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蘇教版教案3篇 數學啟蒙之旅——國小一年級下冊蘇教版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1W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蘇教版教案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輔助教材,它包含了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的全部知識點及相關教學方法和技巧。此教案由蘇州教育出版社編寫,採用朗朗數學教育理念,旨在幫助孩子在數學學習中更快樂、更輕鬆地掌握知識。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蘇教版教案3篇 數學啟蒙之旅——國小一年級下冊蘇教版教案

第1篇

1、通過複習20以內數的讀寫,組成數序等,使學生加深對數的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3、在數學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這幅圖表示什麼意思?怎樣列式計算?為什麼用加法呢?

引導學生説出: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6+4=10。

師:在日常生活中,6+4=10這個算式還可以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例子,説説加法算式的其他內涵。

(3)集體交流反饋,並結合圖意説説每個算式表示的含義。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計算答案寫在算式的下面,以便於連線和比較大小。

教師説明完要求後,學生獨立完成,做對的你的花才能開得美。

可以採取比賽的形式,比一比誰最快打開保險箱的門。

今天我們複習了20以內的加減法。學們利用課餘時間還要自己複習兩個加法表和兩個減法表。同學之間還可以互相做口算遊戲。每個同學對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對。

學生獨立完成題單時,師巡視。作為複習課,不能只是單純地做習題,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因此設計了這樣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複習課的主線,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在具體問題分析的過程中,總結解決問題的分析思路,歸納解決問題的辦法。

20以內數的認識與計算教學設計是我們精心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一年級數學下冊蘇教版教案3篇 數學啟蒙之旅——國小一年級下冊蘇教版教案 第2張

第2篇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麼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個、十、)對!

“那麼怎麼樣用計數器表示11?”(指名回答,説一説數位表示的意思)

“剛才表示的數都是20以內的數,如果是20以上的數又應該怎樣表示呢?誰知道24這樣用計數器表示?”

想:42由4個十和2個一組成,所以在十位上撥4,在個位上撥2。

(1)接撥珠子,分別用指名答、開火車答、全班齊答等方式。過九的數:39,49,59,69,79,89,99、

(2)教師讀數,學生聽數並動手寫數,再全班對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説數,另一個人在聽寫本上寫數,要求寫數和讀數都要寫出來。每人説3個數。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個兩位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這個數是()。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讀數和寫數。(板書:讀數、寫數)其實方法和20以內數的讀寫都是一樣的。不知道小朋友們是否都熟練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寫呢?好我們現在來做練習。

第3篇

長短、高矮都屬於比較物體長度的問題。是學習計數、計算和ht的學習的準備性知識。比高矮有兩方面內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節課。主要使學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學時採用自主探索、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人或物體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讓學生想一想怎麼知道人或物體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去探索;最後通過各種活動、遊戲。讓學生體驗比較的方法。加深對高矮概念的認識。

低年級兒童在入學前,己經通過對各種物體的感知。初步積累了有關比長短、比高矮的感性經驗。但由於學生年齡小。觀察能力有限,看問題、觀察物體不全面,所以教學時,注意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並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別人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好習慣。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各種比較的活動。讓學生去探索。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並及時進行評價,使學生飾得看問題要全面,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感知人或物體有高有矮。

2、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探索、學會比較高矮的方法。體驗長短、高矮都是比出來的。都是比較物體長度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1、在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體驗比較高矮方法的過程,加深對高矮概念的認識。

2、在比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師指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有關比較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學會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實物投影儀、形狀相同但高矮不同的兩個瓶子、繩子等。

(一)引導觀察教師選四名高矮差距較大的學生到講台。讓學生觀察。

(二)交流彙報學生觀察後,先與同位説一説,再彙報。

學生可能説衣服的顏色不同、男女性別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師都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創設此情境是通過學生觀察引出“高矮”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或物體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一)引入研究的內容教師選兩個高矮差不多的學生。站在講台兩邊。讓學生判斷誰高誰矮。

學生觀察後彙報(學生可能説:看不出誰高誰矮。或説甲高、乙高、一樣高)。

(二)探究比較高矮的方法1、怎樣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3、小組彙報、交流學生可能説出:(”兩人站在一起比;(2)兩人拉緊繩放在頭頂。看哪頭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個小橋讓他們通過;(5)靠牆作記號等。只要有道理。教師就給予肯定。

(1)教師選一男(高)一女(矮)兩生上台比一比。

學生比較後會説:、‘男生高。”教師趁機和男生站在一起。讓學生比一比:“我們倆比。誰高誰矮?’’學生會説:“老師高。”教師抓住機會問:‘。為什麼你們剛才説男生高,現在又説老師高至到底這個男生是高是矮呢?”

學生比時。讓一生站在講台上。一生站在講台下。教師問:

“這樣比行嗎?為什麼?’’再讓一生抬起腳後跟比。問:‘。這樣比行嗎?為什麼?,’

學生一定會説:這樣比不行。教師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不行。學生可能會講:不合理、站得不一樣高、應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比等。

3、出示兩個瓶子(下面不齊。並用紙遮住。只讓學生看到上半部分)。

大多數學生會説:上面高的那個高。這時教師再打開紙讓學生比一比。

【設計意圖】:在創設的各種情境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並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親自體驗比較高矮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學會聽取他人意見。從中受益。

學會合作。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説。在説的基礎上規範學生的語言。讓不生明確高矮是相對的;比較高矮時要合理。要合乎規則。要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比;還要明白比長短、比高矮都要9體看。全部看。橄得看問題要全面。

(一)投影練習用實物投影儀投影練習一第7題圖。學生獨立完成(要讓學生充分説,也可和其他動物比)),

(三)遊戲活動1、同學們,學校要舉辦運動會。從每個班選10名的學生參加入場式,咱們班這麼多學生,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幫老師選出來嗎?先想一想,再小組內説一説,然後告訴老師(學生獨立思考後。再小組討論、彙報)。

2、自由結合成小組((5—8人)按高矮排成隊。比一比。看哪組又快又好(學生自由活動後。説一説是如何排的)。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遊戲。使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學習,充分體驗比較高矮的多種方法。加深對高矮概念的認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暢談感受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遺憾?

【設計意圖】:通過談。讓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悦。並且感受知識是無限的。增強繼續學習的慾望。

課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比長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設計意圖】:拓展延仲,既聯繫生活又鞏固知識。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實踐能力。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本節課以師生共同活動為主。學生人人蔘與,主動探索。創設了多種實踐活動,實現了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親自體驗、觀察、感知高矮。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比較高矮的方法。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了多種方法的產生。課堂氣氛活躍。每個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每個學生都學有所長。特別是在探索比較高矮的方法和遊戲活動時。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過小組交流、彙報,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有不同的方法,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並在活動中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