指導學生説貓捉老鼠的過程,一定要動察貓在發現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後”的反應過程,這裏,我特別提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把事物當人的思維活動,動作神態來寫動物的一般寫法。

學生説過之後,“趁熱打鐵”讓學生起草,在點評學生習作時,再套出新課,引導學生帶上自己的習作和作者進行交言體會。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筆下的貓是怎樣的一隻貓。這篇課文細緻而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以及滿月時的小貓的特點,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本課語言生動,情感真摯,老舍把貓當朋友,當作家人,當作親人,之所以老舍筆下的貓無論是淘氣還是古怪,那種可愛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因為作者與貓之間像朋友一樣,相互信任,和諧相處,也因此,而能創造出一個非常美麗的世界,其實這一切都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情感中品嚐作者的寫作方法。

本課很明顯,在寫作中用具體事例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本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作者先從三個方面具體再現貓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它高興時和不高興時截然不同的表現;它“什麼都怕”但又那麼“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實,所以説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講它小時候十分淘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剛滿月,腳腿還站不穩時就愛玩;第二是稍大一點膽子越來越大,也就更加淘氣。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富,性格越來越鮮明,給人留下一種深刻的印象。在這環節上,我讓學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習作,借作者的“文筆”用一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