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觀書有感》教學實錄7篇 《古詩觀書有感》教學記錄:探索傳統之美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3W

本文以古詩《觀書有感》為素材,記錄了一場教學實錄。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深入的解讀,教師將詩中的意境、修辭手法等內容引導學生共同探討,使他們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與思考方式。這場詩歌教學展現出古詩的魅力,激發了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和學習興趣。

古詩《觀書有感》教學實錄7篇 《古詩觀書有感》教學記錄:探索傳統之美

第1篇

?觀書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我本節課的教學由三大版塊組成:一是誦讀積累;二是感悟領會;三是拓展延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了讀準字音、感知詩意、理解詩句的過程,最後引導學生探討方塘的清澈和讀書之間有什麼聯繫,引導學生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整首詩的字面上沒有提到讀書,那半畝方塘和讀書有什麼樣的內在聯繫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在聽了沈春玲和陳麗豔兩位老師的3+3的前兩個環節的教學後,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對自己第三環節教學設計做了進一步的調整:

1、緊扣課堂中的自學要求,把握詩句中的關鍵詞,理解詩意。在老師範讀,學生讀通詩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詞鑑、徘徊、清、如許、為自學,藉助插圖,啟發學生想象,品味前兩句詩歌作者所描畫的意境,講美景定格於自己的腦海中。

2、巧設疑問,突破難點。抓住活水一詞,讓學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為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詩意理解後,我讓同學們把詩題再讀後,拋出問題:朱熹的詩富有哲理,他僅僅是在寫方塘,寫活水嗎?活水和讀書有着怎樣的聯繫呢?讓學生去交流、去領悟。

3、在教學中我設計了理解運用的填空練習題,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積累去感悟這一類説理詩所闡明的道理,接下來引導學生談袁頭活水這樣的道理在生活實際中得到了怎樣的應證。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思維非常活躍,爭先説出各行各業都需要有源頭活水的事例,從而真正領悟了古詩所傳達的道理。

4、如果要説這堂課的教學有什麼缺憾的話,我覺得課堂上對詩句本身的誦讀少了一些。有人説唐詩是高山大河,是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那麼宋詩則多了一些沉靜與思考。宋詩中的哲理詩比較多,本詩也屬説理詩。説理詩的情感味較之其它詩似乎少了一些,意境與韻味的體會比較難,這就為教學中的誦讀品味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相對於《冬夜讀書示子聿》來説,《觀書有感》的寓意就沒那麼明顯了。詩文從頭到尾都看似在寫塘水,怎麼就扯到讀書的學問了呢?如果不憑藉任何的參考資料,學生自己是很難領悟到這一點的。怎樣把學生的思路印到那一頭去呢?我決定從題目上下文章。

一開始,我出示了這首詩的內容,但不寫題目,只説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學家(即哲學家)。隨後,理解詩句的意思。第一二兩句,重點讓學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淨,三四句,通過與學校池塘的比較,明白源頭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淨的根本原因。學至此處,讓學生回過頭來説説正首詩在圍繞什麼寫。學生都能發現,寫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為什麼這麼清澈。那我就問,如果讓同學門給這樣一首詩加個題目,會怎麼加。開始,由於受了課本的影響,都説不出。後來,只説根據剛才理解大的意思來説,有同學就敢説了,水,水塘,源頭活水,當然有同學還説了觀水有感……總結了一下,就是題目總與水有關,但就是與書聯繫不上。

隨後,出示課題,讀讀,想想,這水塘,怎麼與書聯繫起來了呢?打開課文,看插圖,來體會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學家此時的想法。教室裏安靜下來,沒有人舉手,顯然,都覺得是個難題了。片刻,終於有一隻、兩隻手舉起來了。一位學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裏不斷有水流進來,就能使水更清澈;我們人多讀點書,就有知識不斷補充大腦,使人變得更聰明。説得不錯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後,給大家總結了一下,作者是用這水來譬喻讀書的道理,這就是哲學家的高明之處。隨後有列舉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言,再次説明讀書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詩的含義總算水到渠成!

