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教學反思5篇 詩詞教學:探索綻放優雅之花

來源:巧巧簡歷站 8.2K

本文將對詩詞教學進行反思,探討背離了初衷的問題並尋找解決之道。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而教學方式卻時常使其成為學生們望而生畏的束縛。本文將從現實情況出發,分析問題並提出合理建議,旨在實現更高效、更有趣的詩詞教學。

詩詞教學反思5篇 詩詞教學:探索綻放優雅之花

第1篇

經過三輪的研磨和一輪的集中展示,讓我深深的明白想上好一節古詩閲讀並不容易,在這節課中,我收穫了很多。在整個研磨過程中,對於古詩教學,我也有自己的點點體會。

古詩詞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但不應停留在詩句內容的淺層,必須引導學生從詩句語言的運用、表達上提出問題。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細細品味。

二、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着大量的誦讀、細細的品讀。

古詩詞的誦讀、吟誦,有別於一般課文的朗讀。一些古詩詞教學讀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讀不出味道來。關鍵在於對詩句的誦讀缺乏必要的引導,把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情感的薰陶割裂開來。讀詩先讀題,品詩先品題。一些成功的課例都是伴隨着大量的誦讀,學生加深了對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重新認識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示範誦讀的功能。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教師的範讀,領會、感悟、傳神。

教師重視範讀,而且讀的水平很高。聲情併成,既傳韻,傳達詩的韻味,又傳情,傳達詩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範讀,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既體現了教師的文化底藴、語言藝術,也體現了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這就和一些教師的教學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錄音代替範讀,有的吝惜到全程僅作一次範讀。這反映了教師沒有整體把握好詩詞教學的特點,沒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誦讀的水平。

在整個的打磨過程中,我深深的體會到自身古詩功底的欠缺,這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語言的貧乏。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應該加強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熟的駕馭課堂,帶孩子們走入古詩所描繪的詩情畫意之中。

詩詞教學反思5篇 詩詞教學:探索綻放優雅之花 第2張

第2篇

李白詩歌多涉及酒與月,酒是李白抒發內心苦悶,追求精神自由之物;而月往往成為李白的豐富情感的有形寄託,同時也成為李白超凡脱俗飄逸灑脱的人格形象的象徵。因此,欣賞李白詩歌,感受李白的內心情感,認識李白的人格形象,酒與月是重要的切入口。《月下獨酌》恰恰是李白借酒與月抒發內心情感的名篇,在“李白詩二首”這一章節中,在學習完了《送友人》之後,讓學生理解酒與月之於李白的意義,通過酒與月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有助於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大特點是在創作上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令人咋舌的誇張和叫人拍案叫絕的想象尤其是李白詩歌突出的藝術特點。《月下獨酌》這首詩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即是這種豐富想象的典型代表。在學習過程中,應當着重引導學生了解李白善於想象和誇張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六年級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學習李白詩歌的過程中,可以着重引導學生就《月下獨酌》中出現的明月與影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當時的情景與可能出現的情節,讓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與李白的奇思妙想產生共鳴。

六年級的學生人生經歷較少,很難理解懷才不遇的情感,因此很難深入走進詩人的內心。因此,教學過程中對於李白“賜金放還”的背景只要做簡單的介紹,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重點可以放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去感受一種更普遍意義上的`內心彷徨與孤獨。

2、通過朗讀品味詩歌意境,感受詩人抒發的深刻的孤獨和苦悶。

3、感知詩人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以及詩人飄逸豪放的個性特點。

李白詩歌顯著的藝術特色是誇張與想象,而這與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相契合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當時孤獨苦悶的情感,並在此基礎上圍繞明月與影子展開自己的想象。再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與詩人的想象做比較。這樣可以更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作慾望,也能夠使學生對李白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月下獨酌》的關鍵字是“獨”,無論“月下”還是“酌”,都是圍繞“獨”字展開的。因此,教學上可以緊緊扣住“獨”字,以“獨”為線索展開教學。在《月下獨酌》中,李白的“獨”其實是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最終昇華的過程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飲酒的最初願望是派遣心中的“獨”,是無可奈何之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酒酣之時,李白的心中經歷了“獨”與“不獨”的矛盾鬥爭,李白為何感到矛盾糾結?理清這點,詩歌的整體思想感情就清晰了。最終“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最終選擇與明月相約,實則是主動選擇了一種孤獨的精神生活。至此,李白內心的孤獨經歷了從“無可奈何之獨”到“精神自覺之獨”的昇華,在這個近乎精神上的自我放逐的思想變化過程中,李白的人格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第3篇

?宿建德江》屬於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自己愁苦的情懷。“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着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雲、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藴含的詩人的情懷。

1、通過對比讀,讓學生知道憂愁的古詩與描寫景物的古詩的讀在質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師範讀,即給這首詩定調,老師是帶着怎樣的一種心情去讀這首古詩的,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原來是這麼去讀的。三是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四是精讀,做到在讀中去理解詩意。五是情景交融讀,想畫面,在老師的導語創設情景下,引導學生讀,從而體會詩人的憂愁與孤寂。在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時,我始終圍繞“日暮客愁新” 這句詩,讓學生反覆讀,反覆品味,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初讀此詩,覺得它是寫雨的一首詩。後來我翻閲資料,品讀蘇軾的詩後。一遍又一遍地讀詩,發現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風驟雨所吸引,再後來,便感動於蘇軾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可以説是歷經坎坷,他有過青年得志的驕傲,有着紅粉佳人的詩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自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本該享受的時刻卻因為政見不合而不容於朝廷,滿腔的愛國情意得不到抒發,他便自請外調,來到杭州做一個小小的通判。此詩就寫於此。

3、古詩語句精煉,意境豐富,內涵深遠。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自主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集體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另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文字之美。品味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以情導讀。最後,再拓展古詩,進行語文積累。

4、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悦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儘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旋律,有利於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學生在感受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心情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詩人的性格品質時,還不能準確地感受。同時,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彙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第4篇

中國古詩貴在意境,意就是指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指詩人所描摹的客觀事物。意境即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摹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完美和諧的藝術境界。而能否引導學生進入這個藝術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學生體味到古詩的美,鑑於此,在《詠鵝》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導入新課後,老師首先配樂範詩,然後展示白鵝戲水的畫面,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視覺活動和想象中進入古詩意境,在意境中使學生享受到古詩的美。從而培養學生有感情吟誦,理解了詩的大意

這一環節主要是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進行設計。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問題,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朗誦、跳舞、描述大白鵝的`美等)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更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不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時,就更生動、更形象,更能產生一種直觀的效果,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體現了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課改思路

通過這三個環節,學生不僅可以掌握這首古詩該掌握的內容,而且還走進了詩的意境。通過語文課和藝術課的融合,使學生享受到了古詩的美,陶冶了情操,鍛鍊了動腦、動口、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學會了有感情吟誦,從而實現了古詩的教學目的。

第5篇

上完《古詩詞三首》我首先對自己的實際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一節課下來自己的過渡語言單一,無法全面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意境,一節課執教兩首古詩容量大,總感覺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

古詩的情感常常藴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説,它不可能像小説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敍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設計教學時我充分考慮了這點,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忽視對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在《鄉村四月》教學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如果此時我能有意識地對鄉村勞動場面進行一番描述,相信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氣氛,入情入境。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學生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我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學,的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生怕在課堂上講的不夠,卻忽視了對學生拓展的訓練,“廣積糧”的教學意識將我們引入另一片嶄新的天地。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如何在國小階段達到一定的目標,靠的不是老師一首一首地講,而應該是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意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閲讀,主動積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