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讀後感2篇 《樂遊天地間》:《逍遙遊》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9W

《逍遙遊》是唐代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作者在山水之間自由遊蕩的心情。本文將通過讀後感的形式,探討詩人逍遙自在的心境給讀者帶來的思考和啟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也需要學會逍遙,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平靜。

逍遙遊讀後感2篇 《樂遊天地間》:《逍遙遊》讀後感。

第1篇

?莊子》是道教的一部名着,《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逍遙,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莊子應該是想人們通過這種逍遙的思想,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地。

開篇先用鯤鵬來寫,寫他們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後用一個事實,“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説明了厚積薄發的重要性。最後莊子以“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句結尾,體現了“逍遙”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慾念而迷失本性,這就是“觀濁水而迷於清淵。”當然慾念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滿足總是有限的,這樣通常會導致悲慘的後果。但這個觀點,現代人卻很難接受,因為現代人往往沉湎物慾,然後深深陷入物慾的沼澤。

那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人們每天行事匆匆,卻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盡頭。生活工作方面的壓力使人們無所適從。總是抱怨太苦太累,從來不想去放鬆一下,逍遙一下,就這樣讓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悲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卻日漸增加。於是大好生活就在歎息中悄然流逝。人們總是不願意忘記該忘的煩惱,沒有人正真試過把自己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盡情地去放鬆,盡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樂。其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將自己故意壓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裏。因此,人生應當多一點逍遙,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快樂的世界中。

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順物”與“遊心”是相互依託的。這種輕視功名利祿的人生態度,在當今,仍有學習的價值。

逍遙,似乎對我們來説,是一個非常仰慕的詞語,它似乎是象徵了思想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靈魂上升到了俯視他人的地步,以來顯示自己鶴立雞羣。這種觀點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以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故作驚人語的方式來顯示自己“逍遙”的事例不計其數,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僅以庸俗的方式來“反襯”自己靈魂的淺陋罷了。

那對我們來説,是否還有逍遙一説?實際上是有的。學校生活也堪比一處小型社會,也有難以言語的煩心事,每到這種時候,在我們擺脱不了的時候,我們都會自然地想到要做個逍遙的人,想要脱離這些“世俗的枷鎖”。在遭受誤會之後,在身陷囹圄之後,或在困於風口浪尖上時,逍遙,總是那麼神聖而美好。

但我想説的是,我們能擁有的這種逍遙,是超然,但絕不脱俗。於我而言,逍遙是釋放靈魂的行為,在苦於學習或生活時,我會自己遊於湖邊,在寧靜安和的湖風裏,釋放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穿着蓮衣,赤腳立於無邊浩瀚的冰面上,寒風中,白茫茫的世界裏,內心的苦鬱無處遁隱。在內心像湖一樣平靜後,逍遙緣於苦困,苦困則生於塵世,在逍遙之後,我們必將繼續面對那些煩憂,絕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對我們來説,逍遙是給我被拘禁的靈魂一個撫慰自己的旅店,絕不是一處前往他鄉的車站。

就像《逍遙遊》中所暗示的一樣,我們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我想,莊子也不是一個真正的逍遙者,因為真正的逍遙者不會屑於留下這篇文章,也就是説,莊子也並非超然於世,在他蝶遊之後,他仍得繼續身體力行,以宣揚思想和價值觀來引導,救濟那個混亂年代飽受災苦的靈魂。所以説,逍遙賦予我們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權力,讓我們能在苦難中讓靈魂羽化成仙。但事實是,我們仍是繼續面對現實,因為絕大多數事情,我們都不能僅以逍遙一説可以規避。只有認清現實,但不為之所苦,所憂,並勇於去解決它,才能得到那種“無所困”、“無所憂”,那種讓你陷入俗塵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遙。

每個人都不必在乎別人的閒言碎語,也不必擔憂自己面對不了什麼而恐懼。塵世、苦困、逍遙這過程,我們將重複面對很多次,而每一次經歷,我們卻將有靈魂上的愈加純淨和自由。終有一天,當你覺得生活中接下來的只有陽光,沒有能讓你煩心的事情時,那才是上天能給予我們的最好的逍遙。

逍遙遊讀後感2篇 《樂遊天地間》:《逍遙遊》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逍遙,似乎對我們來説,是一個非常仰慕的詞語,它似乎是象徵了思想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靈魂上升到了俯視他人的地步,以來顯示自己鶴立雞羣。這種觀點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以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故作驚人語的方式來顯示自己“逍遙”的事例不計其數,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僅以庸俗的方式來“反襯”自己靈魂的淺陋罷了。

那對我們來説,是否還有逍遙一説?實際上是有的。學校生活也堪比一處小型社會,也有難以言語的煩心事,每到這種時候,在我們擺脱不了的時候,我們都會自然地想到要做個逍遙的人,想要脱離這些“世俗的枷鎖”。在遭受誤會之後,在身陷囹圄之後,或在困於風口浪尖上時,逍遙,總是那麼神聖而美好。

但我想説的是,我們能擁有的這種逍遙,是超然,但絕不脱俗。於我而言,逍遙是釋放靈魂的行為,在苦於學習或生活時,我會自己遊於湖邊,在寧靜安和的湖風裏,釋放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穿着蓮衣,赤腳立於無邊浩瀚的冰面上,寒風中,白茫茫的世界裏,內心的苦鬱無處遁隱。在內心像湖一樣平靜後,逍遙緣於苦困,苦困則生於塵世,在逍遙之後,我們必將繼續面對那些煩憂,絕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對我們來説,逍遙是給我被拘禁的靈魂一個撫慰自己的旅店,絕不是一處前往他鄉的車站。

就像《逍遙遊》中所暗示的一樣,我們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我想,莊子也不是一個真正的逍遙者,因為真正的逍遙者不會屑於留下這篇文章,也就是説,莊子也並非超然於世,在他蝶遊之後,他仍得繼續身體力行,以宣揚思想和價值觀來引導,救濟那個混亂年代飽受災苦的靈魂。所以説,逍遙賦予我們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權力,讓我們能在苦難中讓靈魂羽化成仙。但事實是,我們仍是繼續面對現實,因為絕大多數事情,我們都不能僅以逍遙一説可以規避。只有認清現實,但不為之所苦,所憂,並勇於去解決它,才能得到那種“無所困”、“無所憂”,那種讓你陷入俗塵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遙。

每個人都不必在乎別人的閒言碎語,也不必擔憂自己面對不了什麼而恐懼。塵世、苦困、逍遙這過程,我們將重複面對很多次,而每一次經歷,我們卻將有靈魂上的愈加純淨和自由。終有一天,當你覺得生活中接下來的只有陽光,沒有能讓你煩心的事情時,那才是上天能給予我們的最好的逍遙。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歎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着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閒。再往前,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説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裏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熱門標籤