?觀書有感》這首詩歌,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教學難點在於詩句中沒有提及讀書,怎樣引導學生從描述的景象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一個有關讀書道理。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

師:大家對詩句所表達的意思理解了。請你做這樣一個練習: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使得方塘

生:不,他會不斷地讀書,從年少時代到青年時代一直到年老時代。

師:對,只是就是力量。朱熹曾説過:活到老,學到老。他這樣做的結果會怎樣呢?

師:所以,正像那源頭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那樣,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就能使自己變得聰明,學識淵博。同學們,作者望着眼前的清澈明淨的池塘,他希望自己什麼也像這眼前的池塘呢?

又教《觀書有感》,感覺最難處理的還是題目中的觀書和詩中的半畝方塘所寓含的哲理間的聯繫,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大理學家朱熹觀書的感觸,在反覆誦讀揣摩之後,我覺得還是要讓學生在反覆誦讀後,去發現其中的聯繫。

課堂上,我首先在讀詩題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明白觀書即讀書、看書,再讓學生幾讀詩題,明白詩人是要談讀書的感受。同時,聯繫平時的閲讀指導、習作指導,提醒學生讀文學詩一定要首先明瞭題目,因為題目可是文章詩篇的眼睛、靈魂,是對文章詩篇最精煉的概括,要牢記。

在學生反覆誦理解了詩意後,讓學生明白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表層意思,並通過誦讀末句強化源頭活水讓半畝方塘保持了清澈的道理。再讓學生結合詩題完整地誦讀這首詩,提醒學生:做個有心人,你發現了什麼?多讀幾遍。學生在認真地誦讀後,不少同學都發現題目是觀書有感,可全詩卻根本沒有提到讀書的疑問,我讓學生再讀,看學生有什麼新的收穫。在學生再讀後,不少同學朦朧地感受到理學家朱熹好像在借半畝方塘説讀書,此時教師再指出詩人是把讀書做學問喻為半畝方塘,是詩人在讀書時聯想到人的心智就像這半畝方塘,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聰明睿智。至此,詩中寓含的哲理、詩人巧妙的借喻學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説到底要想讓學生真正地讀懂文字背後的意思、體會其精妙一定要給學生充分讀的時間、深入體會的機會

古詩《觀書有感》教學實錄7篇 《古詩觀書有感》教學記錄:探索傳統之美 第2張

第2篇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哲理。

3、教師談話:朱熹的思想很多成為明清兩朝治國的方針,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緣於他一生勤奮讀書、積極思考。一天他走到一個池塘邊坐下來(媒體出示圖),一池清水引發了他對讀書的有一種思考頗有感觸的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在上圖中出示全詩)。

a、教師談話:光會背還不行,能默寫嗎?還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打開書,看看那些字在書寫上要注意。

c、學生在作業紙上默寫並自查(提示書寫姿勢,輕音樂)

b、這半畝放糖好理解,一鑑開怎麼理解呀?要是一劍開,老師肯定知道是詩人手持利劍,一劍把半畝方塘的水劈成兩半,可這兒是鑑字呀?

d、理解開(打開),教師介紹:古代銅鏡有鏡袱蓋着,用時打開。

指導理解徘徊(來回移動),引導串講詩意。相機板書:清澈明??

e、教師小結:查字典、藉助插圖、聯繫上下文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b、詩人在問什麼?(引導説第一句詩意)。詩人有答案嗎?你知道答案嗎?(引導説第二句詩意),相機板書:源頭活水

c、引導用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串講詩意。

2、教師即興創作《《觀塘有感》,並將詩題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詩上。(附:《觀塘有感》:半畝方塘不見開,一片垃圾在徘徊。問渠哪的髒如許?為有別人亂扔來。)

3、學生髮現錯誤後設問:朱熹的詩中沒有一處提到書字,都是寫池水的清澈明淨,我看不如就把他的詩改為《觀塘有感》怎麼樣呢?

4、引導學生辯論,教師相機點撥:這首詩以暗喻的手法告訴我們正像這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明淨那樣,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而更加敏鋭,更加開豁。

5、小結:詩人將讀書後的感想化為生動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滿詩情。這種感受是對讀書體會的,而不是對池塘的。(媒體把詩題觀塘有感改為觀書有感)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學問廣博、治學嚴謹,對經學、史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的詩能以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富有哲理。

2、讀懂了《觀書有感》,又讀了詩人的介紹,有什麼話想對詩人説呢?

5、小結延伸:朱熹的詩作還有很多,課後收集一下,讀一讀,並背下來。

?觀書有感》這首詩是借半畝方塘清澈明淨的形象來譬喻讀書體會的,告訴我們正像活水把池塘變得清澈明淨那樣,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而變得更加敏鋭、更加開豁。教學本課時,我通過引導孩子走近詩人arr;感受詩篇arr;品味詩境arr;感悟詩情arr;激發詩趣,在學生、文本、詩人之間架起一道橋樑,讓學生在誦讀中積澱,積澱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發展,發展中延伸,盡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盡力建構一個有情、有疑、有智的和諧課堂。

學習目標上突出簡字,教學效果上體現真字。簡明、清晰的學習目標,有助於課堂中落實,有利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達成。能結合學生、文本的特點,制定一個簡單、清晰地學習目標,教學中既重視知識、能力等顯現目標的落實,又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隱性目標的體現,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昇華。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原來古詩學習先理解後積累的方法,而是在先積澱的基礎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課開始,先指導學生誦讀,然後理解詩句、體味詩情,求變求異。全節課以誦讀貫穿始終,但每一次讀都有一個新的目標,分層推:一讀古詩,着手於讀正確、讀通順;二讀古詩,着眼於讀出感情,體會詩境;三讀古詩着力於讀出詩韻。指名讀、齊讀、範讀、閉目賞讀,不拘形式,學生多讀而不厭,充分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新課前的情景導入,巧用插圖,拉近了學生與詩人、文本之間的距離,真正實現了學生、文本、詩人、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課的拓展有度,由《觀書有感》走向《春日》,由課內走向課外,落實了課標中古詩文誦讀的目標。

第3篇

3.學生課前準備:(1)上網查閲,瞭解朱熹。(2)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讀音。(3)自學課文,理解感悟詩歌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於方塘的重要性。

3、瞭解説理詩,知道這首詩藴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鑑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泊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係,領悟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1、同學們,國小六年來,我們一定積累了不少關於讀書的名言。誰來向大家彙報一下。(指名説,師相機點評)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讀)

知道這些名言是誰説的嗎?(朱熹)【板書,強調熹的寫法

3、這就是朱熹,【課件出示簡介】生默讀:【朱熹,南宋著理學家、教育家、詩人。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餘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於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讀書讀累了,信步來到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於是他齊讀課題。師:何謂觀書?何謂觀書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學宗師,他的讀書感受一定是與眾不同。想讀書嗎?那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自學這首詩吧!【出示自學提示:1、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2、理解重點詞語,説説各詩句的意思。3、藉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詩都是讀出來的,課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書聲,請人家放開聲音,認認真真地把詩多讀幾遍,看看大屏幕,你能達到哪個台階?讀完後教師檢測。

(1)字正腔圓本詩作者朱熹説過:凡讀書,需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誰能口齒清楚、準確地讀?

(2)有板有眼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能讀出七言絕名的節奏?

(3)富有感情誰能達到第3個台階?指名讀,評價,師:到底什麼是有感情?其實,讀詩不在於語調的高低,在於讀出詩的味兒。(點擊,改成讀出韻味)至於到底讀出詩的韻味,學完這首你們自然就會了。

(在反覆吟誦中體味古詩的韻律美,達到會讀的地步)

(1)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到現在,你知道在這首詩作者描繪的是什麼?(板書:方塘)。

(2)一個怎樣的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板書:清)

(3)瀏覽全詩,哪句詩描繪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課件: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4)鑑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製成)照仔細看。你認為應該哪條意思?為什麼?(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解)

理解開: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我們可以藉助工具書的幫助,還可以聯繫句子、觀察圖畫。

老師課前查過資料了,古代的銅鏡有鏡袱蓋着,用時打開。現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

師:我們經常用鏡子照美麗的小臉蛋,詩人説池塘像一面鏡子,那此時誰在照呢?

師:他們一邊照一邊徘徊呢!什麼叫徘徊?(強調雙人旁)

(5)如果你是朱熹你會怎麼讚美小池塘?指導書寫。會有誰?請同學們閉上眼晴,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讓學生自己描繪)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讀----要求邊寫邊想象畫面會讀得更好,再指名---女聲齊讀---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配樂讀)

(7)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渠是什麼意思?(它,指方塘。古詩中的人稱代詞與現代文不一樣,還記得《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乃,你。)

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ei,第四聲,作什麼意思?(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板:活水】怎樣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9)我們可以想象:遠處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預設: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雲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就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可見,源頭活水對小池塘來説多麼的重要啊!

(12)小結,同學們,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有活水水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樣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詩人心中的喜歡之情。

1、朱熹説: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整首詩的意思都理解了,學到這兒,你有什麼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機出示填空題: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使池水,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板書:心智:明----讀書】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就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2、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藴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的意境得到了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所以像這樣的詩也叫説理詩(板書:説理詩)

1、朱熹的詩那麼含蓄,這不僅是景,更是一種理,【板書: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麼巧妙,讓我們再來誦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啟迪你一輩子,定格在你心裏一輩子。【配樂讀】(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裏去,這就叫讀出韻味。)

1、閲讀朱熹的《觀書有感(二)》,藉助註釋,説説詩句的意思,並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讀書道理。

第4篇

3、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領悟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理解《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情景,並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1、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張田若先生認為“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 教學中應採取多種形式練習誦讀,讀背與評議相結合,以調動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

2、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3、教者認為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着情意去溝通。同時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探索中解決問題,實踐中感悟真諦,朗讀中品味情感。並着眼課題,啟發學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題,拓寬學生視野。

我們的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文人輩出。昨天,我們認識了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游,今天,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奮讀書,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

1、出示:一讀要讀通(即把詩文讀準確);二讀要讀懂(即弄懂詩的意思,明白詩中所講的道理);三讀要讀好(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誦詩文,讀出詩文的意境)

?多層次、多角度、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範讀、指讀、評讀、齊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思考,在自主閲讀中理解。所謂書是自己讀懂的,情是自己悟出來的。】

?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自學能力,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讓學生比較,質疑,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麼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着怎樣的聯繫?

1、原來朱熹寫方塘的景色,就是為了説明讀書的道理啊!這樣的詩就叫“説理詩”。朱熹先生這首優美的詩,用池塘的水來比喻讀書,通過比喻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藴藏在裏面,使人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觀點,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它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如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你覺得這兩首詩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前兩句都是寫景,後兩句是感受)

3、同學們想想,你還能舉出一些跟這些詩相似的説理詩嗎?

這首詩中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詩更是膾炙人口,千年不衰,成為千古名句。(背一背這兩句)這兩句現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我們學習古詩不僅是為了積累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下面就是運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的例子。

例1:這是我們班的小作家,在介紹他的寫作經驗時的一段話:“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為我注意平時留心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各種事物,把觀察所得記下來,所以我的文章內容才豐富多彩、真實具體。

在這段文章裏“源頭活水”是什麼?“清如許”指什麼?

?不僅讓學生理解詩意,還舉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導學生運用詩句,體現了學用結合。】

“讀萬卷書”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因為——(生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行萬里路”就是要不斷實踐,因為——(生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學也能像朱熹那樣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拓展課程時空,使學生不再侷限於一堂所所學的內容。課後再次讓學生走入閲讀、表達中去,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閲讀實踐緊密聯繫起來,課內與課外互為補充】

第5篇

?觀書有感》是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讀書有方。這一課選取了兩首關於讀書的古詩,這是第二首。這首詩是寫作者由讀書而生髮的感情。教學重點是理解詩中講的讀書的重要性;體會詩的意境美。詩中通過水塘的形象來作譬,將人的心智比作明鏡般的半畝方塘,又進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廣袤的天光雲影來比喻心智容納之廣,鑑理之明。後兩句以方塘作譬來説明心智開豁的緣起,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於不斷讀書,不斷汲取知識而得來的,詩的後兩句,才是詩人讀書後產生的感想。詩中無書,詩題卻為觀書有感,從景悟出理,這是教學的難點。

一、學生會的學生講。對於詞句、修辭的理解,學生藉助工具書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師不需要多費口舌。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做老師,把自己的理解、預習的成果到台前講出來,並通過其他同學的質疑來完善老師的講解,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對其中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作一引導和點撥。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二、巧妙突破難點。針對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是課後的問題:為什麼詩中無書,卻以觀書有感為題。我採用了從題眼入手,抓住重點詩句,設計分層練習分化難點,引導學生悟出詩中讀書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學以致用,教材只是個例子,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會用。我選取了報道中的一段文字,體會詩句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並選取了一些説理詩,供學生課後閲讀,積累,把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外。

走下講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別驚訝於孩子們的表現,深深感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時刻往自己的這半畝方塘中注入知識的清泉,是不能夠滿足孩子們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徹地鑽研理解教材,才能恰當地處理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抓住學生的疑惑點,引導,疏通,從而啟迪思維,培養能力。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提出了徘徊這個詞語的理解:為什麼是來回地動,雲在空中怎麼會來回地動?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問題。但我馬上想到,這是暗示了水面在動,水流的注入使水面來回晃動。通過讀詩句,引導,學生馬上聯繫後兩句就體會出來了。試想,如果連教師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導學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體體驗後的讀。本詩設計了三讀:一讀通,二讀景,三讀理。但由於時間的關係,匆忙之中沒有進行第三讀,這應該補上。因為讀出理,才是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要讀得引人思考,耐人尋味。

講這課後最深的感受是,教師在鑽研教材時,一定要把握好教學重難點,並從學生理解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這要求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識的關鍵處,才能引導孩子們深入淺出地在語文課堂的樂園裏愉快地學習。

今天上完古詩《觀書有感》,感覺完全被自己打敗了。因為原來設計的導學案涉及的問題太過細緻,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導學案上課。所有的教學程序設計好了以後已經23點多了。睡到4點多不知不覺就醒了,許是擔心今天的課吧。翻來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導學案上,領導會不會説我?現在不是在研究小組合作和導學案嗎?我何不把學習的任務都交給學生自己去討論學習?我突發奇想,乾脆根據這首詩出6套練案,上課時各組根據我出的題目自己交流、學習、彙報。於是,居然沒有在乎才凌晨4點,披衣下牀一口氣用信籤紙出了6張練案。今天上課時,從朱熹的讀書名言入手,瞭解作者、解題、初讀全詩後,我便把那6張練案分別發給6個小組。各個組都熱烈地討論、答題,當然因為畢竟只有一張答題紙,所以各組都有那麼一兩個同學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根本不參與討論交流。巡視時,我就發現因為沒有按照解題完先理解詞語再理解句子,最後體會畫面意境的程序進行學習,很多小組完成練案有一定的難度,我只好不停地啟發他們。後來孩子們在彙報時,因為沒有一個整體的安排和計劃,在理解古詩時就有點機械,孩子們根本沒法深入的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組彙報時,其他小組傾聽的效果不好,因為他們手裏沒有相關的練案,沒法靜下心來思考彙報者是否回答正確,還是否需要補充。今天的教學是一個很大的失誤,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能再犯了。

詩歌教學的傳統模式還是不能丟:一、介紹作者和古詩寫作背景;二、重視對古詩題目的解讀;三、反覆誦讀古詩(正確的讀不僅指讀準字音、還要注意詞語之間的停頓等);四、解決字詞的理解時不僅要問孩子們讀懂了哪些詞語,還要進一步探討他們是用什麼方法讀懂的(如看書上的註釋、查字典詞典、結合已學知識或結合上下文等);五、在充分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説説詩句的意思,最後想象詩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話説説自己體會到的意境。

附:原來設計的教案和6份練案,以此提醒示自己這樣的錯誤不能再犯。  觀書有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宋 朱熹

勿謂今日不學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有來年。──宋 朱熹

這些指導我們學習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個人的言論,那就是朱熹。關於朱熹,你瞭解多少?學生交流資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是我國曆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寫了50餘部著作,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過渡: 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課題)

(2)、理解詞語鑑徘徊渠如許為活水,並説説詩句的意思;

(1)第一個要求,誰願意來讀讀這首詩? (出示全詩,指讀)

學生先講解: 鑑是什麼意思?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説好嗎?生説,(半畝方塘就像一面被打開的鏡子,清澈明淨。)補充。

師: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天光和雲影一起在水中來回地走,或者説他們在散步。

在這明淨的鏡子中映着天光和白雲的倒影,他們正在一起散步。)

這是用擬人的方法闡述了這句詩的意思,你能説説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嗎?

師: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為什麼會不停地晃動,它暗示了什麼?(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動,也就是——活水)

(4)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美嗎?誰能説説整首詩描繪的景色。

(半畝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開鏡袱的鏡子,池水清澈明淨,藍天和白雲倒映在水中,隨着細波盪來蕩去,風和日麗,陽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這池水為什麼會這般清澈呢?哦,原來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斷地注入池中。)

詩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麼,我們這首《觀塘有感》也學完了(師強調觀塘有感 ),觀書有感

師:可是我們剛才一直在欣賞詩中描繪的方塘美景呀!這詩中可一個書字也沒有,怎麼能叫觀書有感呢?

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導理解:出示:詩人用半畝方塘來比喻 ,用清澈的池塘水比喻 ,用天光雲影共徘徊好比 ,用源頭活水來比喻 。

詩人把自己讀書之後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於景色描寫之中,不得不讓人稱奇(佩服。拍案叫絕)。

3.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好哪得,如許,源頭活水,及問號。)

1.作為一個人,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都必須讓自己的半畝方塘時時注入知識的活水,知識的清泉,才能時時處處讓自己的頭腦保持清醒、靈活,你能舉例説説嗎?

由此可見,這句詩中所藴含的哲理雖歷久,卻彌新,請看這樣一則報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電子有限公司於1998年創立,由於公司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把質量當作企業的生命,嚴格質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產品就打開了國際市場,獲得很大成功,年產值已超過幾千萬美元,並仍不斷髮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公司蓬勃發展的今天,正是由於多年來格守誠信服務、客户至上的企業信條,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結果。

2.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也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記住: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朱熹大師這首詩也叫説理詩,我國古代還有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填上嗎?

我們常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穫,正如詩中所説:( ),(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鬥,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後悔。這正是(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時,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第6篇

1、上課我們學習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教子詩《冬夜讀書示子聿》,你懂得了什麼道理嗎?(複習導入,以道理引入朱熹哲理詩的學習)

2、詩,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遺產。無以數計的詩人都以一支細膩的筆,在文壇盡領風騷幾百年。愛國詩豪情滿懷,思鄉詩愁緒萬千,…在這繁花似錦的炫目中,有一類詩以它的平淡、冷靜成為那獨秀的一枝……(緩緩出示此段話,配上背景音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另外一位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的一首哲理詩。

朱熹,南宋偉大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

詩都是讀出來的,課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書聲,請大家放開聲音,認認真真地把詩多讀幾遍,看看大屏幕,你能達到哪個台階?讀完後教師檢測。

(1)字正腔圓本詩作者朱熹説過:凡讀書,需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誰能口齒清楚、準確地讀?

(2)有板有眼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能讀出七言絕句的節奏?

(3)富有感情誰能達到第3個台階?指名讀,評價,師:到底什麼是有感情?其實,讀詩不在於語調的高低,在於讀出詩的味兒。(點擊,改成讀出韻味)至於到底如何讀出詩的韻味,學完這首詩你們自然就會了。

(在反覆吟誦中體味古詩的韻律美,達到會讀的地步)

(1)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到現在,你知道在這首詩裏作者描繪的是什麼?(半畝的方塘)。

(1)瀏覽全詩,哪句詩描繪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課件: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2)鑑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製成)。照。仔細看。

你認為應該選哪條意思?為什麼?(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解)

(3)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説好嗎?(理解詩句,説詩句意思時,可以用上這些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添加詞語。)

(4)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可見池塘裏的水怎樣?(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還表現在哪裏?徘徊是什麼意思?

(5)這兩句詩,描寫了池塘優美的景色,老師非常喜歡喜歡這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自由描繪)

(6)一邊想像畫面,一邊美美地朗讀這兩句詩。(配樂讀)

(7)多美的景色呀!藍天和白雲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為什麼會不停地晃動?(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動,也就是——活水)出示後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思考,在自主閲讀中理解。所謂書是自己讀懂的,情是自己悟出來的。)

(9)看着這清如鏡的池塘,你一定有個問題想問問小池塘?——小池塘為什麼會這麼清啊?你們明白嗎?看來你已經和朱熹一樣找到答案了。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為有源頭活水來。讀該句。

(引導學生質疑,善於在閲讀中提出疑問,並在理解中自己去尋找答案,進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出:這首詩有點文不對題,詩中寫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池塘的水和讀書有着怎樣的聯繫呢?出示:

(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達到讀懂詩歌説明的道理。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自學能力,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就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

其實,古往今來,朱熹的這句詩在歲月的長河裏洗滌了這麼久,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意思。出示:

浙江慈溪市海茂電子有限公司於1998年創立,由於公司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把質量當作企業的生命,嚴格質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產品就打開了國際市場,獲得很大成功,年產值已超過幾千萬美元,並仍不斷髮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公司蓬勃發展的今天,正是由於多年來格守誠信服務、客户至上的企業信條,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結果。

在這篇文章裏清如許的源頭活水是什麼?清又指什麼?

(1)好的詩句能流傳百年,而朱熹的這兩句詩卻流傳了幾千年,現在在南溪書院的活水亭上,還能清晰地看得見朱熹的這兩句飽含哲理的詩,出示畫面,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海茂公司仍然憑着這兩句詩發展地蓬蓬勃勃,再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想,在我們大家的心裏也一定深深烙上了這兩句讓我們思考一生的詩,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三讀詩句,運用知識遷移、比較,悟出哲理,在反覆的誦讀中品味詩意,向讀通的境界前進)

(2)朱熹的詩那麼含蓄,這不僅是景,更是一種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麼巧妙,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啟迪你一輩子,定格在你心裏一輩子。配樂讀。(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裏,這就叫讀出韻味。)

(3)小結賞析哲理詩的方法:入乎其內感受,出乎其外分析。指名讀,並嘗試讓學生理解。老師小結。

(賞析哲理詩,就要沉進詩裏感受其內容,然後找到與生活的共同點,跳出原詩之外來聯繫生活、學習分析其哲理。)

(4)記住這個賞析哲理詩的祕訣——讀,反覆讀。

1、陸游讀書,發現知與行的關係;朱熹讀書,明白了讀書對人的影響。古今中外,多少文學家和詩人、學者留下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給了我們多少啟發!請大家將課前蒐集到的這樣的句子拿出來和我們一同分享。

2、學生出示後,教師出示課件,展示自己蒐集到的句子,與大家一起品讀。

3、這些名言警句中,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自由討論交流。

(課堂拓展,豐富積累,聯繫實際,鍛鍊口語表達能力,滲透人生教育,呈現一種大語文的範疇)

讀書,可以尋找一塊潔淨的宿營地,能安置我們的靈魂,可以尋找一方明亮的清澈的夜空,讓我們的夢能毫無顧忌地盡情地飛翔。讓我們一起來朗誦朱熹的《觀書有感》。(在朗誦中結束全課)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富有哲理的小詩。它明寫秀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實際上講述的是作者在讀書後產生的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詩中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這首詩既富於理趣,又充滿詩情,成為後人廣為傳誦的名篇。這首詩既是學生學習古文化的經典之作,又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熱愛讀書教育的好教材,這首詩顯著的特點是用暗喻的方法來説明一個道理。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自讀自悟,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意,能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抓主中心句(詩眼),體會詩歌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瞭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理解詩的意思,學習古詩並不枯燥,學習古詩也能興趣盎然,學習古詩也能享受快樂;打破古詩常規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朗讀與吟誦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鋭這一深刻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擬採用三讀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1、會讀。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並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一在班級裏交流;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後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

採用三讀的方法,由自由到統一,再到自由,最後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這種學習方式,即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7篇

2、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

3、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要想進步,必須要和書交上朋友,從古至今,有許多名人名言都講述了讀書的重要性,你知道有哪些關於讀書的名言嗎?誰來説説看?

3、這些指導我們學習的至理名言都是出自一個人的言論,那就是朱熹(出示)。

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範,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在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他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齊讀課題)

1、昨天大家已經認真的預習過了,我想收穫一定不少吧,下面,就請大家把你的收穫來展示展示。

2、學生交流彙報。(可以是讀書、寫字、字音、字詞意、讀後感等。)

我會讀這首詩了。(會讀書,可是預習的一個主要任務。)

我認識了這課的三個生字鑑是上下結構,下面的金字的人字頭要寫得舒展一些。還有徘徊千萬不要讀成排回。(哦,不能做白字先生,讀字只念半邊可不行。)

有一次,我在寫作文時感到很頭疼,總覺得沒話可説,爸爸就送給我一句話,就是這首詩中的最後兩句問。。。。,爸爸還告訴我:要想寫作文時有話可説,平時就得多讀書,腦子裏積累的詞彙多了,到寫作文時就不愁沒話可説了。所以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

3、剛才,同學們從讀書、寫字、詞意、讀書感悟等幾個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預習成果,真不簡單,收穫很大,我建議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自己。

過渡:同學們,要想真正的讀懂這首詩,僅僅會讀、會背,明白幾個詞義,會簡單説説詩句的意思,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能夠透過這短短的詩句,看到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理解這首詩要告訴我們的深刻內涵,知道作者是怎樣寫的以及為何要這樣寫。

1、下面,就請大家再一次走進這首詩,認真聽錄音,想一想從這首詩中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在這明淨的鏡子中映着天光和白雲的倒影,他們正在一起散步。)

(天光和雲影一起在水中來回地走,或者説他們在散步。)

這裏,詩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描繪了多麼美的景色呀(板書:寫景)

你能夠結合這幅圖和這些優美的詞語再來説説這兩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嗎?

5、欣賞着這樣的美景,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兩句詩讀好,誰來試一試?(指名讀)

6、天光和雲影在池塘中的倒影,看得是清清楚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板書:清澈透明)

7、師:問渠哪得清如許?(池塘,你的池水為何這樣的清澈透明啊?)

生: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進來。)

1、師:剛才,我們欣賞了詩中描繪的方塘美景,這詩中可一個書字也沒有,怎麼能叫觀書有感呢?

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呀!我要想變得英明有遠見,看來要——————————————。

生2: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所謂少壯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學到老。

生3:不斷學習,永不滿足,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師:你們終於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感受。這種感受還是對池塘嗎?

不是,詩人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是用半畝方塘來比喻自己讀書的感受。

半畝方塘就像——————————————。

源源不斷的活水就像——————————————。

4、詩人把自己讀書之後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於景色描寫之中,不得不讓人佩服。(板書:明理)

1、作為一個人,無論我們幹什麼,都必須讓自己的半畝方塘時時注入知識的活水,知識的清。古詩的最後兩句也就成為了千古佳句,廣為流傳。

浙江慈溪市海茂電子有限公司於1998年創立,由於公司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把質量當作企業的生命,嚴格質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產品就打開了國際市場,獲得很大成功,年產值已超過幾千萬美元,並仍不斷髮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公司蓬勃發展的今天,正是由於多年來格守誠信服務、客户至上的企業信條,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結果。

2.朱熹大師這首詩也叫説理詩,我國古代還有許多這倦的詩,試一試,你能填上嗎?

我們常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 )。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穫,正如詩中所説:( ),( )。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鬥,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後悔。這正是( ),( )。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時,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 )。

3.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也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記住: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